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092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10412

课程名称:

经济数学

英文名称:

EconomicMathematics

课程类别:

公共必修课

学时:

81

学  分:

4.5

适用对象:

经济类本科生

考核方式:

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建设人才服务的。

“EconomicMathematics”isanimportantbasiccourseforthestudentsmajoringineconomics,andthiscourseistobetrainingtheheighttalentedpersonsforthesocialist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ofourcountr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矩阵、行列式、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相似矩阵、方阵的对角化、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及基本方法,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与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线性代数部分)

第一章线性方程组与矩阵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高斯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2.理解矩阵的概念、运算及其性质,掌握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3.理解逆矩阵的定义、性质,掌握求逆矩阵的方法;

4.了解分块矩阵的基本概念及矩阵分块的基本思想,掌握分块对角矩阵求逆矩阵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线性方程组与消元法

1.主要内容

线性方程组;消元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线性方程组的概念;使用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思想。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掌握用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矩阵与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1.主要内容

矩阵的定义;矩阵初等行变换的概念;高斯消元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矩阵与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行阶梯形矩阵和行最简形矩阵;用消

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矩阵的基本概念,掌握矩阵的初等行变换并通过初等行变换将矩阵化为行阶梯形矩阵和行最简形矩阵,掌握用高斯消元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思想、方法和步骤。

第三节矩阵的运算

1.主要内容

特殊矩阵;线性变换;矩阵的运算及其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几类特殊矩阵的概念;矩阵的加法、减法、数与矩阵的乘法、矩阵的乘法、矩阵的转置等运算及其性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几类特殊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加法、减法、数

与矩阵的乘法、矩阵的乘法、矩阵的转置等运算的运算规律及运算性质。

第四节逆矩阵

1.主要内容

求方阵的逆矩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逆矩阵的定义及运算性质;求逆矩阵和求解矩阵方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逆矩阵的定义及运算性质,掌握求逆矩阵的基本

思想和方法,并进一步会求解矩阵方程。

第五节分块矩阵

1.主要内容

分块矩阵的概念和运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分块矩阵的概念;分块矩阵的加法、减法、数乘、转置等运算及其性质;分块对角矩阵及其求逆矩阵运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分块矩阵的基本概念和分块矩阵的加法、减法、数乘、转置等运算及其性质,掌握分块对角矩阵求逆矩阵的方法。

(三)课后练习

Page27:

1—4;6—10;13—21。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二章

阶行列式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阶行列式的递推定义以及按行(列)展开定理;

2.理解

阶行列式的性质,掌握行列式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步骤;

3.理解方阵行列式,掌握方阵可逆的充要条件;

4.理解克莱姆法则的基本思想,掌握克莱姆法则的具体应用;

5.理解矩阵的秩的定义,掌握秩的求法,重点掌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列式的递推定义

1.主要内容

阶行列式的递推定义;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二阶行列式和三阶行列式的基本概念;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的概念;

阶行列式的递推定义;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

阶行列式的递推定义,掌握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第二节行列式的性质

1.主要内容

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计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行列式的所有性质和推论;行列式的计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和推论,并利用行列式的性质计算各阶行列式。

第三节方阵可逆的充要条件

1.主要内容

方阵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方阵可逆的充要条件;求逆矩阵的公式的应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方阵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伴随矩阵的定义和求法,方阵可逆的充要条件;求逆矩阵的公式及其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方阵行列式、伴随矩阵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方阵可逆的充要条件和求逆矩阵的公式及其应用。

第四节克莱姆法则

1.主要内容

克莱姆法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克莱姆法则的基本思想及其推论和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克莱姆法则的基本思想,会用克莱姆法则求解

个方程的

元线性方程组,并掌握

个方程的

元齐次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的充要条件。

第五节矩阵的秩

1.主要内容

矩阵的秩;齐次线性方程组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的充要条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矩阵的秩的概念及其性质;矩阵的秩的求法;齐次线性方程组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的充要条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矩阵的秩的概念、性质及其求法,重点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以及它们的应用。

(三)课后练习

Page63:

1—2;4—21。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三章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

维向量的定义及其运算;

2.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组合、线性表示、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组合、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掌握向量组线性无关性的证明过程;

3.理解向量组的秩,掌握最大无关组的概念和性质并会求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

4.了解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定义;

5.重点掌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维向量及其运算

1.主要内容

维向量的定义及其运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维向量的定义及其加、减、数乘等运算;线性方程组的向量表

示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

维向量的定义及其加、减、数乘等运算和性质,掌握线性方程组的向量表示法。

第二节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1.主要内容

向量组的线性组合、线性表示、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性

质以及判断方法;线性无关性的证明。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向量组的线性组合、线性表示的定义和判断方法;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性质以及判断方法;线性无关性的证明方法和过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向量组的线性组合、线性表示的定义,掌握向量组线性表示的充要条件;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性质,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掌握向量组线性无关性的证明方法和过程。

第三节向量组的秩

1.主要内容

向量组的秩;最大线性无关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向量组的秩的定义和性质;最大线性无关组的定义和求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向量组的秩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最大线性无关组的定义和求法以及两者间的联系。

第四节向量空间

1.主要内容

向量空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向量空间,维数和基。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向量空间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定义。

第五节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1.主要内容

齐次线性方程组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基础解系;齐次线性方程组和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基础解系的概念和性质,从而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进一步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结构。

(三)课后练习

Page101:

1—9;11—18。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四章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和求法;

2.理解相似矩阵的定义,掌握方阵对角化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1.主要内容

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多项式和特征方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并会求给定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二节相似矩阵

1.主要内容

相似矩阵;方阵的对角化;方阵的高次幂。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相似矩阵的概念;方阵的对角化的具体方法;方阵的高次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方阵可对角化的充要条件以及对角化的具体方法,了解方阵的高次幂的运算过程。

(三)课后练习

Page133:

1—9。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概率统计部分)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了解样本空间的概念,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定义,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

3、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会应用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4、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应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的方法;

5、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随机事件

1.主要内容

随机试验与样本空间;随机事件及其关系和运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基本事件;样本空间;随机事件的关系

和运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的概念,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第二节随机事件的概率

1.主要内容

频率;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古典概型;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及其性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概型;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概率的性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概率的定义,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

第三节条件概率

1.主要内容

条件概率和乘法公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条件概率公式;乘法公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条件概率公式,乘法公式且会合理运用。

第四节事件的独立性

1.主要内容

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利试验。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事件的独立性的定义;两两独立和相互独立;

重贝努利试验。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应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的方法;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第五节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1.主要内容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会应用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三)课后练习

Page22:

2—16;18—32。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

2、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有关的事件的概率;

3、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及其应用;

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

5、掌握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及其应用;

6、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1.主要内容

随机变量的概念;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随机变量的概念;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

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有关的事件的概率。

第二节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主要内容

分布律及其性质;常见离散型分布;泊松定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几种常见的离散型分布及其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

分布、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及其应用。

第三节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主要内容

密度函数及其性质;常见连续型分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函数;几种常见的连续型分布及其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及其应用。

第四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1.主要内容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分布的公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三)课后练习

Page43:

1—7;9—27。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三章多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的概念、性质及两种基本形式:

离散型联合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连续型联合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会利用二维概率分布求有关事件的概率;

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独立的条件;

3、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

4、会求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的简单函数的分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二维随机变量

1.主要内容

二维随机变量的定义;联合分布函数;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和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的概念、性质及两种基本形式:

离散型联合概率分布和连续型联合概率密度,会利用二维概率分布求有关事件的概率。

第二节边缘分布

1.主要内容

边缘分布函数;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和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边缘分布函数;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和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边缘分布函数,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第三节条件分布

1.主要内容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和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第四节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1.主要内容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与独立性,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与独立性。

第五节两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1.主要内容

两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会求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的简单函数的分布。

(三)课后练习

Page70:

2—10;12—13;15—21。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协方差,*相关系数)概念;并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计算具体分布的数字特征;

2、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

3、会根据随机变量

的概率分布求其函数的数学期望;

4、*会根据随机变量

的联合概率分布求其函数的数学期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学期望

1.主要内容

数学期望的概念和性质;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数学期望的概念和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概念和性质,并会根据随机变量

的概率分布求其函数的数学期望,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学期望。

第二节方差

1.主要内容

方差的定义和性质;*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方差;标准差;*协方差;*相关系数。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随机变量的方差的概念和性质,并会计算具体分布的方差和随机变量函数的方差,掌握常用分布的方差。

(三)课后练习

Page89:

1—13;17—19。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五章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的大数定理成立的条件及结论;

2、理解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条件和结论,并会用相关定理近似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数定律

1.主要内容

车贝雪夫大数定律;贝努利大数定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车贝雪夫大数定律;贝努利大数定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大数定理成立的条件及结论。

第二节中心极限定理

1.主要内容

中心极限定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中心极限定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条件和结论,并会用相关定理近似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三)课后练习

Page96:

1—7。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六章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

矩的概念,*了解经验分布函数。

2、掌握正态分布,了解

分布,

分布和

分布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

3、理解正态总体的某些常用抽样的分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

总体与总体分布,样本与样本分布,*经验分布函数,统计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总体与总体分布,样本与样本分布,统计量,常用统计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

第二节常用统计分布

1.主要内容

常用统计分布:

正态分布,

分布,

分布和

分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正态分布,

分布,

分布和

分布。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正态分布,了解

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定义及性质,了解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

第三节抽样分布

1.主要内容

抽样分布:

单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双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单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双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正态总体的某些常用抽样的分布。

(三)课后练习

Page110:

1—2;5—7。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七章参数估计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

2、掌握矩估计法(一阶、二阶)和最大似然估计法;

3、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最小方差性)和一致性(相合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

4、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参数的点估计

1.主要内容

矩估计法(一阶、二阶)和最大似然估计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矩估计法(一阶、二阶)和最大似然估计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掌握矩估计法(一阶、二阶)和最大似然估计法。

第二节估计量的评价

1.主要内容

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最小方差性)和一致性(相合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最小方差性)和一致性(相合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

第三节区间估计

1.主要内容

区间估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置信区间;单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正态总体的均值与方差的置信区间。

(三)课后练习

Page127:

1—2;7;9—15。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堂练习与讨论,课后练习及答疑等手段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第八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