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135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含义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从对数据的个别关注到整体关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磁扣,小棒。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建立平均数的意义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引入:

同学们,马上春季运动会了,你们班准备了吗?

我们班可是积极备战,体育老师让每个孩子填写一份60米跑的成绩记录单,这是我们班小雅的成绩,她很认真的测试了五次,成绩如下:

小雅跑60米,时间如下:

(秒)

1514121014

60米我通常要跑()秒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地参与讨论学习。

2.感受什么是整体水平

①认识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

填记录单的时候,下面这句话让小雅很为难。

我看到她先是在括号里填了15,然后就擦掉了,为什么擦掉呢?

生:

15在里面最大,说明跑得最慢。

生:

因为通常水平就是平常水平,填个15,不甘心。

师:

然后她在括号里填了10,过了一会又擦掉了。

你能理解她吗?

她怎么想的?

师:

对,她怕自己下次跑不出来,万一跑不出来,不好意思。

师:

15和10都擦掉了,那填几是比较合适的?

预设生回答14,因为跑了两次,最多,比较合适,

师引导填14小雅满意吗?

顺势出现14比较慢,12比较快,不合适。

师继续:

15是最慢的,10是最快的,12是比较快的,14是比较慢的,有没有不快不慢,正好的,能代表她的能力水平的?

师:

13?

能填吗?

生:

因为没有跑出来过。

师:

用数学的方法研究一下,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拿出老师准备的学具小白板试试。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研究。

【设计意图:

当数据不一样时,学生的争议就来了。

在争论中理解了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都不能代表整体水平。

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出了平均数,并自主地找到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

②体会平均数的含义

预设一:

生拿着白板操作上台展示,通过移多补少,移出一个13.这样每一场的成绩就都一样多。

预设二:

生拿白板和磁扣先移到一边求和,再平均分,分出13.

预设三:

生列算式,(15+14+14+12+10)÷5=13,求出13.

师:

像刚才那样,不管是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均分,都是使原来不一样大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这里这个13就是15,12,14,10,14的平均数。

谁能像我这样说一遍?

【设计意图:

在学生亲身经历平均数表示什么?

有什么用之后再给出平均数的含义,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

③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整体水平

师:

再来看13这个特殊的数,是哪一次的成绩?

生:

都不是。

师:

怎么能代表她的一般水平?

小结:

最高水平、最低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都不能代表她的一般水平,所以我们要找最中间的水平才能代表她的整体水平。

指着板书问:

那这个平均数13和这几个数字有关系吗?

生:

有。

师:

对,看来平均数13就藏在这几个数里面。

师:

看来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次的成绩,它却能较好反映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

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冲突中理解代表整体水平数的优势】

二、平均数的特征

1.平均数的基本特点(集中性与均差为0)

师:

再来看刚刚我们的平均数13,如果我用这一条显著的黑色线条来表示平均数所在位置的话,大家看清楚了吗?

师:

如果不给你数据,先判断一下,你能找出下面这幅图平均数所在的位置吗?

你选哪幅图?

课件出示:

首先分析第一幅和第二幅为什么不选?

小结:

因为要使它们同样多得移多补少,所以肯定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这就是平均数的特点之一。

师:

3、4平均数都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

因为多的部分比小的部分多

师:

哦,你真会观察,多的部分比小的部分多为什么就得不到平均数?

生:

这样就没法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

师:

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数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设计意图:

借助直观没有数据的图让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特点,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学生会越学越有劲。

课堂教学一定要找准孩子们的需求点,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愿望。

2.感知平均数的敏感性

师:

我们班小刚同学进行定点投篮比赛,结果输掉了,这是他四次的成绩,你能求出他的整体水平是几个吗?

生计算,8、3、3、2,求出平均数是4。

师:

输掉比赛不要紧,我们来帮他分析一下原因,他说是第四次投的太少了,假如前三次成绩不变,只改变第四次的成绩,比如这是他的理想成绩,你能算出平均数是几吗?

这是他的正常成绩,平均数又是几?

生计算。

先给出四个数字让生计算平均数。

然后改变最后一个数让生再计算。

师:

仔细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生会谈平均数与第四次的成绩有关。

师:

只有第四次成绩改变,平均数才改变吗?

如果第一次的数据改变,平均数变不变?

第二次呢?

第三次呢?

小结:

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

(生:

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设计意图:

一题多用,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关注图到关注数据,一步一步发现平均数又一特点—敏感性。

3.平均数的优势和劣势。

判断:

最后一次投篮的平均数是3,那你猜猜,下一次他会投中几个?

预设:

生:

3、7、9、1……

让学生说说上面的情况为什么都有可能?

你是怎么猜的?

师:

我猜100,行不行?

生说理由。

师:

对,我们知道平均数是3,那么它的整体水平就是3,不会出现相差这么多,看,你们都已经可以进行数据推理了。

知道小强的平均数是9,能知道他每次的具体成绩吗?

小结:

平均数能代表很多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但是却不能让我们知道到底是几。

看来平均数有优势,也有劣势。

但是我们能进行数据推理,很棒!

说一说现在你对平均数又有哪些方面的认识了?

【设计意图:

题型的选择很关键,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解题能力,开放的题型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通过上面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知道它是一个虚拟的数,体会平均数的优势和劣势。

4.渗透去掉极端数据以避免对平均数的影响

师:

这是我们学校跳绳操的视频,评委老师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就是为了避免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三、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问题

1.讨论:

A袋的小棒平均长度是14厘米,B袋的小棒平均长度是10厘米,A袋的小棒一定比B袋的小棒长。

师:

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

生抽取信封里的小棒进行比较。

师:

出示统计图看A和B,分析整体水平,预测,体会可能性比较小。

【设计意图:

通过上面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知道它代表整体水平,不代表具体的数,但是通过可能性的大小,渗透数据分析观念。

2.讨论:

如果你是应聘者,你会选择去哪家公司,为什么?

甲公司招聘

本公司因扩大业务,现招收副总经理1名和业务员2名,平均工资2000元/月。

请有意者前来面谈。

乙公司招聘

本公司因扩大业务,现招收业务员3名,月薪1800元。

请有意者前来面谈。

生谈想法。

师小结:

看,孩子们你都能用平均数进行合理的数据分析和推理了,不论是选择安稳还是勇于挑战,都会利用平均数进行分析了。

老师真为你高兴。

师:

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平均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

用一道生活中的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劝说争论的话语中渗透统计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将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也融入其中。

3.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生活中平均数的认识。

生举例子说生活中的平均数,例如平均体重、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说道平均分问题,顺势引导:

如果你在平均分上面,谈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在平均分下面,谈自己的想怎么做。

4.生活中的平均数知识

师小结:

说得真好!

看来平均数对我们的生活真的大有用处。

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的平均数,加深印象,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渗透德育教育。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一组数据同样多

求和均分

平均数能较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在认识平均数之前,学生认识的数都是和实物对应的,是具体的、真实存在的,而平均数则既可能是一组数中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一组数中不存在的,它是虚拟的,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所以,学习平均数对学生的数感的发展是一次质的飞跃。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也积累了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经验,初步树立统计观念、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图表,比如在一年级认识了简单的统计图,二年级学习了平均分、简单的统计表,这些都为学习平均数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分析数据,对一组数据有理性认识,为今后体会数据的分布奠定基础。

2.基于学情的教法设计

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分的算法基础上,本节课轻计算,重理解,在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景入手,从单人项目的比赛到集体项目的打分,逐步突破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体会平均数的应用,渗透数学推理和数据分析。

《平均数》效果分析

本节课,各个环节都很好的达成了目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游戏导入环节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谈话引入:

同学们,马上春季运动会了,你们班准备了吗?

我们班可是积极备战,体育老师让每个孩子填写一份60米跑的成绩记录单,这是我们班小雅的成绩,她很认真的测试了五次,成绩如下:

小雅跑60米,时间如下:

(秒)

1514121014

60米我通常要跑()秒  

【效果分析:

通过学生们熟知的运动会情景导入,学生兴趣高涨,逐渐引入知识的学习,效果很好。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或者老师准备的学具研究。

体会平均数的含义

预设一:

生拿着白板操作上台展示,通过移多补少,移出一个13.这样每一场的成绩就都一样多。

预设二:

生拿白板和磁扣先移到一边求和,再平均分,分出13.

预设三:

生列算式,(15+14+14+12+10)÷5=13,求出13.

师:

像刚才那样,不管是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均分,都是使原来不一样大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这里这个13就是15,12,14,10,14的平均数。

谁能像我这样说一遍?

【效果分析:

在学生亲身经历平均数表示什么?

有什么用之后再给出平均数的含义,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

★了解平均数的特点。

1.平均数的基本特点(集中性与均差为0)

师:

再来看刚刚我们的平均数13,如果我用这一条显著的黑色线条来表示平均数所在位置的话,大家看清楚了吗?

师:

如果不给你数据,先判断一下,你能找出下面这幅图平均数所在的位置吗?

你选哪幅图?

课件出示:

首先分析第一幅和第二幅为什么不选?

小结:

因为要使它们同样多得移多补少,所以肯定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这就是平均数的特点之一。

师:

3、4平均数都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

因为多的部分比小的部分多

师:

哦,你真会观察,多的部分比小的部分多为什么就得不到平均数?

生:

这样就没法使每个数变得同样多。

师:

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数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效果分析:

借助直观没有数据的图让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特点,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学生会越学越有劲。

课堂教学一定要找准孩子们的需求点,当他们有需求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愿望。

★达标检测

如果你是应聘者,你会选择去哪家公司,为什么?

甲公司招聘

本公司因扩大业务,现招收副总经理1名和业务员2名,平均工资2000元/月。

请有意者前来面谈。

乙公司招聘

本公司因扩大业务,现招收业务员3名,月薪1800元。

请有意者前来面谈。

生谈想法。

【效果分析:

用一道生活中的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劝说争论的话语中渗透统计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将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也融入其中。

参与性较高。

总之,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整体上目标达成率高,学生参与度高,教学设计的容量合适且教学措施得当,能够引起学生不断的思考,为学生的后续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平均数》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及其地位:

“平均数”属于“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内容,在而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是: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以平均数教学为例,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会进行计算,但当遇到真正的数据需要分析时,却很少想到用平均数。

所以说,平均数教学的关键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他们想到用平均数,愿意用平均数来刻画数据。

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掌握平均数的特点及生活中的应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含义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从对数据的个别关注到整体关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

 

《平均数》评测练习

1.讨论:

A袋的小棒平均长度是14厘米,B袋的小棒平均长度是10厘米,A袋的小棒一定比B袋的小棒长。

说理由。

抽取信封里的小棒进行比较。

出示统计图看A和B,分析整体水平,预测,体会可能性比较小。

【设计意图:

通过上面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知道它代表整体水平,不代表具体的数,但是通过可能性的大小,渗透数据分析观念。

2.讨论:

如果你是应聘者,你会选择去哪家公司,为什么?

甲公司招聘

本公司因扩大业务,现招收副总经理1名和业务员2名,平均工资2000元/月。

请有意者前来面谈。

乙公司招聘

本公司因扩大业务,现招收业务员3名,月薪1800元。

请有意者前来面谈。

生谈想法。

【设计意图:

用一道生活中的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劝说争论的话语中渗透统计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将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也融入其中。

《平均数》教学反思

数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还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前苏联国家元首加里宁曾经说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平均数”的教学,早已从以前单纯追求“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转为“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感受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其实,学生对于平均数并不是一无所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又有自己的片面或错误认识。

本节课就帮助学生打破原认知,轻计算,重理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掌握平均数的特点及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较深。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情境十分重要,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都是从“比总数、比最高值”等不公平现象导入,可是这种情景生活中不太常见,所以,本节课就从“哪一次成绩能代表自己的整体水平?

”直接切入,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谈话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猜测,学生既感受到猜带来的乐趣,又体验了猜测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不断地猜测,调整,最快、最慢、较快、较慢都不能代表整体水平时,学生就很想找到突破口,学生就有了一种猜的欲望。

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们都是围绕运动会这一情境,跑步、立定投篮、整节课都在这种漫谈式的轻松氛围中进行,学生“聊着聊着就会了,错着错着就对了”。

二、改变练习方式,深刻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节课我认为精彩的第二个地方就在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以往我们都是游泳时的平均水深,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来感受平均数反映的整体水平而不是某一个数据的值,本节课与它们不同之处在于设计了两道题目,都是讨论,第一个题目是:

A袋的小棒平均长度是14厘米,B袋的小棒平均长度是10厘米,A袋的小棒一定比B袋的小棒长。

学生们发表完想法后,我和他们抽一抽小棒亲自来验证,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生通过抽取信封里的小棒进行比较,更加肯定自己的观点,我又将数据展示出来,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根据整体水平,猜测A袋比B袋长或者短的可能性,渗透数学推理和数学分析观念。

效果很不错。

第二道题目是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如果你是应聘者,你会选择去哪家公司,为什么?

课件出示甲乙公司的招聘简章,甲公司招收副总经理1名和业务员2名,平均工资2000元/月。

乙公司现招收业务员3名,月薪1800元。

请学生谈想法。

用一道生活中的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劝说争论的话语中巩固平均数的知识,渗透统计意识。

学生深刻感受到原来平均数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将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也融入其中。

这节课是我比较满意的一节课,不过在评课时,老师们给与了我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我的不足,给我很多建议,以后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感知平均数环节再多指导,重体会。

在学生说平均数的意义的时候,学生充分的说,同时也应该给与评价和指导。

注重规范语言的指导。

2.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衔接的略显生硬,状态再自然一些,就会更好的衔接。

3.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用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最后的环节谈体会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尤其是没有发言的同学。

现在的效果已经很好了,再虚心认真听取会更好一些。

对上面老师们给我指出的这些我会加以改正,给我提的建议我也会虚心接受,争取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更好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