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573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ocx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阜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阜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

阜阳市人民政府

目   录

第一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三节 指导思想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全面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方针

第一节 扩大有效投入

第二节 拓展消费需求

第三章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一节 实施工业发展跨越工程

第二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四节 优化企业规模结构

第五节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第四章 积极促进“三农”现代化

第一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第二节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三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促进农民现代化

第五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发展壮大商贸物流业

第二节 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

第三节 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第四节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第五节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第六节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六章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实施县域突破战略

第四节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七章 提升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平

第一节 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第二节 加强供电能力建设

第三节 实施防洪保安工程

第四节 提升信息化水平

第五节 积极发展新能源

第八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四节 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

第九章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第一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十章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节 凝聚强大社会精神动力

第二节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第四节 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第五节 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第十一章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 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第四节 做好人口工作

第五节 建设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第六节 加强社会综合管理

第七节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一节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第十三章 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二节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根据《中共阜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纲要》是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第一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阜阳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积极抢抓东部产业转移、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省加快皖北发展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六大优势”,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多重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

五年中,全市上下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组织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商贸物流四年提升行动、现代农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6611”工程,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第二产业上升为第一大产业为标志,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节能减排迈出坚实步伐,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得到加强,循环经济成为新的亮点。

国有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金融体系建设、机关效能建设、扩权强县、扩权强镇等积极推进。

开放合作水平继续提高,与央企对接、与合肥结对合作等取得重要进展,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和实力企业家先后办厂兴业。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民生工程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平安阜阳”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是蓄能积势、加快发展的五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年,是内强信心、外塑形象的五年。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为未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黄金机遇期。

加速转型、奋力崛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并进,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加速转移,消费层次加快升级,省支持皖北加快发展力度前所未有,结对合作向更广、更深领域拓展,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多重政策叠加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提供了难得机遇。

但是,必须清醒看到,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经济总量不大,结构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主动适应发展环境新变化,积极顺应人民生活新期待,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着力化解突出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新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经济增长,提升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

   ——坚持“双轮驱动”。

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有着巨大潜力和空间。

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加快小城镇发展壮大,促进人口适度向城镇集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协调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承载力。

   ——坚持跨越转型。

发展是硬道理。

加快发展依然是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在坚持加快发展、做大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轨道上来。

    ——坚持开放合作。

主动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合肥结对合作、与央企和知名民企对接合作,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和黄淮海地区经济协作,不断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

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精神,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和谐发展。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构建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更加清晰,城乡统筹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不断健全,人民生活同步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六个翻番”,经济总量在全省争先进位,人均水平与全省差距逐步缩小。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工业主导地位更加明显,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体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工业化率达到44%。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2%。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就业持续增加。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文化事业和产业加快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防灾减灾和城市安全运行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重要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章 全面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方针

  第一节 扩大有效投入

   ——重点提升“6611”工程。

实施“工业强市、中心城市带动、县域突破、开放合作、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六大战略,提升“百亿江淮粮仓、煤电能源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名城、人力资源大市、滨水园林城市”六大优势,壮大“煤电、化工、食品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机电、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林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建设“科教基础、卫生健康、文化振兴、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保障、综合交通、防洪保安、生态建设、数字阜阳、信用阜阳、公共安全”十大工程。

构建多层次、开放式、动态性“6611”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形成滚动增加、梯次推进格局。

建立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供地、环评、融资等“绿色通道”,强化跟踪服务和协调调度,提高投资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加大投资力度。

围绕支柱产业、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科技教育、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重点建设,扩大投资规模,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整合优化政府资源,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以参股、合作、注入资本金、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集中力量对关系地方长远发展、市场难以有效配置资源、重点领域的牵动性项目加大引导与支持。

完善公共投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公共投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设立行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积极的财政手段,支持招商引资,引导民间投资,加大对工业、现代物流业、经济信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重大项目扶持。

出台扩大民间投资实施意见,加强改进投资服务,千方百计扩大民间投资规模。

合理使用城镇村建设用地计划,争取国家和省单独选址用地计划,用活建设用地置换挂钩政策,积极盘活城镇村土地存量,切实增加土地有效供给。

   第二节 拓展消费需求

      ——提高消费需求比重。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以培育消费热点为着眼点,巩固消费规模大、带动性强、对经济贡献度高的热点消费,扩大汽车、住房、旅游、通讯等重点领域消费,发展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家庭劳动社会化等成长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发展型消费,优化消费结构,挖掘消费潜能。

贯彻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推进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农村和农民消费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改善消费环境。

积极推行消费信贷,开展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消费信贷以住房、汽车等为主逐步向旅游、教育、家庭耐用品等更多领域延伸。

加强消费设施建设,优化城市新型消费网络,加快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进“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和农超对接。

以市场调控和行业监管为手段,完善城乡市场运行监测系统,健全商务执法监管体系,强化消费市场和商品质量监管,确保消费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

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稳妥推进价格改革,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第三章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信息化、现代物流与工业发展联动耦合,发挥工业化进程中的后发优势,构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大发展、大跨越。

   第一节 实施工业发展跨越工程

       围绕做大总量、转型升级,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提高企业间分工协作和配套能力,促进要素集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

重点抓好煤电、化工、食品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机电、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林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建设煤电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专用车、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示范六大基地,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培育千亿元产业和百亿元企业。

   ——煤电产业。

加快煤电联产,推动煤炭精深加工、洗选加工取得更大进展。

依托华润集团、国投新集、谢桥煤矿等,争取项目布点,加快推进华润阜阳电厂二期、刘庄坑口电厂、口孜西矿、罗园煤矿、刘庄深部煤井等项目建设。

做好电源输送配套电网及相关电力设施建设。

2015年形成煤炭产能3500万吨、电力装机400万千瓦,把阜阳打造成华东地区有实力的煤电新城。

   ——化工产业。

开展高灰熔点煤种适用性技术攻关,推进煤炭资源本地化、装备大型化、工艺节能化、控制自动化和智能化。

以昊源化工、中能化工为龙头,调整化肥产品结构,提高高浓度氮肥、专用肥及复合肥产量,建设国家大型化肥生产基地。

发展甲醇、吗啉、双氧水及其精细化工产品,推进燃料甲醇技术开发与应用。

加快国投新集煤化工项目进度。

   ——食品加工产业。

以一批重点企业为龙头,发展肉制品深加工、蔬菜速冻、营养方便食品、专用面粉、功能饮料、绿色食品等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扩大经营规模,增强传统产品和优势企业竞争力。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以界首田营、西城、光武、大黄、太和肖口、颍泉周棚等为重点,应用环保、节能新技术,开发极板、铅酸蓄电池、电动车、精制塑料制品等下游产品。

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精深产品比重。

加快界首田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建成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再生塑料回收利用、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机电产业。

以中航开乐为主体,打造专用车生产及零配件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专用车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产业基地。

积极利用微电子、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加快填平补齐,巩固壮大专用车、通用设备等重点行业,发展电工电器、农机、农产品加工成套设备、造船、煤矿机械等行业。

   ——生物医药产业。

发挥华源医药集团、阜阳医药集团市场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依靠科技进步,做大做强悦康等一批医药生产企业,打造生物医药基地。

   ——纺织服装产业。

应用气流纺、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纺前染色等新工艺、新技术,推进纺织业改造升级。

积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依托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服装家纺产业,完善产业链配套,培育企业品牌,做大产业规模。

   ——林产品加工产业。

以一批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黄岗柳编产业基地为依托,积极引进新型加工企业,重点发展中高密度板、装饰板材、中高档家具、旅游文化用品、工艺品等,提高板材产品就地加工比重,形成林业种植、板材加工、家具生产、废料利用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专栏4 支柱产业重大建设任务

   ◆煤电产业。

争取开工建设华润阜阳电厂二期、刘庄坑口电厂一期、口孜西矿、罗园煤矿等,加快建设一批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再生资源发电项目及煤炭洗选加工项目。

   ◆化工产业。

重点建设20万吨合成氨原料路线改造、100万吨复混肥、双氧水下游产品开发、煤制烯烃等项目。

   ◆食品加工产业。

推进生猪产业化、山羊产业化开发,提高优质酒生产规模,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方便休闲食品等。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实施界首田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界首再生铅循环利用、鸭王绳网加工示范区、光武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基地、周棚循环经济示范园、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

   ◆机电产业。

建设专用车产业基地,推进3万辆专用车、粮食机械、矿山机械、汽车专用轴承、锂电池等项目建设。

   ◆生物医药产业。

建设生物医药基地,推进头孢类无菌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发展新特药、中药加工及中药产业化。

   ◆纺织服装产业。

推进丝绸高档针织家纺、服装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林产品加工产业。

重点建设阜南、太和林产品加工集群,建设黄岗柳编出口加工基地、中高密度板材加工基地、中高档家具生产基地、木制工艺品生产基地等。

      第二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抉择。

围绕优势资源、特色产业,重点完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五大工程”,培育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专栏5 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工程”

   ◆产业集聚工程。

重点建设界首环保产业集聚区、太和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汽车产业园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新集成、投资集约、物流集散。

   ◆优势企业培育工程。

通过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实行政策扶持,重点培育10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实现超常规发展,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先进、影响巨大、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在重点领域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名牌创建工程。

综合运用政策、资金、宣传等手段,强化技术创新、标准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创建,打造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群。

   ◆人才开发工程。

大力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加强产业技术队伍建设,形成开放式、多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鼓励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共同建立创新联盟,联合开发,合作研发。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工程,支持企业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产品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支出,推进高新技术园区、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成长环境,完善服务体系。

第四节 优化企业规模结构

   通过企业间战略性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促进优势资源聚合,重点支持中航开乐、中能化工、昊源化工、悦康药业、福润肉类、华鑫铅业、杉杉服装等成长为百亿元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变,发展一批优势产品,培育一批行业“小巨人”。

第五节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加强规划引导,提高土地要素供给能力。

用好省支持皖北地区园区建设、与合肥结对加强园区合作等有利条件,加快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配套力。

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园区扩区升级,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引导乡镇工业集聚区有序发展,开展园区合作共建。

各开发园区要明确产业定位,实现错位发展,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提高单位投资强度和入区项目质量。

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实现园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第四章 积极促进“三农”现代化

   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建设幸福生活新农村。

第一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单产,重点推进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水稻提升行动核心示范片、大豆高产攻关和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巩固江淮粮仓地位。

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建设杞柳、桔梗、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发展。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着力打造全国商品菜重点生产区。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建设百万吨安全畜产品供给主体区。

突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各类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实施水产跨越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

围绕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

2015年,粮食、棉花、油料单产稳定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5%,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5%,森林覆盖率20%。

第二节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按照“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培育品牌”总体要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

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实施农机富民工程,推广应用节能、高效、环保新型农业机械,普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等环节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与优势主导产业配套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拓展市外农产品营销网络,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纪人为补充的市场营销主体,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农超对接、挂牌直供直销、代理配送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促进“江淮粮仓”向“江淮厨房”转变。

第三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新一轮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3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

加快灌区续建与改造、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低洼地治理工程建设,增强农业灌排综合能力,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加强乡镇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和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提高农村防灾减灾和信息服务能力。

第四节 促进农民现代化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进一步优化农村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特殊困难,优先配置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促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加强扶贫开发,推进产业化扶贫,扩大农村互助资金试点规模和范围。

做好以工代赈工作。

    ——增强农民综合素质。

以职教园区为龙头,以县级职教中心为基地,以各级各类职教学校为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