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142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docx

二年级科学上册备课

二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3个班。

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对科学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活动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

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有:

一、动物感知环境;二、太阳和月亮;三、植物与环境;四、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五、常用工具。

2、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

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地球物质的特性(太阳、月亮、水);常用工具。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

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韦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动物》单元解读:

选择动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学生在平时就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本单元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植物》单元是在动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科学教学内容也从动物发展为对植物的观察研究。

《太阳和月亮》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3、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

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社会和家庭。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动物的眼睛

第2周

动物的耳朵

第3周

动物的鼻子

第4周

观察蜗牛

第5周

国庆节假

第6周

太阳的光和热

第7周

太阳和生活

第8周

春夏秋冬

第9周

看月亮

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种大蒜

第12周

植物和阳光

第13周

植物和水

第14周

我们的食物

第15周

我们的衣服

第16周

身边的动植物资源

第17周

组装小书架

第18周

修理玩具

第19周

期末复习

第20周

期末考试

 

第一课、动物的眼睛

教学目标

1、了解马、牛、羊等动物眼睛所长位置的特点。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眼睛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

2、教师出示谜面: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个黑葡萄。

3、教师引入课题:

动物的眼睛。

二、了解马、牛、羊的眼睛位置以及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1、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马、牛、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

2、学生交流马、牛、羊的眼睛位置,教师小结:

它们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这种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的特点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

4、教师组织学生以两人为单位开展体验活动,将观察到的视线范围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5、学生根据活动交流动物的眼睛所长得位置对其生存的帮助。

6、师生总结:

马、牛、羊的眼睛是视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

三、了解其他动物是怎样用眼睛感知环境的。

1、教师提问:

为什么猫能在黑暗环境中看清楚物品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猫眼的瞳孔在不同时间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猫眼在光线不同的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形状所发生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相应活动,进行展示汇报。

3、教师小结:

猫眼的瞳孔能够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

光线强时,猫眼的瞳孔会收缩成一条缝;光线弱时,猫眼的瞳孔会放大。

4、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并思考:

比目鱼、树蛙、猫头鹰等动物的眼睛在它们身体的什么位置?

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这些动物是如何感知环境的?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汇报交流。

6、教师小结:

比目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眼睛都长在朝上的一侧;树蛙的眼睛虽然大,但是只能看到活动的物体;猫头鹰的眼睛能够在黑夜里看清活动的小田鼠。

四、拓展探究

1、教师出示蝙蝠图片,提问:

蝙蝠是怎样确定物体位置的?

2、教师播放蝙蝠确定物体位置的视频。

3、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蝙蝠是怎样确定物体位置的。

4、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蝙蝠图片中标出其确定物体位置的器官。

 

第二课、动物的耳朵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耳朵的特点,能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耳朵感知环境的。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动物耳朵特点。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

2、教师出示谜面:

两只耳朵长又尖,短短尾巴翘后边,两只眼睛像玛瑙,一张嘴巴分三片。

3、教师引入课题:

动物的耳朵。

二、了解动物的耳朵是听觉器官。

1、观察兔子耳朵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兔子的标本、图片,了解它们的耳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小组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

兔子的耳朵毛细血管非常明显,说明毛少容易散热;冬天,兔子的耳朵上毛很厚,能够保暖。

2、观察兔子的耳朵在不同的状态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一段关于野兔的耳朵在野外遇到不同情况时表现出的形态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2)师生共同交流视频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兔子在遇到危险时、感到安全时、保持警觉时耳朵的状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兔子在不同情况下耳朵的变化。

(4)教师小结:

兔子在不同情况下耳朵的状态也不同。

3、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出:

兔子的耳朵是听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

三、其他动物的耳朵

1、观察大耳廓动物。

(1)学生在小组内观察驴、大象、大耳狐的图片,讨论它们耳廓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耳廓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

这些动物的耳廓都比较大,能够听到更远处的声音,更好的散热。

2、观察没有耳廓的动物。

(1)学生在小组内观察鱼、鸟、鼹鼠等动物的图片,讨论它们耳廓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耳廓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

(2)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

这些动物都没有耳廓,便于减少阻力,方便自身活动。

3、学生模拟活动。

(1)教师讲解模拟活动的规则。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活动。

(3)学生汇报模拟活动的感受。

(4)教师小结:

增大耳廓能够让人听得更清楚。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出示蟋蟀图片,提问:

蟋蟀是怎样感知声音的呢?

2、教师指导学生课下分小组查找资料进行探究。

 

第三课、动物的鼻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鼻子的特点,能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动物鼻子特点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教师课前将准备好的装有水果的密封盒子放在讲台上,向学生提问:

怎样能在不拆开盒子的前提下猜出盒子的物品?

2、学生参与体验。

教师让学生上讲台闻一闻盒子的气味,猜一猜盒子中的水果是什么。

3、引出课题。

动物的鼻子。

二、探究狗的鼻子的位置、特点和本领。

1、教师提问:

我们来观察这几张小狗的图片,一起来说说小狗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根据出示的这几张狗的图片,仔细观察这些狗的鼻子有没有相似之处。

哪位同学能结合课前搜集的图片和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狗的鼻子呢?

3、学生讲解:

狗的鼻子都长在头部的前面,鼻头黑黑的、圆圆的,总是保持湿润。

它最大的本领就是闻气味。

4、师生交流:

狗靠鼻子闻气味,可以做哪些事情?

5、教师小结:

狗的鼻子是嗅觉器官,可以靠它闻气味来完成寻找食物、搜救、缉毒等事情。

三、探究骆驼鼻子特点和本领。

1、师生谈话: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骆驼鼻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什么不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3、教师小结:

骆驼的鼻孔在沙漠中是微微闭合的,在绿洲地区中鼻孔是张开的。

4、教师提问:

为什么骆驼的鼻孔在沙漠和绿洲中会呈现出不同呢?

5、教师小结:

骆驼根据呼吸时体内水分的散失多少来调节鼻孔开闭大小,此外骆驼在沙漠地区关闭鼻孔可以帮助其抵挡风沙。

四、探究蜜蜂是靠什么闻气味的?

1、教师提问:

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用鼻子闻气味的?

2、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蜜蜂采蜜的视频,让学生在小组内思考、交流;蜜蜂是怎样找蜜源的?

3、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圈出蜜蜂寻找蜜源的身体部位。

五、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从动物的鼻子特点和本领等角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四课、观察蜗牛

教学目标

1、知道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2、知道蜗牛可以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食物和周围的环境。

一、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

(教师出示谜面: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

2、学生猜完,教师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观察蜗牛。

二、探究蜗牛生活在哪里?

1、师生谈话: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找蜗牛,那同学们是在哪找到的?

2、学生汇报地点。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生活环境的图片并思考:

蜗牛生活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

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三、观察蜗牛的反应,有什么发现。

蜗牛喜欢吃什么?

1、师生谈话:

蜗牛喜欢吃什么?

我们怎样设计实验去更好的观察它们?

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设计好的实验思路。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活动:

先将蜗牛放在盘中,再向蜗牛中间活动区域摆放菜叶、西红柿等,安静、耐心的观察蜗牛的反应,将实验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小结:

蜗牛会通过嗅觉、味觉等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四、蜗牛对刺激的反应。

1、师生谈话:

蜗牛是怎样感知环境的?

让学生分别用滴管吸取豆浆、白醋等液体滴在蜗牛活动中间区域,观察它们的反应。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蜗牛的反应,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完成相关的问题。

4、教师小结:

蜗牛会通过嗅觉、味觉、视觉等感知周围环境。

五、蜗牛对光线的反应。

1、教师出示纸盒,提问:

我们用盖子盖着的部分模拟阴暗环境,用外露的部分模拟明亮的环境。

想一想,蜗牛会爬向哪里呢?

2、学生分组进行试验,安静、耐心的观察蜗牛的反应。

3、学生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

蜗牛喜欢阴暗的环境。

六、拓展活动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请同学们把蜗牛带回家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它的生活状态。

第五课、太阳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可以发光发热。

2、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感受阳光下的多种现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组照片:

学生分别在背阴处与阳光下用手摸墙。

2、教师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请说出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3、学生回答,师生交流:

一个有影子,一个没有影子。

4、教师提出问题:

慢慢闭上眼睛,想一想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

5、师生交流。

教师总结,出示课题:

太阳的光和热。

二、活动过程

1、户外亲身体验。

教师:

请同学们在教室内观察、触摸自己带来的石块、铁勺子、玻璃杯,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2、学生操作并谈体会。

3、教师:

我们把它们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儿再摸一摸,感受还一样吗?

4、师生及时交流感受,根据交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充分利用户外资源进行体验。

1、教师引导学生:

大家可以摸一摸校园中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树干、石块、台阶、墙面等,感受这些物体的温度。

2、教师:

同学们还可以像老师这样找一个墙角或一些树木,让身体一半在太阳光线下,一半在背阴处。

一段时间后,谈一谈自己身体的感受。

3、教师提出问题:

想一想:

这些热是怎样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太阳会发出大量的热。

活动结束后,填写活动手册。

四、活动总结

请学生对比有阳光照射和没有太阳光照的情况,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第六课、太阳和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

2、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回顾生活经验

1、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活动需要太阳?

学生自主思考,回顾。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太阳有关的生活实例。

二、探究活动

太阳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需要太阳的实例,如在白天看书、晾晒衣物等。

2、引导学生说出生产活动中需要太阳的实例,如晾晒粮食、利用太阳能发电等。

3、教师:

引导学生讨论:

这些实例利用的是太阳的光还是热?

4、指导学生适时填写活动手册。

三、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1、引导学生分别找出白天活动和晚上活动的动物。

2、引导学生对植物与太阳的关系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开花的时间

4、指导学生适时填写活动手册。

四、拓展活动

制订作息时间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自的作息时间。

2、引导学生了解制订作息时间表的方法和策略。

3、引导学生制订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4、指导学生适时填写活动手册。

 

第七课、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会描述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的人类生活的影响。

2、在比较四季现象的过程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户外进行过什么样的活动。

5、师生共同探讨生活中其他人在户外的活动。

二、探究活动

(一)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4幅图片,找出每幅图片的不同特点。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每幅图片代表的季节,以及四季的顺序。

3、师生共同探讨四季中大自然的其他不同。

(二)季节影响人类的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季节自己在做什么。

2、教师根据图片指导学生思考四季中其他人在做什么。

3、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发现。

(3)动物和植物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回想季节变化时动物的变化。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回想季节变化时植物的变化。

3、教师总结。

三、拓展活动

画一画春天与秋天的景物,比较两个季节的不同。

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两个季节各有什么特点。

2、教师总结,并提出指导建议。

 

第八课、看月亮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相是变化的,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月相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

一、导入新课

回顾生活经验。

1、教师提问:

你们见过月亮吗?

在哪里见过月亮?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3、教师将汇报的结果汇总在黑板上。

二、探究过程

(一)讨论观察计划。

1、准备在什么地方观察月亮?

2、准备在什么时间观察月亮?

3、了解课本上的观察计划的作用。

(二)讨论观察中的安全问题

1、什么地方是危险的?

什么地方是安全的?

2、观察中,怎样保证自己的安全?

3、观察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4、建议由家长陪同观察。

(三)比较不同的月相

1、在小组中,比较、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

2、了解月相的定义。

3、描述月相,并尝试给月相起名字。

三、拓展活动

连续观察月相

1、交流观察月相的计划。

2、布置中长期观察活动。

 

第九课、种大蒜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知道土培和水培的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大蒜生长情况的不同提出问题,并合理解释。

一、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谚语“过了八月半,赶快种大蒜。

种蒜选好种,一垄顶两垄”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这则谚语的含义,引出主题——种大蒜。

二、活动过程

(一)怎样种大蒜。

1、挑选蒜种,师生讨论种大蒜时如何挑选蒜种。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挑选个大、饱满蒜瓣儿做蒜种的理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蒜种。

各小组展示自己挑选的蒜种,师生评价,留取合格的蒜瓣儿作为蒜种。

3、种大蒜,用土培育大蒜。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用土培育大蒜步骤。

4、师生交流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用土培育大蒜的任务。

6、用水培育大蒜。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用水培育大蒜步骤。

师生交流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用水培育大蒜的任务。

7、怎样做更有利于大蒜生长?

各小组展示自己培育的大蒜,学生评价

8、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怎样做有利于大蒜的生长?

9、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进行验证。

三、拓展活动

活动指向:

我们动手做一做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还可以用土培育哪些植物?

2、教师演示用水培育萝卜的过程。

 

第十课、植物和阳光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能解释植物的生长情况为什么不同。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挂在果树枝头上的水果的的生长环境、表面颜色等。

教师提出问题:

“观察这些水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同一个水果的颜色为什么不均匀?

”学生猜测并交流。

二、活动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与阳光有关系吗?

1、观察水果表面的颜色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苹果表面颜色,交流、讨论同一个苹果向阳面和背阴面颜色不同的原因。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石榴、冬枣等水果的表面颜色。

(3)师生总结水果表面颜色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4)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西瓜表面颜色,师生共同探讨瓜农给西瓜“翻身”的目的。

2、观察不同光照条件下同种植物的生长情况。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阳光下和背阴处小草生长的图片,描述小草生长情况的不同。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更多植物在向阳处和背阴处的生长情况为什么不同。

(3)师生共同解释植物在向阳处和背阴处的生长情况为什么不同。

(二)选取两珠生长情况差不多的同种植物进行观察。

1、设计实验。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试验。

(2)师生共同讨论试验方案。

2、开展试验。

(1)教师出示方法指导。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试验。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中长期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情况的活动。

三、拓展活动

活动指向:

观察周围环境中朝阳的地方有哪些植物,背阴的地方有哪些植物。

1、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准备到哪些地方观察。

2、师生交流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教师总结并提出具体要求。

 

第11课、植物和水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需要水,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能观察不同水量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资料片“绿色植物的生活需求水”。

教师谈话:

通过观看资料片,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植物和水的关系。

二、活动过程

水对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

1、观察水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的现象。

(1)教师出示玉米正常生长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玉米正常生长时的状态,比如:

观察叶子的颜色,茎的高度、粗细及颜色等。

(2)教师出示干旱环境和洪涝环境中玉米生长的图片,指导学生描述两种环境中玉米的生长情况。

(3)师生共同分析玉米在干旱和洪涝环境下枯萎的原因。

(4)通过对比观察,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环境适宜玉米的生长,总结植物的生存、生长与水的关系。

(5)教师出示更多同种植物分别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中生长的图片,指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植物的生长与水的关系。

2、探究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在小组展示,教师评价。

(2)师生讨论试验的注意事项。

(3)学生根据方法指导开展实验,验证植物的生长与水的关系。

三、拓展活动

活动指向:

了解哪些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

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课上讲到的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

2、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适宜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的植物。

3、教师指导学生课下搜集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的资料,或者到植物园、公园等地方观察。

 

第12课、我们的食物

教学目标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食物来源,初步认识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利用感官观察、记录生活中的食物。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我们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有哪些?

这些食物来源于哪里?

”进行新课导入。

二、探究过程

1、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

(1)学生讨论结果:

我们的食物来源于动物和植物。

(2)得出结论:

动物和植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做出评价。

2、了解身边的食物是怎样来的。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图示,了解小麦从种子发芽到被制成馒头的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的图示,了解鸡从孵化成为我们的食物的过程。

(3)学生汇报、交流。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做出评价。

(5)结合课堂所学,展示“法治在线”

三、拓展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下继续了解家乡的特产。

 

第13课、我们的衣服

教学目标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做衣服的材料的来源,初步认识制成衣物的材料。

2、利用感官观察、记录制作衣服的材料,进行简单分析。

一、导入新课

1、提出谜语:

“此物身上一件宝,冬天多来夏天少。

冬天可以抵风雪,夏天可以扮美装。

”让学生讨论、猜想谜底。

2、师生交流,解开谜底,导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

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来自哪里?

1、交流并猜想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图片,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体验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质感。

(2)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放大镜观察棉花、毛线形态改变后的特点。

(3)学生各小组根据观察讨论、汇报。

(4)教师对学生讨论、汇报情况进行评价。

2、教师提问:

“同学们分别认一认图中的这些材料分别来自哪些资源?

它们是怎样变成我们的衣服的?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天然材料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