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4731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莲说》教学设计.docx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古代散文名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

全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直到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

教师要强化朗读环节,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入文本,体会作者情感。

【学情分析】

1.“莲”在我们地区并不常见,课前要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初步形成感性认识。

2.初二学生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成绩优异的文言文知识掌握得较好,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并提高能力;而基础薄弱的应注重端正态度、夯实基础。

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要注意因材施教。

3.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正是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而建立良好的道德准则把握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困难。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莲”的欣赏,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读成诵,积累重点实词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情感目标: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策略】

1)任务驱动法:

由教师提出问题,以小组讨论学习方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达成共识为目标。

2)以读领悟法:

通过反复朗读,贴近文本,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操。

3)创设情境法: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莲清新美好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五分钟演讲

《高山流水》古筝配乐,播放一组美丽的莲花图片,让学生欣赏并配以四字的短语。

(含苞待放,冰肌玉骨,亭亭玉立,出水芙蓉,婀娜多姿,清新脱俗等)

2、师导入

师:

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其倾倒,(插播图片)请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玉露清风真无数,胜却人间萍水逢。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更有国宝级的大师们留下他们的墨宝(继续出示图片,加强震撼效果,将学生的兴趣彻底调动起来。

)那么,莲花为何会拥有那么大的魅力?

就让我们随着周敦颐先生走入他的千古美文《爱莲说》。

3、出示目标

(1)知识目标:

熟读成诵,积累重点实词。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情感目标: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一)走近作者(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赞誉:

“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本文就是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的道理。

(二)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及释义

蕃fán淤yū亵xiè濯zhuó鲜xiǎn

蕃:

多染:

沾染(污秽)濯:

洗涤亵:

亲近而不庄重鲜:

三、读莲·初步感知

教师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2、速度舒缓一些

3、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

(生齐读正音,师配乐范读,出示节奏划分;男生读、女生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四、译莲·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

要求:

1)根据课下注释及《初中文言文注释》,疏通文意。

2)把自己理解困难的词句划出来,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充分交流完毕)

师:

译文方面还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或有争议的的问题?

(生问—生答—师补充。

解决问题之后,老师出示重点字词及译句以检查并巩固。

2、夯实基础

蕃:

多染:

沾染(污秽)濯:

洗涤

清涟:

清水妖:

美丽而不端庄亭亭:

耸立的样子植:

立亵玩:

玩弄亵:

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

指隐居的人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宜:

应当

1)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五、赏莲·感知形象

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是,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而予独爱莲,这三种花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

(师出示图片并解说)

1.菊花

“生来不解逐春踪,待到深秋色始浓。

高雅不图俗客赏,东篱默默伴陶翁。

陶渊明:

(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他酷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

譬如《饮酒》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誉为咏菊名句。

他关心百姓疾苦,也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

而莲,也因此成为了“隐逸”的代表。

2.牡丹

“花开富贵,国色天香”,著名诗人刘禹锡赞曰: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师出示《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

‘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牡丹,更是成为“富贵”的代表。

师:

请再次欣赏莲花的几幅图片,细细品味莲的魅力。

3.莲花

1)师生齐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白板出示)

2)思考:

这是从莲的哪几方面来写的?

各自写出了莲哪些优秀品质?

哪种人具有这样的品质?

(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师白板出示:

莲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正直

不蔓不枝体态香气坦荡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端庄

风度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六、品莲·把握志趣

(一)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2、课文为什么又提到了菊花和牡丹,这又是什么写作手法?

(二)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合力,明确:

1.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借莲的君子形象抒发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情操和志趣。

2.这是衬托的写作手法。

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目的是为了突出莲高洁可爱的君子形象。

师小结,白板出示: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自己洁身自好、坦荡正直、不慕名利的志趣和追求。

七、诵莲·背诵全文

师:

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敬佩、赞美之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白板出示诵读要求:

1.感情充沛,抑扬顿挫。

2.熟读成诵,背诵全文。

3.品味作者的感情,读出对莲、菊和牡丹不同的意味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时机成熟,全班齐诵。

学生越是吟诵得有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和喜爱就越是深刻。

然后教师顺势激发学生情感:

同学们,你们要不要做一个像莲一样洁身自好、豁达正直的“花中君子”呢?

八、颂莲·拓展延伸

师:

周敦颐谓“莲”,花之君子。

中国国画也有“四君子”,指的是古人比喻高风亮节的“梅兰竹菊”。

同学们心目中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君子”。

请以“我喜爱,因为她”的句式、托物言志的手法谈谈你的感受。

师:

几位同学搜集到我们非常喜爱的文学巨擘对莲的赞美和歌颂,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诗仙”李白最爱“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

”;白居易最怜“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就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生充满战斗豪情的鲁迅先生也在《莲蓬人》中这样赞美: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九、小结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莲香沁心脾,美文显人格。

十、作业设计

(《爱莲说》是古代散文精品。

作者周敦颐先生虽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却因此文享誉文坛,可见此美文的精妙程度。

所以,无论是考虑《课标》要求的“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还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提高文化品位。

”,都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基础的夯实,又要重视能力的提升和文化底蕴的熏陶。

(一)必做

1.解释重点实词及句子

1)蕃       鲜濯   妖 

染        植         亵宜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标》告诉我们:

“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更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提高文化品位。

”所以,让学生牢固、扎实地掌握古文重点实词及句子的释义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它能为学生阅读、积累精华的中华古典文化奠定坚实而厚重的基础,学生以此为契机,会逐步理解并吸收博大的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

2.声情并茂地把《爱莲说》背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给你评分:

满意、较满意、一般,记在课文题目旁。

(《课标》告诉我们: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那么,背诵《爱莲说》就十分有必要了。

我们要注重课外学习阵地,尤其是要重视家庭的向心力。

孩子们学习了新知识,获得了能力的提升,会有想要展示自己的欲望。

把这种欲望引向家庭,在家长由衷的喜悦和赞赏下,孩子们的兴趣和潜能会得到空前的激发,他们会真正地爱上原本“讨厌的”“晦涩的”文言文。

(二)选做

仿照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

所借之物不拘泥于“梅兰竹菊四君子”,但要注意内在的联系和有新意。

(作业目的:

让学生在课堂能准确地把握“志”与“物”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其描写能力,从而能使“物”与“志”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前面“颂莲”环节的巩固和提高。

不但能强化本节课的难点内容,让学生能通过本课基本掌握使用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手法的能力,也为今后写文章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和情操基础。

从而完成《课标》“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以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教学反思

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发现。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莲”的资料,以激发兴趣,启迪思想。

授课伊始,我用《高山流水》古筝配乐,播放一组美丽的莲花图片,吸引住学生的眼球,然后配图古诗的导入,将学生完全引入“爱莲”的情境。

通过朗读形成初步感知后,让学生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因为预习较好,教师稍加点拨即可,所以这一环节用时较少,而且为下面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奠定基础。

从莲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能概括出来。

对于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然后适时作了比较,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我在拓展提高中用:

“我喜爱,因为她”的句式来谈谈古人用来比喻高风亮节的“梅兰竹菊”,不但让学生加深对此写法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精品,需要诵读以加深理解、品味感情、积累语句,所以本课安排的诵读的环节比较多,且让学生尽量当堂成诵。

好的课堂应该启迪心灵、开拓眼界,激发学生阅读及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在最后用几位同学搜集到的我们非常喜爱的文学巨擎对莲的赞美和歌颂与学生共勉,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这堂课,学生预习扎实,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

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