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2590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docx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一)

①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量的开采利用水资源加上水资源的被污染,水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水的消耗量比人口的增长快了两倍,到2025年地球上每个居民所享有的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二分之一,全人类下世纪初便将面临“全面的严重水荒”。

联合国的有关专家甚至预言,21世纪的最大问题不是石油,而是水资源。

如果我们还不善待生命之源、珍惜节约水资源,那就极有可能应验这样一句振聋发聩之言:

“你最后见到的一滴水,就是你自己的眼泪。

②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人均占有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受到影响。

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7万平方公里。

由于缺水,地下水严重开采,一些地区的地面沉降,河湖干枯。

按照国家建设部规定地面水水源必须在三类以上才能作为水厂的取水水源标准,但目前我国有78%的城市水源不符合标准,缺水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③濒江临海、以水而兴的上海,水资源状况同样也不容乐观。

尽管水资源的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可使用的淡水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的40%,世界人均的10%。

作为全市的80%饮用水水源的黄浦江因水环境日趋恶化,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到上海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

据一项水质检测资料显示,目前市区日均废污排放量达550万吨,一年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径流量还多,导致黄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质逐渐下降,再加上咸潮的入侵更使得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对城区的水厂取水口造成威胁,由于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已使原本水源较为充沛的上海成为水质型的缺水城市。

上海已与北京、雅加达、特拉维夫、洛杉矶和休斯顿一起,被联合国的有关专家列为下一世纪饮用水严重缺乏的城市。

④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量满足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城市水资源普遍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风气。

1、第①段“水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答:

2、“你最后见到的一滴水,就是你自己的眼泪。

”这句话有哪两层意思?

答:

3、第②段“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答:

4、第③段“水资源的总量较为充沛”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5、造成上海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答:

 

(二)

黄河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

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⑤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第①段中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

2、用简明的语言表述黄河流域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

答:

3、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

4、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的“之一”能否省略?

为什么?

答:

5、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

答:

 

(三)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

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

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

④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

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地球在过去的5亿年岁月中,已经经历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最近的一次大约发生在距今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其标志是恐龙灭绝。

但这不是最严重的一次。

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那时生命大规模灭绝,77%到96%的海洋动物物种消失,地面的生物也大量灭绝。

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同以前所发生的灾难一样,生命将再次受到严峻的考验。

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蛾,以及身体几乎透明和骨头为绿色的草蛙。

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查里斯•威廉•毕比曾意味深长地说过:

“如果某种生物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呼吸,只有在出现新天体或地球重新恢复生机之后,才能再次见到这种个体。

1、读第

段内容后完成

小题。

用“//”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

“首先”、“其次”两个词语表明第

段的说明顺序是。

2、第

段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和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

答:

3、第

段引文的表达方式是,以此作结尾,作用是

答:

4、简要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答:

5、人类因伐木销售、伐木建农牧场而毁灭雨林,无异于杀鸡取卵。

请你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样做,避免砍伐树木,破坏森林。

写出你的看法。

答:

 

议论文阅读:

(四)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

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

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

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

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

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

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

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载:

“子贡问曰:

‘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

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

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

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

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

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

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

”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

”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

古人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

【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

是大可不必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

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

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

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

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

、。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

为什么?

答:

(五)

①老师走上讲台的原因很多,每一个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动机。

如果把老师的内在动机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老师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②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

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认为教书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

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要的。

在美国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

③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

自傲是一些老师工作的原动力。

这些老师,他们往往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

这类老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

但因为自傲的原因,他们害怕失去面子而过于重视结果,所以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

④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

他们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动力。

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

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告诉学生怎样做人。

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

例如,亨利克先生常常会把正常的课停一停,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

当从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节课里走出来时,我意识到,我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

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愉快地去生活。

⑤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

他们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

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遭难,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

就好比父母生养孩子一样,他们任劳任怨地为孩子干这干那,却从来不企盼得到一丝回报。

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

他们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赖的人。

这种老师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

⑥总之,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

(节选自《放飞美国》,有删改。

作者矿矿,华裔,目前在美国读中学。

1.选文第④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

2.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答:

3.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给第④段或者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

4.在第④段中,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

从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说为什么。

答:

5.写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答:

 

记叙文阅读:

(六)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

舅舅在那里替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

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

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l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

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

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

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

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

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

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的帮着父亲。

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三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

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

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惟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

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

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留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邈远。

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

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

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

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

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

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

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农村的普通的农民工。

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

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

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

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

“辛苦了!

”(选自《中考语文》)

1、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打工仔舅舅”好不好?

为什么?

2、请认真阅读第⑤自然段,仔细揣摩画横线的句子中“体温”一词的含义。

3、第⑥自然段写道:

“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

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我”会想些什么呢?

请你仔细体味,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七)

母亲的守望

①自打上大学开始,我就成了一个游子,一只风筝。

我浪迹天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飞到离家万里的南方来。

总想衣锦还乡,于是一年又一年地推迟回家的行期。

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带领妻儿回到相隔快20年的故乡去。

②和爹娘相见的那一刻,所有的感情和语言都化成了眼泪,四十多岁的我,竟像个孩子一样哭个不停。

娘喊着我的乳名,不停地安慰我,就象我小时在外面受了委屈,她把我揽在怀里,拍着我的头安慰我一样。

我就越发哭得厉害。

怎么忍也忍不住。

③平静下来以后,娘便开始向我诉说这些年来家里的变化。

爹和娘现在早已不住在农村。

他们随着哥哥和妹妹搬来县城,又搬了几次家,才住进现在的楼房里。

虽然住的是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

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

④娘说:

“一搬三穷。

不少东西都扔掉或者送人了。

没有办法。

”娘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她说:

“你快来看,就是你早先写的那些字啊本啊,娘一点没敢动,怕你有用。

”娘说着,弯下腰吃力地从床下拖出两只纸箱子来。

⑤我的心忽地一热,眼泪又涌上来。

从中学时代开始迷上写作的我,那时总和娘共着一盏灯,在纸上写写划划。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曾写过些什么,自己早已忘记,但是,娘却把它们留下来了。

⑥我慢慢翻检着这些当年乱七八糟堆着现在却叠得整整齐齐已经发黄的纸片,虽然时间的先后错乱不顺,但上面的字迹仍然不断激起我对青年时代美好时光的回忆。

我清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向娘交代过,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了,可以用它引火。

然而,娘竟然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它们!

搬了几次家,其他都可以送人,唯有这些东西她还珍藏着,我的亲娘啊!

⑦我看着这些东西,娘就站在一边,恭恭敬敬地看着我。

娘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也不懂什么叫做"文章"。

但她知道我是作家,作家是写书的,写书的都了不起。

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

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⑧"儿。

有用吗?

"娘在一边极小心地问我。

"有.有啊!

"我的亲娘啊!

我用力点着头,眼泪也跟着落下来。

我真的想大声地说句谢谢,可这是我的亲娘啊!

⑨在家的日子里,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些纸页一张张认真整理好,装订起来。

娘见我这样,高兴得什么似的,不断地说:

“我就总觉着你的这些东西有用嘛。

你爹想用它卷烟,让我挡住了,我宁肯上街给他买大白纸。

我就琢磨着,啥没用,写的字总会有用的!

⑩临行,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把两个纸箱留下。

郑重其事地交给娘。

我说,用它的时候我会回来取的。

娘说:

"你放心,保证一页都不会少的。

”说着,又小心翼翼把纸箱放回到床底下去。

⑾现在。

我重新回到了南方。

但我知道,我的根永远都会留在北方。

因为在那里,我的娘在守望着她的儿子,也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

(选自《南方日报》,作者申平。

文章有改动)

1、结合全文看,本文题为“母亲的守望”,包含着哪几方面的含义?

2、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特点,并说说写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

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3、文章第③段中写到,母亲住的是城里的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

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这个细节在文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4、文章写“我”对自己年轻时代写写划划留下的纸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请把这个变化概括出来,并简要说说出现变化的原因。

⑴年轻时代:

;20年后回家时:

⑵变化原因:

5、你从这篇散文中读出了一位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你能用一两句古诗文形容这种情感吗?

请简要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八)

一生的戒指

⑴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

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

⑵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

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个针眼。

⑶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到的伤痛。

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

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一面,然后再返回来。

⑷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

⑸顶针,是的,是顶——针。

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

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⑹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承受后来的痛。

⑺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

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

⑻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应该是世上最珍贵的器物。

它,藏纳着密集的痛点,凝聚着慈祥的目光。

⑼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

⑽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

⑾它是重叠的岁月,随着母亲的手指往返;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

(作者:

李汉荣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3期有删改)

1、如果把第(4)段中的“刚毅”换成“坚硬”,好不好?

为什么?

2、第(3)段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读完本文,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

 

参考答案:

说明文阅读:

(一)

1、大量开采利用水资源,水资源被污染。

2、①水资源枯竭殆尽;②人类为自己不珍惜水资源而后悔莫及。

3、列数字作比较作用是说明我国的水资源十分贫乏。

4、不矛盾。

因为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大量水资源已无利用价值。

5、①黄浦江水环境日趋恶化;②咸潮入侵,使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

(二)

1、气势雄伟,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2、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3、是为了说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4、不能省略。

因为“相传”表示所述的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的;“之一”则表示还有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5、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或:

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意思相近均可)

(三)

1.

①//②③//④⑤;

从主到次(或“逻辑顺序”)

2.举例子说明物种灭绝的可怕后果。

3.议论作用:

更具警示、警告作用,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是否会“以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并不能断言,所以用了表示猜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