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981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docx

金融学简答及论述

1货币的职能及相互联系。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2信用的本质特征。

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对信用的本质特征从4个方面来认识:

(1)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单方面的价值运动。

(3)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4)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联的经济范畴。

3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

(1)资本积累功能

(2)资源配置功能

(3)调节经济功能

(4)反映经济功能

4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

各国商业银行已普遍认同了经营管理中所必须遵循的三项原则: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1)安全性。

是指商业银行应努力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它的影响,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

因为商业银行自有资本较少,经受不起较大的损失;商业银行经营条件的特殊性,主要是负债经营;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如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竞争风险等。

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保持经营安全的重要性。

(2)流动性。

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存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

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

因为商业银行是典型的负债经营;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也需要资产保持流动性。

(3)盈利性。

一切经营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盈利。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企业,当然也不例外。

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能够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收益;增强竞争能力,提高银行信誉;以及增强了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等。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关系要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必须对“三性”原则进行统一协调。

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在追求盈利目标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

5货币政策的目标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可概括为: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此高彼低的交替关系。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矛盾。

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

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则出现逆差,是国际收支恶化。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综上所述,由于各目标间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银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政策目标

6什么是货币制度?

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其构成要素有:

(1)货币材料的确定。

(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3)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

(4)发行保证制度。

7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试举例说明之。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例如,若金银币的法定比价为1:

15,而由于种种原因银价跌落使市场比价为1:

16.

8股票与债券的区别及联系。

联系:

1、对发行者来说,都是筹集资金的手段;

2、共处于资本市场中;

3、股票的收益率和价格同债券的利率和价格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区别;1、性质不同;2、发行者范围不同;3、期限性不同;4、风险和收益不同;5、责任和权利不同;

9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四个阶段。

 1)资产管理。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以商业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在当时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管理。

资产管理依其提出的顺序又有以下三种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

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由资产管理为主转向以负债管理为主。

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是: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施。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产生。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是:

在资金的配置、运用以及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银根松紧等变动情况,对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配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的目的。

 4)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

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管,同时也为了规范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同等运作的需要,1987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著名的《巴塞尔资本协议》。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目的:

一是通过协调统一各国对银行资本、风险评估及资本充足率标准的界定,促使世界金融稳定;二是将银行的资本要求同其活动的风险,包括表外业务的风险系统地联系起来。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通过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完善与统一的标志。

10利率的影响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

2、通货膨胀差异;

3、利率差异;

4、政府干预;

5、重大国际事件;

6、心理预期;

11.信用的功能。

调剂资金余缺,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信用具有分配资源的功能

(2)信用具有促进投资规模扩大的功能

(3)信用具有提高消费总效用的功能

12如何理解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之间的关系。

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4)总需求对总供给有巨大影响;

(5)单纯控制需求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13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性质:

职能: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授予货币的发行权,因此也承担起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的重要责任。

独占货币发行权是其最先具有的职能,也是其区别于普通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

货币发行权一经国家法律形式授予,中央银行即对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负有责任。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作为全国票据的清算中心,并对所有金融机构负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

我国自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由于职能分拆,这一部分职能事实上已划归银监会负责,中国人民银行则主要负责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那—部分监管,具体做法还有待在实践中摸索。

3、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代表国家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主要表现为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作用:

 

14货币市场及其类型。

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期限为一年以下)的市场。

主要包括:

(1)短期借贷市场:

一年之内的资金借贷市场,是货币市场的主体。

(2)同业拆借市场:

是指由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短期互相借用资金所形成的市场。

(3)商业票据市场:

包括票据承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本票市场。

(4)回购协议市场:

将同一份内容的资产卖出再迈进的市场。

(5)CDs市场: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6)消费信贷市场:

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商店为居民消费所提供的信贷。

15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有哪些?

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统称为负债业务,形成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统称为资产业务。

 

16货币需求影响因素?

(1)收入状况

(2)信用发达程度

(3)货币流通速度

(4)社会商品供给量

(5)物价水平

(6)人们的心理预期与偏好

17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纸币流通条件下)

(1)国际收支因素

(2)通货膨胀因素

(3)利率因素

(4)经济增长因素

(5)中央银行干预因素

(6)市场预期因素

(二)论述题

1论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各自的效应。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也即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它们是:

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进而间接调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策略、措施。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与商业银行现有准备金和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成反比,而与市场上的长短期利率的变动则是成正比例。

正是如此,中央银行就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银根松紧情况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借以发挥宏观经济与金融的作用。

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用于货币管理的力量强大,各国中央银行并不经常使用。

一般来说,这种政策工具的运用应适应两种需求:

第一,需要大量吸收或大量补充银行系统的超额准备时。

第二,货币政策作重大改变时。

当中央银行要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就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反之,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则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利率,借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一般地,企业单位可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商业银行申请贴现贷款,这样,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商业票据,当商业银行感到资金紧张或短缺时,就可以将这些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以获得所需资金。

因此,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扩张或收缩对商业银行的信用。

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融资的成本提高了,因而相应地就会提高对企业的贷款利率,从而引起整个市场利率的上升,这样,借款人就会减少,起到紧缩信用的作用。

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就可起到扩大信用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和银行承兑票据),从而起到调节信用与货币供应量作用的一种业务活动。

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要收缩银根时,则可在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收回货币;反之则购入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货币。

  一般来说,在上述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最重要、最常使用的一种,这主要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几个明显的、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优点: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愿进行的,它不像商业银行以再贴现或再贷款方式获得所需资那样,中央银行只能以贷款条件或调整贷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无法明确地控制其数量。

2、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就可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地控制在期望的规模内。

3、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及步骤也可随意安排,这就保证了准备金率调整的精确性。

4、公开市场业务不像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调节方向时,业务转换容易进行。

5、中央银行可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每天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不像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那样对货币市场产生很大的冲击。

6、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与再贴现率实际是给市场一个货币政策已经发生变化的信号,会使人们采取预防性措施,导致社会公众的预期心理,而公开市场业务每天都在进行,不会导致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这样,货币政策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中央银行为什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程度。

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独立性,不可能是绝对独立性,这是由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这一性质决定的。

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理由如下:

 

(1)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应具有连贯性,不应受到政治的干扰,才能收到效果。

 

(2)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币值,如果受政府完全控制,有可能成为政府推行通货膨胀的工具。

  (3)中央银行的业务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其操作方式不应受到任何干扰。

  (4)中央银行与政府所处的地位不同,考虑一些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5)中央银行不仅对政府服务,还要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因此,中央银行不能完全受政府控制。

3.你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参考答案一:

(1)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与此相对应的是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2)在不兑现信用货币条件下,由于基础货币都是由中央银行投放的,货币乘数也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之下,因此,中央银行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政策所左右,这说明货币供应量存在着较强的外生性。

但这种外生性又不是绝对的,因为货币供应量除受中央银行控制外,还要受经济生活中其他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因而货币供应量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质。

(3)事实上,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的逻辑进行判断。

同时,货币供给的可控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决定货币供给可控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与能力在不断变化。

因此,问题的答案也在随着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发生变化。

4试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一)利率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优点:

(1)可控性强。

央行可直接控制对金融机构融资的利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也能调节市场利率的走向。

(2)可测性强。

央行可在任何时候观察到市场利率的水平和结构。

(3)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支出,从而调节总供求。

  利率中介指标的缺点是作为内生变量和政策变量往往很难区分:

(1)作为内生经济变量,利率是顺循环变动的。

经济繁荣,利率上升;经济停滞,利率下降。

(2)作为政策变量,利率与总需求也应沿同一方向变动。

经济过热应提高利率,经济疲软应降低利率。

  

(二)货币供应量指标的优缺点

  

(1)就可测性而言,无论是现金,M1或者M2都能反映在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

  

(2)相关性方面,对M1还是M2更能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总需求和购买力,从而通过对其控制影响总需求的看法无法达到一致。

  (3)就抗干扰性而言,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是顺循环的,而作为政策变量是逆循环的,一般不会混淆

5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现状分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长和物价总体趋稳,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受欧债危机等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

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措施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保持合理的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总规模。

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着力引导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加大对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要继续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6什么是银行信用?

它有哪些优缺点?

银行信用是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等业务活动提供给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他的长生标志着一个国家信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银行信用得主题是银行及其他经融机构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是一种中介信用

4.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银行信用优缺点:

优点:

1、银行资金充足,实力雄厚;

2、银行贷款具有较好的弹性;

3、银行兼管结算,利用银行信用更方便

缺点:

1、资金成本较高

2、限制较多

7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如何科学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

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

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而且其他政策工具也都是以此为基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另一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资金总量影响巨大,因为它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对货币供给总量产生更大的影响。

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于猛烈。

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因此,一般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

②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制定的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

它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要求两个方面。

再贴现率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

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应状况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

例如,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因而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得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相反。

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用,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③公开市场业务。

此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

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一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

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①直接信用控制。

它是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其具体手段包括:

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②间接信用指导。

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活动的做法。

8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制度有哪些基本特征?

给经济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也是二元性的:

组织完善的现代化金融体系与遍及全国各地,尤其是农村的当铺、钱庄和大大小小的高利贷者同时并存。

并且,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其金融业的严重不平衡。

(一)中央银行形式的多元化

有些发展中国家则共同建立一家中央银行,例如西非货币联盟,它的中央银行总行设在达卡;另一个例子是中非货币联盟,它们设有中非中央银行;第三个例子是东加勒比海货币管理局。

有些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则仍受着外国的控制,如非洲的利比里亚、莱索托和斯威士兰。

有些发展中国家则一直没有建立中央银行而仍保留以前的货币局,并同时成立了金融管理局,分别执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如新加坡。

(二)金融活动受政府的控制较大

如印度、巴基斯坦主要的商业银行都已收归国有,它们的经营活动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强有力的制约。

有些国家的政府持有商业银行大部分股份,

如国有化银行经营效率较低,控制利率减少了银行竞争的压力,贷款优惠政策减慢了银行自身积累能力与发展的速度,这些问题已成为经济与金融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为了协调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又出现了一些的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将国有银行实行私有化、扩大专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放松金融管制与鼓励竞争等等。

(三)金融机构及金融工具比较简单

发展中国家积累资金的渠道有两条:

一条是依靠国内储蓄,另一条是引进外国资本。

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外资金,以促进其经济发展。

积累国内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三条渠道:

1.政府可以通过税收集中全社会的剩余资金,政府机构在积累和分配资金上起着主导的作用;

2.通过相对价格的调整来提高某一部门的积累水平。

如调整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可以引导一个部门的储蓄流向另一个部门;

3.通过金融部门来积累和分配资金,即金融机构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来刺激储蓄与优化投资投向。

(四)金融压抑影响经济发展

就发达国家而言,因为它们的经济都相当发达,从而需要有比较健全的金融制度为其服务,促进其经济更加发展。

但就发展中国家而言,情况却正好相反,特别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们主要通过财政渠道或其他措施来积累与分配资金,对金融不但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还限制了金融的发展。

例如它们一般都限制利率,对存款利率加以限制,不利于吸收储蓄,对贷款实行低利率政策或定额分配制度,不利于企业提高资金使用率;汇率估值过高,不利于鼓励出口;实行严厉的外汇管制,不利于引进外资;政府对信贷进行直接干预,不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金融机构单一与金融资产简单,不利于投资的优化组合,等等。

这些金融限制的出现,使金融的发展受到相当的压抑,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西方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之为“金融压制”。

(五)国内金融市场一般不发达

印度—没有大规模的票据市场活动。

泰国--金融市场活动的主要部分是国库券市场

(六)少数地方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9金融抑制有哪些特征?

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怎样治理?

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负面影响:

1资本市场效率降低。

任何加剧“金融抑制”的措施,都会降低已被限制的由银行导向的资本市场效率,这种代价将特别大。

因为如果减少总需求而产生了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瓶颈,这种需求下降就是自我打击的。

如果相对于总供给的商品和劳务总需求被减少,价格水平只会下降(或停止上升)。

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价格也不能起到刺激供给、限制需求的作用。

2、经济增长迭不到最佳水平。

麦金农强调,不管怎样,金融抑制看来极其可能阻碍最初的经济增长。

因为通过提高储蓄倾向和资本形成的质量,货币改革能够刺激实际产量增长,这个观点已得到确认了。

反过来,一个增长经济中的高增长率对储蓄倾向和获得货币资产的倾向的积极影响也是需要肯定的。

虽然麦金农的理论特别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且认为凯恩斯理论没有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实际,但这并不等于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