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499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ocx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学设计

王莹

一、教材内容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苏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部分内容之前已经介绍了格里菲斯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其设计思路科学而缜密,值得学生借鉴和学习。

本内容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学习对象分析

高中必修一也在介绍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时,也了解了病毒是一种寄生的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可以简要跟学生介绍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引发回忆。

高中学校没有成熟的实验条件供学生亲自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此教师应该形象直观地展示科学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路再现一遍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达到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策略

 由“格里菲斯和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入新内容,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提高说服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程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

(2)描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2))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难点: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六、教学设计流程

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 →讨论实验结果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七、课堂实施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

遗传物质是什么?

学生答:

DNA

问题:

谁的实验证实这一点?

学生答:

艾佛里或格里菲斯

问题:

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答:

灭活的S菌里有某种“转化因子”使得无毒R菌转化成了有毒的S菌。

问题:

艾弗里做了什么?

学生答:

艾弗里接过“科学探究”的接力棒,对灭活的S菌的物质分离提纯,用所提纯的蛋白质、糖脂和DNA分别去转化R菌,发现只有用DNA去转化的那一组才有转化作用,而且DNA越纯转化效率越高。

因而,艾弗里得出的结论是“DNA是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

问题:

科学界有一部分科学家对此结果表示不信服,为什么呢?

看课本找答案

学生答:

因为当时技术所限,艾弗里提得最纯的DNA中也含有0.02%的蛋白质。

认为是这少量的蛋白质在起作用,不愿接受DNA是转化因子的结论。

因此仅凭这个实验呢难以服人。

 

 

回忆旧知识,引发学生思考以及进一步学习探究过程的欲望。

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问题”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

学案材料1: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由蛋白质外壳以及DNA构成。

在37℃下大约只需40min,噬菌体就可以在大肠杆菌中产生100~300个子代。

思考1:

为什么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

回答:

只有蛋白质和DNA;繁殖速度快

思考2:

遗传物质需具备什么特性?

回答:

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思考3:

如何分别追踪两种物质?

回答:

同位素标记法

思考4:

分别选用什么元素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呢?

材料2: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由C、H、O、N、S组成,DNA由C、H、O、N、P组成。

回答:

标记噬菌体的DNA——32P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5S

思考5:

子代在哪里产生?

回答:

大肠杆菌中

思考6:

大肠杆菌中的噬菌体均为子代噬菌体吗?

回答:

不一定,如果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整个个体进入细菌中,则细菌中的噬菌体也可能是亲代的噬菌体。

引导:

因此,我们要比对亲代和子代噬菌体,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噬菌体是怎么样入侵细菌的。

那么,针对这一点,你可以做几种假设呢?

回答:

整个噬菌体入侵;噬菌体的DNA入侵;噬菌体的蛋白质入侵。

任务1:

填表——学生根据对噬菌体进入细菌的成分的假设,预测两组实验的结果

引导:

展示真实的实验结果

任务2:

填表——若DNA是遗传物质,则两组实验的子代放射性情况进行预测。

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

任务3:

看完视频,学生互相讨论,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提出相关疑问

学生问题:

为什么子代的DNA有红有蓝,红的来自哪里?

蓝的是怎么产生的?

细菌的DNA在噬菌体侵染之后,去哪里了?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为何会破裂?

引导:

我们来梳理一下,哪些是我们本节课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

第一个问题

红的是亲代的DNA,即亲代DNA后来成为子代的一部分,蓝的是后来合成的,即用的是大肠杆菌的原料。

引导:

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时,注入大肠杆菌中,留在外面。

利用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

 

通过几则资料分析,一步步明确实验设计的思路

 

  

 

 

 

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角度来思考实验设计的步骤,训练理科思维

 

 

 

 

 

 

 

 

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先让学生了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以及物质的流动与转化。

然后再回顾赫尔希、蔡斯的实验,让学生在对主体知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降低了课堂难度,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这个过程的理解。

教师在黑板上把实验分步骤表达出来,也是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跟上老师节奏的表现。

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同位素标记法正确的运用到实验中。

同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标记P和S”,和实验的原理。

加深学生对噬菌体侵染过程的认识。

对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易于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