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372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docx

六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变的魔力

一、设计思路:

我们生活在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留意我们的周围,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一年有四季更替、一天有日出日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进入了六年级的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也都在发生着奇妙的变化。

变化是经常的、无处不在的,怎样使我们的学生正确应对这些变化、适应这些变化、乃至通过人为的努力使某些事物随着人的愿望而发生变化,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主题的初衷。

本次主题活动的内容包括“在变化中感悟”“在变化中成长”两个次主题、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变化,留意自身的变化,感受变化的魅力。

(二)由观察不同事物的变化体会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安全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教学难点:

增强安全意识,拟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三、活动计划

本次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次主题:

“在变化中感悟”和“在变化中成长”。

内容丰富而实践活动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先浏览一遍整个主题活动内容,从活动预设的问题入手,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活动计划。

我们希望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能主动地征求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使活动计划尽可能周密、完善、切实可行。

2、学生选择自己想了解的问题,然后组成活动小组。

3、各小组拟写小组活动计划,做好相关的准备。

如:

调查组的同学设计好调查问卷。

四、活动分析:

(一)在变化中感悟

1、四季的脚步:

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春夏秋冬的交替给我们带来的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感受四季转换中各种事物发生的变化,并要求学生各用一句话来描述四季,这个描述可以是赞美,也可以是喜爱、期盼和暇想。

2、小博士: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用图画的方式形象的描绘月亮在一个月中的变化情况。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物的变化,尝试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3、眼观六路:

这一活动我们选择了两个视点,一个是学校的变

化,一个是家乡的变化。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如“城市的变化”,“家里的变化”等,这样可能有利于孩子的实际操作。

4、小调查: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变化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有很多发现,教师的任务是提出明确要求,再加上必要的提示。

5、探古访今:

这一活动给出的要求是查阅钟表的变化历史,其实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寻找事物的变化。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汽车,飞机等自己感兴趣的其它物品的变化历史。

6、谈天说地:

这是一个小小的讨论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珍贵、懂得珍惜时间。

7、变的魔力一:

通过人为的努力使某些事物随着人的愿望而变化,是这个活动的亮点。

在生活中有很多日常用品不能尽如人意,通过人为的努力使它变一变,使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如:

背景图所示的“凉衣架”。

这样的事例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创造。

8、变的魔力二:

上一个活动是通过人为的努力使物质的东西发生变化,这个活动则是通过努力让人发生变化。

如图片所示:

“怎样他(她)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体味“变的魔力”。

二、实践活动阶段

1、各小组展开实践活动。

调查组的同学展开调查,需要资料的小组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

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2、小组长注意让小组成员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好并妥善保管。

三、整理分析阶段

1、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将自己小组的资料进行整理。

2、分析整理后的资料,写出活动总结。

四、展示、汇报阶段

1、选择将自己小组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展示给大家的方法和形式。

2、根据自己小组选择的展示形式,做好相应的准备。

3、拟定汇报的程序和人员。

教师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对于安全方面的知识,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你认为你的什么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活动的过程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是退缩了,还是把问题解决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我相信同学们在活动中都有了一定的收获,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你的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二)在变化中成长:

1、“童年的我”“现在的我”:

从这一活动开始,我们把活动主题由关注身边的变化转移为关注“自身”的变化。

表中需填写的内容应引导学生用心完成,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档案卡,反映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2、照镜子:

亲朋好友是一面镜子,从他们那里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鼓励学生大胆去向别人了解自己吧,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体会到自己成长过程中那种种不同的变化。

3、“对比”“寻找变化”:

这两项活动是第一项活动的延伸,要求学生通过一、二年级与“现在的我”进行对比,寻找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变化。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把握,其中“我的变化”也可以看做是对我自己在过程中的一个评价。

4、“做一做”:

这一活动给学生提出了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并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哪些要求自己做到了,还有哪些要求自己没有做到,准备怎么改进。

5、“自画像”:

通过上一活动,让学生说一说对自己平时的表现是否满意,并给自己写一段鼓励的话。

这实际是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评价与生成

1、总结评价:

本次活动是一个人与自我领域的活动,要求学生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能够就本次活动的主题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在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同时再次感受变化、成长带来的种种感觉。

2、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要:

给自己确定发展目标。

可以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探索研究能力等几个方面去设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内容进行设计。

需要提示的是,实事求是,不说空话。

参考资料:

四季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无常,自然界有一条法则,叫做适者生存,或者说适者健康。

人生活在大自然当中,那么人体的一切生理、心理活动就要与自然界常处在一种相对的和谐与统一之中。

因此,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就必然和大自然息息相关。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的正常规律,亦是一切生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倘若违背这个规律,就要遭受灾害或疾病缠身。

四季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随着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也逐渐产生并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规律,人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也逐步具备了适应自然界的良好人体结构和生理上的应变能力。

谚语云:

一年之际在于春。

当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发的时候,应随气温而逐渐减衣,并调整作息,晚睡早起,多从事户外活动;夏季炎热,阳光充沛,体热熏蒸,汗淋如雨,体力消耗较大,因日长夜短,一定要保证睡眠;秋季有“一场秋雨一场凉”之说,植物逐渐凋谢,生物始眠,早晚温差悬殊;冬季寒冷,万物闭藏,人体也应该避寒就温。

气候阴晴冷热的变化,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气候的突然变化还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生理功能的改变又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每当秋高气爽、天气温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往往乐观豁达,心情舒畅;每当寒风阴雨、干燥闷热的天气,人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低沉春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时,人们不仅感觉舒适,心绪稳定,而且学习和工作效率也特别高。

温度超出34℃时,则不仅令人大汗淋漓,酷热难受,而且心情也焦躁不安,当环境温度下降到10℃以下,人的情绪就变得沉闷而低落了;低于4℃时,就会严重影响大脑思维。

夏冬两季,虽然由于自然气温的热与冷,超过或不足于人体体温的正常界限,但人体为了与自然气温相适应,自身具有生理调节能力来与它相平衡。

除冷热气温变化外,诸如阴雨、潮湿、大雾、大风等天气,也都能影响人的思维及其注意力。

 

纸的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安全的相关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教学难点:

增强安全意识,拟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活动计划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所以,本学期我们开始重点关注学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和进行课题探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实践出真知”是一个以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完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了解新事物的基本的方法之一,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在不断的研究中逐步掌握的。

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获得对于研究的亲身体验,所以,本项主题活动中的三个次主题活动都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思路的设计的,希望我们的老师引导学生按照科学、规范地要求进行研究活动。

三、活动分析:

(一)纸的秘密

1、问题:

背景材料通过“问题”、“观察”、“想一想”,提出学生熟悉的几种烧水和盛水的生活用具中出现的“白色物质”问题,引出“水垢”。

现在的六年级学生,虽然有许多学生并没有烧水、做饭、打开水的经历,但“水垢”现象他们还是见过的,这里将学生熟知但都从未注意过的问题提出来,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它隐含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告诉学生: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2、实验一:

“实验”是本次主题活动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分别以“观察纸制作过程等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是一个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在实验时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器材、物品、时间,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在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资源包中提供的表格,是给学生一个基本过程的提示,让学生能更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在活动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如为了发挥好小组合作的作用,可将能力强弱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当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中感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当学生实验不成功时,教师要正确引导,耐心、热情地帮他们查找原因,解决问题。

3、大家说:

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后,要安排学生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以及在实验中的发现,水垢是怎样产生的等等,让学生初步对实验进行总结和深化。

4、实验二:

老师可以提出问题:

水壶产生水垢后,不仅会延长烧水时间,浪费能源,而且常期饮用对人体有害。

那么怎样消除呢?

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消除水垢的研究。

实验二是用食用醋和苏打水来消除水垢,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实验研究的过程,了解实验的基本程序。

5、讨论:

在学生进行了清除水垢的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让学生回顾总结探究活动,体验成功。

6、调查:

消除水垢的方法除了用食用醋和苏打水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爱动脑筋的学生必然会想到和提出这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这里安排调查活动,希望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更多消除水垢的方法。

7、探究:

这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方法再做一次实验,我们在这里设计了记录卡,要求学生把实验所用的材料、实验的操作过程、探究的结果详细的记录下来。

这个活动是以上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巩固学生已掌握的实验技能的一种手段。

六、评价与生成

1、总结与评价

本次活动的总结评价从活动回顾入手,要求学生认真回顾自己在研究问题的提出、计划的制定、资料的收集、实验的操作、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在活动中进行了哪些调查?

从信息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收获?

等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评价表,以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

2、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活动是让学生利用磁的特性自己设计一种玩具,目的是学以致用,把学到的关于磁的知识结合到实践之中。

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磁应用的图像和实物,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入手,大胆想像,勤于动手,设计生活用品、文具、玩具等产品。

 

寻访传统民俗文化

一、设计思路:

传统民俗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发展自己,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点的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文化虽然在一定成程度上得到保护和传承,但有些已逐渐被淡忘或流失,所以,设计寻访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次活动分为:

传统民俗文化、龙的文化与艺术、寻访家乡民俗文化三个次主题。

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2、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情结,拟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教学准备:

相关文化艺术及渊源资料。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2、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

3.通过了解近几年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学生“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学习。

4.通过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地名由来、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计划

本次活动我们设了三个次主题活动:

“传统民俗文化”、“龙的文化与艺术”、“寻访家乡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而实践活动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先浏览一遍整个主题活动内容,从活动预设的问题入手,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活动计划。

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能主动地征求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使活动计划尽可能周密、完善、切实可行。

四、活动分析:

(一)传统民俗文化

1.浏览。

活动背景几幅图片分别呈现的是春节、端午节、赛龙舟、踩高跷、生肖等传统文化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浏览时,教师还可以再提供一些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说一说它们分别是什么传统节日、传统活动、传统习俗。

2.交流。

这一环节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自己知道的有关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交流活动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再在全班进行。

3.搜寻整理。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甚了解和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会对一些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和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到书店、图书馆和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内容包括:

节气、节日、生肖、姓氏、文字、艺术等多个方面,选择感兴趣的进行整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小比赛。

设计这一活动意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拓展、深化,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二)龙的文化与艺术

1.画龙点睛。

活动开始,让学生认真观察一下“龙”,说一说它的外形都具有哪些动物的特征,初步感知一下中国龙的“神韵”。

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的观察,看看从龙的形象中可以看到那些动物的形象?

如果学生能看得出来,他们也就知道的龙是一个虚构的、集多种动物的威猛特征与一身的形象2.欣赏。

“龙”的文化与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这里展示了几幅有关“龙”的艺术字、剪纸、图画等让学生欣赏,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龙”文化的“艺术魅力”。

活动前,教师可以多搜集有关“龙”的艺术作品、图案(图片),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搜集,向全班展示。

同时可以组织同学开展以“龙”的魅力为主题的诗歌、民谣、歌曲小超市,让学生通过朗读、诵唱,了解“龙”这一形象的恰当运用。

3.点歌台。

听录音,一起学唱《龙的传人》这首歌,可能有的学生在课前已经会唱这首歌了,可以让他教全班同学唱。

4.交流。

让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关于“龙”的故事,如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歌曲、诗文、民谣等。

5.小论坛。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

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已渗透到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通过讲“龙的传人”的“龙的精神”,可以促使学生体会和思考什么是“龙的精神”?

进而激发学生向英雄人物学习,团结奋进、为国争光的情感和精神。

6.小竞赛。

这是一个“龙的文化”大比拼活动。

我们设计的活动是“说一说带龙字的成语”,实施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其它的相关活动,如唱有关“龙”字的歌曲,写、画、剪有关“龙”字的艺术作品等。

活动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太在意比拼的结果,而要充分感受到比拼中的快乐。

7.巨龙腾飞。

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我国近年来在航天、外交、经济建设、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信息,填在设计的表格中。

收集信息时也要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年来交通、石油、旅游、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如果有必要可以再设计一个自治区近年来各方面发展成果的表格,让学生整理填表。

(三)寻访家乡民俗文化

1.探寻。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流传着许多精彩的民间故事、民歌、谚语,例如《阿凡提的故事》在全中国乃至世界都广为知晓。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特有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考察。

考察前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活动计划,包括时间、地点、人员分工、考察内容、准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等,要争取家长的支持,特别要注意安全问题。

这项活动需要一些时间和相关的资料收集准备,教师可以把它作为一项考察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由小组集体来完成,最后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来汇报交流,这对于学生的交际、考察研究、资料收集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3.调查。

民间工艺品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新疆的民间工艺品享誉海内外,所以,了解民间工艺品可以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民族传统文化。

活动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调查”。

4.小编辑。

让学生把家乡特有的文化形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办一期有关家乡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艺术的板报”,这是本项活动的深化。

我们设计的是“以班级为单位”办板报,因此,活动时,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办板报计划,使每个小组、每一名学生都明确要求和具体任务,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注意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包办代替。

五、评价与生成

1、总结评价:

本次活动的总结评价仍然是侧重于自我评价,采用填表格和谈体会、写感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意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2、拓展延伸。

在本次主题活动基本结束之时,我们设计了两个拓展活动:

(1)以“我是龙的传人”为主题开班队会;

(2)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和意蕴?

分组进行探究。

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其一,当然也可以根据整个活动的情况设计其它的相关活动。

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

参考资料:

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以及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

文化的解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态度体系以及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等等,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一般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但有时又不限于此,从高科技到糖葫芦,都属(广义上)文化的范畴。

一般而言,文化广泛地与历史、哲学、宗教、建筑、文学、艺术和科技相关联,由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所组成。

人类文化的分类

(一)从历史时间出发,可以将文化分为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

这种分类能从总体上了解一个时期文化发展的水平,文化发展的速度,并可以对一个时期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做出评介。

(二)从地域出发,即根据文化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可以将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内陆文化等。

这种分类对于比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地域文化的特征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从种族出发,世界上有多少个种族,就有多少不同的文化。

种族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认识种族间文化的同和异,不断的求同存异,对于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和睦、团结有重要的意义。

(四)最后一种分类方法是从文化反映的事物的性质出发,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分为以下6类:

1、伦理道德文化;2、科学技术文化;3、管理文化;4、思想哲学文化;5、历史文化;6、艺术文化及体育文化。

十二属相

中国民间有一个传统习俗,人一出生,就有一种动物作他的属相。

属相,也叫“生肖”,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纪年和计算年龄的方法。

按照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只要说出公历某某年就可以了,如:

公元2002年。

但中国农历的纪年法与此不同。

中国古人发明了用“干支”纪年的方法。

“干”是“天干”,由10个字组成,这10个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是“地支”,由12个字组成,这12个字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把天干的10个字和地支的12个字按顺序配合起来,可以组成60对纪年的符号,如:

甲子、乙丑、丙寅……这60对符号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每一年就有了一个纪年符号。

如公历的2001年,是农历的辛巳年。

公历的2002年,就是农历的壬午年。

后来,人们又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组成了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属相。

这就是: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这样,子年就是鼠年,丑年就是牛年,寅年就是虎年……于是,人一出生,就有一个动物作他的属相。

子年出生的属鼠,丑年出生的属牛,寅年出生的属虎……2002年是农历壬午年,就是马年,这一年出生的孩子应该属马。

现在,中国人在用公历纪年和计算年龄的同时,仍然习惯用属相纪年和推算年龄。

人们只要知道一个人大概的年龄和他的属相,就能推算出他的准确年龄和出生年份了。

中国人的姓名

中国人的姓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人们以母亲为中心组成一个个的氏族,为了相互区别,就把姓作为氏族的称号。

姓的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的名为姓,所以,很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如姜、姚、姬等,就连“姓”字本身也是由“女”、“生”二字合成的。

二、以远古时代人们崇拜的生物为姓,如马、牛、羊、龙等。

三、以祖先的国家为姓,如赵、宋、秦、吴等。

四、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等古代官职,就成了后代子孙的姓。

五、以祖先的爵位为姓,如王、侯等。

六、以住地的方位和景物为姓,如东郭、西门、池、柳等。

七、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人姓陶。

八、以祖先的名号为姓,如中国人的祖先黄帝名叫轩辕,后来,轩辕就成了一个姓。

中国人的姓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和两个字以上的。

一个字的是单姓,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是复姓。

中国到底有多少个姓,到现在也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

宋朝时,有个读书人写了一本《百家姓》,里面收有500多个姓,其中60个是复姓。

有人统计,在中国的文献中出现过的中国的姓有5000多个,现在常见的不过200多个。

张、王、李、赵、刘等,是中国最常见的单姓,诸葛、欧阳、司徒、司马等是中国最常见的复姓。

中国人的名也具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

中国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后。

名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

同一家族中的人,名字要按辈排列,同辈人的名字里,往往要有一个相同的字。

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的复杂,有文化、有地位的人除了姓、名以外,还有字和号。

如:

宋代文学家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

唐代诗人李白幼年时居住在四川的青莲乡,他就给自己取号“青莲居士”。

现在,中国人起名已经没有古人那么多的讲究了。

一般人只有小名、大名,名字也不一定按辈排列了。

 

中国茶

中国人喜欢喝茶,也常常用茶来招待朋友和客人。

茶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