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727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下载.docx

从金、石学的兴衰与金、石研究的新生之历程,可以深切地感到,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与时代所给予的政治环境、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时代的历史需求密切相关的。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铜器上。

“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B.清朝时期,始终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没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又受到传统史观的局限,因而金石学研究进展不大。

C.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传统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

D.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

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特别珍贵。

B.清代学者在金石学研究中,对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化。

但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不大。

C.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还并不是很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

D.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B.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了新的发展。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石刻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考古学和史学的研究范畴。

D.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20世纪初已停滞不前,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丁西林:

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

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

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1914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

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任理预科主任。

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

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

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

他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建立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他任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

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

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

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客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

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

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

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

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作为一位戏剧作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

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

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

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

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

他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

他的语言,幽默俏皮,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

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

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

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

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

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

(郑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西林是物理学家又是剧作家,他的喜剧成就高于物理成就;

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独幕剧的成就高于多幕剧。

B.丁西林善于捕捉喜剧因子,自由驾驭生活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使一些偶然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自然化解,使喜剧效果独特。

C.任职北京大学时,他倡导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风,首倡用中文编写教义,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D.丁西林在归国后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他的《一只马蜂》《压迫》等独幕剧久演不衰。

E.丁西林认为喜剧的笑应该是“会心的微笑”,他的戏剧虽无大的矛盾,但能把握喜剧性的“种子”,形成核心情节,突出喜剧性。

5.为什么说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6.丁西林在戏剧创作上有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

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

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

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

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

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

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

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

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

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

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

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

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

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

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

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人生而景物,从艺术而山水,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8.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文中说:

“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

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

世说新语>

和晋人之美》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

曾祖洋,涿州别驾。

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

父曾,内园使。

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

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

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转运使李谷谓曰:

“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

”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

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

开宝五年,连知贡举。

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七年,蒙上书言:

“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

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送史官。

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之。

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

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

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

未几,卒,年七十二。

赠右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

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以宣祖配天。

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

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

故自太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

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

“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

”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

多著述,有《鳌山集》行于世。

(《宋史·

列传第二十八》,有节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B.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C.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D.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制诰”,官名。

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

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主持贡举考试。

C.“太祖”,开国帝王的庙号。

宗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

其次序是:

始祖居中,左穆右昭。

D.“郊祀”,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制度。

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时日,君王带领三公九卿等诸大臣依据礼法于国都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显露,先中进士,后任鄠县主簿;

但此时的

他还只是一文学名流,对官场吏事不够练达,以至于怠慢了郭从义。

B.扈蒙为官几起几落。

宋太祖时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却因曾请托同年仇华而被贬,后又一路升迁成为重臣;

不过后来还是遭人憎恶而出京都。

C.太宗即位后,贬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等职,去世后还被追赠右仆射。

D.宋太宗时,有礼官援引先例,主张太宗以太祖配享祭祀上天,扈蒙对此赞同,并劝说太宗罢封禅,改行以太祖配享祭天的礼仪,但此举遭众人非议。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5分) 

 

(2)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君”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诗人又故地重游与“君”共话别情。

B.据《礼记·

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

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

C.颔联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秋风回来了,一年不见,秋风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

此联正面点题。

D.颈联描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正所谓“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

E.尾联直抒胸臆,“扶病上高台”而“四望”,与老杜的“百年多病独登台”所抒之情不谋而合。

15.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分析其作用。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居住地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相见欢》“_______________”句借“梧桐”这一意象表达愁情。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台湾民众对日本将核灾区食品输台一事表示强烈反对,而台湾当局对反对声充耳不闻,反而敦促行政管理机构优化作业流程。

B.港剧的黄金时代,人才济济,那个时代红起来的明星,有些现在还活跃在娱乐圈,如黄日华、苗侨伟、梁朝伟、周润发等。

但也有很多明星只是昙花一现。

C.只有尊重对方的人才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刚愎自用的人往往到最后都会成为孤家寡人,非失败不可;

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无疑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D.全国各地的疑难病症患者慕名找她问诊,无论是名流达贤,还是普通百姓,她都等量齐观,尽职尽责,认真仔细,把治病救人作为医生的神圣职责。

E.有人利用网络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发布一些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言论,公安部门对这些甚嚣尘上的做法和言论进行了打击和辟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民政部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统计的初衷,是为了为进一步开展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创造条件,而不是让公众降低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

B.全球有6700万人患有自闭症,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000万。

虽然身边有着这么多的自闭症患者,但很多人对自闭症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C.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D.为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表示,将首次对提供散落明城墙砖或相关线索的市民给予现金奖励,最高奖励可达2000元。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名字,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是一个社会群体中辨认个人的主要标志。

从古至今,____①____很多中国人都相信姓名会对个人命运产生微妙的影响,____②____在取名上慎之又慎。

另一方面,名字____③____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的姓名____④____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世纪的欧洲人也不例外。

中世纪欧洲人的名字____⑤____随着时代的浪潮而变化,____⑥____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自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