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6851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docx

政治学业水平测试最新知识点整理课案

《经济生活》考试说明解析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考点一:

[A]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基本属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③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二:

[A]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本质:

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三:

[B]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

①含义:

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

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要求:

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价格: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2)流通手段

①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②表现形式:

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③要求:

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④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四:

[A]信用卡的功能

1.含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功能及优点: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考点五:

[A]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1.外汇的含义:

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

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则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考点六:

[C]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

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

不应盲目崇拜,从货币的起源看,,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基本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三句话):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从获取金钱的手段上看:

要取之有道。

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从用途上看:

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人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反对金钱无用论与金钱万能论。

考点七:

[B]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考点八:

[B]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决定因素不同:

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

2.联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一般来说,二者成正比关系。

考点九:

[B]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重点理解“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十:

[B]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

替代品:

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变化规律:

以家庭消费中牛肉、羊肉为例记忆)

互补品:

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变化规律:

以汽油、汽车为例记忆)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考点十一:

[A]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居民的收入影响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反是。

(2)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反是。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考点十二:

[C]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既不超前也不一直抑制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表现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辨析: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考点一:

[B]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2)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考点二:

[A]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考点三:

[A]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种类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考点四:

[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1.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原因:

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意义: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考点五:

[A]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1.法定的公司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考点六:

[B]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5、注重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6、自觉适应市场规则。

考点七:

[B]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3、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要性:

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4、我们必须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

考点八:

[C]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2.树立竞争就业观。

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就业。

提高技能和素质

3.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可灵活选择。

考点九:

[A]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考点十:

[A]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

1、含义:

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地位:

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

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2)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3)结算业务:

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考点十一:

[B]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等投资理财方式

1.共同点: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2.区别:

(1)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2)购买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3)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4)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补偿。

3.投资时应注意的问题(或投资应遵循的原则):

(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分散性。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考点一:

[A]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考点二:

[A]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1.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1)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考点三:

[B]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要求、意义及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1.表现:

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4)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考点四:

[B]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民生问题)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

考点五:

[A]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考点六:

财政收入的来源

来源:

可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考点七:

[A]税收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内容: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关系: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八:

[A]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九:

[B]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3)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4)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怎样对待税收:

(1)公民要依法纳税、自觉纳税、诚信纳税。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一:

[B]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

1.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1)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主要由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来安排和调整生产。

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价值规律或者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2)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反映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二:

[B]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同意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措施: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措施——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考点三:

[A]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局限性: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市场也调节不了。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①自发性: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当行为。

②盲目性:

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

③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

2.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1)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2)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3)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考点四: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考点五:

[A]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考点六:

[B]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①含义:

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表现:

A.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B.经济计划:

有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

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意义:

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法律手段:

①含义:

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表现:

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来实现。

(3)行政手段:

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考点七:

[B]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A、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B、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C、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D、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2)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考点八:

[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具体“一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一方针”: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

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转变

B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C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

创新转变。

考点九:

[A]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机遇与挑战并存)

(1)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

A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B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考点十:

[B]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宽度,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坚持“引进来”战略:

(1)“引进来”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引进来”的对象:

主要是引进技术和外资。

(3)怎样引进外资: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实施“走出去”战略:

(1)地位:

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2)“走出去”的含义:

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3)“走出去”的措施:

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政治生活》考试说明解析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考点一:

[B]我国的国家性质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

2.阶级基础:

工农联盟;

3.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最大特点:

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考点二:

[B]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

(1)主体的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