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6320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15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2页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2页
亲,该文档总共1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 精品.docx

凤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精品

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

一、现状概况

1.地理位置

凤县古称凤州,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4′19″-107°10′26″,北纬33°34′50″-34°18′13″。

东与本省太白县交界、南与勉县、留坝县接壤,西与甘肃省天水市、两当县为邻,北与宝鸡市、陈仓区相连,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

凤县距西安市297公里,宝鸡市102公里,汉中市162公里。

宝成铁路穿境而过,县内铁路总长90公里,设有七个火车站,316国道、212省道以及眉凤公路等国道、省道与地方道路相会其中,四通八达。

2.气候

凤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南侧,属于暖温带半温润山地气候区,鉴于山地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小气候差异大。

全县年总辐射平均为10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为1840小时,光热条件不足。

年平均温度11.4℃,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无霜期227天。

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613.2毫米。

年均湿润指数为0.74,最大积雪厚度9厘米,最大冻土深度39厘米,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西南风,平均风速0.7米/秒。

3.地形地貌

凤县地处秦岭山地,境内峰峦重迭,山势陡峭。

县境内地貌单元由北秦岭中低山、中秦岭中低山和山间断陷盆地三部分组成。

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平均海拔约在900-2700米之间。

最高峰为唐藏乡辛家山之透马驹峰,海拔2738.7米,最低处为温江寺乡两河口,海拔915米。

流域内山间断陷盆地较多,其中较大的有东河桥盆地和凤州盆地。

嘉陵江两侧山麓海拔为1400-1800米,相对高度为500-800米,河谷密布,山坡陡峻,多为30°-40°。

由于过度垦植及滥伐山林,岩石裸露地表,风化强烈,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

4.水系及水资源

凤县属长江流70

域,有1公里以上河溪714条,总长2394.4公里,密度0.75公里/平方公里。

以父子岭为分水岭,岭东属汉江水系,岭南属嘉陵江水系。

汉江水系流域面积69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3695亿立方米。

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2490.21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25亿立方米。

嘉陵江在县境内干流总长102公里,流域面积253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4‰。

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22条,嘉陵江多年平均流量18.2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为0.91立方米/秒,1981年8月21日,双石铺最大洪峰流量3350立方米/秒。

安河系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河口镇夫子岭,在凤州镇凤州村与嘉陵江交汇,干流长45公里,流域面积406.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5立方米/秒。

小峪河系嘉陵江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两当县张家庄乡蟠冢山,干流总长66.1公里,流域面积5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4.02立方米/秒。

旺峪河全长52.5公里,流域面积66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816亿立方米。

车道河干流总长38公里,境内干流总长35公里,流域面积634.1平方公里。

杨家河发源于紫柏南麓熊家山冷家沟,境内干流长21公里,流域面积78.5平方公里,平均流量0.57立方米/秒。

凤县年均径流总量为11.57亿立方米,中水年约9.1646亿立方米,枯水年约7.8472亿立方米,有明显的夏秋洪汛和冬春枯水期。

形成丰水、枯水交替出现,径流集中的特点。

全县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1.92亿立方米,其中嘉陵江、红崖河、安河、小峪河、黄牛河、旺峪河等河谷开阔地段可开采地下水,可开采量0.8556亿立方米/年,占天然补给量的45%。

5.工程地质

凤县处于秦岭褶皱系中部。

元古代前,曾为一个多旋回地槽,经吕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等期构造运动,奠定了凤县的地质构造格局。

凤县地质构造复杂,有长城系、前奥陶第、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迭系、侏罗系、第四系等多种地层。

县境侵入岩发育,以酸性岩为主,其次是中酸性岩、超基性岩,侵入活动具明显的多期性。

6.社会经济

凤县以发展矿业振兴经济总揽工作全局,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矿业对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75%以上。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又积极实施开放促开发战略,大力建设路桥、水电、通讯和县城改造等基础设施。

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682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56271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29407万元,人均GDP9090元。

7.历史沿革

凤州历史悠久,据郭家湾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出土文物考证,约六千年前就有人群聚居,并从事生产活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此设故道县,隶属陇西郡;楚汉之际为秦大将章邯封地;汉时仍设故道县,属陇西郡。

三国时为蜀、魏交界区。

南北朝、唐、宋、元更名为梁泉县,治所设凤州。

明洪武7年(公元374年),降州为县,凤县名始于此。

1949年11月27日凤县解放后隶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凤州为县人民政府驻地;1959年1月1日,凤县、留坝两县合并,统称凤县,县治两石铺。

1961年1月凤县归宝鸡市辖。

同年10月,宝鸡专区恢复,凤县改属之。

1971年12月,撤销宝鸡地区,凤县遂归宝鸡市辖。

1979年3月1日,宝鸡地区复设,凤县复归宝鸡地区辖。

1980年8月1日,宝鸡地、市合并为宝鸡市,凤县归宝鸡市辖。

1984年3月,政社分开,改公社管理委员会为乡人民政府,改镇人民委员会为镇人民政府,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

1985年改黄牛铺、河口两乡和龙口办事处为镇。

全县成为4镇11乡。

1997年撤乡建镇,全县有10镇5乡。

2001年,经整建制合并,全县有10镇2乡。

凤县县城多次变迁。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故道县,县治在今张家窑村和龙家坪村之间。

南北朝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设梁泉县,县治在今凤州村东之梁路坪。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以梁泉县分置黄花县,梁泉县治仍存原址,黄花县治设今草凉驿一带。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黄花县并入梁泉县后,县治移至今凤州村一带。

明洪武七年(公元374年)降州为县。

清、民国沿袭明制,县治均在今凤州村。

建国后,1951年,县城由凤州迁至双石铺。

8.文化背景

凤县地处黄河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处,又与陇南毗邻,有风韵独特的民歌特色,东部有西府曲子味,南部有汉中巴山山歌味,西北部有陇南民歌花儿味。

县内有不少本地发掘的古老民间舞种,如流行于张家窑村一带的筏子舞,因表演时演员脚踩一方形筏子,形若绿水浮筏而得名;流行于河口镇一带的板凳龙,表演时演员作武士状,两人执龙首,一人执龙尾,一人执彩球前导,在激烈的锣鼓声中腾翻跳跃。

凤县社火还有马(牛)社火、四老爷骑扛子、跑驴、龙舞、狮舞、高跷、车社火、床社火、背社火等等。

凤县还是一个激发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诗作的历代文化胜地,这些诗歌作品有:

王勃(唐)《晚留凤州》;杜甫(唐)《晓过凤岭》;王维(唐)《青溪》、《自大散关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陆游(宋)《倾发从戌南郑屡往来兴凤间暇日追怀旧游有感》;林则徐(清)《中秋夜宿凤县署斋与方六琴明府饮得诗二首用六琴原韵》等等。

凤县地理位置特殊,历史遗迹众多,古栈道遗址中比较著名的有:

连云栈道,此道多为沿山碥道,在凤州南越凤岭至三岔村一带遗迹很多,尤其是明、清时雕凿的心红峡摩崖石刻;陈仓道遗址,连云寺村头有清乾隆年间石碑一块,上刻“对面古陈仓道”;平(木)江(口)栈道遗迹起于斜水,入凤境平木镇,经坪坎达留坝江口,沿路栈道遗迹很多。

碑碣有留凤关记碑、废丘关创立义学碑、南天门石碑、果老洞感怀碑等等。

村落遗址有梁鹿坪仰韵文化遗址、桑园仰韶文化遗址、西庄遗址、张家窑遗址、新庄遗址。

古建筑及名人旧居有文庙大成殿、银母寺戏楼、张家窑城皇庙大殿、路易·艾黎故居、黄牛铺五里庙舍利石塔、唐藏乡杨家庄景禅寺舍利石塔、双石铺乡十里店村边山石塔、觉灵宝塔等等。

石窟、造像有果老洞石窟、消灾寺石窟、佛爷湾石窟造像、天台山石像、石雕佛像等。

二、规划背景

1.项目背景

2005年8月,凤县建设局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商讨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事宜。

2005年9月,双方进入项目合作的实质性阶段,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凤县建设局共同组成的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组开始现场工作。

根据项目合同,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2005年9月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交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该初步方案提出了凤县县城城市发展和布局的两个方案。

由凤县人民政府在凤县组织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县相关单位,同时邀请宝鸡市城乡建设规划管理局领导和专家对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进行研讨,会上确定了凤县县城城市总体发展的方向和总体布局的结构。

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凤县建设局共同组成的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组现场工作中,涉及到县政府办公室、发展计划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统计局、民政局、经贸局、公安局、交警大队、林业局、农业局、旅游局、人民银行、文教局、卫生局、交通局、水利局、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电信局、邮政局、广电局、消防队、燃气公司、环保局等,各个部门提供了图纸标示和书面意见。

2.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总体规划历史

1984年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凤县县城总体规划(1985—2000)》。

1998年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凤县县城总体规划(1998-2020)》。

2)城市性质回顾

1985年版县城性质确定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山货土特产集散地的县城。

1998年版凤县县城总体规划——凤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商贸业及资源型加工工业为主的具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的小城镇。

3)人口规模

1998年版凤县县城总体规划人口至2020年为2.5万人。

4)用地规模:

1998年版凤县县城总体规划用地规模为2.62平方公里。

3.对98版规划的评价

凤县98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于1998年,规划期限至2020年,上版规划对近几年来凤县县城的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凤县县城城市由乡镇向县域中心城市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由于凤县地势复杂,用地紧张,所以用地选择上近期以改造为主,中期发展嘉陵江以北,丰禾山西即铧场地区。

远景可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逐步开发大坪地区。

2)用地布局上形成“一中心、三分区”的四组团式结构。

一中心即为江北区,三分区分别为江南、江东区以及涂家崖工业区。

3)沿嘉陵江北岸延伸的滨江绿色观光走廊,由北岸两条步行绿化带组成,部分地区放大为小游园、街头绿地及广场。

形成凤县一条滨江自然景观带。

其中依托丰禾山形成的公园是城市的绿心。

4.本次规划修编重点

原有规划已不适应目前的城市发展。

必须将城市置于宝鸡市、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大环境中考察凤县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本次规划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内容:

1)对县城科学定性,合理预测县城人口规模,确定适宜的城市用地规模。

2)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研究。

3)解决过境交通与城市发展的衔接关系。

4)落实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在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5)创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

6)研究城市科学的发展时序,近期建设与远景规划相结合,合理引导城市向东、向东北、向西发展。

 

第二章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

一、规划依据

1.国家、陕西省、宝鸡市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技术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1989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1991年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国家其它有关法规与技术规范

2.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文件

建设部关于《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03年工作要点》(建城综函[2003]6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建规[1998]161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县关于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规划、计划

《凤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

4.宝鸡市、凤县县城有关规划与文件(1998-2020)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1-2020年)

《宝鸡市凤县县城(双石铺镇)消防规划》(2004年)

2003年《宝鸡市统计年鉴》

《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998-2020年)

《凤县县城总体规划图集》(1998-2020年)

《凤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书》(1996-2010年)

《凤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3年)

《凤县志》(1994年)

2002-2004《凤县统计手册》

二、规划目标

1.加速城镇建设,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优化县域城市体系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创造有山水生态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为城市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城市空间环境。

4.发展新区,完善城市用地结构,保持良好的城市空间形态。

5.实现凤县县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指导思想

1.合理性原则

以规划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对于县城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求为依据,使该规划设计既满足凤县居民的现代化生活要求,又能够带动凤县城市发展,从而使凤县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

综合地区城市化进程,协调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合理确定功能布局。

2.人本性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建设新凤县为规划目标,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内涵的新县城。

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合理分配和使用各项资源,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作为规划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而完善的配套设施,方便的交通系统,合理的功能布局将有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3.生态性原则

在提高土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区内的自然环境,并通过生态绿化系统的形成,提高环境质量标准,创造具有自然风貌的优美环境,形成绿树成荫、安逸雅致、舒适恬静的山水生态型城市空间。

4.公众参与和可操作性原则

加强凤县总体规划的灵活性,在保证整体结构系统的前提下使具体操作便于分期实施和经营;提供合理、可行、富于弹性的开发计划和设计手段,针对开发建设,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实行公众参与制度,提出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从而在充分满足居民需要的同时也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5.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的原则

加强凤县与周边区域的联系与沟通,促进功能互补,创造便捷的整体关系。

整合区域间的整体发展构想。

第三章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

一、规划期限

根据凤县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本次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期年限为:

近期:

2005年-2010年

中期:

2011年-2015年

远期:

2016年-2020年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编制的地域范围为凤县县域全境3187平方公里陆域总面积。

规划编制的行政范围包括凤县县城城市行政辖区及其发展用地的规划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和凤县县城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9平方公里。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界线北至凤县中学,西至现状双石铺砖厂,南至宝成铁路,东至大坪村。

从地理单元上,本次凤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范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地区:

北部片区——嘉陵江以北,小峪河以西的城市建设用地。

东部片区——嘉陵江以北,小峪河以东的城市建设用地。

南部片区——嘉陵江以南的城市建设用地。

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战略目标

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1.国际、国内与西部大开发发展环境

1)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

随着各国经济走向开放和市场化,世界经济趋向某种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提高,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导致全球贸易资本和生产力布局的改变;同时为了聚集向心力和协调利益,各种规模的地区一体化(区域化)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这一趋势将深刻影响地区乃至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也要求城市在区域发展环境中对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

2)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

知识经济的支柱是高新技术产业,知识经济对未来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活动和市场组织、资金需求、劳动力结构生产影响,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或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人才更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3)国际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西部经济的发展属较落后地区,目前虽然已基本进入工业化社会初期,但现状经济结构尚不成熟,城市间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倾向严重,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协作和调控。

配合区域功能优化的态势,进行城市空间资源合理配置,是当前新形势下赋予城市规划的新任务。

宝鸡市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以陇海铁路、西宝公路和渭河沿线的城镇带为发展主轴,宝中铁路、宝平公路和千河两岸,宝成公路、宝凤公路和嘉陵江两岸的城镇带为两个次轴,有重点地发展中心城镇。

规划期内,宝鸡市区发展为大城市,岐山县发展为中等城市,凤翔、陇州、凤州等3县发展为小城市。

形成以宝鸡市区为中心,岐山市为副中心,凤翔、陇州、凤州市和5个县城为骨干,95个建制镇为依托,带动市域乡镇时空有序、协调发展,构成合理的“点、轴(带)”发展的城镇体系。

4)城市发展政策

1996年以来,国家一再强调了控制大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政策,特别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标准,以保护城市周围地区的耕地。

国家也更加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强调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合理发展的指导作用。

同时,国家对城市户籍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凝固的城乡户籍分离状况正在被消除,由此可能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这些政策在某些方面的不一致性,无疑加大了城市规划编制的难度。

5)产业政策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未来的产业政策走势大致是:

加快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发展;积极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以及环保与生态产业将有优越的生长环境。

6)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资源政策

《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将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与环境发展,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耕地资源保护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生态(或绿色)产业的兴起,环境资源的公平使用,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农业地区的协调发展,减少交通需求和私人机动车交通的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模式、城市社区的均衡发展等等,都应成为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2.凤县县域社会经济环境

1)现状人口及构成

2004年底,凤县在册户数28518户,总人口为99402人,人口密度为31.19人/平方公里。

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1618人,占总人口的21.7%。

男女性别比为112.4:

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35:

100。

根据2003年统计资料,2003年凤县在业人口52443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2001年第一产业在业人口占总在业人口的70.49%,工业、建筑业和采矿业在业人口占总在业人口的10.26%,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5%。

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682万元,同比增长16.8%;第二产业总产值56271万元,同比增长27.7%;第三产业总产值29407万元,同比增长14.4%。

在产业结构上,凤县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的比例分别为5.2:

62.3:

32.5,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有较大的潜力。

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2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72万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43.9%和25.15%,实现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凤县2000年-2004年综合经济指标表

指标

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人口

98435

99042

98819

98897

99402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22296

24444

43750

73789

90360

第一产业

万元

3526

3870

3762

4007

4682

第二产业

万元

13072

14575

33491

44069

56271

第三产业

万元

5698

5999

6497

25713

2940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265

2251

4352

7464

9090

工农业总产值

万元

 

43143

82178

119479

155661

农业总产值

万元

 

6112

6551

6990

7798

工业总产值

万元

 

37031

75627

112489

147863

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

 

3019

2809

3653

4572

资料来源:

凤县统计手册2004年

2000-2004年产业结构比较图

2000-2004年各类产业产值比较图

凤县第一产业较为薄弱,2004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为13.27万亩,农业人口7.6万,第一产业总产值7798万元,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为5.2%。

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2004年,农业产值占了第一产业产值的62.5%,但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

凤县的第二产业以矿业为主导,对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75%以上。

2001年,矿业生产总值3.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5%。

目前,凤县已基本形成了铅锌、黄金采、选、冶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使矿业成为凤县经济的重要支柱。

县及县以上各主要行业经济指标表单位:

万元

类别

现价工业产值

工业增加值

产品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劳动生产率(元/人)

铅锌采选业

28097

10255

20767

3979

62001

金矿采选业

10646

3886

6915

1458

76350

调味品制造业

58

21

48

3

7000

水泥制造业

2937

1072

2222

-68

33817

铅锌冶炼业

64653

23577

58629

8173

149730

自来水生产业

137

50

113

-15

14290

凤县第三产业正在稳步向前,2004年,该县第三产业共创造国内生产总值29407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5%,同比2003年增长了14.4%,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

从整个县域范围来看,2004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04亿元,其中铁路运输部分2.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81万元,旅游综合收入3940万元。

2004年宝鸡市各县(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

GDP(亿元)

地方财政

收入(万元)

农产总产值(亿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完成量

位次

完成量

位次

完成量

位次

完成量

位次

完成量

位次

宝鸡市

261.12

1

106224

1

51.04

1

10736

3

221.89

1

渭滨区

61.42

2

9337

2

1.99

10

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