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740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1、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

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

2、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

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

(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

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

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

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

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

(板书:

端点)

提问:

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

(补充板书成:

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

(回答后齐说:

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

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板书:

线段)

追问:

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

(回答后齐读两遍:

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

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

为什么?

(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

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

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

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

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端点应该怎样表示?

(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

你认识线段了吗?

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

试试看。

(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

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

引导:

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

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

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3、比长短,画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

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

为什么?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

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

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

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板书:

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

(学生自己画线段)

交流:

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

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3.学习反馈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

怎样画线段?

4、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

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

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

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

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

画了几条线段?

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

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

“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交流:

你画了几条?

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

引导:

(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

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

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

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

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

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5、全课总结

提问: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

线段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

(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教科书第61~63页例2、例3、例4和“想想做做”第1~7题)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划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能表示出1厘米的大概长度;学会用厘米为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能以厘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2.使学生在操作、比较、观察等活动中,体会学习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了解物体、线段近似长度的含义和表达方法,积累测量长度和按指定长度画线段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厘米,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师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和1厘米的小棒,学生准备测量用的相关物体,如小棒、小刀、铅笔等。

教学过程

1、实践感悟、引入课题

谈话:

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有短。

你们想知道自己课桌面的长边有多长吗?

那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比如,用文具盒、书、铅笔、手的一拃等等,去量一量。

先想好准备用什么工具来量课桌面的长,再测量出有几个那么长,然后按黑板上的说法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巡视指导方法。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选择板书在小黑板()里。

引导:

我们课桌面是一样长的。

现在看看你用什么量的,量得的数量(几)和哪个一样,和哪个一样,和哪些不一样,想想这是为什么,互相说说看。

提问:

为什么你量的结果和有的数量一样,和有的数量不一样吗?

那怎样才能让大家量的数量一样呢?

引入:

看来啊,所有的人量同样长的物体,结果要得到同样的数,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用统一的长度作单位。

那么这样的单位有哪些呢,每个单位是多长呢,从今天起我们开始逐步学习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2、观察比划,认识厘米

1.引导:

在生活里,你发现人们一般是用什么来量物体长度的?

说明:

量长度的统一工具是尺。

要知道有多长,可以用尺来量一量。

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刻度尺。

谈话:

认识厘米,我们先要学会看尺,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和老师这把放大的尺比一比,找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组织交流:

尺子上有数,让学生集体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尺子上都有一条条的线,让学生观察这些线有长有短,说明叫“刻度线”,让学生看较长的刻度线表示的数,说明这些按顺序排列的数正好在这些较长的刻度线下面,数几就表示刻度几。

像0就表示这条刻度线是0刻度线或者刻度0,是我们尺子上的七点;3就是3刻度线或刻度3等等。

提问:

你观察一下,刻度0到刻度1是几大格?

到刻度3呢,数数刻度0到刻度10是几大格?

结合尺子上有厘米或cm,说明cm就表示厘米,厘米就是常用的一种长度单位。

让学生思考尺子上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

3.认识厘米

(1)指一指

请小朋友看自己的尺,你知道从刻度0开始,到哪里是1厘米吗?

说明:

小朋友的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样的一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请小朋友在自己尺上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记在脑子里,再同桌互相指一指这1厘米。

提问:

你能说说从刻度几道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

小结:

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比一比

引导:

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

下面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做:

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两端,现在手指不动,再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这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大约就是1厘米。

看看两指之间的举例,把它记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是多长。

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相检查。

谁来比划给大家看一看?

(3)找一找

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自己想到的哪些物体长1厘米,教师比划出大约长度给学生看。

大家刚才找到的物体的长大约1厘米,1厘米大约就是这么长。

厘米是一个比较短的长度单位,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数一数

让同学们数一数,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有几个1厘米,表示长几厘米?

引导:

现在请你在尺上找一找3厘米有多长,告诉你的同桌,从刻度0到刻度几的长是4厘米,它有几个1厘米?

提问:

还有刻度几道刻度几也是4厘米?

为什么也是4厘米?

说明:

不管从刻度几开始,只要有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

你能在尺上找出5厘米,10厘米的长度吗?

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交流:

长度5厘米,10厘米在尺上怎样找的?

还可以怎样找?

3、量物体长度,画定长线段

(1)教学例3

引导:

认识了厘米,就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

请大家看课本上例3,能看出蜡笔、线段各有多长吗?

填写在括号里,并且想一想,怎样用尺量出长是几厘米?

学生观察、填写,思考测量方法,然后交流各有多少厘米。

提问:

根据例3的学习,你知道用厘米作单位,怎样量出物体或线段的长吗?

指出: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般把尺上的刻度0对准左端,看右端对着刻度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实际上,就是把左端对准尺上的一个刻度线,看从左端到右端长一共几个1厘米,长就是几厘米。

(2)做“想想做做”第1、2题。

4、总结收获,应用提升。

1.总结收获。

提问:

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知道,学会了哪些本领?

在学习中还有哪些体会?

2.应用提升。

做“想想做做”第3、4、6题。

3.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和第7题。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米(教科书第64~65页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说明1米的大概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2.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形成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

3.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彩纸学生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激发需求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谈话:

同学们,再我们的身上藏着好多神奇的身体“尺”呢!

瞧,这是小明的身体“尺”(出示图片)。

他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

他手掌的宽、一拃的长大约又是多少呢?

小结:

从图上看,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时,把物体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2.激发需求,引入长度单位“米”

引导:

现在我们找到了1厘米、7厘米和12厘米的身体“尺”。

像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那老师想知道黑板的长是多少,你会用这把学生尺来量一量吗?

现在请你拿学生尺,老师拿另一把尺,比一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谁愿意和我比?

启发:

我让你们先量了,你们怎么还没量完,比我慢啊?

大家注意老师刚才用了个什么长度单位吗?

引入:

是啊,学生尺太短了,厘米这个单位太小,用它老量黑板的长度很慢,要数出多少厘米挺不方便的。

看来,量像黑板这样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今天我们来认识“米”。

2、多种活动认识“米”

1.激发动机

提问:

关于“米”你们想知道什么?

激发:

小朋友想了解的真多。

那么1米有多长呢?

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米。

2.认识“1米”。

(1)观察米尺。

引导:

在同学们桌上有一把尺,叫作米尺,请大家自己观察,你在米尺上看到了什么?

提问:

米尺上这些数是从几到几呢?

说明:

再米尺上,有刻度线和对应的0到100这些数。

通常,我们把0刻度线作为起点,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之间的长就是1米。

引导:

在你的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是1米,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交流:

谁来指一指,说一说。

说明:

从刚才观察中看到,这跟米尺的长就是1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请同学们看一看米尺,具体看看1米有多长,闭上眼想出1米的长度,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2)感知、认识1米长度。

①剪出1米彩带。

操作:

刚才我们借助米尺,知道了1米有多长。

下面我们还是利用米尺,来剪出1条1米长的彩带。

请同桌小朋友一个将彩带的一端对准米尺0刻度线按住,另一个同学拉直彩带对准米尺另一端100刻度线,然后剪断。

现在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捏住彩带两端,把彩带拉直举起,看看1米的彩带有多长。

说明:

这是同学们剪的1米长的彩带,1米有这么长。

②用学生尺拼、连。

引导:

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彩纸做的学生尺,估计一下,1米有几把这样的学生尺长?

小朋友估计得对不对呢?

我们一起用准备好的学生尺来拼一拼、连一连,验证一下好吗?

同桌对着米尺拼、连学生尺。

提问:

1米有几把这样的学生尺长?

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米尺1米长度、剪彩带和拼、连学生尺,感受到了1米实际有多长。

下面我们继续来体验1米大约有多长。

③用身体比较。

引导:

其实在我们身上不仅有1厘米、7厘米和12厘米这样的身体“尺”,还有1米的身体“尺”呢!

想不想来找一找啊?

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知道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吗?

哪你知道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儿高度是1米呢?

谁来猜一猜,在你认为老师身上高1米的地方贴上标签。

讨论:

那我怎么知道谁猜得准呢?

指名检验:

是啊,可以用米尺来检验一下。

提问:

检验时你想对老师提什么要求呢?

这样站行吗?

那你的米尺该怎么放呢?

哪位同学猜得比较准啊?

指出:

瞧,现在从地面到标签的高度是1米。

引导:

同桌两个小朋友能不能也这样来量一量,找一找,看看地面到你身体的哪里的高度是1米,找到后贴个标签。

交流:

你能告诉大家从哪儿到哪儿的高度是1米吗?

质疑:

咦,老师的标签子在腰上,她的标签快要到脖子上,而他的标签却在胸口,这是怎么回事啊?

指出:

是啊,身高不同,标签的位置也不同,但地面到标签的高度都正好是1米。

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的变化,你身上这个标签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④比划1米。

引导:

刚才我们找到了一把竖在身体上的“米尺”,身体上还藏着一把横着的“米尺呢!

比划:

手臂张开多大,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呢?

请小朋友手臂张开,手掌撑住米尺两端,看看两手间1米有多长,再用双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交流:

现在谁能比较准确地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

引导:

现在老师可以悄悄告诉你们一个不用米尺、不用彩带,也能比较准确地比划出1米的小秘诀,想不想听?

看,像我们二年级大部分小朋友,手臂水平伸直,两只手朝里弯一弯,两个手腕间的距离大约就是1米。

你能像这样试着比划一下吗?

请小朋友张开双臂,这样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

指出: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找到了两把身体”米尺“,一把是在自己身高上的大约1米长,另一把是用两手比较出的大约1米长。

引导:

再把米尺在地面上竖起来,仔细看看1米有多高,和身上1米比一比,并用手比划一下1米的高度。

交流:

哪位小朋友来比划一下,从地面起多高大约1米?

3.多种活动感受1米。

引导:

其实感受1米的方法还有很多。

瞧,这几位同学也在感受1米大约有多长。

你想不想也来感受一下啊?

交流:

全班反馈,出示相应方法的图片并完成板书。

根据反馈和板书说明、小结:

像我们二年级的大部分同学,4到5个脚的长度大约是1米。

像我们班的同学,7个或8个一拃的长大约是1米。

4本数学书连起来的长度大约是1米。

每人挨个横着排,3个同学肩膀的宽大约是1米。

所以只要小朋友动脑筋,可以用很多活动和方法来记住1米大约有多长。

刚才我们就是通过比、量、摆、排等方法,进一步感受了1米大约有多长。

4.举例反馈。

引导: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的长或高大约是1米。

双人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饮水机的高大约是1米。

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并集体确认。

小结:

生活中像这样长1米的物体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再去找一找。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认识米(教科书第64~65页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6题)

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划等学习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能比划、说明1米的大概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作单位估计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学会用米作单位的测量方法,能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2.使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测量等数学活动,体会认识“米”的必要性,形成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在估计长度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估计意识。

3.使学生积极参加观察、测量等活动,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人体上有一些可以使用的“尺”,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及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彩纸学生尺,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带、标签等。

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量一量

1.教学“1米=100厘米”。

(1)看一看。

启发:

刚才我们剪了一根1米长的彩带,你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吗?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同桌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交流:

谁来说说看?

结合交流演示:

我们就用米尺来量一量,仔细看:

绸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另一端对着100刻度线,所以这根长绸带长100厘米。

(2)数一数

引导:

我们再来在米尺上仔细数一数,1米有多少个1厘米。

从0到1是1厘米,大家一起共同数:

1、2、3、4......9、10,10、20......90、100,到这里是100厘米。

所以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是——1米。

小结:

我们通过看、数、算,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数学”试一试“。

(1)估一估。

引导: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1米有多长了,那黑板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米呢?

可以用手臂“米尺”先来估一估,谁愿意估?

指名学生先比划出大约1米给大家看看,然后1米1米地比划黑板的长,学生齐声数数,说出结果大约几米。

(2)量一量。

引导:

到底估得准不准呢?

请两位同学用米尺来量一量。

现在小朋友开始测量黑板的长了,大家看好怎样测量的,边看边想测量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黑板长大约是几米。

谁来说说用米尺怎样测量?

测量:

现在哪位同学来量一量教室的门大约高几米?

(3)先估再量。

现在请小朋友估计一下我们教师的长和宽大约几米,填在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的表格里。

估计得怎样呢?

我们请小朋友来测量一下。

指名学生测量并集体说出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追问:

我们教室长几米、宽几米?

请小朋友看教室的长和宽,想想是几米,看看有多长。

(4)看一看。

观察:

同学们,长度单位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看,篮球架上球筐的高度大约是几米。

追问:

3米里面有几个1米?

说明:

我们知道了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和宽、篮筐高度大约各是几米。

像这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长度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你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在请你举例说一说: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4、做一做、说一说

1.做“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说明先量出1米,接着再量还有多少厘米。

让同桌示范给以为小朋友量身高和长度,每人记住自己身高各是1米还多几厘米。

引导:

比比你的身高和长,你觉得有什么巧合吗?

说说你的发现。

指出:

一个人的长,大约等于他的身高。

你看人的身体上,有许多有趣的奥秘呢!

如果你留心注意的话,以后还会发现许多人体的秘密。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算式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口答谁走的路近,说一说自己怎样想的。

追问:

从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最短的路程能比85米少吗?

指出:

沿着科学实验室到气象观测站间的线段走,路程是最短的;也就是这两点间的路线,线段最短。

5、全课总结

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

总结:

学到这儿,小朋友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找到答案了。

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

在实际测量中,学会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特别是今天这节课,还知道了我们身上藏着许多身体“尺”,还能用米作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

小朋友的收获真多!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教学内容

厘米和米练习(教科书第66~67页练习十第1~7题)

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厘米和米的含义,及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能判断测量长短不同物体所用的单位;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进一步强化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提高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经历动手做的过程,初步感受长方形的相关特征,培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初步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能与同伴合作交流;获得应用知识和发现规律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准备1厘米的1米长的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橡皮、粉笔等;师生准备“动手做”的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回顾内容。

谈话:

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什么内容呀?

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道和本领呢?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厘米和米的练习。

小朋友要积极参加练习活动,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