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03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Word文档格式.docx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内容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能力要求解读:

[解读]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

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范例]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笔墨的超越》,第4题:

第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解读]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范例]2007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梦碎雅典》,第21题:

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解读]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范例]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晚清学人杨守敬》,第18题:

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读]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范例]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20题:

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解读]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范例]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晚清学人杨守敬》,第19题: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又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21题:

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解读]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

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范例]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黄侃先生二三事》,第21题:

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6分)

此外,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涉及其他能力的考查,如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而依据教育部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还要考查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

同学们可作适当的拓展和提升。

二、怎么考?

【命题特点】

一、题型、题量和赋分

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主观简答题和表述题为主,3题,18分

二、基本特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不仅江苏,其他省份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考法,试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

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

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

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设题:

重视多层面、多角度设题,彰显新课程新理念。

题型以主观为主,包括简答题和表述题;

设题面广,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多角度设题,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

3、考查最主要的题型有:

分析文体特征及其作用。

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重点。

分析句子含意,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

归因探究。

评价新闻主体(被访者)的主要观点,传主的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趋势】

江苏高考命题原则上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而相对江苏《考试说明》来说,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能力要求明显高一些。

依据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预计今后江苏高考本考点将呈现以下命题趋势:

1.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以考查考生能否识别不同文体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将会适当增加难度,不会过于单纯,会区别于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

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

如2009年江苏卷,命题者根据人物特写《画家黄永厚》一文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3.分析综合类试题将会结合文本的深沉意蕴、的情感取向、人物的思想观点态度等设题。

其中对句子含意的分析,将成为设题的重点。

4.评价、探究题将进一步受青睐,评价会要求贴近文本,就文评价,而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

II

方法指要

1、传记

基本知识

1.概念: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特点:

a.真实性

b.文学性

C.时代性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典型示例

2009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

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

命大,父母寄予厚望。

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

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方法要领

对传记作品的解读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l)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

他(她)的主要经历、主要事迹、主要精神、主要贡献(成就)。

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

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

(2)搞清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传主的具体言行、典型的事例、传神的细节描写、突出的心理描写、间接描写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

(3)品味传记的语言。

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

(4)了解的基本观点。

通过的评点、解释去了解,通过的抒情语句去把握。

2、新闻、访谈

1.概念

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所做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是报刊、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

2.特点

及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3.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隐含在主体里,有的则省略。

4.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

5.种类:

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访谈。

1.把新闻体裁的文章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结合作品考查对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客观性与主观态度的关系,新闻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等等。

2007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梦碎雅典

杨明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

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

(4分)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5分)

22.在文章结尾说:

“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

2009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

杨澜(以下简称“杨”):

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

这很难说。

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

杨:

为荣?

余:

没有。

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2分)

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21.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新闻的阅读,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从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

3、调查报告

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针对性

真实性

典型性

1.根据提供的数据和材料提炼观点、主题。

2.根据提供的材料简要列举报告提纲。

这种考查着眼点在学生的理性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把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作为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

可能其中的有些题目会涉及调查报告独具的特点,如文章使用的说明或议论方法(数字或图表)、语言风格。

2004年上海试题“关于报纸广告的调查”是一篇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阅读:

一读开头,明确调查对象,调查的主要内容;

二读主体部分,主要是快速浏览,重在清楚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

三读重点数据,深入研究核心内容,以利准确把握文本。

4、科普文章

通过科学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科学原理,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文章为科普文章。

它既可以对科学原理加以解说,也能对某种现象进行科学探索。

主题鲜明,往往在第一自然段点出主题。

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一般在第一自然段点出主题后,后几个自然段分别以科研成果、举例子、展示实验结果等对主题加以说明,探讨利弊,诠释过程,阐述概念。

内容新颖,反映的往往是科技、医疗、文化领域的前沿动态。

语言生动,通常会采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2007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

德国汉学家奥托?

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

……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

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4.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5.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6.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原则:

立足文本,到文本中去筛选信息、甄别比较、组织答案。

答题方法:

三个关键词——“定位”,“对照”,“判定”。

III

问题诊断

【小引】实用类文本阅读,运用科学思维,应善于从反思的角度,对文本解读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诊断、矫治和逻辑归因,从而走出思维的误区。

反思的深度往往决定阅读能力提升的高度。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中出现的一些典型失误进行诊断,以便弄清失误在哪里,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走出思维误区。

例1、(2008年江苏卷)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

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

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

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

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典型失误】易选C

【错因分析】为何没有选D,主要是信息不能有效找寻并对照、判定。

而误选C,则是未能统观全文,到第3段去得到印证,误以为是“无中生有”。

【参考答案】D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错因分析】解题思路不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提炼并对照、判定。

【参考答案】B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典型失误】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

【错因分析】思维平庸,且不够周密。

具体而言,答题草率,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信息筛选不全面。

【参考答案】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1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典型失误】答案一:

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专注学问,博览群书,潜心研究;

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答案二:

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治学方法得当;

广泛交游。

【错因分析】一是思维肤浅,心态浮躁,不能在原文中仔细而准确地找寻有效信息。

二是抽象的逻辑思维欠缺,找到了有效信息,又不会提炼概括,只会摘抄原文语句,如答案一。

其实,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可依据文本,从的行文思路中找寻信息并加以概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三是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虽概括了,但在作答时又未能做到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因而答案显得笼统空泛。

如答案二即是。

【参考答案】

(1)好学精神:

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

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

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

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例2、(2008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

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

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

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

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

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

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

没错!

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

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

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

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

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

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

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

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

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

可事情还是这样的:

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

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

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

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