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06735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填空:

10*1单选:

10*1名词解释:

5*4

问答:

3*10论述:

2*15

首先是老师强调的重点题型,大家务必掌握啊!

重点嘛!

不一定就是大题,也许是这个知识点在多个题型中都会出现。

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大家都背过啦!

1、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

答:

(一)财政监督的内涵。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财政监督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财政管理有机联系,不可分离,是财政部门进行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监督寓于管理活动当中,与财政资金运动同步进行,因此,凡有财政收支与财政管理业务的领域,就必然有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收支执行的全过程,有事前审查、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检查稽核。

改革越深入,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加强和完善财政监督。

(二)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理财、切实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

因此,加强财政监督,对于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促进财政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前所述,在政府干预市场的活动中,由于可能出现决策失误、政府扩张、官僚机构的低效率以及寻租行为,从而形成政府干预失败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有效的公共监督体系,防止政府滥用公民赋予的权力,是摆脱“政府失败”的一个重要手段。

财政部门主管国家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是政府的理财机构和重要的权力机构,由于财政部门在整个政府公共决策及其执行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有效的财政监督是公共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主要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决策和执行中的偏差,保证国家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科学和有效,圆满地实施国家的财政政策。

从财政管理的实践来看,财政管理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财政监督机制的薄弱相联系的。

实施有效的财政监督,有助于发挥财政运行“监测器”的作用,及时发现运行中的偏差和问题并予以纠正,可以有效地防止财政领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防范财政风险。

同时,实施有效的财政监督也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各项财政改革及其实施的成效。

(三)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1)财政监督主体。

财政部门是主管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督的主体。

一般而言,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各级财政机关内部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国库等业务机构都行使监督的职责。

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内部还设有财政监督专门机构,财政部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置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专门行使财政检查职责。

财政机关专门监督机构,一方面按照分级负责的财政管理体制对本级财政负责,接受本级财政机关的领导,及时向本级财政和政府报告财政监督中的情况和问题,另一方面接受上级财政机关对财政监督的业务指导。

(2)财政监督范围。

监督范围主要包括:

①预算监督。

《预算法》的颁布为财政机关实施预算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国《预算法》规定,财政机关是预算编制、组织实施的职能机构,负责编制预决算草案,监督本级各部门和所属单位预算的执行。

财政机关通过预算监督,促进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贯彻《预算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时发现、处理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按国家政策监督财政收支的协调。

②税务监督。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务监督是财政监督的一项主要内容,包括依法对税收机关和纳税人执行税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保证税款及时、足额上缴国库。

③国有资产监督。

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进行监督,保证依法、合理、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总体要求,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④财务会计监督。

财务会计监督是财政机关依照《会计法》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实施的监督,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合法执业的监督。

⑤预算外资金监督。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尽管未列入国家预算管理,但其收支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职能的实现。

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主要是监督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和使用的合法性,确保预算外资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杜绝一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2、.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

为探讨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必须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入手。

参照前人的规范性分析并结合本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寻求本国财政支出的最佳规模。

归纳起来,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如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分析,说明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支出规模的明显例证,是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总体来说,我国长期内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过程中。

从经济性因素来看,我国在经济改革之初曾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经济稳定的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了,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基础设施等先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就业领域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任务,却十分迫切和十分繁重,而且需要同时并举。

这就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适度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因而财政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关于政局稳定问题,皮科克与怀斯曼的分析已有所分析,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的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

一般来说,倾向于集中的单一制国家,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一些,倾向于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则相对低一些,北欧各国由于政府包办高福利而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最高;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确定无疑的。

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也是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显然,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如通过政府管制和政府法令进行经济干预,并未发生政府的资源再配置或收入再分配活动,即财政支出规模不变。

不同财政手段的干预效应也是不同的。

比如,财政资金的全额投资可以带动社会的配套资金是无疑的,但如果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等手段投入,则可能以少量的财政资金诱发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的使用方向,即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失业和贫困救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化等支出的增长压力便大。

比如,我国在尚未实现工业化之前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来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增加迫切要求加快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企业改革带来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等等,诸如此类的许多社会问题,会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构成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3、试述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答: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由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主要出于三种考虑:

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如宇航事业、核电站、战备公路等;三是反垄断的需要,垄断排斥竞争,垄断利润可能是以损害社会福利为代价的,例如垄断行业可能提供高的垄断价格和低质的服务,因此政府对垄断行业可以通过公共定价严加管理,也可以由政府直接承担投资责任。

还有一些基础设施,诸如市区道路、上下水道、过街天桥等,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或很高的排他成本,单项投资不大,数量众多,也适于作为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投资提供。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

典型的例子是地方性公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是这种提供方式。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对于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盈利率较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采用投资参股、优惠贷款、提供借款担保、低价提供土地使用权、部分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方式,与民间共同投资,混合提供。

如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适于采取这种提供方式,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资金诱导和政策支持作用。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这种提供方式有几个优点:

一是政府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可以使政府从具体的经营活动中解脱出来;二是法人团体拥有经营自主权,责任明确,可以提高成本效益的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

道路、港口甚至中小型机场等适于采用这种提供方式。

(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BOT投资方式是近年发展和兴起的一种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4、试述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

答: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财政补贴在各国都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调节经济手段,之所以有这种作用,是因为它可以改变相对价格结构,而且首先是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二是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一般说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

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以及企业对投入品的需求均是如此。

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

不妨举一个大家都十分熟悉而又有切身体会的例子。

过去我国城镇居民在住房上享受大量补贴,房租很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房租支出占的比重也很低,因而对住宅的需求极旺,建筑面积增加再快,也难以得到满足。

但在西方国家,居民租用或购买住宅基本上得不到补贴,租金水平要高得多,居民房租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0%以上,因而对住宅的需求很少出现过旺现象。

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住宅的商品化改革,居民要靠自己的收入租房和买房,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已明显上升,住宅需求过旺的势头也明显受到抑制。

说起对消费的补贴,前苏联东欧国家有一个更生动的例子:

在那里,经常发生农民购买面包喂牛的事情,原因很简单,面粉、面包的销售价格极为低廉,购买面包喂牛比购买玉米、燕麦等饲料要经济得多。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供给结构中,农产品的供给曾有过若干次反复。

探究一下反复的原因就不难发现,农产品供给状况改善的时候,总是政府向农业部门提供补贴或增加农业部门补贴的时候。

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使从事农业生产有利可图,农产品供给自然增加,而农产品的增加对改善我国的供给结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的煤炭生产上,同样也可以看到补贴调整供给的作用。

前些年因为通货膨胀的影响,煤炭部门的生产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政府增加了对煤炭部门的补贴,当年的煤炭生产便有了转机。

现代经济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各国都将财政补贴更多地用于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推动基础科研、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

这种财政补贴对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显著作用,已经为人们所共识,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

一般说来,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由私人部门去承担更有效率,然而任何一项有突破性的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会对许多领域产生影响,比如电子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很多,成功率却很低,而且从事研究、开发的机构和个人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收益,而通过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

(4)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

总体来看,财政补贴既然有调整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作用,那么政府将其当作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来运用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财政补贴既然是一种调节手段,则其使用范围及规模就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积极作用就可能趋弱,甚至反而出现消极作用。

要搞清这个道理,有必要对左右国民经济运行的因素及诸因素的主从地位和相互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任何一个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都是由一套稳定的经济制度(财产制度、价格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财政收支制度等)所规定的运行机制和一套灵活的调节手段体系共同发挥作用的综合结果。

从主导方面说,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是依赖既定的经济制度及运行机制的有规律的自动作用,它保证了社会经济能够实现自己的主要社会目标。

但是,社会经济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多重的,有些目标可能居于次要位置,但并非是无须顾及的,而既定的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即便十分完善,也只能实现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社会目标。

就此而论,任何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亦即为了全面实现社会目标,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有必要运用调节手段体系去纠正既定经济运行机制所产生的不利后果,或部分地修正既定的经济运行机制,财政补贴就是可利用的重要调节手段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说,财政补贴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是不能也不应被取消的。

但是,财政补贴既然是调节手段,就不应当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扮演主要角色。

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制度性基础和调节手段之间,调节手段只是辅助性的。

也就是说,如果国民经济的运行对财政补贴的依赖过大,以至于没有它,便很难有效地组织生产、流通和消费,那就说明现行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经难以实现社会的基本目标,对之进行改革已成当务之急。

也就是说,财政补贴规模急剧增大和补贴范围急剧扩展的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合理,因而扭转财政补贴过多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经济体制。

5、试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

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

财政补贴的对象可以是国有企业,可以是集体企业甚至是私人企业,也可以是城乡居民,但不论补贴对象是谁,最终目的都是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

比如,对公共交通以及供水、供电和供气等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给予适当补贴,是为了平抑物价,减轻居民负担,提高服务质量;当年粮食短缺,给予粮食部门或给予居民以补贴,是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如今有余了,按保护价格收购,同样是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同时维护农民利益等等、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一些事业必须由财政出资来办,但一些事业可以由财政来办也可以由民间出资来办,而凡民间不太热衷的事业,财政给予补贴,只要财政花费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将民间资金调动起来,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这种作用就更为显著。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财政补贴支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为例。

1998年至今,共对880个民品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财政贴息,带动了更多的银行配套贷款,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信心和积极性,实施了一大批技术改造、高科技产业化和装备的国产化项目,启动了一批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安排了一批可大量替代进口、扩大出口的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大中型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

比如,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政府采取增加公共工程支出的措施,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公共工程支出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引升市场利率水平,利率的提高会加大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从而导致私人投资的萎缩,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如果对私人部门给予补贴,就可以降低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消除这种排挤效应,增强民间投资的意愿,加快民间投资的恢复和增长。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在我国的财政补贴中,出于社会经济稳定的考虑往往是首要的目的。

如对于企业的亏损补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产业调整过程中,稳定被调整产业的收入并诱导其进行更积极的调整;对平抑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部分,显然也是用于稳定这一目的;对居民支付的各类价格补贴,是用于弥补居民因调价所带来收入损失,基本的功能也是保持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的SARS危机中,为了稳定市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交通业、餐饮业、旅店业等受严重冲击的行业进行了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从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对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答: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包括: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从前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如对个人财产和劳动所得课征的税收一般只能降低个人的消费水平,无法转嫁出去。

对各类企业课征的法人所得税尽管存在转嫁的渠道,如提高本公司商品的售价,降低或延迟增长雇员的工资或增加劳动强度,以及降低股息和红利等等。

但这些渠道并不畅通,或者会受到企业雇员和股东的强烈反对,或者受制于社会供求关系变化情况,所以都难以实现。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社会中大量的商品生产和销售都处于竞争状态中,商品价格的确定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而税负转嫁自然与供求弹性有关。

一般来说,供给弹性较大的商品,生产者可灵活调整生产数量,最终得以在所期望的价格水平上销售出去,因而所纳税款完全可以作为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转嫁出去;而供给弹性较小的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数量的可行性较小,从而难以控制价格水平,税负转嫁困难。

同理,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其价格最终决定于卖方,也可以顺利地实现税负转嫁;但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买方可以通过调整购买数量影响价格,税负转嫁比较困难。

如果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则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

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则往往由供给和需求两方共同负担税款,税负转嫁只能部分实现。

在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下,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可用图8—2和图8—3来表示。

图中的符号S代表税前供给曲线,S′代表税后供给曲线,D代表需求曲线,P代表价格,Q代表供给或需求量。

图8—2是说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情况下税负转嫁和归宿的情况。

由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后的购买者支付价格由P1上升到P2,供给者所得价格由P1下降到P3,P2-P3为全部税收,且P2-P3=(P2-P1)+(P1-P3)。

这时税收由购买者和供给者共同负担,即消费者负担P2-P1,供给者负担P1-P3,说明由于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收的大部分向前转移给消费者负担,小部分由供给者本身负担。

图8—3则说明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条件下税负转嫁和归宿的情况。

由于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税后的均衡价格由P1上升到P2,P2-P1为购买者承担的税收,供给者所得价格由P1下降到P3,P1-P3为供给者承担的税收,说明由于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税收的小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负担,而大部分由供给者本身负担。

 

图8—2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税负转嫁图8—3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税负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税负转嫁必然引致商品价格的升高,若另外的商品可以替代加价的商品,消费者往往会转而代之,从而使税负转嫁失效。

但若一种税收课税范围很广,甚至波及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只好承受税负转嫁的损失。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因为垄断性商品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占有独占性,生产者和经营者基本上掌握价格的控制权,提价转嫁税收的能力强。

竞争性商品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整价格,提价转嫁税负的能力较弱。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从量课税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面积、体积征税,税额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购买者对提价转嫁比较敏感,纳税人担心转嫁税负得之者少失之者多。

从价课税条件下,价格随税负转嫁而上升,购买者不易察觉,相对说来比较容易转嫁。

二是老师划的复习思考里的整理,一共划了20道,这些老师并没有强调是重点,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出现在前三种题型中,要了解,但不必强行记忆。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垄断。

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

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5)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2、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答:

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

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

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