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0759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13考点过关3

专题十三 考点过关(三)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麦粒

安 庆

①凝望麦粒,我常常想起麦粒的远行。

②麦粒的远行有时借助的只是一场风,一只鸟儿的喙、一个人的手指或者指缝、一个出行者的衣袋。

当它藏在旅人的行囊里时,它的心跳动着,隔窗遥望,一行行旅途中的树,一座座旅途中的山,一道道旅途中的河,一条条窗外的道路,一窝窝旅途中的土壤让它兴奋。

旅人终于掂起行囊,它知道自己生存的地方就要到了,这将是它另一片安身立命的世界。

③麦粒从来都不孤立,一粒麦粒种下就有了十粒二十粒三十粒麦粒,二十粒三十粒麦粒后就是一片风风光光浩浩荡荡的小麦大地。

我常常想起一粒麦粒或一穗麦粒的成长。

微醺的南风中我看见麦粒走过了它的青涩,开始饱满,一根根尖利的麦芒像一把把利剑护卫着麦粒,我不忍心去细看锋芒中的麦粒,不忍心去伤灌满了汁液、正酝酿营养,愈来愈丰满的麦粒。

我选择在小麦的面前默然无声地站着。

我听见风听见鸟儿掠过小麦大地,我默然无声向着一粒粒麦粒行注目礼,向刮过麦季的风行注目礼,向掠过河床又掠过麦田的白云和鸟儿行注目礼,向麦田边的杨树、桐树、榆树行注目礼,向穿过麦田的线路、流入麦田的河水行注目礼。

麦田,其实吸收了更多的元素、更多的营养、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期望。

在麦芒全黄的季节,麦粒看见了旅人又回到了小麦大地,回到了麦粒的出发地和出生地。

大地永远是一粒麦粒、一千粒麦粒、一万粒麦粒、一万万粒麦粒、一亿亿粒麦粒的故乡;然后麦粒又延续了一万粒麦粒、一万万粒麦粒、一亿亿粒麦粒。

不要为了更仔细地观察去触碰一粒麦粒、一穗麦粒,这对麦粒是一种伤害。

即使你多么想仔细观察麦粒,你也无法进入麦粒的内心。

④有一天在火车站,我忽然听见有人叫“麦粒”。

我停下脚步,在人群里寻找,却原来是一个女孩的名字。

她扭过头,红扑扑的脸蛋上淌着汗水,身上是一个沉重的行囊,我知道这个“麦粒”是去打工,去某座城市,那个城市会有“麦粒”的笑声,有“麦粒”的身影,也有“麦粒”对家乡的遥望。

我永远记住了这一声喊,记住了某年某月某天在车站看到过一个叫“麦粒”的打工女孩儿,“麦粒”或者“麦粒”们,我祝福他们在某一个城市过得愉快。

⑤有一年,我从家麦收回来,在兜里发现了几粒麦粒,我不知道这几粒麦粒怎么跟我来到了我居住的城市。

秋后我把它们种在了楼下的一片地里,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和它们聊天,它们在城市的缝隙里成长着;一天早晨我又去看那一片蒲扇大的麦苗,麦苗上挂着露水,在晨曦里晶晶亮亮的,那么纯净、透明。

我和麦苗、麦苗上的露珠对望着,我又看见了一粒粒麦粒,看见了“麦粒”们走在远行的路上,看到了故乡的影子。

那一刻,我兀自在一小片麦苗前伫立,仿佛置身于一片麦海,看到了浩荡的麦田,听见了麦田里的歌声。

我忽然觉得我像流浪在城市的一粒麦粒,和这些长在城市的麦苗一样想念着家乡,想融入家乡的大地。

我们一年年在小麦大地里寻找,找到了宽阔,找到了释怀,找到了力量和温暖的慰藉。

麦粒啊,是一千个、一万个故乡的影子。

(选自《散文》2010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内容统领全文,下面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麦粒的远行来展开的。

B.文章中的“麦粒”既指庄稼地里的麦粒,又指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个远离家乡在外闯荡的游子。

C.作者告诫人们:

不要为了更仔细地观察去触碰一粒麦粒、一穗麦粒,这对麦粒是一种伤害。

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告诉人们要珍惜粮食。

D.作者借对麦粒的远行、成长等的描写,抒发了对麦粒的崇敬之情以及那些游子对故乡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E.文章以“麦粒啊,是一千个、一万个故乡的影子”收束全文,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写作方法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一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麦粒”是本文的写作对象,请概括作者围绕“麦粒”写了哪些事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子与故乡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关心的核心话题之一,请结合本文表达技巧探究:

怎样写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作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A项,第一段文字并不能统领全文,它只是引出了第②段的内容;C项,“作者这样说的目的是告诉人们要珍惜粮食”错,作者这样说主要是想告诉人们不要去伤害游子的内心世界。

答案:

AC

(2)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

考生应结合句式的特点,再结合作者行“注目礼”的对象,还要联系这一句话在整个文本中的作用,联系文本所透露的思想情感来解答。

答案:

这部分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麦粒和吸收了“更多的元素、更多的营养、更多的情感、更多的期望”的麦田的尊敬;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麦粒和麦田所代表的故乡的真挚情感、对大自然的关爱和他的人文关怀。

(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主要信息进行筛选与概括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说的是“围绕‘麦粒’”,并且概括的是“事件”,因此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叙述方式应该是:

作者写了“麦粒”的什么事。

答案:

作者围绕“麦粒”写了以下事件:

①麦粒的远行;②麦粒的成长;③“麦粒”姑娘外出打工;④我在自家楼下种下麦粒观察麦苗。

(4)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最重要的是要从原文中找到作者表达思乡之情时的表现手法,本文的主旨明显是作者借对麦粒的赞颂表达对家乡的眷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用的手法是以物起兴,并且这个物还很微小。

这样就可联系同类作品得出写作心得了。

答案示例:

在本文中,作者抓住“麦粒”这一极小的、极简单的事物写出了作为游子的自己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这种“起兴”在一些写游子思乡之情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这些诗词文人往往从极细微的事物起兴,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在写作游子思乡类的文章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从小角度入手,写小事物,然后引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能从以上角度考虑,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跟着杂志去打工

二根宝贝似的手握杂志,背了行李站在城市的一条小街上,这里是自发的劳务市场。

街的两边站满和他一般模样的人,他们像摆进农贸市场任由城里人挑拣的农副产品。

二根是第一次出来,是熟读了这本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后才壮了胆子来的。

法宝一般的书啊,好比走夜路刚好遇见了手电筒,他很庆幸。

有人过来拍他单薄的肩膀:

“我厂里缺人,去吗?

”二根看着那人的大肚子,结巴着问:

“你给多少钱啊?

”“你是新人,1000元一个月,等熟练了涨到1500元。

二根有些动心,他记起杂志里的话,问:

“我们有医疗保险吗?

”那人拧了眉头,上下打量二根,说:

“有。

”“有养老保险吗?

”“有。

”“节假日加班的话是给300%的工资吗?

”那人笑了,露出被茶叶水泡黑的牙:

“给呀。

”二根也笑了:

“好,我跟你去签用工合同。

”那人说:

“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

这么金贵!

周围几个农民模样的都大笑起来,爽朗的笑声表明他们和二根划清了界限,不是同伙。

那人大喊一声:

“1000元一个月,有去的吗?

周围的几个人立刻围住他,还有闻声往这边小跑的。

那人挑了三个年轻的,走了。

走时还特意朝二根扭过头,用鼻子很响地哼了声。

二根愣了,翻开杂志又看。

是啊,文章里就是这么说的啊,我一句话也没问错啊,农民工要享受和城里职工一样的待遇啊。

过了好一会儿,又有人凑到二根面前:

“干建筑的活,1500块一个月,怕脏怕累吗?

“不怕,农村出来的什么也不怕。

管吃管住吗?

“管。

“给……买保险吗?

”二根嗫嚅地问。

有了刚才的被人奚落,底气明显不足。

“保险?

什么保险?

“医……医疗和养老保险啊。

“咱是雇民工,不是请爹回去养着。

”那人边说边抬起脚,板着脸往前面走去,三五分钟就领了人折返来。

街上的人少了起来,早晨和他并肩站立的人被一批一批地带走。

也没听他们讲什么条件啊,就问了多少工钱、什么工作就急急跟了去,有的连什么工作好像都没问,生怕答应晚了被别人抢了机会。

难道他们没有听说过农民工该有自己的权益和保障?

到了正午,二根肚子响起来。

二根摸了摸衣兜里不多的钱,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口水,权当吃了中饭。

二根又翻看了几页杂志,就把它顶在头上遮日头。

太阳偏了西,街上的人更少了,更是不见了来雇工的人。

二根心里急起来,额上沁出汗。

肚子饿得难受,他就蹲在地上。

这时,远处有个声音喊:

工地上要挖土方的,一天40元……

二根慌忙站起来寻找,想立即就跟定了那声音。

起得急了,那本杂志“哗”地一下掉在地上。

二根匆匆瞥了眼,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二根第一次来到劳务市场,感到“很庆幸”,因为他已经熟读了手上印有打工维权须知的杂志。

B.劳务市场上有许多和二根有着“一般模样”的人,这些人对二根的“大笑”表明了他们同情心的泯灭。

C.“你不是两条腿的人,是三条腿的蛤蟆吧?

这么金贵!

”预示着虽然那人对二根的问题有问有答,但二根的工作却泡了汤。

D.小说的最后是二根毫无顾虑地去追逐“一天40元”“挖土方”的活,寥寥几句,却给人一种异常无奈与痛苦之感。

E.小说夹叙夹议,通过叙述跟着杂志去打工的二根的遭遇,反映了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现实问题。

(2)文章以“跟着杂志去打工”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根对杂志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概括并据此回答这一变化反映出主人公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反映了农民工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

试探究小说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A项,他“庆幸”的原因是自己拥有这样一本“法宝一般的书”;B项,其他农民工的“大笑”说明他们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把二根当成了另类;E项,“夹叙夹议”错,小说中没有作者的议论,全是客观呈现。

答案:

CD

(2)解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醒目、传神是其一般要求。

为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往往会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考虑,因此,考生在解答这类题时,也应从这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

主体客体颠倒,醒目,传神,凝练;为小说悲剧情节的展开设定了独特氛围。

(3)解析:

这篇小说从结构上来看,由三个片段组成,这三个片段是二根打工求职的三个阶段,也表现了二根对杂志的三种态度,而这种态度的变化正是其心理变化的反映。

考生照此思路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先是“宝贝似的手握杂志”,把杂志看成是“法宝一般的书”;后来是“翻看了几页杂志”“顶在头上遮日头”;最后是“匆匆瞥了眼”。

这种变化反映了二根由高兴到无奈直至沮丧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4)解析:

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答题时要深入理解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紧扣文本,言之有据。

探究小说的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既要考虑小说这种文体的共性特点和一般规律,也要考虑文本本身的特点。

答案:

以小见大,通过写一个农民工的遭遇来表现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客观呈现故事,不加分析、议论或抒情,让读者自己去评鉴、感悟;巧用对比,通过二根与其他农民工的对比、二根对杂志前后态度的对比、二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来表现中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偶 遇

今天一上班,许三便接到了一项任务,他要代表公司到城东与另一家公司洽谈最近的一个合作项目。

看着老板一副板砖似的严肃神情,许三显得有点诚惶诚恐,但他立马把胸膛拍得雷响,抬高声音说:

“老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在竞争激烈的公司里,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不容易啊。

许三的公司在城西,要到城东就必须先坐地铁。

而当许三夹着公文包匆匆赶到附近的地铁站时,却遇到了一个令他颇为不爽的人物,老同学马六。

同一条候车通道内,迎面走来的马六主动和许三打招呼。

“哎哟,这不是许老弟嘛!

这么急匆匆地干吗去啊?

我们也很多年没碰头了吧,在哪儿高就啊?

“哦,马哥呀!

你好,你好。

唉,小弟不才啊!

这不,现在正代表我公司去见一个大客户,呵呵,当个跑腿的。

许三在说到“代表”和“大客户”时故意提高了音量,堆起的笑脸上,一双黑溜溜的眼睛不屑地望着马六。

当年,马六是许三的班长,许三曾无意中听见马六在背后跟女同学说:

“许三这小子啊,就会耍点小聪明,我看将来成不了什么气候。

你们可别跟错人了……”就为此事,许三对马六一直没有好感,但碍于他是班长,往日一直都没对他发作。

“嗯,那看来还行啊。

我不也就是个坐办公室吹吹空调的嘛,哈哈哈……”

马六笑得很肆意,连望着许三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许三觉得马六的笑声很刺耳,心里被捣弄得早已冒火。

“马哥啊,那我先忙去了。

他丢下一句话后,背过身“哼”了一声,就到了另一处继续候车。

可他身后的笑声还在继续……

没想到,当许三到了城东后,在赶去坐公交车的路上,他又与马六狭路相逢了。

这一次,许三倒想先开口,他想,我可不能老落后于你。

但许三嘴部肌肉动了动,竟一时挤不出一句话来,只好勉强弯了一弯嘴角,朝马六随意地挥了挥手便过去了。

马六似乎也感到有点意外,但也没说什么,硬邦邦地笑了几声后,便微微点了点头,也过去了。

挤出一身热汗后,终于快到目的地了。

许三下了公交车,径直朝那家公司走去,步调也开始豪迈起来。

但许三在那家公司门口的大街上居然又见到马六了,心里便忍不住开骂:

他妈的,今天该是走霉运了,怎么又见到那匹死马了!

马六越行越近,许三赶紧在裤袋里挖出手机,低着头佯装发短信。

等马六走近他身边,许三偷偷瞥了他一眼,只见马六也在慌忙地从衣袋里掏手机。

就这样,一条街道上,同一片蓝天下,两位老同学,无声无息地擦肩而过了。

那家公司的前台小姐很热情地招待了许三,刚才还笼罩在郁闷之中的许三又开始渐渐得意起来了。

“许老板,我们公司的代表马先生已经在里面等候您了,请进。

接待小姐甜美的一句“许老板”,顿时让许三觉得自己就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起码比那马六强多了。

当许三整理了一下衣衫,打开办公室的门时,他呆住了,端坐在那里的“马先生”不正是马六吗?

两位老同学经过一瞬充满惊异的沉默后,脸上又匆匆涌起了笑容。

“我就说我和马哥是最有缘分的嘛,哈哈!

“是啊,是啊。

从前我就知道许老弟一定会有成就的,哈哈哈……”

(选自《柯德铭小说集》)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中有许多行为描写,比如许三在接到公司指派的任务时,“显得有点诚惶诚恐”。

B.许三嘴上说“小弟不才啊”,实际上内心正为自己得到公司的重用而得意。

C.许三和马六虽然是老同学,但和他关系并不融洽,即使遇见了也不想打招呼。

D.“但也没说什么,硬邦邦地笑了几声”生动表现出马六再次见到许三时的尴尬。

E.第三次偶遇时,马六和许三都拿出手机装作打电话,两位老同学擦肩而过。

(2)小说中两次写到了马六的笑,虽都是“哈哈哈”,但含义却有不同,试分析这两次笑的不同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位老同学经过一瞬充满惊异的沉默后,脸上又匆匆涌起了笑容”一句话极富内涵,试对“惊异的沉默”和“匆匆涌起了笑容”这两个细节作合理的解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写了多次“偶遇”,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创构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A.“显得有点诚惶诚恐”不是行为描写,而是神态描写。

E.“装作打电话”有误。

答案:

AE

(2)解析:

小说中的情态描写一般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小说主旨服务的,同样是笑声,但处于不同情境中,表现出的人物心理就有所不同,解答时要结合马六的语言进行分析。

答案:

第一次“哈哈哈”是在两人首次相遇针锋对决之后,突出表现马六的自傲、狂放以及对许三的蔑视;第二次“哈哈哈”是在最后相遇“真相”大白之后,突出表现马六的尴尬、自嘲、无奈以及对许三的些许肯定。

(3)解析:

首先要准确解读“惊异”“沉默”“匆匆”“笑容”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故事情节,尤其是前面的两次偶遇的情节,做出恰当的解释。

答案:

①“惊异的沉默”是因为两人互看对方不顺眼,不愿见到对方,最后却直接相遇而感到万般无奈和尴尬,只好无语相对。

②“匆匆涌起了笑容”指两人虽不愿彼此相对,但为完成各自使命,只好丢弃前嫌、强颜欢笑。

(4)解析:

偶遇,是小说的题目,也是情节推进的标志,更是人物情感、矛盾升级的导火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理解创意应从小说的整体布局和主题表现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

作者以“偶遇”为题,借助“偶遇”表现人物情感变化,交代人物的矛盾冲突,又通过“偶遇”的场景的变化推进情节发展,进而表现小说主题。

构设精巧,匠心独运,不露痕迹,浑然天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一步

刘义办了“病退”在街上摆摊卖水果,开张不久就遇上了“城管”。

“城管”的小巡逻车一天到晚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日儿——”一圈儿,“日儿——”一圈儿。

来了,就掀三轮车,撅秤杆儿,一片狼藉后扬长而去。

刘义望着踩烂的一地瓜果想:

这就“卫生”了?

尤其是“城管”的那个队长,他不来,刘义他们还能“收拾旧山河”重开张。

他一来就不行了,往中间一站半天儿,不亲眼看着你消失绝不收兵。

虽然摊主们轮流望风,可摊主的三个轮子如何与“城管”的四个轮子比?

听到喊“城管来了”时,已经晚了,“城管”的面包车一阵风似的就刮到了跟前!

刘义老婆的娘家兄弟以前开过“面的”,后来改行干了别的,破“面的”就扔在院子里。

“城管”用面包车!

刘义想起自己家院里也有一辆“面的”,就和老婆商量,把车修理修理,喷了漆。

刘义有驾驶证,给车补缴了“年检”,就出车了。

再出摊,热闹了。

刘义把后车盖打开,里面的瓜果梨桃码放整齐。

生意正红火,忙着数钱的时候,有人喊“城管来了——”,刘义不慌不忙放下后车盖,爬上驾驶座,发动车子,嘴里喊一声“拜拜!

”一溜烟儿没影了。

这回“城管”差了一步!

这天,刘义刚给一个买香蕉的过完秤,就听那边又喊“城管来了——”,刘义收了钱,零头也不要了,盖上后盖就发动车。

不承想,这回“城管”像蚂蟥一样盯上了他。

刘义挂满挡加足油门,还是甩不掉“城管”。

刘义心里毛了,他拐进一条不常走的单行道,直奔外环。

他想,跑到郊区经常批发瓜果的地方,熟人多,他们敢把我怎样?

突然后视镜中出现了一辆摩托车,驾驶者正是“城管”队长!

坏了!

看来今天在劫难逃。

笨拙的“面的”终究不如灵活的摩托车,一个空当被它超了过去,随即摩托车“吱”的一声横在路中间。

队长下车刘义刹车。

队长拉开车门,一把将刘义拽下来。

“你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

”队长扯着刘义的衣服,“你跟我来!

两个人走了不上20步,一条2米多深的壕沟摆在眼前!

这里正挖着过路涵洞,刘义吓出了一身冷汗!

“瞅见了吧,只差一步,你的小命就玩儿完!

然后,队长的态度出人意料地和蔼起来:

“这些天咱们可没少交手。

我知道,你们恨我们,大多数老百姓也都恨我们;我知道,你们不容易,谁过得好也不会去摆地摊。

”顿了顿,他继续说:

“可都像你们这样,城市秩序还怎么维持?

办奥运,没‘城管’行吗?

远的不说,没有一个好的卫生环境,谁还会往咱们这儿投资?

刘义听得心里一热,他从心里觉得,自己和队长还真差着一步哩。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用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述了“城管”巡逻车到来时的情景,如“掀”“撅”等。

B.小说第二段中,刘义的一段心理活动点出了“城管”队长,为刘义与队长之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C.“这回‘城管’差了一步”是说,刘义用“面的”摆摊后,遇上“城管”巡逻总能很快逃开。

D.“队长拉开车门,一把将刘义拽下来”形象描画出“城管”队长执法过程中的粗暴无礼。

E.刘义觉得“自己和队长还真差着一步”,说明他明白了自己对队长的误解,感觉到了自己和队长的差距。

(2)这篇小小说的题目是“一步”,综观全文后回答:

以“一步”为题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置悬念,是小说常用的手法。

这篇小说也给我们设置了一些悬念,试写出两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部分刘义的情感变化出人意料,却也是点睛之笔。

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结尾的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B.第二段中的心理描写只有“这就‘卫生’了”一句,后面队长的出场是作者的叙述。

D.这是队长为刘义的生命安全担心的表现,不是粗暴无礼。

答案:

BD

(2)解析:

题目常常是小说的情节线索,也是小说主题的纲领和眼睛。

本篇小说的题目,就很好地体现了小说题目的功能,做到了贯穿全文、深化主题。

“一步”既指两位主人公的生活距离,也指他们的情感距离。

答案:

“一步”是贯穿小说的情节线索,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刘义和城管队长之间的多次冲突不仅在行动上都差“一步”,而且在情感上也差“一步”。

以“一步”为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3)解析:

设置悬念,是小说中最常见的手法,作用是吸引读者,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和审美期待。

解答本题,可结合文本情节展开。

答案:

①刘义将三轮车换成了面包车后,城管还会逮到他吗?

②刘义开着破面包车拐进了不常走的单行道,城管队长为何还在后边穷追不舍?

队长能追上他吗?

(4)解析:

本题意在引导考生鉴赏小说的结构艺术,而可以引申的方向也是多元的。

分析此结尾的艺术效果,首先要分析体会结尾句的含意,然后结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小说主旨进行阐述。

答案:

一句“刘义听得心里一热,他从心里觉得,自己和队长还真差着一步哩”,正是“点睛之笔”。

它恰到好处,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文章标题,深化了其内涵,而且还完成了刘义情感的转变,使小说矛盾得到化解,也完成了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提升,不可谓不妙。

(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