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046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20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docx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教师版

初高中语文衔接讲座

第一讲、如何读懂古典诗歌

把握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考场上短时间内如何快速读懂诗歌作一指导。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下面我们就考场上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解说。

抓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一)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

诗题

重要信息

《咏素蝶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鹊桥仙·七夕》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征人怨》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左迁至蓝关

示侄孙湘》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梦游天姥

吟留别》

  ①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②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③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④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

  [即时应用]

1.《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一诗,从标题上来看,交代了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②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③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

(二)带着标题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标题

  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

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

  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

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读诗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

 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句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句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作者的心情很寂寞。

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

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

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

[即时应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乌夜啼

陆 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从词中的“弄笔”“钩帘”“听新蝉”这些词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解析:

(1)读题目:

“乌夜啼”,时间为“夜”,物象为“乌”,动作为“啼”。

(2)猜想:

作者为什么夜里不睡?

心情如何?

(3)读诗:

“素月”与标题中的“夜”对应,诗人在干什么?

原来在“弄笔”写作,再联系陆游的生平作答。

参考答案:

“弄笔”表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的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幽。

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词人表面闲适而内心却不平静,胸怀天下却壮志难酬的郁闷。

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

(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2)基本特点:

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如:

诗歌

层次及内容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前四

句为第一

层次。

 

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后四

句为第二

层次。

 

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即时应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

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

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②热官:

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帏箔:

帐幔和帘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

可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二)读关键语品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

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

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例如:

方 法

举 例

  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即时应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三、四两句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三)抓住景、事、情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

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

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

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

例如: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题有两个: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景是:

空荡荡的台、千古自流的江水、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

这里的事件是: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

不难看出,前者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后者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往事。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推导出诗人在抒发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再看尾联:

景:

浮云、太阳;事,诗人望长安而不见;情:

愁。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轻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

[即时应用]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个问题从“景象”及其“寓意”的角度设题,切入点就是捕捉诗句中所选用的意象,并把这些意象组织成一幅有机特征鲜明的画面。

然后再结合主旨,明确画面的深层含意,也就确定了“寓意”。

第二个问题从“情怀”的角度设题,切入点是捕捉和主旨密切相关的意象,如“飞将”“沙场”“匹马”等,把握诗歌的整体氛围,品味诗眼所在的词句,如“更催”“莫遣”等,综合多方面多角度,明确“情怀”。

参考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一)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深层原因有关

示例:

诗歌

借助注释理解写作意图

赠花卿[注]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刺。

“此曲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

  “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于长久。

  

(二)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

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即时应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采用了何种手法?

(2)陶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陶渊明有何不同?

解析:

关注题干信息,提炼重要信息点。

题干

(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采用了何种手法?

信息提炼:

①中间四句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主要内容是景物画面,采用了某种需要深入探讨的表达技巧。

②这种表达技巧是在描写某种景物画面时运用的,所以,深入思考还是要立足于描写景物常用的技巧。

题干

(2)“陶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陶渊明有何不同?

信息提炼:

本诗在情感态度上与陶渊明在田园隐逸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隐居田园,悠然自得”的感受有可比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要回到诗中关注这种共同点,更要明辨这种不同。

参考答案:

(1)诗歌中间四句描绘出了一幅山家秋晚图:

树木都已披上秋色,夕阳西下,给山峰涂上了余晖,牧人从山中赶着牛群归来,猎马也驮着猎物回来了。

由远及近,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陶渊明在田园中能找到慰藉,显得悠然自得。

本诗作者却在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几分彷徨与苦闷。

总之,只要留意诗歌的这些或隐或显的细节,加上平时掌握的诗歌知识,在考场上就能在短时间内读懂一首诗。

第二讲、如何读懂小说

考情分析

近几年山东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统计

考点统计

文体

题号

分值

考查角度

2011年

19

4

欣赏人物形象

小说

20

4

赏析文中重要句子

《审丑》

21

4

赏析小说情节作用

(当代微型)

22

6

探讨作品丰富的意蕴

2010年

19

4

语言风格

小说

20

4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骆驼祥子》

21

4

欣赏人物形象

(名著节选)

22

6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综上分析,山东高考小说阅读题特点如下:

1.选材范围

(1)1000多字的微型小说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2)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也是一种可行的考查方式。

(3)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

2.试题样式

小说阅读高考试题形式相对稳定,一般为4题,分值18分,命题方式是主观问答题。

3.考题特点

(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

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考查:

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的合理性”);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说的标题。

(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

集中于分析综合和鉴赏题。

(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集中于探究题。

如何读懂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这三大要素也为我们读懂小说提供了天然的突破口。

具体地讲,鉴赏现代小说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一件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和情节。

小说鉴赏者在了解了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会有序幕或尾声。

例如《项链》这篇小说,按照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主人公玛蒂尔德“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的”为基本故事情节,其中“项链”是串起情节的线索,巧妙之处在于前一矛盾的解决预示着新的矛盾冲突将会产生。

开始叙写的“痛苦”和“梦想”,虽属于“非基本情节部分”,但却是构成人物的不幸遭遇的“基础”(序幕)。

正当她因梦想的生活不能实现而痛苦时,丈夫弄来了参加舞会的请柬(开端);正当她因没有项链而苦恼时,她的女友把项链借给了她(发展);正当她“陶醉”“沉迷”时,乐极生悲,丢了项链(高潮);正当她欣慰经过10年艰辛终于还清债务时,却意外得知项链是假的(结局)!

我们正是通过解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了解、认识了玛蒂尔德这一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而又诚实善良、勇于承担责任的典型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段,概括故事情节。

日本一家公司要招聘10名职员,经过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三百多名应聘者中选出10名佼佼者。

发榜这天,一名叫水原的青年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悬梁自尽,幸好被亲人及时发现,水原没有死成。

正当水原悲伤之时,从公司传来好消息:

水原的成绩原来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计算机的错误,导致水原落选。

正当水原一家大喜过望时,从公司又传来消息:

水原被公司除了名。

原因很简单,公司老板认为:

“如此小的挫折都经受不了,这样的人在公司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解题指导:

概括故事情节先要找准人物、事件、原因、时间、地点等要素,其中“人物、事件”是必须有的,而“原因、时间、地点”的要素可视具体情况而有变化。

(1)人物:

一名叫水原的青年

(2)事件:

应聘时已被录用又被除名

(3)原因:

误以为落选后要自杀,被公司认为不能经受挫折,难成大事

(4)时间:

(无)

(5)地点:

日本

参考答案:

日本的一个青年因为不能承受挫折被公司除名。

二、细处体味,审视人物形象

在对每一个情节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读者可以根据其中的细节描写,了解人物行为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某些细小举止动作的描写,而这些人物动作往往是“下意识”的、“不自觉”的,因而也是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所以细节是构成具体形象的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部分。

同样做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

读者要能从一个细节上看出人物不同的行为方式,并由此把握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例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看到金子后的动作: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饿虎扑食般攫取钱财的丑态和不择手段掠夺钱财的伎俩,塑造了一个为金钱而执著发狂的守财奴的形象。

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除了关注动作细节描写外,还需注意肖像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这些都是正面描写;此外,还有侧面(间接)描写。

这些都是在审视人物形象时需要细加体味的。

(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从④⑤⑥段中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

①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

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

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

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

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

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

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

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

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

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

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

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

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

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

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

“你找俺?

”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

“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

”匠人道:

“洗块什么样的?

”“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

什么时候能成?

”“打今儿个算,要十日。

”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

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

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

“十日后你来拉呗。

”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

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

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

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

“时候还没到呢。

”顿了一下,又讲:

“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

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

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

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

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

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

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

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

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

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

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

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

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

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

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

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

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

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

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 洗碑:

刻碑。

解题指导:

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先要找出文中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有关语句,然后从这些内容中分析,归纳出人物的形象的、性格的、身份的等各方面的特征,加以整合。

还要看看有没有他人的叙述、评价来进行验证。

王石匠的形象特点分析概括:

描写手法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肖像描写

五十来岁,很不起眼

(1)平凡、朴素

动作描写

不急、不躁、不热、不冷、不快、不慢、手不停、坐成一团修行

(2)技艺纯熟

心情平和淡定

神态描写

木呆呆、也不惊也不乍、木了样

(3)淡定、

平和、从容

语言描写

“你找俺?

“十日后你来拉呗。

“时候还没到呢。

“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

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

(4)沉默寡言、

淳朴、讲信誉、

温厚、善良

侧面描写

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

便敬了匠人一根烟……

(5)平和、

淡定、宁静

  三、挖掘环境,分析提炼主题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件发生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鱼虫等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又渲染气氛,烘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