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131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 种群和群落.docx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21种群和群落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专题21 种群和群落挖命题

【考情探究】

 

分析解读 种群和群落在考纲中包括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变化(Ⅱ)、群落的结构特征(Ⅰ)与群落的演替(Ⅰ)四项内容。

虽然考纲对本专题内容的能力要求不高,但在近五年高考天津卷中出现频率非常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涉及。

该考点还会作为热点出现。

【真题典例】

破考点

考点一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集训】

考向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B.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答案 C

考向2 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型

2.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答案 B

3.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    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        以及        。

 

(2)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    (填“增大”“变小”或“不变”)。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

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法。

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    模型。

 

答案 

(1)(生物)进化 出生率与死亡率 迁入率与迁出率 

(2)不变 基因频率 (3)营养物质的减少 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 数学

考向3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4.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斗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 B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点集训】

考向1 群落的结构

1.某生态系统中,黑线姬鼠处于第二营养级。

现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黑线姬鼠与Z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黑线姬鼠数量(只)

18500

19200

14500

11500

9400

9500

9400

9500

Z的种群数量(只)

100

120

190

240

170

160

170

160

A.在引种初的4年内,物种Z处于理想环境中

B.在第3年,Z种群种内斗争最激烈

C.黑线姬鼠种群和Z种群为捕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

D.Z种群数量增加时,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会减少,二者为竞争关系

答案 C

2.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 B

考向2 群落的演替

3.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A处山坡的不同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答案 C

炼技法

方法一 “变式法”解读“S”型曲线

【方法集训】

1.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

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

D.图甲中e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C

2.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Q时,银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0

B.P~Q时段是捕获银鱼的较为适宜时期

C.在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 D

3.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答案 B

方法二 “对比法”判断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的曲线

【方法集训】

1.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监测,结果见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栗瘿蜂在与长尾小蜂的种间竞争中占优势

B.利用性信息素来防治果园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C.调查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D.栗树同化的能量部分储存于有机物中,其余以热能散失

答案 D

2.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答案 B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

1.(2016天津理综,3,6分)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 D

2.(2015天津理综,1,6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 D

3.(2017天津理综,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

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      。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

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

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

1.(课标全国Ⅰ,5,6分)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 D

2.(江苏单科,19,2分)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 B

3.(2017课标全国Ⅰ,5,6分)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4.(2014浙江理综,4,6分)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 B

5.(2015广东理综,4,4分)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000个

答案 D

6.(2017课标全国Ⅱ,31,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              。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           

         。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2015山东理综,27,12分)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    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    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    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    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江苏单科,13,2分)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 D

2.(2017海南单科,18,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 D

3.(2015海南单科,22,2分)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答案 B

4.(2015浙江理综,5,6分)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

答案 B

5.(2014课标全国Ⅰ,6,6分,0.962)某种植物病毒Ⅴ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Ⅴ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Ⅴ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A

教师用书专用(6—7)

6.(2014海南单科,19,2分)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D

7.(2013课标全国Ⅰ,32,6分,0.686)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5分)

1.(2017天津和平一模,6)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答案 B

2.(2017天津南开一模,6)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5

C.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 C

3.(天津红桥一模,3)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在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进行着能量的交换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啮齿动物可通过影响植物间的竞争从而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D.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 C

4.(天津河西二模)苹果小卷蛾是主要的苹果害虫,它的种群增长率相对不大,每年产卵仅45~50枚。

结合如图所示的调查结果,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是使有害生物超过,但不到K值

B.有害生物密度低时,作物所受影响不大

C.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D.可释放小卷蛾的天敌来控制小卷蛾的数量,但要考虑生物入侵的可能

答案 A

5.(天津部分区县二模)如图是关于南极洲菲尔德斯半岛上某生态系统的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无机盐的循环利用

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微生物,贼鸥与企鹅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

C.若要统计该生态系统中黑背鸥的种群密度,一般使用标志重捕法

D.该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过程中有机物先增加后趋于稳定

答案 B

6.(天津一中4月考)研究发现,浮萍可通过和其根部微生物形成的耦合系统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浮萍还能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从而减少了水华的发生。

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浮萍与藻类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主要通过竞争水和无机盐来抑制藻类生长

B.浮萍能净化有机污水,所以浮萍既是分解者又是生产者

C.浮萍降低了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D.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答案 D

7.(届天津耀华中学1月考)如表是科研人员对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种系统调查得到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调查农

户(户)

农药投入

(kg/hm2)

农药使用

次数(次)

水稻产量

(kg/hm2)

鱼产量

(kg/hm2)

稻鱼共生

118

7.21

3.2

6417.12

372.2

水稻单种

113

11.02

6.9

6535.26

A.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

B.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稻鱼共生生态系统没有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D.水稻单种系统中物种之间无竞争关系,有捕食关系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8.(2017天津和平二模)(15分)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

图1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

分析回答:

图1

图2

(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

 

(2)若将体长2.8cm露斯塔野鲮鱼增重2kg,至少需要藻类    kg。

 

(3)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发现而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该湖泊受到富含P元素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

首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

选择的藻类是    ,理由是              。

然后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

选择体长大于4.2cm的野鲮鱼,其原因是          

         。

 

答案 

(1)竞争和捕食 

(2)30 (3)偏高 (4)绿藻 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 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9.(天津新华中学高三模拟)(2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

Ⅰ.图甲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可能发生的三种变化。

(1)曲线    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当曲线③趋近于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

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    发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

 

(2)当种群数量对应于甲图d点时,其年龄组成为    。

 

Ⅱ.图乙是将灰喜鹊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

(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       ,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

是      点。

 

(2)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实际数值与计算所得数值相比可能    (偏大/偏小/不变)。

 

(3)如果人类为了改善生态景观,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将导致生物   

 降低。

 

Ⅲ.选用如图装置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培养酵母菌时,通常将橡皮塞换为棉花塞,目的是              。

 

(2)培养后期稀释100倍后按照五点取样法计数,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的五个中方格中共有酵母菌120个。

同时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培养液用台盼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并取样多次镜检获得结果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未染色酵母菌

20

17

23

蓝色酵母菌

4

3

5

则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密度为    个/毫升。

 

答案 Ⅰ.

(1)① 易地 基因频率 

(2)增长型

Ⅱ.

(1)先增加后减少 C 

(2)偏小 (3)多样性

Ⅲ.

(1)供应酵母菌充足的氧气 

(2)5×1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