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0318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docx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近现代语文教学指的是1903年正式独立设科至今的语文教学。

2、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大纲规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3、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4、语文课程的任务有:

积累语言材料的任务;发展语文能力的任务;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任务;构建和应用语文知识的任务。

5、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6、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新世纪改革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了。

7、言语分析法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的最基本、最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8、语文知识内容包括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和个体的言语规则。

9、语感是主体对于言语的敏锐直觉力和深刻理解力。

10、设计课件时一般要考虑树型结构、呈现方式、呈现控制和拓展选择。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1949年10月,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为“语文”,语文是D 的合称。

A、语言和文字B、语言和文学C、语言和文化D、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B 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A、人文性与工具性B、科学性和艺术性C、思想性和审美性D、操作性和工具性

3、一般地说,文学鉴赏大致有B等四个阶段。

A、感知、共鸣、得意、延留B、感知、得意、共鸣、延留C、感知、延留、得意、共鸣D、感知、延留、得意、共鸣

4、听话A的强弱是判断听话能力的主要标志。

A、理解力B、记忆力C、评品力D、辨识力

5、C知识是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的知识、用于识别事物。

A、开放性B、程序性C、陈述性D、循环性

三、解释名词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语文教学策略,是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预设的教学措施,它涉及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步骤、媒体、组织形式的选择等。

3、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受测试者实际水平的鉴别程度,又称鉴别度或鉴别能力。

他是最大限度地区分受试者的某些特性与能力水平的指标,也是鉴别测试题目有效性的指标。

4、课件,指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适应一定的教学需要加以优化的教学资源。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能作出相应的调适。

2、为什么说阅读是一种审美实践?

(1)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

特别是汉语文读物,还具有汉字形体的造型美、汉语音节的音乐美、汉语词汇和语序的变化美、汉语文本体裁的多样美等。

(2)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和想象、审美情感、审美表象和意象、审美理想等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3、口语交际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1)耐心专注地倾听。

(2)自信负责的表达。

(3)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4、在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知识教学的阐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1)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在“淡化”。

(2)语文知识内容涵盖的范围小了。

(3)语文知识教学理念的明确化。

五、教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仔细阅读下面一篇文学鉴赏习作,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凄凉的倾听

  《秋雨散文》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子,它以他特有的凝重与沉重讲述着一个个关于中国文化的,关于中国文人的故事。

   初读时,只觉得余秋雨定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他所记述的故事是那样的苍凉,他所抒发的情感是那样的悲壮,只觉得有千斤大石压在胸口,心中的苦竟是吐也吐不出,而这种痛苦的压抑却让你舍不得放下他的书,只叫你恨不得跟在他身边一起呐喊:

为中国文化,也为中国文人。

   脉搏是随他而跳动的,心是跟他一起漂泊的,似乎那道士塔旁,也有我一双脚印;似乎那敦煌莫高窟的空白墙壁前,也有我滴下的泪水;似乎那天一阁上的书香,我也曾嗅到;似乎阮籍那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仍徘徊在耳边;似乎我也曾伫立在江南水乡的船头,低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似乎那神奇的滩事也曾入梦……似乎我是他身上的一颗灰尘,去过他去过的地方,感受着他的惊诧与战栗,悲愤与惋惜。

   读他的书没有眼泪,也没有笑语。

   合上书,却可以听到心碎的声音,可以感受到滴血的痛楚!

(1)为什么说阅读是读者一系列精神活动的纪实?

①读物所负载的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都是精神的产物。

②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两个头脑的理智的转换,两个心灵的情感交流。

读者在阅读中以自己的感知心理技能去解释语言符号,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汇兑读物的价值,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去再现读物的形象和意境,体验作者的情感,判断和评价读物的是非得失。

③读者从读物中汲取古今中外人类的精神滋养即阅读之所得,也是精神产品。

(2)这篇文学鉴赏与作者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共鸣?

①共鸣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②读者从开始阅读之时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情感的涌动,情感始终参与于阅读之中。

③共鸣状态的产生,说明作品本身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说明读者自身具有某些与作品相同的或相似的思想见解和情感体验。

2、请分析下面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实例,并回答两个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是20世纪最杰出的伟人之一。

他作为“五四”新文化的运动先驱,在那黑暗的时代,导引着民族文化前进的方向,鼓舞着进步青年奋勇而前行,被誉为“人类明灯”。

60多年过去了,对鲁迅的关注和研究并没有随时代的远去而淡化,如今,国内外研究鲁迅依然很热,那些过去由于政治偏见而引起的对鲁迅的误解也在逐渐化解,甚至有些研究问题还成为新闻的热点。

当代初中学生,理应走近这位伟人,进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精神,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

这应该是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

   这篇课文不到千字却记载了50年经历的自传,如用一般阅读分析的方法,补充相关材料,帮学生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解说写作特点,估计效果不会太好。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依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学生先自读全文。

要求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鲁迅人生经历的三个阶段和主要的文学创作活动。

(二)学生简述鲁迅生平。

教师进一步提示:

本文表面上看确实是以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家庭、求学和回国后的情况(人生历程的三个阶段),仔细读,还会发现文中另隐含着一条反映作者性格特点和思想发展的轮廓线。

(三)学生再细读课文。

划出各段能反映作者性格和思想发展的关键语句,并尝试作批注。

(四)课堂讨论交流。

教师可用表格或其他形式归纳,勾勒出作者性格形成和思想发展轮廓,如:

文中的语句:

▲“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

表现出性格和思想倾向:

幼年鲁迅就具有不甘屈辱、刚强、自尊的性格。

▲“……我总不肯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不走别人老路,能冲破世俗观念,追求新的生活,开拓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

▲“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实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把个人志愿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需要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关心民族未来,不“坐而论道”,一旦有新的认识,就弃医从文立即付之实施。

▲“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

从侧面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于革命的积极态度。

▲“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表明鲁迅坚定地站在反帝爱国的人民一边。

他对反动政府的揭露击中了要害。

(五)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自传是作者记述自己人生经历的文章,鲁迅先生写自己的经历和变故并没有事无巨细一律都写,而是有所选择。

想一想作者为何有些内容要特意突出,有些却要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谈?

   引出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鲁迅。

教师可提供学生查找有关资料的线索——《呐喊自序》、《纪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鲁迅传》(王晓明著)等,还可登陆“在线鲁迅”、“大鲁迅网”等众多专门网站搜寻。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经思考研究,在基本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也会对本文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写法特点有所领悟。

(六)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参读有关资料。

(七)学生交流自己研究的结果。

作者突出写的是能反映自己性格和思想倾向的内容,如:

受亲戚冷落而回家,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决意学医,弃医从文,抨击段政府而遭秘密通缉等。

其他内容则略而带过。

即使是重点记叙的内容,也力求文字简练,点到即止。

如讲到弃医从文的原因时,只说:

“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至于为什么“医好几个人也无用”,“提倡新文艺”怎么就有用了,文章一概略去,因在此之前的《呐喊自序》、《藤野先生》等文已经提过。

再如,讲到去厦门的原因时,只说“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告的什么密,并不谈及。

这是因为本文是“传略”,文体要求提纲挈领的叙述。

再者,有关详情,作者已在有关文章中记叙过,因而不再重复。

教师不必强求划一的结论。

   顺便提一下,本单元的其他几篇人物传记,尽管写法不尽相同,但学习的重点都应是对所记人物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层的认识,故也可以采取相类的学习方法。

至于写作上的特点,可在学生研读过程中适时点拨。

(1)联系该教学设计具体分析“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这一基本属性。

①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属性。

②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

③学生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

④在课堂情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

⑤联系教例具体分析。

(2)该教学设计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请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

①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

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看法。

③联系教例展开分析。

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使用“语文”这一名称。

2、1992 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

3、回归生活世界是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

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应用能力,审美和研究能力。

5、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调动学生的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6、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7、写作是个体智力潜能的言语行为,所表达是某一个体对事物独有的认识。

8、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

9、语法修辞等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它是以概念和命题的形式出现的。

10、在西尔斯和里奇的著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一书中,将教育技术定义为“关于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每小题1分,共5分)

1、B年以后,语文教育界明确提出了“加强双基”的口号。

A、1978  B、1961  C、1956  D、1963

2、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

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A”,凸现素质教育。

A、以育人为本B、以学生为本C、以学生为中心D、以学生为主体

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

C 的统一。

此外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

A、思想性与工具性B、工具性与应用性C、工具性与人文性D、思想性与艺术性

4、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调动学生的D 。

A、动机、习惯、情感、意志B、态度、兴趣、习惯、意志C、动机、目的、情感、方法D、动机、兴趣、情感、意志

5、单元教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A “新教育运动”的产物。

A、欧美B、香港地区C、台湾地区D、中国大陆

三、解释名词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它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生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

2、信度,是反映测验结果在不同条件下的一致性与可靠性程度的指标。

或者说,信度是对测验成绩的稳定性与可信性程度的反映。

3、阅读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对自己的阅读实践活动直接起稳定的调节和控制作用的心理特征。

4、听话评品力,是指对所听内容及其表达形式的是非优劣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这是听话能力的最高层次。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决定的。

(2)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

(3)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如何表述的?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语文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2)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3)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2分)(4)语文课程资源的综合性。

4、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职能有哪些?

(1)帮助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五、教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仔细阅读下面一篇文学鉴赏习作,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我们不应该再犯同样的错

   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便是韦君宜所写的《思痛录》。

   该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用纪实的手法回顾了我党自抗日战争到“文革”结束前的各种错误的思想政治运动,其中不乏著名案例,如刘志丹险遭枪毙,“胡风反革命集团”,分配右倾分子名额等。

还有一些让人张口结舌,哭笑不得的事,比如:

让你在大会上反复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然后再“鸡蛋中挑骨头”般地判断你可能在何时、何地背叛革命,不仅现在的人不理解,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也莫名其妙,像作者书中所说:

那时,国民党为了同共产党在党员数量上竞争,甚至让一些不识字的农民入党,以致最终他们都不知加入了什么组织,而我们的党却千方百计的要将你逐出党……

   常言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任何人或组织都不可能不犯错,关键在对待错误的态度。

作者命名本书为“思痛录”,不仅是为了不忘记痛楚,更是提醒后人要牢记历史,免走“前车之鉴”。

“文革”,解放后中国最黑暗的十年,党和人民都不应忘记它。

我们这一代虽对那个年代不熟悉,但也绝不能忘记历史。

我们已失去太多的时间,我们再也耽误不起了!

中国不能再走那样的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快速、稳定地向前发展!

(1)结合这篇习作,谈谈对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的过程的认识。

①写作是表达,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

②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

③写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主要是通过内部语言来操作的。

④紧密结合习作者。

(2)这篇文学鉴赏习作与作者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共鸣?

①共鸣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②读者从开始阅读之时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情感的涌动,情感始终参与于阅读之中。

③共鸣状态的产生,说明作品本身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说明读者自身具有某些与作品相同的或相似的思想见解和情感体验。

④紧密结合习作者。

2、请分析下面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实例,并回答两个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猜读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能力和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作用,以落实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教学设想

1、根据本文的特点,启发学生借助课文题目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以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死海不死》这个题目新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海怎么有“死”“活”之分?

既然是“死海”,怎么又说是“不死”呢?

同时,这个题目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因此,抓题目导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应该是有效的。

2、通过默读、复述等形式,指导学生认认真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3、教学方法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讨论式。

这篇课文内容不是很深,所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不安排预习,两课时完成。

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的特点,这样做便于培养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课文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板书课文内容。

请学生推测文中可能介绍、说明哪些内容。

教师可请3—4位学生说一说,并且不要下结论或做评价,只是待学生作出推测后,顺势提出以下问题:

海怎么会“死”呢?

既然是“死海”,为什么又说它“不死”呢?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进入下一个步骤。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了解学生的思维。

2、学生默读课文。

读课文之前,教师提示:

注意题目中两个“死”字的含义;圈画出说明死海“不死”的原因的语句。

[注]这一步仍然紧扣题目指导阅读,使学生重视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教师的提示具有暗示作用,学生借助文章题目抓住阅读中的重点内容,这是阅读训练的内容之一。

3、讨论。

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也可以直接进行全班讨论。

[注]先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大家相互启发。

全班讨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重点明确如下内容:

“死海”的“死”指鱼虾草木的死。

“不死”的“死”指人被淹死。

“海水的咸度很高”是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是应该画出来的句子。

[注]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抓住了文章的要点。

这是阅读的初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4、分析课文结构,深入研讨内容。

(1)学生划分全文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大意。

教师要求:

先概括每一段落的内容(有中心句的,可以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没有中心句的,要抓重要语句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分成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2)全班讨论。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介绍死海的特征。

第1段:

写死海的“死”,由此推测死海得名的原因。

第2段:

写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

第3段:

引用传说,说明死海的浮力大。

(以上介绍的死还是表面特征)

第4段:

引用数字,科学地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是“海水咸度很高”。

(以上说明了死海的本质特征)

第二部分(5段、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

第5段:

引用神话,说明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猜测。

第6段:

科学地说明死海形成的真正原因。

第三部分(7段、8段)简单介绍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第7段:

介绍死海的现状和对它的利用。

第8段:

介绍死海的发展趋势。

[注]这一步工作,是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结构的分析,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入研读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一定要注意指导他们从每一段入手,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去做。

要坚持这样训练,并且养成习惯。

说明性的文章从结构入手理清全文的思路,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每一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看,以弄清全文的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抓不准段落的关键语句,果真如此,可以采用讨论的方法,并给予方法指导。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五。

  

(第二课时略)

(1)联系这篇教学设计,具体谈谈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全局。

②促成学生的原始感知。

③使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④使学生从初感发展到评论。

(2)请你对这篇教学实例的得失作出自己的评价。

①能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案设计、学生认知规律等方面进行评价者。

②联系教例展开分析,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者。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1956年秋,我国语文教育进行了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1958年,该实验停止。

2、2000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3、语文应用能力主要有:

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4、教学方法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5、语文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6、写作是个体的言语行为,所表达是某一个体对事物独有的认识。

7、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8、教学语文知识的原则是学以致用、综合实践、注重言语情境。

9、谈话是指说与听在共同创设的语言情境相互应答的活动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语题灵活,语句松散等。

10、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涉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驾驭课堂、处理作业、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等方面。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每小题1分,共5分)

1、学生的A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A、个性B、参与性C、独立性D、自主性

2、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是“C”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A、以学生为主体B、以学生为中心C、以人为本D、以学生为主导

3、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具有C三个特征。

A、发展性、创造性、操作性B、发展性、整体性、实践性C、发展性、整体性、操作性D、科学性、整体性、操作性

4、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技能的掌握具有_A_上升的特点。

A、循环学习、螺旋式B、深入学习、渐进式C、不断学习、螺旋式D、反复学习、连锁式

5、操作“读解段落的心智技能实践模式”是指导阅读的知识,属于B知识。

A、策略性B、程序性C、联想性D、陈述性

三、解释名词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

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作为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2、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