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0278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docx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

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

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提示

  分析本文的叙述层次应作为学习本课的重点,注意段和段之间的衔接。

另外,本文的导语很有特色,应着重学习,并模模仿写作。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XX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

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解题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识记要点

  新华社记者

  三、重点字词

  耸入云天 翌年 扭转乾坤 横亘

  字词巩固

  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教材优化全析】

  一、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

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俗话说:

“画龙还须巧点睛。

”如果把写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

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新闻通讯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读者拿起来之后会先看标题,然后才决定看还是不看。

所以记者在写新闻标题时下力气很大,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可见对新闻标题的重视。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XX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

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同学们请想一想,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过飞天梦想了,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怎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

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写法。

  本文的导语不仅于此,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

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

“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

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主体部分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

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了,而实现这个梦的航程则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

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

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

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材料的呢?

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

文中说: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

漫长的岁月,摧灭不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第5、6段,写背景,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

时间推到了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那一刻,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这个消息却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只有迎头赶上,才对得起我们先人创造的辉煌文明!

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荡气回肠:

我们现在落后了,但我们不能永远落后。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

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

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历史记载: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第二年,一个乍暖还寒的4月间,在有全副武装军人把门的北京京西宾馆里,聚集了全国8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

虽然大家都身着便衣,但保密的气氛却让人感到这里是在开什么军事会议。

此时,专家学者们正在讨论着中国未来的飞船该是什么样。

由于时值1971年4月,因此,飞船便有了一个代号:

“714工程”。

代表们兴致勃勃地品尝了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

高热量的巧克力、压缩饼干和美味的鸡汤等。

有一种牙膏状的食品名叫鸡蛋炒米饭,挤入口中还真有鸡蛋炒米饭的味道,这让专家们也感到了新奇。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714工程”还诞生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动听,叫“曙光号”。

“曙光号”是一个类似美国第二代飞船“双子星座号”的飞船,外形像个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舱和设备舱两大舱段组成,座舱里放置两把宇航员坐的弹射座椅。

客观地说,当时科学家们对中国飞船的选型是很有见地的。

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决定“714”工程下马,“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

周恩来总理实事求是地专门就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讲了几条原则,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国家建设急需的应用卫星。

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点放在了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

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

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

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决,就像当年第一颗卫星上天一样。

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这几段以叙述为主,但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

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

金色的秋日,9时10分。

人物:

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

事件:

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

俗话说: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内涵的一把钥匙。

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结尾”、“一篇全在结局”之说。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说:

“我要等到想出一个跟开头一样好的结尾才写它。

”可见人们对结尾的重视。

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使锦上添花,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尾。

  结构网络

  通讯报道

  好的新闻标题能起“画龙点睛”作用。

   时间

  导语 地点

   场面

  导语的写作方式

  描述式   评论式

   ↓  ↓

  环境   世界上

  发射架  第三个

  飞船   能把航

  发射时  天员送

  火箭   入太空

   ↓   的国家

  ↓  ↓

  立体感  意义 

  现场感

  主体部分

  时间为经

  写作顺序   

  事件为纬 

  等待了几百年

  承上启下

  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背景材料:

苏联卫星上天

  ↓

  惊醒了中国人

  突 毛泽东: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出 周密的计划

  成 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就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材料试验食品等

  载人飞天准备

   挑选了航天员

  遗憾:

计划搁浅

   714工程

  历史镜头

   曙光号

  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

  863计划→中央政治局

   ↓

  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周密计划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新的航天史 “神舟”三号 五战

  “神舟”四号 五捷

  “神舟”五号

  结尾:

  “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

   千年梦圆

  二、写作技巧

  、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

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写道:

“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

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

‘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

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

’”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

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XX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XX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XX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XX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

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

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

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

如导语部分:

“XX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

结尾部分: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

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抒情的效果。

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

如第4段: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

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技巧拾零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六)

   1.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

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

“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

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2.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

”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

“85秒!

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

85秒!

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

85秒!

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

”(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

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

”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三、体裁知识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

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

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

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

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

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

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

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

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

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

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

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

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

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

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

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

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

随后在纷繁的直接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

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

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

事因人生,人以事观。

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

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形与神兼备。

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

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

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

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

“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

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

叙事要注意两点:

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

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

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

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

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

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组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

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有变化起伏。

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

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教材实例解析】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②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③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

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5吨以上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④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

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

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⑤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

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问题:

试分析文段的结构层次。

(文字表述、图表方式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课文的段落都比较短,节选的这五段文字也都不长,但叙述层次相当清晰,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第①段叙述中国又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第②段用一个“然而”转折说明在航天研究中所碰到的三大困难,第③段说明已解决了第一、二个问题,第④段说明第三个问题最难解决的问题,第⑤段说明第三个问题已经解决。

  答案:

  文字表述:

第①②段文字是总括,说明航天研究中碰到了三个难题,第③④⑤是分说,依次说明这三个难题都一一解决。

   图表方式:

  //②/③

  //

  ④///⑤

    

  思路点拨

  划分语段层次的方法:

  根据句意归类。

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研讨与练习释疑】

  一、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简约,同时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限定了写作的范围。

  二、见[写作技巧1]

  三、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