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293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7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x

教育学基础讲义

《教育学基础》讲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什么是教育

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法语中是,德语中教育是,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ere。

解释:

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体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

我国最早的“教育”一词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现在“教育”一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的“兴学”活动和理论,日文中称作教育和教育学故称之。

1、教育的定义:

一般人们是从两个角度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⑴、从社会角度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③更狭义的教育,有时专指思想教育活动。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缺点:

单纯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如,过去我们的教学表现为一种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教育看作是外在的强制过程,而不顾学生内在需要,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发挥出来。

⑵、从个体的教育定义,把教育等同为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定义的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缺点:

单纯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又会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

而且用“学习”来定义教育也会使教育的外延过于宽泛,难以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

⑶、专业定义“教育”: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具体分析:

①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实践性。

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在活动之前就已经明确了目的性,是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②教育是一种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耦”,两人并耕。

耦合,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的。

单纯地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单纯强调个体的社会化:

古希腊的斯巴达

单纯强调社会的个性化:

只强调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需要,忽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教育是要求必要的“规范、限制和引导”的。

③教育活动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专门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它的专门性,它区别于养育、抚养这种自然状态下的活动。

④教育活动的发生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教育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社会性:

教育活动时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与社会其他的活动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历史性:

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不会完全摆脱前一个社会下的教育而完全重新开始。

它必然是对前一种教育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文化性:

教育本身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巨大的作用。

2、教育与学习、教育与灌输、教育与养育等概念比较

教育与学习:

教育包含着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比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不是教育。

教育与灌输:

片面地只强调个体的社会化,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一致,而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这样就使机械的“灌输”,这不是教育。

教育是既包括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有包括社会的个性化过程。

教育与养育:

教育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有专门的教师等,而养育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影响。

二、教育的要素

㈠、教育者:

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者,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对于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应该从类上来把握,而且还应该从质的方面把握。

㈡、学习者:

传统教育学理论上成为是受教育者或学生,而不是学习者,在这里叫做是学习者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⑴、受教育者,这个概念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

⑵、学生,这个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现在还将教育对象看作是学生,看来是不合适了。

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城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

所以,就上面因素,经教育对象称为学习者更合适。

学习时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者要向成功地促使学习这的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

所以在教学中强调要因材施教。

㈢、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

她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从人类的文化宝库中精心选择、组织和呈现的,具有丰富的发展价值。

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围绕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设计的,是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三者间的关系:

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三、教育的形态

1、教育形态:

是指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2、教育形态的划分标准:

①从教育系统自身来划分,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就是非制度化教育。

人类社会学校产生之前的教育就属于份制度化的教育,在今天非制度化的教育仍然才存在。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②从教育所运行的场所和空间来划分,教育形态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在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有着学校教育所无法取代到作用。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教育:

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主导性的教育形态。

原因主要有:

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由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等。

社会教育:

在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传统教育、社会制度教育和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

社会传统教育:

是指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教育性。

社会制度的教育:

是指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也有一种塑造的作用。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

是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获得的教育。

三者间关系:

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发展。

③从教育所运行的时间来划分,教育形态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化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重点阐述)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在于动物界。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使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孟禄

主要观点:

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㈠、农业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学校产生的条件: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出现

学校产生的时间:

奴隶社会初期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

古代学校的特点:

①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

②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

③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古典学科,如西方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文法、修辞、辩证法等;我国古代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儒家思想

④教学方法上强调严格的纪律和体罚,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化教学等。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教育具有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任用上。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㈡、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教育的特点: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①什么是现代学校:

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学校,它不仅包括一些专门传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现代工业训练劳动力的实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也包括现代大学。

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

②现代学校的来源:

一是来源于政府出资购买或接管一批教会学校;一是逐步地改造传统的学校,增加一些现代课程;一是新建一些适合与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大生产以及工人提高自己劳动素质需要的学校。

③现代学校的特点:

世俗化、普及化、制度化

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授课形式。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越来越成为一项公共事业。

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被社会全体成员所共同关注。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㈢、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①学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也是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

②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③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也得到根本改变

④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学校市场化”的概念会激发学校不断进行变革,以提供优质和简便的教育服务

⑤教学的组织形式也由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多种多样的形式转变

⑥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成为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

⑦学校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事务都成为公共辩论的焦点⑧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转变为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因此把这一时期称作“前教育学时期”。

对教育认识的主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或思想著作中。

如:

我国的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等

西方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思想家。

这一时期的思想们对教育的认识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没有一定的教育学的结构体系,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仍然不能说是科学的思想。

二、教育学的创立

1、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①来源于教育实践的客观需要;②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③有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①从研究对象来看,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从概念和范畴方面看,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体系和范畴体系;③从研究方法上看,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⑤从研究机构看,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被看作是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四次讲授教育学,并在1803年出版了《康德伦教育》。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之后还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写出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为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法国思想家卢梭等。

三、教育学的发展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

19世纪末德国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狄尔泰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

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当代教育学出现的新的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对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羊城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性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1、概念: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从教育内部看,是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从教育外部看,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其他子系统也在发生着作用和影响。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2、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异同

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的“教育应该干什么”,是教育的“应然”表现,是人对教育的主观上的期望;

教育功能是一种实效,它反映了教育实践活动“实际干了什么”,是教育的“实然”表现,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指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由于在教育内部发生,因此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是指教育活动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使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

正向教育功能:

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

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是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同时存在的,只是二者的比重不同。

多数时期都是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在历史上也有负向作用较明显的时候,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

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教育功能:

是伴随着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学校除了教育儿童,学校还在照管着儿童;在学校教育中,也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日本学者柴野昌山

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分为正向显性、正向隐性、负向显性、负向隐性

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分为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经历了四个时期:

早期社会,教育没有成为独立的形态,也就谈不上有意识地发展个体了

古代社会,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学校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巩固政治制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是附属的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

当代社会,教育的功能既强调个体发展的功能,又强调社会发展的功能并且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二者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冲突。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个体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身体发展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其机能的发展完善;心理发展,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各种高级社会性的发展。

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

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

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㈠、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个体社会化:

是指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如,狼孩

具体内容:

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包括:

家庭、学校、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等等。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完成的。

2、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

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主体能力:

是指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㈠、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㈡、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个体享用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式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人口质量:

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它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

人口质量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

国民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工程,具有国家之本、民族之本和人生之本的重要地位。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方式有两种:

一是纵向的文化的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一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文化存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存储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

活化文化就是从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活化。

只有教育才能把文化从物质载体转移到任身上,与人的思想、智慧、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文化成为影响人行为的现实力量。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文化选择食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起始环节,它表现为对某种文化的自动选择或排斥。

教育是文化传递的手段,但教育并等同于文化传递,因为教育并不是对所有文化的传播,教育传播的文化是有选择的。

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

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一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一是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教师的出国访问、学术交流等,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二是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创造、对旧的文化进行变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教育创造文化有两种途径:

一是直接途径,就是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新的科学技术等;二是间接途径,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①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②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有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它表现为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即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多种偏离行为,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

造成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社会的负向发展是指社会在现有基础上沿着阻碍、乃至降低人的解放程度的方向变化,就是负向发展。

第二种情况:

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

2、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

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质的规定性:

㈠、教育目的的内涵: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