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4169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文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5.3.11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认识钟表

参加人员

于美好

姜倩倩

主备人

姜倩倩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

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难点突破及小课题研究落实策略

教学重点:

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

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教学流程

一、观赏钟表,引发兴趣:

1、 演示:

各式钟表,观察自己的钟面。

2、 问:

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钟表有什么用?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 认识钟面

刚才我们欣赏了许多钟,看,老师这儿的一面钟,请你想一想,这个钟面还缺什么?

1、数钟面上有哪些数?

12在哪儿?

1呢?

后面的数请大家一起报出来。

喔!

原来1~12这些数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钟面上的?

补上了数,还缺吗?

2、针、生:

还有分针和时针。

师:

哪根是时针?

哪根是分针?

 3、小结:

有针、有数,这个钟面就完整了,就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了。

三、认识整时

1、看,是几时?

(7点、7时)生活中说7点,数学上说7时(板书:

7点 7时)会说吗?

再说一遍。

今天我们就比一比,看谁会用上这个新本领。

你怎么知道是7时的?

(指名3人说,互相说)喔!

原来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认一认:

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面钟,4时 1时 11时,问:

是几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

分别请学生说一说

观察:

请小朋友观察这3个钟面,分针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互相说一说)

3、说一说:

小朋友们都很棒。

看,这是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安排,你能用这样的一句话“什么时间在做什么?

”来说一说吗?

先自己说说,再说给同桌听。

(学生说)

4、拨一拨 

(1)老师今天时上午6时起床的。

你能在钟面上拨一拨吗?

(学生拨)

反馈:

请你说说,你拨的6时,分针、时针分别指着几?

(2)我们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下午3时开始的。

拨个3时。

(反馈:

说说你拨的3时分针、时针分别指着几?

(3)还想拨吗?

再拨一个7时。

四、游戏、巩固

1.老师这儿有一些钟的针坏了,帮我补一下好吗?

第1个,你说应该补什么针?

(时针)那你挑的针比这根针长些,还是短些?

那你画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请你打开书到第85页,把这几面钟上缺的针补好。

2、同学们帮老师修好了钟,你看这个钟针倒不缺,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这面呢?

看来钟面上的针作用可真大啊!

出示电子钟:

它表示几时?

你还在哪儿见到过?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文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5.3.25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认识图形》

参加人员

于美好

姜倩倩

主备人

姜倩倩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1.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2.能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辨别、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能对身边的与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重难点突破及小课题研究落实策略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景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实物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直观感知“面”与“体”的关系。

本次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体验从“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谈话法进行教学,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流程

(一)、实物导入:

教师:

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各种各样的物体,看看老师讲台上的东西,你们都认识吗?

学生回答:

茶叶盒、书、弹珠、文具盒、粉笔盒„„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教师:

很好,大家都认识这些东西。

咱们现在要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块儿。

看,如果老师把文具盒放在第一个方框内,那还有哪些东西和它形状一样,我们可以把它和文具盒放在一块呢?

(肥皂、纸盒)第二个方框内老师放上魔方,那有什么和魔方可以放在一

块的?

(积木块)还有没有啊?

(没有了)现在第三个方框内,你想放上哪些物品呢?

(水壶、可乐罐、笔筒、接力棒)好的,那第四个放上什么呢?

(弹珠、皮球、足球)

(2)问:

你们是怎样分的?

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

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

(出示幻灯片)

教师:

我们把形状像肥皂盒、纸盒、文具盒这样长长方方的叫长方体;和魔方、色子、墨水盒一样正正方方的叫做正方体;跟露露罐、笔筒、接力棒一样直直的,柱子一样的,我们就叫做圆柱;而弹珠、皮球、足球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球。

(边说边在黑板上贴上模型,写出名称)

(4)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

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

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

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

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5)巩固练习。

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了。

注意观察,把上面一排的物体与下面相同形状的图形连在一起。

比如说红色的盒子是正方体,我们就把它和正方体连在一块。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

(2)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说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图形。

现在闭上你们的眼睛,老师现在说图形的特征,你们就在自己脑海中想一想它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说出来是什么图形。

四四方方的,

平平的;两头圆圆的,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长长的、有平平的面;圆鼓鼓的又是什么呢?

(3)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4)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

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三)、拓展练习

1、数一数。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个图形像什么动物啊?

(小狗)那它是由哪些形状的图形搭成的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它们分别有几个呢?

长方体有几个?

(4个,前脚、嘴、身体)正方体有几个?

(1个,头)球有几个?

(2个,眼睛)圆柱有几个?

(4个,脖子、尾巴、后脚)

2、机器人的组成。

大家瞧瞧谁来了啊?

(出示幻灯片)它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呢?

(四)、课堂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啊?

(学生自由回答)

 

文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5.5.27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第五单元复习研讨

参加人员

于美好

姜倩倩

主备人

于美好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两个信息窗,知识点包括: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和“分”,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互换,并能熟练解决一些简单的人民币计算问题。

2.通过整理和复习,对人民币的认识和计算有整体的认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重难点突破及小课题研究落实策略

1.巧设活动,提高兴趣。

用“玩”的方法来复习,这样的设计,不仅具有趣味性,又增加了学生的智力活动。

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练习的全过程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达到生生、师生互动,并通过“用课堂储蓄罐为学生储存课堂上的好习惯”来激激励学生,使学生学得有劲头,精神饱满,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2.多种手段,提高效率。

多媒体与实物交融,发挥最佳效果。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无趣。

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在复习课中运用课件创设游“数学乐园”情境,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不同的刺激,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环境中上完一节复习课,以此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

分层练习,逐步提升。

在练习过程中,注重分层练习,注重由易入难的练习梯度,注重一题多解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看到了儿童乐园里的龙船和飞天轮!

看看这幅图上有哪些好玩的?

儿童乐园不但好玩,还有许多数学信息呢,谁来说一说?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买门票——人民币认识的复习

1.对人民币认识的复习

买一张票需要10元钱,可以怎样付出10元钱呢?

想一想,有几种付钱方法?

再从学具中拿出10元钱来。

学生可能拿出1张10元的,可能拿出2张5元的……借助解决这个问题,复习这几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

2、复习“角”的认识及“元”、“角”之间的关系。

要拿出1元钱买东西(板书:

1元)可以怎样拿?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重点让学生说明白10角就是1元。

(板书:

1元=10角)

人民币中有比元、角还小的面值吗?

那1角等于多少分呢?

(板书:

1角=10分)

3、复习“元”和“角”的互化

通过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很快地进行“元”、“角”、“分”之间的转化。

请大家看投影,请你快速地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

2元=_____角5角=_____分

30角=____元2元8角=__角

3元5角=____角16角=__元__角

师:

同学们不但牢记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能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换算,真棒!

三、买饮料——复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同学们在儿童乐园里玩得很高兴!

一些同学要去买饮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投影出示情境图中的信息),他们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呢?

学生在此有针对性地提出购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1、拿了5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2、1元能买什么呢?

3、买1瓶汽水和1瓶矿泉水一共花多少元?

4、拿1元钱买1瓶汽水,找回多少元?

……

依次解决每个问题,学生交流并列出算式。

讨论交流:

人民币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买文具——巩固应用

从儿童乐园出来,小红想买文具(投影出示105页第10题)。

请大家帮助她解决一下遇到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交流,注重交流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那方面的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说出与人民币相关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梳理)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我们要爱护它,不能再人民币上乱写乱画。

我们要利用好自己的零花钱,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六、课堂检测

1.填一填

7元=()角50角=()元7元6角=()角

16角=()元()角30角=()元23角=()元()角

2.一本书3元,一个转笔刀1元8角。

(1)拿5元钱买这两样东西,够吗?

(2)如果够了,应找回多少钱?

七、板书设计

人民币的认识复习课

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

 

文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5.5.13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厘米的认识》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于美好

姜倩倩

主备人

于美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教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以连环画“阿福的新衣”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背景。

第二部分:

“你说我讲”包括1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

红点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绿点问题“徒弟的一拃有多长?

”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

第三部分:

“自主练习”。

第1、3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从不同的起点量得的物体长度的读法,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食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高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安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重难点突破及小课题研究落实策略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设计大量实际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3.设计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计物体长度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计意识。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

故事《阿福的新衣》

一、感知厘米、初步认识

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厘米的认识)

1.感知1厘米

(1)1厘米有多长呢?

看老师手里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

请你也在盒里拿出1厘米的小棒,体会一下它有多长吧。

(2)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用小手比划出1厘米,怎么知道你比划得准不准?

(3)在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物体长大约1厘米?

大拇指指甲盖的宽度(师边指边说从这儿到这儿)大约1厘米。

这就是你随身携带的尺子了,当你忘记1厘米有多长时,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

2.认识几厘米

(1)我们认识1厘米了,那2厘米、3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

下面我们用小棒摆出来,你想摆几厘米就摆几厘米?

谁知道他摆得是多长?

你怎么知道的?

那我要摆出6厘米长,就得需要几个1厘米?

(2)大家摆得真好,我们来看这根彩条长是几厘米呢?

(课件呈现,分别是3厘米,6厘米,18厘米)

这个彩条长多少呢(指向18厘米的彩条)?

举手的同学怎么这么少了?

看来一下子不能看出来,对吧?

你有什么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这个彩条长多少厘米吗?

标上数字后,你看它像什么呀?

(对,尺子)科学家就是这样发明出尺子。

我们天天用到尺子,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智多星交流会,介绍一下尺子的有关知识。

小组四人交流。

二、认识尺子、探究测量

1.认识直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尺子放大了。

谁先来交流?

师相机进行板书:

0刻度刻度线Cm

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

真不错,还有哪到哪也是1厘米?

他们找到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学生找到:

从0-2,从0—3,那从0到4、从0到5呢,你能发现什么?

(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谁还能找到不同的几厘米?

板书:

1——3,3——5,5——8,

2.测量长度

大家对尺子了解的真多呀,知道尺子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你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吗?

用直尺量一下彩条的长度,想想量时注意什么?

谁来展示给大家看你是怎样测量的?

同意吗?

物体的一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辨析:

看小军和小刚他们是怎样量的。

你看他量的对不对呢?

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目标评价

1.动手操作:

量长方形各边的长

那你能不能自己量出长方形四条边的长是几厘米呢?

拿出作业纸,写在上面。

量好了用精神的坐姿告诉老师。

2.断尺

咱们都成功了,可小强不小心把尺子弄断了,你能用这把尺子量出彩条的长度呢?

谁来帮帮他。

除了数,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7-2=5,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

看看前面咱找过的,这个方法好用吗?

四、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其实人们在测量过程中为了方便还发明了软尺来测量衣服,发明了很长的卷尺用于室外的测量等。

我们今天认识的厘米只是比较短的一个长度单位,随着今后的学习,会了解更多的长度单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作进一步研究。

5、课堂检测,达成目标

 

文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5.4.22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于美好

姜倩倩

主备人

于美好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对小学阶段数的运算部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建立“乘法”概念比较困难。

所以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并结合具体的事例,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等学习活动,使他们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与加法的比较中认识到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会把“求几个几相加”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解答,并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3.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4.会根据具体情境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重难点突破及小课题研究落实策略

1.重视经验的积累,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同加数求和的计算,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感受多个相同给家属相加的繁琐性与乘法学习的必要性。

2.重视直观操作与体验,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中组织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乘法的过程,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流程

活动一:

师生变魔术。

大家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其实你们可能不知道葛老师我还会变魔术呢,现在我先给大家来表演个小魔术。

下面看好,我手里现在是一个纸圈,我将沿中间将纸圈剪开,剪完后你猜猜会是个什么样的?

好,我开始剪了,瞪大眼睛仔细看,哇(剪完后还是一个纸圈)……

你们想变吗?

我这儿还有一些为你们准备的纸圈,不过变之前我还要在这些小纸圈上施加点神奇的魔力。

师把纸圈放到魔术布里先向左转三圈再向右转三圈,发给学生剪之前强调安全。

(生动手剪)

(学生变出来的是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怎么回事呢?

这样吧,如果在下面的活动中你们能表现的很出色,我下课后就将这个小秘密告诉大家好吗?

下面各小组将你们变出的作品拿过来,老师帮你们贴在黑板上,看,漂亮吗?

那你能用一个同数相加的算式来计算一下我们一共变出了多少个纸圈吗?

(生回答,师板书:

2+2+2+2+2+2=12)

活动二:

看魔术学乘法

刚才我这个业余魔术师给大家变了个小魔术,那下面我们来看看专业的魔术师是怎样变魔术的,注意看完后我们要比比谁能提出问题,行吗?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位专业的魔术师变魔术时的一个画面,开动你的小脑筋看能提出哪些需要用同数相加来解决的问题?

(生提完后,师板书3+3=64+4+4=126+6+6+6=24)

瞪大眼睛专业魔术师的表演开始了,你瞧魔术师把手一抬一串宝葫芦就变出来了。

现在谁又想提一个需要用同数相加的方法解决的问题?

(生提问)你们能用同数相加的算式算出来吗?

这个问题我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下来。

交流后,师板书5+5+5+5+5+5+5+5=40

(课件出示24串宝葫芦)那这次呢?

这是几个5?

你能在练习本上用同数相加的算式表示出来吗?

我发现有几个同学不写了,怎么回事呢?

是呀,这样写起来很长,很麻烦,那你能想一个好办法写起来不这么麻烦吗?

你真了不起,还知道乘法。

那你会把8个5相加的这个算式写成乘法吗?

为什么这样写?

8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

对呀,其实当算式中的每个加数都是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种写起来很方便的方法来表示,比如说这个算式我们一看是8个5相加所以写成8×5=40或5×8=40。

这种方法的名字叫乘法。

刚才这位同学真厉害,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

看咱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实这个算式中各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名字,咱们来猜猜好吗?

你看在加法算式中的这两个数咱们叫加数,那乘法算式中的数叫什么呢?

对,这两个数叫因数,这个符号叫乘号,但我们读的时候只读乘,它是这样写的,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好吗?

先向左斜,再向右斜。

它的样子长得像加号把小脑袋一歪。

你看,黑板上现在有许多刚才我们提出的同数相加的算式,我们可以用新学的这种乘法来写。

咱们先来看第一个……(结合情境图将前面提到的3+3=64+4+4=126+6+6+6=24等算式改写成乘法,并说出乘法中每个乘数表示的意思。

活动三:

生活中的乘法。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需要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

(1)每人都有两只手掌,每只手掌有5个手指就是一个5,用乘法来表示就是1×5,那两只呢,……

(2)看我手中的鲜奶干吃片,你能说说这是几个几,快用乘法算式表示一下!

(3)在咱们今天上课的这个会场里,我们的身边其实也藏着许多需要能乘法来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快快行动起来,用你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然后将算式写在这个表格中,咱们比比哪个小组找得多。

(小组人数、凳子腿、桌子腿、彩笔、小辨等等)

活动四:

魔术布上找数学

你能提一个需要用同数相加的算式或者是乘法算式来解决的问题吗?

(学生提后先用加法表示,再用乘法表示。

活动五:

总结反思

文峰小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015.4.8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课题

《人民币的认识》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

于美好

姜倩倩

主备人

于美好

教材分析

“人民币的认识”是在学生已有了一些认识和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通过让学生数一数存了多少钱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发现等实践活动来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民币的换算是这一课的难点,仅是静态的记忆关系式来换算是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的。

数学学习自身就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机会。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组织好兑换人民币、模拟购物等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