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3052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docx

念奴娇赤壁怀古终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情怀。

3、诵读、背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浩浩长江,滚滚东逝。

自古及今,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幽思,演绎出多少动人的乐章。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多情的女子面对长江抒发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孤帆云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情寓江水,抒发对友人的无限眷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以水喻愁,抒发亡国失家之痛。

九百多年前,又有一位文坛奇才来到长江岸边,他是因为才华横溢被人嫉妒、遭人陷害而来,他是带着满腹幽怨和不合时宜而来。

但他没有沉沦,没有堕落,没有自弃,面对东逝的长江水,他发出了古人少有的旷达之语。

这位奇才就是苏轼。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聆听来自历史那端的声音。

【作者、背景介绍】

开篇:

自古少年有才情

骆宾王:

7岁赋诗。

李白:

5岁诵六甲,10岁观百家,20岁名扬天下。

杜甫:

7岁作诗,15岁成诗人。

李贺:

7岁能辞章,名动京城。

苏轼:

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22岁进士及第

第一篇:

入世出世道“苏公”

一、政治失意两党挤

34岁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但对王安石的过激之处不满,于是上书站在旧党一边。

请求外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州(太守)。

42岁被新派投机官僚陷害入狱。

出狱后贬黄州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46岁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48岁旧党司马光执政,召回。

因反对旧党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复受攻击,为旧党所不容,知杭州。

57岁新党再度上台,被远贬到广东惠州、儋州、琼州(海南岛)。

63岁遇赦北归。

64岁死于江苏常州。

有诗为证: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思想复杂三教齐

一方面受儒家忠君爱国,积极入世思想支配,追求功名。

“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一方面受佛老思想影响,常流露出出世的念头。

三、两宋文学享美誉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派创始人,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

四、苏东坡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的上联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

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

“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

“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

“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

“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

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

“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

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

“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

“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

“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

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

“坐。

”又对小和尚喊:

“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

”又叫小和尚:

“敬茶!

”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

“请上坐!

”并吩咐小和尚:

“敬香茶!

”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

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

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

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

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

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

“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

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

“如此佳境,不可无诗。

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

“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

“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

心中寻思道:

“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

”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

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

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

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

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

“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

“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

“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

”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11、难兄难妹

一天,苏东坡对苏小妹说:

“都说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

”苏小妹笑答:

“何须一个晚上。

”苏东坡看她满有把握,就说出他的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听罢,暗称难度大,竟一时对不起。

过了一会,她见月光下一个丫环端来茶水,触景生对: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东坡听了妹妹对的下联,连声赞妙。

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鞋”、“声声慢”、“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用拟人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出对巧,应对更妙。

第二篇:

古今绝唱“大江东”指定一名同学

4、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5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朗读环节】

1、教师范背。

浪淘(táo)尽初嫁了(liǎo)纶(guān)巾樯橹(qiánglú)还酹(lèi)

2、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

节奏感很强:

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35页有这么一句话: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豪放)

(板书: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

我们接着往下看。

【课文解析】

探讨一:

这首词是豪放词,大家已读词作,体会词的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附: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明确:

豪放之景旷达之情

探讨二:

以词之模式,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是情感的触发点,那上阕都写了哪些景呢?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由这些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

大江浪故垒乱石惊涛——雄浑开阔波澜壮阔充满力量——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小结:

(出示赤壁矶图片)在这幅图片中,我们看到赤壁矶之山之水,还是充满了和缓之美,作者眼中之景实是心中之景,乌台诗案的惊心动魄,历史风云的错综复杂,无不在作者眼前一一展现,心中有丘壑,自然眼中之景波澜壮阔。

探讨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

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水与月,是古人在诗歌中经常吟咏的物象,水以其缠绵多情而被人寄托无限情思。

师生共同回顾记忆中的咏水美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山是眉峰聚,眼是水波横”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些诗句中所写之水与这一句所写之水有着不同之处,正是这一异,才使眼前的长江之水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力量。

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

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眼前这条滚滚而去的长江就不再是仅仅一天有形的长河,它幻化为波涛浩淼的历史的长河,无数的不可一世英雄人物在波涛中一一展现,又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淘尽的是千古风流人物,而不是砂砾,可见,这里的“浪”不只是长江中卷起千堆雪的浪,也是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长河中的巨浪。

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

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块儿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探讨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明确: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

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夸张手法,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

“惊”——拟人手法,写江水的汹涌。

“拍”——夸张手法,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雪”——比喻手法,水色纯白如雪。

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

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小结:

这些精妙的词汇,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这种格调正与赤壁作为古战场的地理位置遥相呼应,在作者的描绘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三国古战场,看到了刀光剑影与鼓角争鸣,为下阕周瑜的出场做好铺垫。

探讨五:

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明确:

承上启下。

承上:

“江山如画”是对眼前之景的概括,如画江山,非多情之人,眼中岂有如此之江山。

启下:

“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的江山,正是英雄建功立业,驰骋征伐之处。

美景如画——英雄如烟

小结上阕:

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上阕心得:

1、美景需要我们发现的眼睛。

2、写作需要我们放飞“想象”这双隐形的翅膀。

探讨六:

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在诸多英雄中,作者却选择了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明确:

1、《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主战方为东吴,主战将为周瑜,赤壁之战成就周瑜毕生功业。

2、“抑曹扬刘”之《三国演义》此时还未成书。

探讨七:

词中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

阅读下阕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

“雄姿英发”——英姿勃发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淡定

小结: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其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世所罕见,《三国》中对赤壁的描写,从其准备到战争结束用了大量篇幅,可以说赤壁之战是《三国》的精魂所在,战争结束了,这段历史便在血光中走向了没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却在东坡先生笔下写成了周瑜的“谈笑之间”,我们既要佩服周瑜的英雄盖世,又要赞叹东坡先生的惜墨如金了。

探讨八:

我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是苏东坡在描写这场战争时却偏偏插入了“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

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

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后。

1、一个“初”字突出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英雄,更显英雄潇洒的风姿。

小结:

正如不可一世的英雄项羽,身边若没有美人虞姬,便少了些许侠骨柔情,英雄便不完整。

一个细微之处,一个女子的入场,便使整首词有了无限情思。

探讨九:

作者穿越幽幽的岁月,对周瑜无限仰慕,周瑜身上到底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呢?

作者从下面几个角度与自己比较:

周瑜  苏轼

年龄:

20几岁 47岁

生活:

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

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

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

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

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探讨十:

有人说,苏轼此词最后一句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和消极色彩,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组交流,展示)

明确: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只有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

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苏轼在另一名篇《赤壁赋》中也把无限的豪情寄托于自然之上,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

正如他在此文中所说: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水与月是多情的诗人吟咏不尽的话题,全词,以水起,以月结,给人无限遐思。

月是苏轼很喜欢的意象,正如有人所说,“月是苏轼一生之创作,也是苏轼一生之行事”,古人为什么如此独赏一个月字呢?

下阕心得:

1、月夜静谧,易于思考人生。

2、月夜如水的美景,令人陶醉。

3、月下出美人,朦胧、神秘也是一种美。

4、人生短暂与月之永恒

七、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鉴赏为例,试总结怀古诗或词的特点:

1、多为登高怀远之作

2、多用借古说今之法

3、风格多为慷慨悲壮

4、多抒壮志难酬之情

小结:

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题中就可运用这些方法,对怀古诗或词进行鉴赏。

补充【人生态度】

讨论1第一,“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

周瑜还是苏轼?

“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

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

“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

“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

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

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

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

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

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

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

——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

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第二,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2、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同意第一种。

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

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

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

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苏轼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