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8443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docx

二语下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名称:

第五单元:

自然现象、自然景观

单元内容: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绝句》为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雷雨》一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最大的“书”》本文是一篇科普常识性文章,通过记叙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

课文语言简洁,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

单元目标:

1、会认27个,会写45个生字词。

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认字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3、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鼓励学生从日常的自然现象中发现自然的奥秘,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单元重点:

 

1、会认27个,会写45个生字词。

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认字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单元难点:

1、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鼓励学生从日常的自然现象中发现自然的奥秘,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教学建议

1、注重识字教学。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来识字,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使之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依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张开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提倡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串讲、满堂灌,避免逐字逐句讲解的做法,把课堂交给学生,注重自读自悟。

4、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因文施教。

《古诗两首》中《望庐山瀑布》可以由画入诗,先让欣赏课文的插图,感受阳光下的庐山云雾缭烙,飞瀑直下的壮美景色。

然后再让学生读读诗,把相应的诗句写到图上相应的位置上。

《绝句》可以由诗入画。

在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何来给诗歌配一幅插图。

《雷雨》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雷雨中则让学生提出问题。

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大的“书”》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四人组全作读,表演读等。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能“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

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

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

 

课时安排

第17课:

《古诗两首》2课时

第18课:

《雷雨》2课时

第19课:

《最大的“书”》2课时

第20课: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1课时

语文园地五2课时

单元测评2课时

 

课题:

17古诗两首

备课人:

黄德萍、卞清芳李艳梅

教学内容:

识记生字词、初读课文

班级人数:

55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阅读课

授课日期:

4.21

一、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插图,联系生活,激活想象感受诗意,领悟诗情,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所描述的情景。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背诵表达出来。

3.初步领悟诗歌中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领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意,领悟诗情。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情景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资源利用:

远程教育网络资源  

七、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

1.指名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2.考考你:

唐代的大诗人中,谁被称为“诗仙”,谁又被称为“诗圣”?

你对他们还有哪些了解?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二首”就是这两位大诗人的名作。

题目:

《望庐山瀑布》、《绝句》

4.学习《望庐山瀑布》。

齐读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

5.理解诗题:

(1)教师简单介绍“庐山”。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落实“望”的字义)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听录音朗读,初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

2.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诗歌,倾听时关注字音与朗读节奏,标出朗读节奏。

生自由读。

关注“庐”与“炉”的区别,理解“香炉”和“香炉峰”

4.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诗句,感悟吟诵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教师点拨)

烟:

指云雾。

紫烟:

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

产生。

 生紫烟:

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它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烟雾弥漫,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挂:

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

飞流直下:

水流的飞泻。

三千尺:

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联系李白的《赠汪伦》,再次感受夸张手法的妙用。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

(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

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抓住:

生、挂、飞、落)

6。

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四、质疑问难,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流“。

 

课题:

17古诗两首

备课人:

黄德萍、卞清芳李艳梅

教学内容:

品读诗句,感悟吟诵

班级人数:

55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类型:

阅读课

授课日期:

4.21

一、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插图,联系生活,激活想象感受诗意,领悟诗情,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所描述的情景。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背诵表达出来。

3.初步领悟诗歌中比喻、夸张的表达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领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教学难点:

感受诗意,领悟诗情。

 

四、教学方法:

点拨法、情景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资源利用:

远程教育网络资源   

 

七、板书设计

青天黄鹂翠柳白鹭

绝句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千秋雪万里船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说说诗意。

二、初读感知,读通诗歌

1.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特别关注“岭”与“吴”的读音。

4.指名读诗歌,倾听时关注字音与朗读节奏,标出朗读节奏。

5.生自由读。

三、品读诗句,感悟吟诵。

1.读了诗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景物?

用笔圈出表示这些景物的词语。

(“黄鹂”“白鹭”“千秋雪”“万里船”)。

2.要是让你画出这些景物,你会如何画?

读读说说。

(有机落实理解诗意。

扣住描写“色彩”与“数量”的词,体会景物的美。

3.引导学生从景物的动静来体会景物的美。

一、二句为动,三、四句为静

4.找对子,体会语言的工整。

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

5.自由诵读全诗,说说诗意。

四、质疑问难,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窗”和‘柳“。

五、拓展延伸

学生课外找找李白、杜甫的诗歌诵读。

 

反思与重建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感觉引导学生诵读品味的不够深入,学生与诗中的意境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体会到庐山瀑布的恢宏气势。

《绝句》一诗引导的很好,学生在和我对对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对偶句的对仗工整和朗朗上口,特别是讲解“含”的意思时,我没有生搬硬套书上的解释,而是引导学生看天边的雪山,并引导他们把窗框当做照相机,虽然没有咬文嚼字地解释字义,学生却理解的非常透彻。

有个别学生还搞不清楚这首诗中的六种景物,需要强化记忆。

 

课题:

18雷雨

备课人:

黄德萍、卞清芳李艳梅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识记生字

班级人数:

55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识字课

授课日期:

4.2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读4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并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三、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雷雨前后的景象。

四、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点拨法

五、教学准备:

课文配套插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资源利用:

远程教育网络资源   

 

七、板书设计

 

雷雨

雷雨前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雷雨中越……越……倾盆大雨

雷雨后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夏天的午后,经常会有雷雨。

板书:

雷雨。

2.谁还记得下雷雨时的景象吗?

学生回忆。

3.过渡:

有一位生活的有心人,通过仔细观察,还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呢!

想读吗?

好,那就让我们去看看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吧!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标出小节号,难读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争取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a.压乱垂

压下来乱摆垂下来

b.往窗外望去,书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c.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叫一()不()3.请三个学生分别来读1、2、3自然段,4、5、6自然段,及7、8自然段。

4.作者只写了下雷雨时的情景吗?

学生自由说,看插图。

相机板书: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品读感悟

第一板块:

品读雷雨前的景象。

1.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我们默读1、2、3自然段,读的时候还可以联系以前看到的情景想一想。

2.巡视,反馈。

3.出示: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指名读。

当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向你压下来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请你把这样的感觉放进去读一读。

再指名读。

教师范读。

再指名读。

齐读。

这时的天空用一个词就是——板书:

乌云密布。

天气真闷哪,连一丝风也没有。

树上的叶子——,蝉——(学生接说)。

4.忽然一阵大风,吹得——(学生接说)树枝乱摆。

(加动作帮助理解)这乱摆的树枝一会儿朝东,一会儿(),一会儿朝南,一会儿(),一会儿朝上,一会儿()。

连树叶也——,真是——。

板书:

狂风大作。

谁能把这么大的风用读来表现一下。

5.出示: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你觉得蜘蛛逃得怎么样?

因为——通过图直观演示。

你能读吗?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预设:

闪电像白色的巨龙从空中穿过,闪电划破整个天空),听到了(预设:

轰隆隆的雷声,仿佛要震碎整个宇宙,巨雷震耳欲聋)。

合作读:

师生读,男女读,前后读。

这电闪雷鸣的气势可真凶猛啊!

板书:

电闪雷鸣。

7.小结:

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切都预兆着雷雨马上就要来临了。

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吧,齐读1、2、3自然段。

第二板块:

品读雷雨时的景象。

1.雷雨说到就到,下得可大啦!

请大家自由读4、5、6自然段。

呆会儿请大家用朗读告诉大家,雷雨有多大。

2.品读: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指名读。

看标点,三个“哗”的后面都有一个“,”,这三个“哗”能读得那么快吗?

再指名读,特别是“雨”后面停了一下,我觉得你好象真的看到大雨了。

指名读,齐读。

3.雨下得真大啊,就像(一支支利箭倾斜着射向地面),(像巨大的瀑布,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像断了线的珠子,噼噼啪啪地拍打着土地),(像无数条链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

4.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学生想像说。

这时候,天地一片()。

5.要是,你就是窗前的小朋友,你会怎么说,请你再读。

这真是——板书:

倾盆大雨

6、渐渐地,渐渐地——(学生接)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指名读,这么大的雨,会小得这么快吗?

“渐渐地,渐渐地”该怎么读?

7.小结:

这真是一场大雨啊!

8.观看下雷雨的插图。

这时候,如果你就是站在窗前的男孩,你会怎么说?

9.让我们再用朗读来表现一下雨的大吧!

四、书写指导

1、出示“压、乱、垂、虹”等12个生字。

学生观察分析字形。

教师范写“垂”。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

 

课题:

18雷雨

备课人:

黄德萍、卞清芳李艳梅

教学内容:

品读感悟学写观察日记

班级人数:

55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授课类型:

阅读课

授课日期:

4.2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并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从感悟作者笔下雷雨的特点中,逐步养成观察天气的习惯,学习写观察日记。

二、教学重点:

在读中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并能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

逐步养成观察天气的习惯,学习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方法:

课件演示法、点拨法

五、教学准备:

课文配套插图,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资源利用:

远程教育网络资源   

七、板书设计

雷雨

雷雨前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雷雨中越……越……倾盆大雨

雷雨后 清新、美丽、充满生机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背雷雨前和雷雨中的段落。

二、品读感悟雷雨后的景象

1.自由地放声朗读第7、8自然段,谈谈读后感受。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朗读第二句“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时加一个呼吸清新空气的动作。

3.第8自然段以诗的形式出示:

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了。

池塘里水满了,

青蛙也叫起来了。

4.读一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挂”、“坐”这两个词的确切。

5.雨后,还会有哪些景象呢?

填写了。

6.齐读第7、8自然段。

三、回归整体

让我们再次去欣赏这场雷雨,好吗?

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2.完成《课堂作业本》。

五、课外延伸

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反思与重建

执教本课的教学亮点:

1、图文结合,看图学文。

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先看图,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景象的句子。

2、读一读、画一画、比一比。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读读文,边读边画,找出来,感受一下。

这样学生不但感受了不同景象,还能把描写景象的句子背下来。

3、抓动词。

本课“压”“挂”“垂”“坐”四个动词使用得特别好。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通过换词法,来感受词语使用得准确,同时,也学会正确使用动词。

4、分散指导识字,用小故事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遗憾之处:

教学本课时,还没到雷雨季节,学生切身感受不深,阅读迁移做的不到位,应该当堂进行说话、写话的小练笔,没有找到切入点。

 

课题:

19.最大的书

备课人:

黄德萍、卞清芳李艳梅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班级人数:

55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识字课

授课日期:

4.24

一、教学目标1.会认“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读好人物对话。

 

二、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四、教学方法:

点拨、启发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资源利用:

远程教育网络资源 

 

七、板书设计

 

19最大的书

yáncèhòuhòumái

原来,一块

石就像一

的书。

“书”里

藏着许

zhì

多有关地

的奥秘。

 

八、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最大的书是什么?

“书”为什么要加引号?

这本书里有什么内容?

等等)

3.生质疑,师归纳并相机板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

⑴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⑵给课文标出小节号,同桌交流。

2.检查反馈:

⑴读准生字新词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队员(结合教学:

课文中谁是地质勘探员?

岩石雨痕波痕矿物宝藏

一册厚厚的书一片陆地刨根问底

⑵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1~4小节;5~6小节;7~8小节;9~10小节,11~12小节;13小节。

(课文以对话为主,学生在标小节号时有一定难度,需教师相机提醒)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请带着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解决问题1:

谁来告诉大家,这本“书”指的什么?

⑴指名回答,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

⑵“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意思是说“这岩石厚厚的——”(引导学生说出“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⑶指名读第四小节,说说岩石为什么像书?

“一册”还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⑷指导读好含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

⑸哦,原来这本书指的就是岩石啊!

现在我明白了。

那你们明白为什么“书”要加引号吗?

(这本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

3.既然叔叔说岩石就是“书”,那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10自然段,找找川川对叔叔提了哪些问题?

4.找出川川提的问题,出示:

1:

这上面有字吗?

2:

这上面有图画吗?

3:

这能说明什么呢?

指名读川川的话,指导读好问句。

5.面对川川的问题,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员叔叔是怎样回答呢?

指名一生答读第6小节,其余学生问。

在一问一答中读好对话。

6.川川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他又问?

(学生接读:

这上面有字吗?

)哪个地质勘探队员叔叔来回答?

(再次指名答读)

7.教师扮演川川:

那这些雨痕、波痕,还有树叶、贝壳、小鱼能说明什么呢?

指名一生答读第10自然段。

8.叔叔是通过什么判断这里原来是长满树木的森林,后来变成大海的呢?

引导学生整合6、8、10自然段。

四、重创文本,指导写字

1.听到这儿,川川明白了:

yáncèhòuhòumái

原来,一块

石就像一

的书。

“书”里

藏着许

zhì

多有关地

的奥秘。

2.指名读这一段话。

3.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实物投影展示,点评

 

课题:

19.最大的书

备课人:

黄德萍、卞清芳李艳梅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班级人数:

55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识字课

授课日期:

4.2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第10小节。

 

四、教学方法:

点拨、启发法

 

五、教学准备:

点拨、启发法

六、教学资源利用:

远程教育网络资源   

七、板书设计

19最大的书

内容字:

雨痕、波痕、矿物

图画:

树叶、贝壳、小鱼

岩石奇妙

作用:

地壳的运动

埋藏的宝藏

 

八、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朗读对话。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读懂了:

一块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书”里还藏着许多有关地质的奥秘。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2.有感情地朗读1~10自然段的对话。

二、探究学习11~13自然段。

1.川川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前面的问题才解决,后面的问题又冒出来啦!

课件出示:

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2.从川川的提问中,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⑴根据学生问答,指导书写词语“刨根问底”。

⑵“刨根问底”还可以换成?

(拓展歇后语:

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3.谁愿意解答川川的这个问题呢?

指名答读第12自然段。

4.这本岩石书还会告诉我们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些矿物图片。

)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引导学生明白文中省略号的用处。

5.教师引读第13自然段:

听了叔叔的介绍,川川情不自禁地叫起来——

6.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

三、拓展迁移

最大的“书”不仅满足了川川的好奇心,还让他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

二十年后,川川真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地质勘探队员。

你们看:

(课件出示)

川川趴在一块岩石面前,正仔细地研究着。

他发现这块岩石上有恐龙的脚印,有虾,有水草。

他明白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宝、趴、印、陆、铁。

2.教师范写“印”。

3.学生练习4.展示,点评

反思与重建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

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

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时,我感觉到识字教学很扎实,阅读文本不够深入,很多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浮于纸面,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中出现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做到以读文本,学生读书读得不够充分。

在早读与复习中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读懂读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