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949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ocx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有父母的孤儿日记

赵    锋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国各地“打工潮”也漫廷到几乎中国的各个角落。

农民纷纷离开家乡出门打工。

“打工致富”已成了不少农民工的共识。

这是既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从农业社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历史产物。

有学者生动地将“民众”比作水,说民工的流动使水显得更有活力。

可是农民工的流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确实为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农民解决了不少的实际问题。

但是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其中老人的“孤巢”问题和留守子女的教育、成长、生活日渐成为了不可小视的社会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我进行了一些调查,并了解到他们学习、成长、生活真实状况。

同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毛泽东同志说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也是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后,写成的经典。

“三农”问题更是如此,没有实地的调查研究,没有在实践中观察总结,没有实实在在地与基层个体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是不会有深入的,具有实际意义研究结果,更不会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任何作用。

  解决“三农”问题尤为如此。

它的实践性更强。

它不仅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在中国特殊背景下遇到的新问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本来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特殊的经历,让中国农民拥有了比其他国家农民无法的坚强韧性和精神特质。

他们有着超常吃苦耐劳的精神、善良淳朴的本性和宽广无比的胸怀。

正是这些特质,成就了他们的知足常乐的生活惯性,和改革开放之后的觉醒。

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他们从无论是地域上,还是物质和精神上都迈出了一大步。

他们从最初试探性地外出“偷偷摸摸”地谋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外出常常会被村里的人说成是不务正业。

),到如今理直气壮的加入滚滚的“民工潮”发家致富。

很多乡下的农民十年前很可能连当地的县城也很少去过,他们执着家乡,埋头于土地。

直到有一天,外出打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每个乡村的各家各户。

他们成为村庄里崛起的“新生代”和致富的“生力军”。

甚至有更多的年青人也加入到这股洪流中。

因此,打工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多数农民的选择,而且成为了主流选择。

他们甚至在短短的几年里就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曾经有一个我老家的邻居在北京打工的大叔就不无骄傲地对我说:

“我们的们的建筑工地离天安门就不远,我经常去天安门广场去玩呢!

”要知道这位大叔从前甚至连县城都很少去。

农民工在打工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增长了不少的见识。

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不少的社会问题,有些还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比如“留守儿童”问题。

在笔者的这个“留守儿童”问题的个案调查中,我就强烈感受到了日记主人翁小敏对父母之爱的呼唤,以及处于青春期背景下情感缺失后的受挫伤感。

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无助的“情感状态”之中,而这种缺失是学校生活,同学的友谊无法给予的。

像她这样的学生班上还有很多,甚至占到了全班(一个班至60人)三分之二以上。

与她一样,他们要独自面对他们各自的生活和学习。

其中有一部分还要承担起家里的家务、一部分的生产、以及人情事故的处理等等,显然以他们的年龄是无法也无力承担这些。

可是,父母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承受生活之重。

日记的主人就是这些的典型代表,她不仅要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在家里充当本该是她父母承担的社会角色。

比如她在日记里替到的给村里人家送礼。

在究竟送多少的问题上,她显然是费了很大周折的,这在她日记里有所突显。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心理问题,就会发现更多深层的影响。

她肯定要承受远比她日记中所描绘的更多的心理和社会负担。

因为他们还不懂这个社会,还不明白他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规则。

他们懵懂而无奈地处理这些事情同时,心理也一定承受更重的负担。

而这种负担很不利于他们正常成长。

  除此以外,留守儿童在情感需求上也同样遭遇到了危机。

首先,从地域上,他们与父母相距遥远。

他们一时无法适应这些。

其次,远离父母之爱后,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无助感。

这种无助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是人本能的对母性的呼唤。

既使是责骂,他们也更愿意听到来自父母的。

没有这种父母的关爱,他们觉得失去了心灵依靠。

至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重创。

有些甚至慢慢地变得自卑起来。

这本日记的主人翁小敏就是因为上述这些原因,从一个品行和学习都很优秀的学生,慢慢地变得不自信,开始怀疑自己,开始觉得无助,甚至是产生了某种本能的恐惧心理。

最终一步步走向辍学(这是我在2007年初回访这位学生时,我问这位小敏在哪儿读高中,她的同学回答说:

她连中考都没参加就离开学校就跟着别人去打工。

)而且她的同学还告诉我,与她这样最终因留守后辍学的在她们的班上远不止她一人。

这也许就是留守问题之所以可怕的暗疾之一。

她也只是农村留守学生的一个缩影而已。

这就是留守带给社会、每个家长和每个留守孩子实实在在的危害。

这些影响会波及到一个孩子的一生,有些“硬伤”是不容小憩的。

在近两年的跟踪调查者中,我一直在跟踪调查一名只有14岁的中学生。

她叫小敏,是湖北省十堰市某镇中学的八年级学生。

近两年,她的父母都出去打工。

家里只剩下她和一个双眼失明的爷爷。

父母刚刚出去打工的时候,她很不适应突然改变的生活,她一度有过弃学的念头。

调查中,我发现她是一个很聪明,也很懂事的孩子。

后来经过我的劝阻,开导,她最终坚持读了下来。

她有写日记的习惯,我从她的一年多的日记中选取十几篇出来。

这些日记是她一年多的经历最真实、也最纯正的记录(为了保持她日记的真实和原貌,我对她的日记末做任何修改和处理)。

她还是个孩子,她把她的所想、所感都记录下来了。

这些真实的记录就是留守孩子们最真实的状态。

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那么简单。

她只是我所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代表,也可以说她只是全中国成千上万的留守学生的一个代表。

  她的语言也许是稚嫩的,她的记录也同样是稚嫩的。

但她的日记却给我们解决留守子女的教育、生活、成长等方面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一个视角,一个参考。

同时也为更多的农村留守学生提供一份借鉴,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面临现实的同时也能看到一种希望。

这不仅是她一个人的日记,更重要的的是她记录了大部分农村留守学生的真实心境、内心状态和成长需求。

他们有父母,却常年远离他们;他们有父母,却得不到他们实实在在的关怀;他们不是孤儿,却过着近似“孤儿式”的生活。

他们在孤独中守望着自己的没有父母的家园和同样孤独的心灵。

在我调查的留守学生中,他们大部分都有着与小敏一样的生活和心理经历,有的甚至还要比小敏更为糟糕。

有的家庭比小敏家庭还要困难。

那些家庭的小孩所要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的。

在调查中,还碰到过一个小名叫铁锤的小男孩。

他的家住远离公路的偏僻小村。

从他名字里就猜测出他的家庭情况。

我曾问过他,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没有取笑他的意思,因为时进入21世纪就少有人取这样的名字了)。

他回答:

“父亲是村里出名的铁匠,长大了也想让我当个铁匠……”冬天他就穿一双破旧的解放鞋,而且没有穿袜子。

不仅如此,因为没有棉袄,为了御寒,他上身甚至穿了近十件单衣,最外面穿就是一件四个兜黄军装(这样的服装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较为常见的儿童装,如今早就没人穿了,特别是小孩。

)铁锤和小敏一样家里有一个爷爷,而且家里条件比小敏差远了。

还有就是铁锤在学校里的学习比小敏有着天壤之别。

据说,铁锤在学校算不上好学生。

因为他经常逃课,在学校附近的商店赊帐买东西吃,如此等等。

据调查,像铁锤这样的留守学生学校里大有人在,而且有的学生开始上网,甚至学会赌博。

这些被称作“有父母的孤儿”的农村留守学生随着“民工潮”的不断壮大,数量依然居高不下。

时代的发展,也会诱发更多的“留守”问题,网络和信息的迅速发展和蔓延,促使会出现的“留守”问题会更加多元化,也更复杂。

又因为留守孩子涉及到的家庭多,地域广。

这就向留守孩子、留守家庭和学校教育提出了更大、更多的挑战。

如何解决“留守”问题是全社会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如今,这一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学校、家庭、专家、社会团体,甚至是行政村镇也都行动起来了。

比如学校加强了管理,解决了留守学生寄宿的问题;也有地方出现了“留守孩子托管”、“爱心妈妈”、“亲情电话”、“寄宿制学校”……诸如此类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方式确实解决了“留守孩子”的实际问题,也解决了留守家庭的燃眉之急。

然而,孩子们对家庭温暖的渴求、成长过程中的“亲情背景”的缺失、物质生活背后的自信心的建立等等问题却不能借助“外力”所能解决的。

想解决这一问题,并非借助“纸上谈兵”的高谈阔论所能解决的。

我们必须要探索一条更为有效和实际的出路。

之所以把这些日记摘录下来,就是想让关心和涉及到“留守孩子”的人们与家庭能真实感受地,“零距离”地接触到留守孩子的真实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最真实的心理历程。

日记本身只是一个个案调查,也许只是“偏面”的心灵摘录,可是小敏的大部分心理感受,同时可能也是大部分留守孩子的真实心境。

小敏是一个细小而懂事的孩子,感谢她能细心而细致地写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这些日记也许并不能代表什么?

但它至少能为我们发现、探索、试图解决“留守”问题提供一种参考和思考,为我们对留守孩子的真实现状有一点贴近心灵的了解和接近人性的关照。

征得小敏本人的同意,我将她的部分日记摘录于此。

让本人非常遗憾的是,就在我整理这些日记的时候,得知小敏已经离开了校园,据说如果正常的念下去,她是很有可能考上当地重点高中的。

可是她就这样辍学了,走进了与父母打工时一样的工厂,做父母一样的工作。

我想,她的人生会不会因为这次的远行变得与自己的父辈一样别无二致呢?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出一点无奈?

小敏在刚上中学时也写过一篇日记,她的理想是想念高中然后上大学,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可是命运却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而这种改变是影响她一生的,她此后的人生图景将是另一番模样,而原本是有可能改变的!

我能想见的,或者是看到的将是她渐行渐远的背影……

      在这里我只希望那些身处“天涯海角”、异地他乡的打工父母们在打工的同时也要去多关注自己的儿女,多抽时间回去看看他们,多给他们打个电话,多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内心感受,同时也渴望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给自己身边的留守孩子们多一些关心,关爱和温暖。

《留守生日记》附后:

•留守生日记•

                                            留守女中学生日记

      【日记提供者:

小敏(化名),学生,现在广东某厂打工】

      

2004年1月10日        星期六    天气多云

                                                  

                                              

心灵作战

      真的,自从踏入2004年的一刻,我有些惧怕中学。

我害怕我学不好。

面对许多的作业,我惊慌失措。

我渴望回到小学,回到小时候,回到妈妈无微不至的怀抱中去,我害怕遇到困难,更怕去解决困难。

      当我数学作业没做起码失去20分时,当我知道英语写错单词起码失去20分以上时,我非常的伤心。

过年时,我回到家后向父母提议在重读七年级的时候,父母都坚决地回绝(原文是回决)了。

还说农村的女孩子读那么多的书也没有用,最终还是要带到别人家。

还说读一年的书就要花掉他们一千多块钱。

而一千多块钱需要他们几个月才能挣到。

我也知道父母是狠心说出这番话的。

母亲过年回来的时候,被人抢走了所有的钱,母亲哭肿了眼睛……

      在小学时我一直取得优异的成绩,父母下此结论:

如果我能考上大学,他们无论如何都要供我读书,哪怕是拆房子,卖瓦,借高利贷。

他们都会义无反顾。

而他们现在竟说出这么决情的话,令我感到很无助。

一项(应为“向”)笑看红尘的我,却哭的天知地晓。

不论我怎么和他们商议,但他们都有回决了。

此时此刻我有了不上学的念头。

      (正月)初八,父母撇下六百元钱出门打工了。

天还蒙蒙的,父母就乘工交车(应为汽车)渐渐远去了。

我望着远去的汽车,流下了    酸的泪水。

此刻,我又重新鼓起学习的风帆,我决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找一份可靠的工作,让父母不再奔波,晚年能宁静的生活。

就是这一念头,让我又重新回到了教室。

      回到教室的第二天,我又与一男同学吵了一架,当我又准备离校回家时,我看到了同桌注满情思的双眼。

让我回想起父母临走的那一刹,我又决定要好好学习,让自已对得起父母的血汗钱,对得起所有对我抱有期望的人。

2004年1月11日  星期日

天气多云  

    

                                      日子每天是否一样

      日子是否每一天都一样呢?

      我有着不解的疑问。

一方面日子都是新的;另一方面日子每天都一样。

      真的,这几天父母走后,对我来说真是度日如年。

来到学校每天照样上课、下课、写日记、做作业、吃饭、睡觉……每一天都做同样的事情,每天的心情都是这样的烦恼,苦闷。

我觉得我没有生活自理的能力。

但是我细心的想想,发现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虽然,每天照样上课、下课、写日记、做作业、吃饭和睡觉。

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不一样,每件事给我的感受不一样。

我拿吃饭事说吧!

心情好时,你吃饭就香;心情不好时,吃饭就没味口。

写日记也一样,心情好你就会多思考,扩大思考范围,或许是灵感源于身边的每一秒,在这短短的一秒钟你就会有所发现,如果你的发现大,有价值,有作用,你就会成为一个名人,一个一秒钟就成为名人的人是伟大的。

我渴望自已也是如此。

与其反之,我的心情现在极为悲伤,所以现在的日记是想什么就写什么。

唉!

怎么说呢?

就是我的脑子现在一片空白。

但是我今天的心情比以前好多了。

所以,我发现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虽然,太阳每天都从东方    起,从西方落下,但是日子每天都是新的。

      我渴望失去烦恼,走出烦恼的阴影,重新回到幸福中去。

2004年1月12日

星期一

                                    

(一)•热闹

      家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一回到家就回到了自由王国。

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快过年了,妈妈和哥哥们都回来了,家里更是增添了几份了生气。

左邻右舍出门打工的人都回来了。

村里都增添了几份生气。

      过年了,农村有个习惯守岁。

其实就是    三十夜。

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在    夜。

大人、小孩把夜里的村子装点的跟白天一样。

夜里繁星挂满天,明日似摇篮,摇睡了村是不少的人。

我们这些小孩子爱赶热闹。

哪家热闹就往哪家赶。

村中许多赌博的人,支了不少的牌场。

我们这些小孩子到处跑。

虽说三十夜里不乱跑,以    撞见鬼神,但是我们群山里的孩子哪还听得进劝。

拿着烟花到处乱跑。

射出的烟花像花伞,不一会儿就都灭了。

      农村的初一更不平凡。

因为初一是新一年的开始,大家就多放鞭炮。

早上6:

30准时出行。

笑声不断,鞭炮齐鸣,鞭炮越入的多就象征这一年的丰收越多。

屋前的树干上,铁丝上都缠满鞭炮。

屋前的水泥地上栽下了许多的双响炮,好像布下了陷井,地阵,敌人一不小心落入就会被炸的五马分尸。

      初二,初三都算过年。

这也是农村的一个平凡习俗。

农村都是苦命人,他们一般都订好了车票。

但他们很高兴,大年就这么欢快地度过了。

                                  家

(二)•清静

      春节过完了,该出门打工的人都走了。

村庄恢复了往日的清静。

My

father、Mymother

and

Mybrother都出门打工了。

家里只剩下我和双目失明的爷爷,左邻右舍。

村里该出门打工的人都走了,现在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村里又恢复了平静。

犹如大海,海风吹来时,海上大浪滔天,一起一伏,就像村庄上打工的人回到村里一样;当海风停止时,海上又平静了,就像出门打工的人又都走了的村庄。

      爸妈和哥哥都走了,家里好象少了许许多多的东西。

是什么?

我说不清楚。

但是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是亲情。

在一个少年的身上什么都割舍掉,唯独亲情。

我想,所有的人都一样,都割舍不下亲情。

      晚上,睡在床上,河里的流水声我听的很清楚,好像一支美丽的摇篮曲,伴着乡村中的一切都进入了梦乡。

伴着我做了一个美梦,梦见又过年了,爸爸、妈妈都回来了,哥哥还给我      了一辆新的自行车,我高兴的笑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河里的水依旧流着,夜很静。

村庄又清静了下来。

2004年1月14日  星期三

天气      晴

                                          

  放    假

      为了庆祝一月(应为正月)十五,学校里放了四天假。

      以前妈妈在家时,我渴望放假。

我渴望陪在亲人的身边,渴望被亲情围住。

可现在,家里跟村上都一样沉静的像一盆死水。

村上的青年人都出门打工了。

在去年过年的时候,我曾埋怨过学校为什么不多放几天假。

      “放假”这个字眼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敏感。

真的,作为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来说,放假了,就好比关在笼中的      被解救后放回大自然一样。

然而,“放假”这对学生很敏感的字眼对劳动人民来说却是麻木的,他们认为放假了,家里多做点饭,不放假家里少做点饭。

      这一次放假对我来说,觉得苦燥无味。

自家人走后,学校里放不放假,对我已不是那重要了。

      以前放假,我总是走得快快的,很快就回到家,可这次放假,我却走的最慢,在最后。

直到天黑,我才走到家。

到家后还在为爷爷做饭。

      我打算15号玩一天,16号洗衣服,17号收拾用品上学。

当然,今天嘛!

就做英语作业了。

                                            

2004年1月18日        星期日  

                                      盼    望

      人的心情就跟着天气一样,时晴、时阴、时忧、时喜。

      今天,天气晴朗,火红的太阳托着下巴,烘烤着大地。

那对越发金光的眼睛,突出它很有朝气。

在这晴朗的天空里,我的心情也不错。

      昨天的现在我给远在天津的爸妈打了个电话。

但爸妈都在上中班。

这则消息是接电话的阿姨说的。

虽没能与爸妈说话,但知他们在那很好我就放心了。

你可知道,在一个末成年的身上背负着家庭的重担,有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

难道你不知道她的压力很大?

当看到发下来的一张张试卷,她的心在流血,你可知道试卷里埋藏了多少泪水。

她需要亲人的安慰,别人的帮助、朋友的关心、和所有人的理解。

      爸妈走了十天了。

在这短短的十天里,我像渡过了漫长的十年。

虽然,回家后许多人都来帮助,在学校得到同学的关心,但我没有得到许多的理解。

      在年少人的身上背负着重担的人,她的心情很不好,情绪很低落。

她很烦恼。

但同学们经常大说大笑,尽量讲一些笑话,虽然这也是一种帮她的方法。

但是她需要静静的思考。

      在这么多天中,我盼望能够接到爸妈打来的电话,他们都很好,他们要我好好学习。

      是的,人总是要遇到因难,只不过我遇到的困难比同          人相对来说早一些。

我要坚强。

      我的心情就似今天的天气。

2004年3月18日        星期四

天气      晴

                                            我想哭……

      怎么会这样?

同学们,到底怎么了?

我怎么一直生病呢?

我想哭,我想大声哭。

      面对父母出门打工,我别无选择,哥哥出门打工那是毕(应必)然的,家里只剩下我,村子里经常出些让我不想而又无奈的事。

面对这些事让我束手无策。

      我又生病了。

同伴总劝我回去打针,可家里只还有一百多块钱了。

那是我半年的生活费,加上人情和送礼,我怎么面对呢?

同伴们劝我回去打针,一方面是关心我,而另一方面却是暗地里努力,她们要超过我。

当我有事请假时,她们便拼命地学习,做作业。

当我眼睛痛时,她们也拼命地学,拼命的做,看着别人努力的做,努力的学,我又开始惋惜从我身边溜走的时间。

我也开始学,可那不争气的眼睛真让我没办法,眼前一会儿就蒙起一层水雾,让我擦的好痛啊!

同伴们叫我回家,我又想起班主任说过的一句话:

“你闲(应为嫌)请假的时间还不够多吗?

”这是在二婆去世的时候,我请假时,他对我说的。

这是一个班主任对他的学生所说的话。

他可知道这句话触到了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同学的心。

是的,是这句话让我有了此念!

就算病死我也不会请假回家。

对于班主任来说,这个学生算什么呢?

只不过是      一个少一个……

      我抱怨父母,不顾我的感受弃我而去。

当别人咒骂时,我便哭了,很伤心。

哥哥知道电话号码,却不给我打电话。

真的,几乎每一分钟,每一秒我都期望有人叫我接电话,可事实,只不过是让我心灰意冷吧!

      我想哭……

2004年3月20日        星期六

阴                

                                            

劳动人民—早晨

      劳动人民是勤劳的,劳动人们是辛苦的。

      天依旧下着雨,我想起了慈禧太后听雨,她对雨竟是如此好感,我慢慢地也开始听雨,赏雨,最后完全沉入到雨中去了。

眼睛好疼啊?

已经睁不开了,我摸索着穿好衣服,起来后,把饭做好,雨稍小了。

饭后,我拿了一百元钱准备上去打针,眼睛水流个不停。

我又坐下了,天蒙蒙亮,有的人家还没起来。

手冻的通红,我把手搓了搓,隐隐约约,我看见前面地里有一个白色的东西一动一动的,那就是披塑料劳动的农民,他起来的很早,过了一会儿,房顶徐徐  起了一缕缕白烟,人们都起来了,地里的劳动人民又多了。

天大亮了。

      我拿了一百元钱下去打针,医生没在,恰巧遇见三婶,她让我去她家玩儿。

去了一个下午,医生仍没有回来。

晚上,医生回来了,连忙给我挂了一瓶吊瓶,又喝了几颗药。

晚上在三婶家睡了。

早上起来钱丢了,(昨天打针找钱后,我将钱分开装)一边装五十,一边装二十。

早上洗过头,眼睛又开始疼了,我说再打一针,一摸钱,五十的不见了,我很着急,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我哭了。

      我想到,爸妈都三四十岁了,在外面奔波,为了谁?

还不是为了我嘛!

我居然把钱丢了。

我真没用……我想,父母也会像早晨那位披塑料劳动的那个农民冒雨工作的,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一个农民工。

2004年3月23日        星期二

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