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968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5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票据市场投资报告(2016—2016)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票据业务的发展仍然有较大的潜力。

同时,随着中国票据市场向纵深发展和信用体系的逐渐完善,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将取得突破,票据市场的投资品种、参与主体以及市场容量将得到进一步扩充,中介机构的发展也将呈现规范化、专业化、互联网化的特征,票据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在货币市场中的作用也将进一步提升。

我们预期,互联网票据业务作为一种新的票据业务经营模式,将在有效监管与行业自律下健康发展,形成对国内票据市场的有效补充,更好的满足中小企业小额融资需求,在深化票据市场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商业银行经营创新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在以往的工作和研究中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票据市

场发展,有幸参与和组织了相关票据业务的一些改革和创新活动,为中国票据市场的深化发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体会和感触良多。

此次充分利用《财经》研究院这个平台,组织业内一线资深专家和业务骨干撰写了这份研究报告,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由于时间有限,报告中的有些观点不尽准确,供关心国内票据市场建设和票据业务发展的各界人士参考。

杨凯生 许善达

目 录

一、中国票据市场概述 1

(一)票据市场概念 1

(二)中国票据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 2

(三)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基本历史阶段 2

二、中国票据市场现状 6

(一)中国票据市场现状 6

(二)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特点 9

(三)互联网金融下的中国票据市场发展 14

三、中国票据市场结构分析 15

(一)中国票据市场主体分析 16

(二)中国票据市场供需分析 19

(三)中国票据市场的市场环境分析 21

(四)中国票据市场在互联网业态下的市场新环境 23

四、中国票据市场的制度环境 28

(一)中国票据市场的监管体系 28

(二)中国票据市场的制度环境 31

五、国际票据市场发展经验分析 39

(一)国际票据市场发展情况 39

(二)国际票据市场发展的特点 42

(三)对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启示 43

六、中国票据市场投资价值与风险分析 45

(一)中国票据市场投资价值分析 45

(二)中国票据市场投资的风险分析 48

七、中国票据市场投资价值展望 54

(一)中国票据市场供需展望 54

(二)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展望 54

(三)中国票据市场业务创新趋势 55

(四)票据中介的发展趋势 56

一、中国票据市场概述

(一)票据市场概念

票据的历史源远流长。

世界上最早的票据诞生于我国的唐宋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华人华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我国的票据分为汇票、本票和支票三类,其中汇票又可以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

由于本票、支票及银行汇票的功能仅限于支付结算,并不具有融资功能,所以一般所说的票据业务是指商业汇票业务,我国票据市场交易的基础产品也主要是商业汇票。

按承兑人的不同,商业汇票可以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2009年10月28日,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上线运行,电子商业汇票诞生,从此我国商业汇票具有纸质与电子两种形态。

票据市场是以票据为交易工具的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是直接联系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枢纽,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票据市场作为信用工具流通的场所,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为票据的普及推广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而且集中了生产、供给、交易信息,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使得票据更易为人所接受。

根据票据行为特征及市场功能的不同,票据市场可以分为一、二、三级市场。

票据一级市场即票据的发行市场。

在这个市场里,票据作为一种信用凭证诞生,实现的是因商品交易关系而产生的支付和企业间的结算功能,并为以后的流通打下基础。

票据发行包括票据签发和承兑两个环节。

票据二级市场即票据的流通转让市场。

在这个市场里,实现的

59

是票据的流通、权利的转让以及市场信息的反馈等功能。

票据二级市场是票据流通关系人、投资机构、市场中介机构进行交易的场所。

票据二级市场涉及的基本交易行为包括背书转让、贴现、转贴现等。

票据三级市场即票据的再贴现市场。

在这个市场里,票据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和载体发挥着传递货币政策导向的功能。

再贴现市场是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进行票据交易的场所,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业务向人民银行获取融资,人民银行通过调控再贴现政策实现货币政策传导。

票据三级市场的基本交易行为是再贴现。

(二)中国票据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

票据市场是以商业汇票(目前市场上主要流通的纸质商业汇票最长期限为半年,电子商业汇票期限最长为一年)为交易工具,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是我国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票据市场为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途径,直接联系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货币市场中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子市场之一。

(三)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基本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票据市场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82-1988年,试点与起步阶段。

我国的票据业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

1979年,人民银行开始批准部分企业签发商业承兑汇票。

1981年,为了防止企业间赊

销、相互拖欠,上海率先推出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

1982年,人民银行倡导推行“三票一卡”(即汇票、本票、支票和信用卡),可以说是我国票据市场的开端。

之后,人民银行将上海的经验推广到重庆、河北、沈阳等地,并于1984年正式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

1986年,人民银行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十个城市中国工商银行系统内推广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业务;

同年,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试行办法》,首次开办再贴现业务用于支持商业汇票业务,但商业汇票依然不得流通转让。

198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银行结算制度,取消了银行签发汇票必须确定收款人和兑付行的限制,允许一次背书转让,试办银行本票等。

第二阶段:

1994-1997年,法规建设阶段。

1994年下半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在“五行业、四品种”(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道和棉花、生猪、食糖、烟叶)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发展,在几个有限城市形成小规模票据市场,并第一次安排100亿元专项再贴现资金,将再贴现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加以运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

199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正式实施,对规范票据行为、保证票据的正常使用和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票据市场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1997年,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开办再贴现暂行办法》,之后又颁布了《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

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加强了对商业汇票业务的宏观管理和制度建设。

第三阶段:

1998年-2013年,快速发展阶段。

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货币市场成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票据市场发展。

1998年,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汇票管理 促进商业汇票发展的通知》,并三次下调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票据市场的价格更加灵活;

1999年,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扩大了再贴现业务的对象和范围,简化和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操作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再贴现业务的操作体系,加快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建设。

2000年,人民银行出台降低再贴现利率等优惠政策措施,批准成立国内首家票据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

2001年,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再贴现管理的通知》,再次强化了增值税发票作为真实贸易票据判别标准的权威性。

2005年9月,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汇票真实性交易关系的审查、查询查复方式和票据质押的相关处理问题等进行了明确规范,规定了转贴现、再贴现业务不再审查票据的交易背景材料,大大促进了转贴现与再贴现业务处理效率的提高。

第四阶段:

2013年至今,互联网金融与票据业务相融合的阶段。

由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不能覆盖所有的金融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投融资平台逐步形成,使得众多无法提供抵押或担保的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快速融资成为可能,同时为缺乏有效投资途径的广大个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方式。

2013年被市场一些人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至少有238家活跃的P2P平台,整体数量估计在700到800家之间,2013年P2P平台成交额超过1000亿元。

随着P2P平台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大平台在纯借贷的基础上开始拓展新的业务类型,票据、融资租赁、供应链等传统金融产品纷纷出现在平台之上,专注于P2P票据业务的公司也纷纷成立。

个别商业银行凭借票据经营的专业优势,也将票据作为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切入点。

二、中国票据市场现状

(一)中国票据市场现状

1.票据市场规模

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1万亿元,同比增长2.5%;

6月末,全国承兑余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4%,较年初增加1.2万亿元。

2014年上半年,全国金融机构累计贴现25.6万亿元,同比增长

14.7%。

二季度,受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适当增加票据融资规模影响,期末全国贴现余额2.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433亿元;

票据贴现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为2.84%,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

2.行业运营情况

2001年以来,我国的票据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2001年至2013年间,全年票据承兑量由1.27万亿元增长到20.3万亿元,增幅达15倍,年均增幅26%;

全年票据贴现量由1.76万亿元增加到45.7万亿元,增幅达25倍,年均增幅31.2%(详见图1)。

图1:

1995-2013年全国票据市场承兑与贴现业务量情况



单位:

万亿元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承兑发生额 贴现发生额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1年至2013年间,票据市场承兑余额由0.51万亿元增长至

9万亿元,增幅达16.6倍,年均增幅27%;

贴现余额则受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及资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波动增长,2009年6月达到3.6万亿元的历史高点,目前稳定在2-3万亿元左右的水平,较2001年增长了6倍左右,年均增幅约17.8%(详见图2)。

2009年末,全国贴现余额2.4万亿元,占承兑余额4.1万亿元的58.5%;

2013年末,全国贴现余额2万亿元,占承兑余额9万亿元的22.2%。

图2:

1995-2013年全国票据市场承兑与贴现余额情况

8.00

6.00

4.00

2.00

承兑余额 贴现余额

贴现量的快速上升与贴现余额在承兑余额中的占比下降,一方面反映出票据市场的活跃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在票据市场的参与程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未到期商业汇票在各类企业中流通、支付或被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持有。

我国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为银行类金融机构,票据市场价格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银行间资金供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2006年10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开始运行以来,票

据市场转贴现平均报价与作为其主要定价基础品种的3个月期限

Shibor报价(以下简称3MShibor)走势趋于一致,但波动幅度明显大于3MShibor。

如2007年11月27日、2011年9月26日、2013年6月21日,转贴现平均报价分别达到三个历史峰值

10.24%、13.27%、10.32%,分别比同期3M Shibor高出

590BP、765BP、453BP(如图3所示)。

票据市场利率的大幅波动,也为P2P平台推出票据产品、捕捉市场机会提供了操作及发展空间。

图3:

2006年10月-2014年9月票据转贴现价格及3MShibor走势

%

15.00

12.00

9.00

3.00

06-10-807-11-1208-12-1610-1-2011-2-2412-3-30 13-5-4 14-6-8

3MShibor 转贴现平均报价

wind资讯

3.再贴现情况

1981年,人民银行试办再贴现业务。

1998年,再贴现的最长期限由4个月延长至6个月。

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逐步扩大了再贴现业务的对象和范围,改进了再贴现办理的操作方式,有效发挥了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基础工具的效果,推动了票据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再贴现业务量在2000、2001年分别达到2667亿元、2778亿元的水平,余额在2000年末达到1256亿元的历史峰值;

随后,再贴

现业务低位徘徊,其中2005年业务量与余额分别降至25亿元和2.4亿元的历史最低水平。

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政策发挥对涉农、小微企业融资支持作用的意图有所增强,再贴现业务

量与余额逐渐回升(如图4所示)。

图4:

1995-2012年再贴现业务量与余额情况表

亿元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再贴现量 再贴现余额

概括起来,我国票据市场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

票据市场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增加资金运用渠道,在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领域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票据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参与者已由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扩展至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城乡信用社、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票据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特点

1.票据市场发展特点与问题

(1)一级市场

2001至2013年,我国票据承兑市场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票据承兑量年均增幅26%,票据承兑余额的年均增幅为27%。

2012年以来,从行业结构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

从企业结构看,由中小型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占三分之二。

票据承兑的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一级市场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度依赖银行信用。

由于社会信用基础、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度尚待提高,以及商业银行出于风险防范,对商业承兑汇票的接受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票据的签发一直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

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实际结算商业汇票业务1630.67万笔,金额18.24万亿元,其中商业承兑汇票业务21.10万笔,金额6681.98亿元,笔数与金额占比分别只有1.3%、3.7%。

商业汇票的票据当事人过分依赖银行信用,形成了银行信用票据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信用票据化要求相去甚远。

二是承兑费率市场化进程滞后。

票据承兑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表外业务,虽在承兑阶段不占用信贷规模与资金成本,但承兑行作为票据的第一付款人,实际上承担了票据流转过程中的所有信用风险,长期以来过低的承兑费率无法覆盖其风险成本,不利于承兑业务的长期发展。

今年,银监会和发改委颁布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从8月1日起,银行承兑汇票承兑费率由原来的

万分之五调整为市场调节价,将有利于承兑业务的稳健发展,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促进我国信用机构的业务创新。

(2)二级市场

2001至2013年,票据贴现量(含转贴现)年均增幅达31.2%,但贴现余额则受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及资产结构调整的影响波动增长。

二级市场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票据的标准化程度和交易效率难以提高。

纸质票据采用手工书写方式,难以实现交易标的标准化,票据市场电子化交易程度低。

同时,伪假票据和瑕疵票据的鉴别对审验人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量的跟单资料增加了票据交易的成本和风险。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到票据市场,各商业银行对纸质票据的审验标准与业务办理流程不尽相同,风险控制水平与交易效率也存在差异。

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纸质票据的交易效率,制约了票据市场的深度发展。

二是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趋同。

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票据市场难以提供差异化的票据产品,票据业务运作模式也趋于一致。

如在信贷规模趋紧、银行间资金流动性紧张时,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压降票据融资规模策略;

当信贷有效需求减缓、银行间资金流动性相对充裕时,商业银行趋于扩大票据融资规模。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面临的利率风险敞口增加,票据业务收益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三是投资主体单一。

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仅为政策规定的金融机构、企业法人、人民银行及少数事业法人,投资主体主要为

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中日趋活跃的证券、保险、基金、金融租赁等金融公司游离于票据市场之外,难以利用金融市场上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对票据市场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散,也制约了票据市场容量和规模的扩大。

(3)三级市场

在票据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人民银行通过逐步扩大再贴现业务的对象和范围,改进再贴现办理的操作方式,有效发挥了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基础工具的效用,推动了票据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三级市场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再贴现业务体量较小。

2002年以来,再贴现业务逐渐萎缩,与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相比,难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二是回购式再贴现的政策传导作用较弱。

2012年人民银行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停办了卖断式再贴现作用,由于回购式再贴现对商业银行贴现业务拉动作用有限,通过再贴现政策传导和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减弱。

2.票据中介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在票据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使用商业汇票的企业不断增多,企业签发的票据量也不断增大。

当企业的票据融资需求无法通过正常的银行渠道得到满足时,便催生了票据中介。

随着票据市场的深度发展及票据市场参与主体融资需求的多样化,票据中介逐渐呈现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票据中介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2

年以前的票据中介自发形成、无牌经营阶段。

这个时候的票据中介

主要为民间自发形成,更多时候充当票据掮客的角色,由于不具有合法的票据经营资格,多为地下运作。

票据中介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2012年以后的专业运作、持牌经营阶段。

在票据中介发展中,对其经营的合法性一直争论不断。

2012年5月,经当地工商部门批准,上海成立了国内首家持有票据中介营业范围的金融服务公司。

此后,上海、浙江、安徽、湖北等地相继批准成立了一些票据中介机构,票据中介开始走向合法经营。

但是由于目前票据中介机构仍然游离于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