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815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期中综合检测

(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钱理群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

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

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

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

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

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

而我所强调的是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

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

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

这涉及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

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

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

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

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

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人民政协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

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

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

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

由是益与时不合。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

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

“母老乃择禄邪?

”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

叹曰:

“此亦可以为政也。

”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

丁母永安县君①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②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

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

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

“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

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

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

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

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注】 ①县君:

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

②德明:

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参加吉庆之典,任官者需离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曼卿的父辈是幽州人。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B.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

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补奉职。

曼卿一直没有就职。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皇帝未加理会。

后元昊造反,这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

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5分)

译文:

 

(2)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苏 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写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早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这两句诗,让我知道落花有情,顿生肃然起敬之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青春里漏掉的一课

沈嘉柯

我绝对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我却做出了残忍的事。

高二的最后一场考试格外重要,关系到能否进入重点班。

我读的是寄宿学校,我一再打电话给父亲,说我厌恶那些不求上进的同学,没法子在不干净不清静的环境里继续我的学业。

父亲自有办法,他送了点小礼就买通了门卫。

大家都知道,每个学校的门卫都单独有一间空房子,而他们基本上用不着。

自然,父亲不知道我心底藏着的另外一个秘密。

那时候宿舍统一管理,如果不能够按时回去,那你就只能乖乖被锁在宿舍大门外,被班主任发现了,那是天大的事。

现在兼顾了复习不说,最重要的是,我可以自由地约会朱小齐。

没错,我就是早恋了。

这有什么呢?

我的成绩照样是班上数一数二。

朱小齐真的很漂亮,唯一的缺点是太小巧玲珑。

她家就在学校附近,异常方便。

天时地利都有了,晚上我俩就约在学校教学楼后面的桃树林子里见面。

那天晚上我们两个人走啊走,我下意识地在水塔下停住。

幽暗的光线中,我看见朱小齐的嘴唇像是我过生日时吃的水果蛋糕上的樱桃。

我的心脏在疯狂地跳,我甚至可以听到朱小齐的心也在跳动的声音。

突然传来一声大喝。

一个人影站在几米开外,手电筒的光首先照上朱小齐的脸,骤然受强光刺激,她捂住眼睛。

我慌忙一推,叫道:

“快跑!

你回家,我回去。

狼狈不堪地奔出几米外,手电筒的光还在乱照一气,身后的人说:

“我看清楚你们了,我知道你们是哪年级哪班的,跑了也没用……”但他只是喊,却没追上来。

我上气不接下气地逃回小房间,镇定下来,拿出钥匙开了小门,将门关好。

我脑袋里忽然想起课本上的一句:

惶惶如丧家之犬。

会是哪个老师?

他究竟会不会告发我和朱小齐?

理所当然的辗转反侧,一晚上失眠。

第二天没课,我继续在小房间复习。

捧着模拟试卷,我不住地发呆。

我很想去教导处门口看看张贴栏,但又害怕真的贴了出来。

连续几天,我远远看见朱小齐,就赶紧走开。

这真是意外。

第四天我躲在小房间里,听见外面有人聊天。

我听见门卫大叔在讲话:

“是赵老师啊!

坐坐,喝口水,歇一下。

”门卫大叔是个好心人,每遇到老师,都会招呼他们坐坐,休息休息。

那个赵老师回答“是啊”,接着说:

“我跟你说个笑话,嘿嘿,那天晚上巡夜,遇到两个小屁孩在那儿,就是学校水塔的后面……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学大人谈恋爱……”

门卫大叔附和:

“是啊,是啊,现在的高中生,不像话。

这个声音不就是那天晚上的?

他说到这里,我只觉得羞愧,但他接下来的话却叫我生出恨意,“都没发育好,懂什么爱情。

可惜没看清楚哪班的,不然一定找他们家长。

我骗他们说看清楚他们了,让他们紧张紧张。

我恶狠狠地抓起一支铅笔,一折为二,这算什么老师?

自然我继续大着胆子找朱小齐,把偷听到的如实转告。

朱小齐一听,说:

“这个赵老师我知道。

哼,他就是那个刚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我们学校的,还和我们班的林芳艳走得特别近。

“那不是师生恋,难道你嫉妒不成?

”我忽然笑了。

朱小齐嘀咕:

“其实就是因为你和赵老师长得有点像,我才喜欢你的。

”醋意泛滥了我的胸口。

朱小齐看了我一眼,有点害怕,“陈柯,你干吗笑得这样阴险?

我说我有事,先走了,回头再见。

其时,我心里正暗自思量:

“赵老师,有你好看的。

让你恐吓我,破坏我的好事!

没什么比谣言更好制造了。

“高二(6)班的赵老师跟学生谈恋爱,我见到他们偷偷在学校角落亲嘴呢!

”我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这话传了出去。

当这个谣言沸沸扬扬传开后,许多家长也知道了,家长们给学校施加压力,要求惩罚这个老师。

学生们则把目标对准林芳艳,说她真是早熟,都跟老师谈恋爱了。

我毕业那年,赵老师从市八中下放到县城了。

他走的时候我们去送别,他苦笑说,不知道得罪了谁,非要冤枉他。

这么大一顶帽子,简直毁了他的前途。

我很顺利地考上了心仪许久的大学。

当然,也和朱小齐分手了。

青春时期的初恋,清淡得像抽过的香烟,对着灰烬什么都忘记了。

后来我只在MSN上和朱小齐偶尔聊几句。

她上了青岛的一所专科学校,这对她来说很值得骄傲了。

大三的时候,高中同学在网络上集体聚会。

议论往事,都陷入怀旧。

有个女生发言:

当年高中那个年轻的赵老师,长得很帅,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才子。

上课常常开玩笑,也不过才毕业,就有点贫嘴滑舌,但他特别关心贫困生的学习,农村来的林芳艳就是其中一个。

林芳艳特别努力学习,常常拿着题目问上半天,我们其他的女生,看他们靠得近,特别特别嫉妒。

后来不知道谁造谣说他们搞师生恋,其实根本没那回事。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他居然是一个好老师?

当晚,我对着电脑茫然了。

我一直觉得我的青春岁月没什么后悔,学业爱情都不赖,但我却做了那么愚蠢的一件事情。

阴差阳错的恶气与报复,轻易就扭转了两个人的命运。

我感觉胸口抽痛起来。

“那林芳艳呢?

”我问。

“她是当年班上的尖子生,是标兵,但最终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

后来去广州,成了打工妹,她跟所有的同学都没有联系了。

一直到毕业,她每天晚上都哭,因为她放暑假回家时,观念传统的父母毒打了她,骂她不要脸。

”那个女生回答说。

我也终于忆起毕业的时候,她满脸绝望的表情。

我哭了。

我相信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我却做出了残忍的事。

我忽然觉得,懵懂的少年时,我缺了很重要的一课。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有很多事情我不会那么冲动,我应该不会做出那些事。

那一课应该就叫“做人”。

(选自《小小说欣赏》)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我绝对不是一个残忍的人,但我却做出了残忍的事”,是作者在刻意强调自己“不是残忍的人”,结构上小说首尾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B.“我”报复赵老师的原因是赵老师搅扰了“我”和朱小齐的约会、在和门卫谈话时挖苦“我”,并扬言如果知道是谁就要找家长。

C.文中“我恶狠狠地抓起一支铅笔,一折为二,这算什么老师?

”短短的一句话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仇恨,同时为下文造谣诬陷老师做铺垫。

D.作者认为“青春时期的初恋,清淡得像抽过的香烟,对着灰烬什么都忘记了”,意在提醒高中生不要过早的谈恋爱,但同时也可看出作者做事的不负责任。

E.文章插入“大三时高中同学网络聚会”的情节,交代了作者当年诬陷老师导致的恶果,引出后面作者对高中往事的忏悔。

(2)小说中赵老师和门卫对话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赵老师的形象特征。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结尾“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有很多事情我不会那么冲动,我应该不会做出那些事”,“我”都做了哪些事?

“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表示了忏悔,你认为“我”做的这些事可以原谅吗?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胡秋原:

两岸破冰第一人

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胡秋原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

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

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

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

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

他特别强调:

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

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

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

“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

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

“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

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

”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

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

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

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

“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

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

“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

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

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

“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

生平著作等身,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

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

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

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

非议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