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7936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国论》同步练习.docx

《六国论》同步练习

《六国论》同步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ì)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

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6.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7.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8.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

C.则与斗卮酒D.失其所与,不知

9.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义项

①“暴”的常用义:

a.凶暴,暴虐b.损害,糟蹋c.显露,暴露d.晒

A.暴霜露,斩荆棘()B.暴秦之欲无厌()

C.暴殄天物()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

②“或”的常用义:

a.或者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d.若,倘若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10.下列加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D.项伯杀人,臣活之

11.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3.下列句子默写无误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城,大则获邑。

B.齐人未尝赂秦,而终继王国迁灭,何哉?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D.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也。

14.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

A.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B.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5.“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A.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B.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C.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16.《六国论》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两个分论点是:

一、;二、。

18.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19.翻译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

20.给下列一段文字断句。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愚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创新能力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

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

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

愈寒甚,谓其弟子曰:

“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

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

“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曰:

“嗟乎!

道其不济夫!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   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二、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给下边加点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

(2)以二国委秦。

(舍弃、委托、对付)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同“倘”、抵挡、面临)

(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

能力演练题库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率赂秦耶率:

全部

②思厥先祖父厥:

代词,其

③暴霜露,斩荆棘暴:

bào暴露

④暴秦之欲无厌厌:

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

结交

⑥始速祸焉速:

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洎:

jì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当:

应当

⑨或未易量易:

轻易

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

侵略

A.①③⑤⑦⑧B.①②⑤⑦⑨C.③④⑥⑧⑩D.②④⑥⑨⑩

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此言得之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C.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D。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二.填空题:

5.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

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古义:

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3至于颠覆古义:

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

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6.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⑩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攻取之外B。

与战胜而得者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与战败而亡者

C.犹抱薪救火D。

然后得一夕安寝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8.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9.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四.阅读下面一段苏洵的《心术》,完成11-14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

“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曰:

“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11.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知理而后可以举兵举:

发动

知势则不沮沮:

沮丧

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支:

应付、支撑

B.不足以辱吾技也辱:

玷污

吾蔽而置之蔽:

隐藏

使之狎而堕其中狎:

阴险

C.此用长短之术也术:

本领

使之无所顾顾:

回头

知此者,可以将矣将:

出发

D.乌获不敢逼逼:

靠近

冠胄衣甲衣:

衣服

据兵而寝兵:

武器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1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2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3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4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5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6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段苏辙的《六国论》,完成15-16题:

六国论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犹,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5.比较苏洵、苏辙《六国论》两文的异同点,填写下表:

篇名

项目

苏洵《六国论》

苏辙《六国论》

观点

结构

写法

16.试以《六国新论》为题,从人才的利用和革新变法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阐述新的观点。

不少于700字。

 

【学科渗透训练】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请选择(   )

A.《史记》 西汉 司马迁           B.《过秦论》 西汉 贾谊

C.《后汉书》 西汉 班超           D.《阿房宫赋》 唐 杜牧

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文言文阅读口诀

(一):

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

读懂选文

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

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

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

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

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

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

(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二:

答题技巧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若是“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 3.B 4.C 5.C 6..①C②D7.B8.B与D

9.①cabd②cbab10.C11.D12.A13.C14.C15.B

16.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1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9.

(1)译: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2)译: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20.家,侯,地,众,秦,亡。

士,疏,浅,也。

【创新能力训练】

一、

1.①与:

给,给予;②爱:

吝惜、珍惜;③必定:

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

有利于。

 

2.2.A 3.C 

3.4.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

二、

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3.

(1)如果这样。

(2)对付。

(3)面临。

(4)挺身而出。

【参考答案】

1.C(宋仁宗年号)2.B3.C(使动用法)4.B

5.古义:

那实际上,今义:

副词,承上文转折

古义:

泛指祖辈,今义:

父亲的父亲

古义:

以至于,今义:

表示另起话题的发语词

古义:

智谋和力量,今义:

智慧

古义:

旧例,今义:

有情节的事情

6.曹操、曹植、曹丕;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B.8.B9.A10.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11.A12.B

13.B(暴为显露)14.C

15:

篇名

项目

苏洵《六国论》

苏辙《六国论》

观点

六国灭亡,主要是内因。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国破灭,弊在自相屠灭。

结构

逐层深入

设置分论点,分论合议。

选其一点深入击破

写法

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议论有“破”有“立”,

重在立论

16.略

【学科渗透训练】

1.D 2.D 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