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764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声慢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声声慢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声声慢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声声慢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声声慢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声声慢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声声慢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声声慢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声声慢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声声慢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声慢练习.docx

《声声慢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声慢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声慢练习.docx

声声慢练习

声声慢练习

一、填空题:

1.李清照,号_________,宋代_________派著名.女词人。

2.李清照的词集名_________。

3.李清照《声声慢》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善用_________。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

A.《乐章集》B.《漱玉词》C.花间集》D.《稼轩长短句》

2、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A.婉约词B.豪放词C.抒情词D.清旷词

3、李清照的词被誊为()

A.稼轩体B.半山体C.易安体D.漱玉体

4.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是()

A.南唐B.北宋C.南宋D.北宋南宋交替之际

5.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最突出的语言技巧是()

A.夸张B.拟人C.叠字D.比喻

6.《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

三、多项选择题:

1.《声声慢》一词的艺术特色是()

A.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B.创造性地运用叠字

C.借景抒情,寓情于景D.语言浅近,意境深远

2.在《声声慢》中,李清照主要通过以下哪些残秋景物抒发愁情()

A.急风B.过雁C.黄花D.梧桐细雨E.江水

3、“雁过也,正伤心”一句中,“雁过”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有()

A.秋愁B.故乡之思C.离别之苦

D.往昔夫妻伉俪生活之思E.羁旅行役之苦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表现愁情()

A.动作神态B.环境感受C.心境意绪D.生活场景

5、《声声慢》中的“黄花”具有的意义是()

A.实写菊花B.以花自喻

C.寄托身世之感D.象征自己晚年的孤苦无依

E.抒发盛衰之感

四、词语解释题:

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乍:

将息:

2.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损:

堪: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

了得:

六、阅读与分析题:

阅读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请回答:

1开头三句叠字主要采用什么方式表现词人的内心感受?

2.“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这几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5.这首词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易安居士;婉约2.《漱玉词》3.叠字4.凄凄惨惨戚戚5.点点滴滴

二、单项选择题:

1.B2.A3.C4.D5.C6.B

三、多项选择题:

1.BCD2.ABCD3.ABCD4.ABC5.BCE

四、词语解释题:

1.乍:

刚;将息:

保养休息2.损:

凋零;堪:

能3.次第:

情景,光景;了得:

概括

五、简答题: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流落江南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惨心情。

2.这首词通过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来渲染愁情。

3.运用叠字表达词人的情感活动和变化,语言自然、通俗,富于表现力。

4.表达了三方面情感:

一是写国破家亡以后孤苦无依的凄惨心情;一是流露出故国之思;三是抒发昔盛今衰之感。

5.从动作与神态、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抒写作者凄惨心情。

起到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在结构上统领全词,构成全词的骨架。

六、阅读与分析题:

1.以外显内方式。

2.国破家亡和丈夫新丧。

3.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

4.层层铺叙。

5.运用叠字.语言诵俗自然.

《声声慢》专项练习

一、基础题(共16分,第1—4题每小题各3分)

1.《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A.初秋B.深秋C.初春D.暮春

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休息,调养

B.怎敌他、晚来风急:

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

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依次产生的情况

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

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下列这副对联写的是谁?

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二、课内阅读(共14分)

阅读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回答第6—9题(共16分)

6.开头三句字是怎有层次地表现出词人的内心感受的?

(4分)

7.“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

(2分)

8.“满地黄花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摘?

”这句寄寓了作者怎的感情?

(4分)

9.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扩写成一个120字左右的想象片断,要求不改变原词的意境和情感。

(6分)

三、课外拓展(28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7分)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0.“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

(4分)

1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21分)

乱世中的美神

梁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

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

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

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

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

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

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

“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

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

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

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

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

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

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

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

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

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衷。

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

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

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

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

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

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

(有删改)

12.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

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分)

13.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

(6分)

14.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试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5分)

15.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

试根据文意回答。

(6分)

四、作文(40分)

16.请以“清照,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字数不少于800。

《雨霖铃》参考答案:

1.D(“枨”读chéng)2.D(经年:

年复一年)3.C4.B5.C

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一对恋人分别之时难过得无法用语言表达,是欲诉无言,欲语泪先流的情状。

7.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8.第一问:

《雨霖铃》先写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分手时难舍难分的痛苦和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心赏”的极度孤独、聊。

(2分)第二问:

上片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的设想。

(2分)第三问:

整首词的意境是绵悱恻,凄凉哀婉。

(2分)

9.一个“念”字,引出别后情景。

“去去”写别后更行更远,直到楚天尽头。

作者借“杨柳岸晓风残月”衬自己别后的天涯孤旅,情景相生,倍觉伤情。

再设想一别多年,形单影只,即便良辰巧遇,美景在前,也心领略,欲语人,将哀情愁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10.此句将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像一幅剪纸一样凸现了出来。

主人公独自一人久久伫立在高楼之上,向远处眺望。

“风细细”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整个画面立刻活跃起来。

而且能引发读者探究和想象:

他“伫立”危楼做什么呢?

11.第一问:

侧面烘托的手法。

(1分)第二问:

准备借酒力摆脱春愁,结果是强装笑颜,饮而无味,从而烘托、突出了春愁之重。

(3分)

12.依次为:

李煜柳永陆游辛弃疾苏轼

13.不是。

(1分)布局由婉约凄婉逐渐到豪迈奔放(2分)

14.15.共同点:

一样的惊才绝艳、一样的抑郁忧思。

(2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两首词风格迥异,前者奔放豪迈大气,后者婉约细腻柔情。

(2分)作者将其殿后,实则将苏轼视为宋词由婉约到豪放过渡的集大成者。

(2分)

15.①“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

”作为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他却创作出了具有永恒价值的凄美词作,人因词名,李煜所以得以永恒。

②柳永乃是他生活的时代中最有才情、最为洒脱、最为人称道的词人,他的才情、多情、风雅对士大夫集团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成为士大夫竞相效仿的对象。

《声声慢》参考答案

1.B2.D(应为: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D(次第:

光景,情形)

4.B(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

5.李清照(由“大明湖”“趵突泉”可知写的是李清照的故居在济南,“潄玉词”“金石录”写李清照的作品。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从字面上看,是写词人外在的追寻情状和环境的空寂寥落,实则写出了词人内心为战乱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援的失落感和为丈夫去世,形单影只的孤单凄苦情状。

“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词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写。

开头七组字,由外到内,极富层次地写出了词人的内心感受。

7.国家亡和丈夫之死。

8.寄寓作者昔盛今衰的个人身世之感。

想当年,在都城开封,生活富足,夫妻成双,饮酒赏菊赋诗,何等游风雅,而今夫死国亡,思之令人怆然。

9.略(要正确联系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季节特征作合理想象)

10.“红藕香残”,既表明荷花凋谢,又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既表明竹席变凉,又有内心的孤独寂寞。

11.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表现了相思之情的无法排遣。

12.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13.第一次是为了揭示李清照超时空孤独的缘起。

(2分)第二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的才华不被当时任何人理解。

(2分)第三次是为了说明李清照所处时代女性的普遍可悲状况。

(2分)

14.李清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1分)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1分)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3分)

15.因为李清照身处乱世之中,不愿与世沉沦,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

(2分)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

(2分)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