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4886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传播学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考试.docx

《传播学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考试.docx

传播学考试

填空10*2判断10*1.5简答6*8论述1*17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人类社会的早期,就已有人开始关注传播现象,但是直到20c,传播研究才形成气候,到40至50年代逐步形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的形成是在众多奠基人成果的基础上,由传播学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完成的

1.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美国传播学的四位先行者)

①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1927年《世界大战

中的宣传技巧》成为宣传学的经典之作,1979年《世界历史中的宣传与传播》成为

宣传学研究中的又一里程碑;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宣

传、传播与舆论》,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的基本传播过程;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

的结构功能》提出传播三大功能及5w传播模式

②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传

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提出“把关”概念;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

③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对后来的传播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一位(提倡三角测

量法),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开创了媒介效果研究的传统(1940年提

出总统选举研究,被称为大众传播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与默顿等人共同提出“舆论(意见)

领袖”和“两级传播”概念;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④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把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二战

时,进行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二战后,进行态度与说服的研究(劝服研究);代

表作《传播与说服》

★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人类历史上第一位

传播学家,1949年《大众传播学》(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包括:

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㈡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

的两大类。

其中定性的方法来自于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

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第三章传播

1.传播(含义):

信息的流动过程

代表性的定义:

⑴强调“共享”⑵强调“互动、关系”⑶强调“符号”

⑷强调“目的”、“影响”、“反应”

2.大众传播时代:

①1876年,美•贝尔发明“电话”,人类的口头传播伸向了从未跨越到的无限的空间

②1920年,世界上第一电台KDKA在美国的匹兹堡正式开播

③1936年,英国建立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标志新生媒介的诞生和媒介结构的重组

第4章信息、符号与讯息

㈠传播的基本材料是信息,它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与消除。

传播学中研究的信息,是人的一

种精神创造物。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科学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引发了人类社会

的信息化进程。

㈡符号是承载信息的象征物。

它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主要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

大基本类型。

1.信息:

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具体而言,它既包括人内向自我传播所用的材料,也包括外化出来的、用符号形

态流通的消息、新闻、文献、资料、数据等。

2.噪音:

传播过程中的干扰。

在人类社会传播中,这种干扰可能来自于机械本身,也可能

来自于周围环境;它可能是物质层面的噪音,但更可能是意义层面的噪音。

3.反馈:

控制论的核心概念,指将输出再回输到系统中去,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播学中,指接受者对于传播者发出的讯息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

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4.索绪尔与“结构主义符号学”——1894年,最早提出了符号学概念,另一贡献是剖析

了符号的结构,将它分为“能指”和“所指”

①能指:

是符号的外形,可能是某种声音、形象等等

例如:

“人”这个字的外形构成(一撇一捺)以及它的读音,就是这个符号的能指

②所指:

是符号的内涵,它背后指代的事物,可能是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

“人”字背后所指代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就是它的所指

第5章传播类型

㈠传播四种基本类型: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是在人

体内主我和客我之间发生的信息流动。

人际传播实际上就是符号的互动,无论是面对面

的,还是借助一定媒介的人际传播,都对我们认识自我与他人、控制周围环境起着重要

作用。

具有社会性的人总是属于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组织。

正规和非正规的组织传播能

够使得一个组织更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㈡大众传播具有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的基本社会功能,但也具有一

些负面功能。

1.内向传播:

又称为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指什么)是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

⑴内向传播的实质:

人的这种内向的交流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也是人类一切传播活

动的前提和基础;一切发生于人体内部的信息交流,如:

感觉、理解、思维、意识、

情绪等都是人的内向交流;人的内向传播一般表现为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我反省、

自我陶醉、自我发泄、自我安慰和自我消遣等形式

⑵内向传播的形式:

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④想象⑤情绪和感情

2.①库利与“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

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

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

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形成“镜中我”。

②米德与“主我—客我”理论:

由乔治•赫伯特•米德提出。

“主我”是有机体对其

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其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一个人就作为“主我”对这种“客我”

做出反应。

例如:

我自己评价自己道:

“我是一个高尚的人”,这里的“我”实际上是指代后面的“高

尚的人”,是客体化了的对象,是客我;而有着高尚感的,感到自己是高尚的“我”,则

是主我。

3.大众传播的正功能:

①传播信息②引导舆论③教育大众④提供娱乐

负功能:

⑴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与“刻板印象”理论

⑵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第六章传播过程目前为止,学者们已提出了几百个传播模式,有关传播模式也有几十个之多。

传播过程模式可以分成三类:

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系统传播过程

⒈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①拉斯韦尔模式:

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域功能》中提出

的传播过程就是(拉斯韦尔公式):

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

分析]→对谁(接受者)[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

()相应的传播过程诸基本要素、[]相应的传播研究领域

分析:

⑴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因此说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⑵拉斯韦尔的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⑶拉斯韦尔模式成绩卓著,但是问题也非常明显:

一方面,它过高地估计了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忽视了反馈要素,这是早期研究的共同特征

 

②申农—韦弗模式的负功能:

1949年,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及同事沃•韦弗在研究信息

流通的过程时,提出了通信的数学原理。

他们研究的是技术科学中通信的信息传送问题,

本来是一个与社会系统无关的纯技术模式。

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

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噪音来源

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它把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的过程

这种信息论范畴中的信息传播过程包括五个正功能和一个负功能:

⑴五个正功能:

①信源:

发出讯息②发射器:

将讯息转换成信号

③信道:

负责传递信号(发出的信号与接收到的信号不同)

④将信号还原成讯息⑤信宿:

讯息的目的地

⑵一个负功能:

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干扰,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众之

间传受的信息往往有差别,这常常就是由于噪音干扰造成的。

2.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⑴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由奥斯古德首创,由施拉姆(1954年)提出。

这是一个高度

循环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既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

者也如此。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⑵此模式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缺陷在于,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但与实际

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

⑶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也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

⑷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

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

①信息接收的三种解读形态:

妥协、优先、对抗

②编码:

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编码并

非完全个人的活动,一方面它要受编码者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经验

等制约,另一方面也受编码者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③译码:

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第七章传播者--传播者的基本职能是制作和传播讯息,他们控制着传播内容,因此,

传播者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

㈠传播者的活动是在传播体制下进行的。

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背景中,传播体制可能呈

现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及发展论、民主一参与论等不同形态

㈡传播者作为把关人,在具体的把关活动中要受到各种制约性的影响

㈢媒介专业主义是传播者在历史中形成的职业意识形态,也是传播者所遵循的行为准则的

集中体现

1.四种传播体制:

①集权主义传播体制②自由主义传播体制

③社会责任主义传播体制④社会主义传播体制

2.把关人:

“把关人”的概念是传播学的重要范畴,是传播学的先驱者之一库尔特•卢因

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中最早提出。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卢因认为:

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他形象地指出了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行为模式和特点。

传播者的把关过程:

⑴搜集信息⑵过滤信息⑶加工信息⑷传播信息

第8章传播内容--传播内容是传播的中心环节

㈠大众传播内容归根结底是信息。

它的特征包括公开性、开放性、大众性和复制性

㈡易读性测量体现了大众传播内容对大众性的追求,对于大众传播内容更深层的研究,可

以使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九章传播媒介--四种大众传播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1.报纸的传播特点:

⑴报纸是视觉媒介,是阅读媒介

⑵报纸的时效性较弱

⑶报纸的保存性较强

⑷报纸的选择性较强

以上特点决定了报纸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擅长传达深度信息

第一,报纸一文字传播为主。

抽象的文字本身就比具象的声音和图像更适合传递深度信息

第二,报纸是空间性媒介,是非线性媒介。

读者可以自行决定阅读的速度、顺序和详略,并

可以反复阅读,这就保证深度信息能够被从容接受。

这是线性的电子媒介无法做到的

第三,报纸要求读者有更高的主动性。

当读者为了通过文字了解事实的时候,必然调动更活

跃的抽象思维,从而能深入地思考新闻的背景以及对其做出的解释和评论

所以,报纸要在媒介竞争中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就必须发挥这一优势,弥补时效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劣势

2.广播传播的特点:

⑴广播是听觉媒介⑵广播的时效性较强

⑶广播的保存性较弱⑷广播的选择性较弱

以上特点决定广播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时效性和便捷性

第一,广播的时效性较强,它能够即时传递正在发生的情况,是人能够随时跟上事件发生的

进程,获得最新变动的信息,比如新闻信息或路况信息

第二,广播诉诸听觉,对于文化水平和设备的要求较低。

只要人们的听觉正常,都可能成为

广播的听众。

收音机轻便廉价,也使得这种媒介对受众需付出的经济成本达到最低

第三,广播是伴随性的,这一点是任何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

人们可以再收听广播的同时从

事其他活动,而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尤其是在人们的移动

状态下,例如驾驶或乘坐交通工具,广播成为最适宜的选择。

综上,广播媒介在市场竞争当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时效性和便捷性,这一点尤其鲜明地体现在它对于驾车人群市场大的占有之上

3.英尼斯:

传播的偏向

⑴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

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⑵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他们的共同点是,虽然经不起

时间的销蚀,但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

4.麦克卢汉:

媒介诸论

“媒介三论”--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②媒介即讯息③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

指的是能够“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某个感官的媒介

主要是指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

冷媒介:

主要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

 

第10章受众

㈠受众作为主动的信息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在传播活动中

占有重要地位

㈡大众媒介的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

㈢受众调查是受众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

大众媒介效果研究是传播学研究中成果最丰硕的领域。

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枪弹论”、

“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效果论”四个阶段(简答),呈螺旋状渐进

⑴“枪弹论”强调大众传播威力巨大,代表性研究如潘恩基金会对电影与儿童店的研究、

“火星人入地球”的恐慌研究等

⑵“有限效果论”否定了枪弹论,认为大众媒介在改变人们态度方面效果有限,它只能通

过一系列中介因素才能影响受众。

劝服研究、成见漫画研究、《人民的选择》与两级传

播论等成果验证了这一效果理论

⑶“适度效果论”反对“有限效果论”的矫枉过正,指出大众媒介仍由一定的影响,应从

受众、社会、长期的角度来衡量它。

使用与满足研究、创新扩散论、议程设置论是这一

时期的代表

⑷“强大效果论”重新强调大众媒介效果巨大,认为应对其长期、潜在、间接的社会效果

进行多元化分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及其他一些研究支持这个观点

今后的传播效果研究将趋向于广义上的强效力观

1.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

⑴枪弹论(媒介万能论):

即子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或“刺激—反应”论(德弗勒,1970),是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关于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枪弹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认识模式,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和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枪弹论的主要观点就是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媒介的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而夸大。

20世纪40年代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地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①火星人入侵地球:

(在枪弹论框架支撑下的研究成果)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播出时,在全国引起恐慌,至少有六百万正在收听该剧的听众十足相信这件事,其中至少有一百万人受到惊吓而产生恐慌行为,或躲藏、或惊叫、或祷告、或逃到郊外

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讯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类特定受众有很强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是某一效果极为突出和明显。

这个结果也强化了人们对媒介强大效果的恐惧感。

但同时,该研究证明受传者自身与社会条件等因素与传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此他开启了日后研究选择性影响的方向

⑵有限效果论

①人民的选择:

1940年,是美国经济恐慌后的最后一年,也是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后一个和平年代。

故1940年的总统选举影人瞩目,媒介在选举中的角色也显得尤为重要。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以颇具代表性的俄亥俄州伊利县的居民为调查对象,对选民以及影响他们行为和看法的因素和媒介的宣传在改变决策上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进行了的调查研究

研究发现,在选举过程中只有8%的人改变了态度,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介宣传的主要效果只能在选民既有的政治倾向下进行同化、维护或催化,而不能轻易改变受众的原有态度。

对选民投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地区及他人的影响等

该项研究调查报告《人民的选择》肯定了媒介效果的有限性:

媒介总的趋向不是带来变化而是鼓励维持现状,“出于同样的尺度,它们也不会提出有关社会结构的本质性问题”,但它也承认在某些条件下大众媒介也有重要作用,其条件为:

当只有一种观点垄断了媒介;当媒介的努力与“疏导”性的改变结合而进行一种细微的和特定的改变;组织面对面的交流来辅助媒介宣传

②两级传播:

《人民的选择》调查研究发现,媒介信息通过意见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到达与意见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

“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即形成大众传播→意见领袖→受众的传播,这一过程被称作两级传播

③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

他们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

意见领袖的特点是:

他们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爱好兴趣;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

2.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

⑴适度效果理论

①使用与满足理论:

1974年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次提出了该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主要研究媒介受众的一种取向,这一取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在于满足某些个人化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使某些需求获得满足

招致批评的核心内容:

这种取向包含对个体与心理的过分强调,结果可能会忽略或无法完全考虑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受众需求与满足的性质

②议程设置:

“设置议程功能”理论是用来说明媒介有意无意地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的一种理论。

这一说法最先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首次提出。

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一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地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设置议程功能”理论的发展:

该理论的作用趋于明确化,分别是:

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设置议程主要观点:

⑴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⑵人们需要借助把关人的帮助,已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时间和问题中哪些是他们值得关心和注意的

议程指的是媒介对当前议题进行的选择,并对选中的事情进行不同程度地公开报道。

一个著名的案例是《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

⑵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最为著名的强大效果论)

背景:

1965年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利-纽曼对德国的议会产生选举进行研究,在双方支持率一直处于不相上下的胶着状态时,最后在投票的关头出现选民一边倒的“雪崩”现象

“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来自一项系统的民意理论体系。

纽曼在1973年提出该假说,试图解释1965年大选产生的疑问——即使人们的选举意图没有改变,但估计某一方将获胜的人还是会增多。

她将在舆论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诺利—纽曼指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会对受众造成一种压力。

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意见的人数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选择与主导意见趋同。

同时,由于大众媒介表达支配意见,再加上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就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

该理论的核心是四种要素:

大众媒介、人际传播、社会关系和个人意见的表达—之间的交互

作用,以及个人对于自身社会环境中的意见气候的感知

主要假设为:

⑴社会以孤立来威胁个体的偏离

⑵个人在经验中产生对孤立的恐惧

⑶对孤立的恐惧导致个体试图随时评估意见气候

⑷此种评估的结果会影响个人的公开行为,尤其是公开表达意见的意愿

3.“知识鸿沟”理论:

该理论由美国人蒂奇诺、多诺霍和奥利恩在1970年的《大众传播

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论文中最早提出“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通常情况下,大众传播在尝试把信息传送到信息闭塞的人们那里具有优势,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或推动民主进程,但是,这种尝试并不总是如策划者所期望的那样行之有效。

实际上,大众传播可能扩大了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这被称之为知识沟,这一现象被称为知识沟假说

知识沟缩小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卡茨曼对电视儿童教育节目《芝麻街》分析所得到的数据。

《芝麻街》于1969年首播,是政府实施学前启蒙项目的一个尝试,其目的是通过电视来帮助贫困家庭里的学龄前儿童。

这个节目完成了一个大胆而新颖的使命—通过新奇的节目模式,加上信息和娱乐的内容,吸引众多儿童观众,并促使他们经常收看。

卡茨曼通过对四种收视量下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进行测试打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经常收看该节目的孩子来说,知识沟的缩小确实越来越明显,而且,家境贫困但经常收看节目的孩子的进步得分要比家境好但不常看节目的孩子进步得分要高

导致知识鸿沟出现的原因

⑴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⑵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大,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⑶传播技能的差异—甄别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差异

⑷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大众媒介主要为“精英层”服务

⑸学习知识的途径差异—大众传播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

如何填补知识鸿沟(扭转差距)

⑴激发成就动机,坚定成才意志

⑵增加媒介接触机会

⑶支持贫困区的硬件建设,采取教育倾斜政策

⑷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语言、时间、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⑴传播信息

⑵引导舆论

⑶教育大众

⑷提供娱乐

 

暴力与性(结合传播负功能)

在众多媒介暴力研究中,结论最为清楚的是沃尔特斯和利沃林-托马斯的实验。

该实验指出,较之看过部分非暴力影片的受试者,看过部分暴力影片的受试者更可能增加对他人的冲动行为,而且受试者的侵犯形式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