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0873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追求卓越”“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

“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

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

“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这就是创新。

“匠人”有了初心,不断提升技艺,就有了“匠心”。

这就是创新,就是总理说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能够“匠心独运”了,“匠人”就开始成长为“巨匠”。

“匠人”成为“巨匠”的过程,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下苦功追求卓越的过程;“匠人”成为“巨匠”的那一刻,也就是吉姆?

柯林斯说的,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

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竞争力,赶超国际差距。

(节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

材料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

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三

从电影的制作规模来说,《长津湖》绝对称得上“史诗级”的,单就剧本来说,军事专家兰晓龙打磨了整整五年,初稿多达13万字,在导演的建议下反复修改删减到了6万字。

为了拍好这部“纪念碑”一样的电影,军事专家和历史顾问在拍摄过程中全程坐镇。

从筹备到拍摄,整个剧组用了两年多的时间,7万多名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过程,演出《勇士》的人几乎都是剧组特别邀请的退役老兵。

志愿军身上的棉服、胸章、绑腿全都一比一还原,枪、炮、子弹甚至连“坦克”都是剧组在国防部的帮助下造出来的,能开能走,外形一模一样,耗资巨大却仍然摆脱不了因为戏份被炸毁的命运。

就连《长津湖》中出现的每一次行军和战争场面,都是由导演、编剧还有军事专家一起精心设计的,绝对让人挑不出错来。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肉。

每位主演进组之后都要和导演、编剧一起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不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谁都别想开机!

对此,导演陈凯歌说:

“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

因为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

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

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

”这部电影是为了中国人那份伟大的精神而拍摄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与创新,“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就是发扬工匠精神,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

B.材料二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C.材料三认为“工匠精神”是对文艺作品“史诗级”的精致追求,拍摄《长津湖》就是为中国人的那份工匠精神而拍摄的。

D.三则材料从不同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鼓励守着“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躲进小楼成一统”安静地、实实在在地改变世界。

B.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提倡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断地提升自我,安心做一个工匠,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C.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明白“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只要冰心一片、物我两忘,就一定有巧夺天工的卓越。

D.要想发扬“工匠精神”,就要像《长津湖》中每个主演把人物的性格琢磨透才开机一样,去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无为艺精心,何患不功名。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分)

5.各行各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发扬工匠精神”座谈会,请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这条线正式营运后,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她们洗净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

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

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这个女孩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

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

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

”她们问。

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

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

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迎候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

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

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

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

地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

“凤娇!

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

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

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足,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鈴铛。

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

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

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

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

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

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

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

香雪!

(节选自《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火车进站这个特殊景象为中心画面,描写姑娘们在火车到站前的好奇和热情期待,蕴含了原始文明对现代文明的惊奇、激动、喜悦、向往。

B.小说写香雪爬火车换取铅笔盒的新奇情节,既表现了封闭环境中的香雪淳朴中也有虚荣,又突出了她追求现代文明的自尊、执著和勇敢的性格。

C.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执着追求,象征封闭、贫穷、落后的农村青年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人格平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香雪通过换取铅笔盒的过程,重新认识了养育她的山谷,“台儿沟一定会‘这样的’”,坚信这里将变得交通顺畅,开放进步,人们将更加自信自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使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全方位展开叙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B.小说捕捉了几个比较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文字淡雅,笔调清新。

C.香雪暗夜独行时,环境随香雪的情绪而色调柔和,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情景交融,呈现出诗化的意境美。

D.小说运用象征,火车虽在台儿沟只停一分钟,但却隐喻中国正发生现代化转折和它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意义。

8.小说结尾的“哦,香雪!

香雪!

”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9.美国作家称赞这篇小说表达了“一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请结合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内容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闻而笑曰:

“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

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

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列子《列子》)

10.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

B.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

C.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

D.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屈伸呼吸屈伸:

现在是“屈曲与伸舒”,文中是“身体四肢的活动”。

B.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

现在是“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文中是“打中击伤”。

C.终日在天中行止行止:

文中是“行动的踪迹”。

D.充塞四虚四虚:

文中是“四方空旷的地方”。

1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往晓之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B.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积善者久之

C.其人舍然大喜虽然,彼一也

D.列子闻而笑曰相委而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14.文末列子说“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

这反映出什么学派的观点?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本诗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莲是快乐的,女子却是忧伤的,将人物置于美好和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了思妇的忧伤,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忧伤。

B.芙蓉花具有素雅高洁的特点,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C.五六两句与杜甫的《月夜》写法相同,空间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思妇转到“远道还顾”的丈夫。

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通过诉说“同心离居”的无奈,表达了同心离居的忧伤痛苦,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

16.有人说这是首思妇词,也有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本诗终究是游子思乡之作”。

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结合本诗的虚实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淡然功名蔑视权贵,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用“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中的诗句,表达渴望贤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3)杜甫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命运多舛,他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尽了八种愁苦。

(4)白居易《琵琶行》的“别时茫茫江浸月”渲染了悲愁,苏轼则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展现了旷达与超脱。

(5)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______,______”来阐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下面是某学校的一则通知,请根据要求完成18—19题。

各班班长于10日下午14:

00到学校二楼会议室召开关于《致云雀》朗诵演出的会议。

18.下面的课文题目都是短语,与“致云雀”结构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出师表木兰诗百合花

B.忆江南望天门山反对党八股

C.愚公移山曹刿论战赤壁怀古

D.七根火柴苏州园林驿路梨花

19.请变动句式,强调开会地点。

(3分)

20.下面句子的意思,到底能不能使用联邦政府的资金进行研究?

请改为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不改变原意,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5分)

美国总统拜登于近日签署一项解除美国国会对使用美国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限制的行政令对科学发展而言是个好消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

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____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______,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______,多一些优品精品。

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______”,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文艺。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B.随机应变鼠目寸光粗枝大叶写鬼写妖技高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C.投机取巧鼠目寸光粗制滥造写鬼写妖技高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D.随机应变急功近利粗枝大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22.与文中画横线词语“娱乐至死”的引号作用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和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

B.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

C.科学家借用了一个歌手的名字,给克隆羊取名为“多利”。

D.深受触动的鲁迅于是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凝聚起中国力量,阐发好中国精神,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B.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文艺。

C.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凝聚起中国力量,阐发好中国精神,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文艺。

D.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

“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的?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的看着我好久,然后叹口气:

“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在这条小路上,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

请以“青春期难忘的细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一首现代诗。

要求:

自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

临沂市兰山区、罗庄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史诗级’的精致追求”、“《长津湖》是为工匠精神拍摄”,错)

2.D(A.材料二“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

B.材料一“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C.“只要……就”太绝对)

3.A(B项强调目标追求与坚持就会成功;C项强调内因作用;D项批判目光短浅)

4.

(1)开宗明义,指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2)接着从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和固本凝神的时代精神的角度,论述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3)随后从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方面,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4)最后呼吁人们践行工匠精神。

(4分。

每条1分)

5.

(1)要敬业尽职。

热爱学习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真尽责的精神状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要专心专注。

专注就是内心笃实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学习更需要专心专注

(3)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在学习上要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细节,做到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4)要突破创新。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突破、追求卓越。

在学习上一定要创新学习方法。

(每条2分,答出三条即可。

要结合文本的工匠精神内涵意思正确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虚荣”错)

7.A(“情节曲折”错)

8.

(1)结构上,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2)内容上,是人们对香雪归来的热烈欢呼,也是作者对香雪历经艰辛的赞颂,也是对她向往知识文化的肯定。

(3)手法上,反复呼告,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感情:

有对贫穷落后的怜悯,有对香雪追求新生活的期待;有对香雪质朴心灵的赞叹,也有对这质朴美可能被现代文明吞没的担忧。

(4)主题上,深化主题。

古老的大山终于被现代文明所唤醒,热切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4分。

每条1分,意思正确即可)

9.

(1)改革开放前山村的封闭落后,山外的文明与进步;

(2)山里姑娘具有淳朴善良和美好的心灵;

(3)封闭落后的山区青年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新生活的追求;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5)这种追求是人类进步的必经过程,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都能认同小说传达出的这种精神追求。

(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

答案需与小说内容相关,意思正确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10.A

11.C(行动和停留)

12.D(A.于是,就;连词,因为。

B.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