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296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题3分共9分)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明教”只不过是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个神秘宗教而已。

小说结尾暗示说,一个存心不良的明教教徒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并且最后利用明教的力量赶走了元朝皇帝,建立了明朝。

“明教”创建大明帝国?

这并不是金庸先生凭空虚构,历史上大明帝国的建立恐怕的确不能排除“明教”的影响。

历史上真实的明教,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摩尼教。

在其创立后的1000多年里,从大西洋西岸,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直到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曾有过大量的摩尼教徒活动。

因为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逐渐被称为“明教”,又因为明教的教义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唐朝时明教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五代十国以后的很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

《水浒传》中,与梁山好汉遥相呼应,后来被宋江剿灭的方腊起义就是其中之一。

《岳飞传》中,岳飞也曾经专程从抗金前线上跑回洞庭湖镇压明教的钟相杨么起义。

到了元朝末年,明教的一支白莲教掀起红巾军起义。

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被拥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之后,其实也是小明王的部将。

当然他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故意特别尊奉小明王。

可是后来小明王在坐船时落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

有史家认为,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从此起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朱元璋所有,在他的指挥下击败其他各路起义军,最后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

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

当他登上九五至尊之后,便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清朝嘉庆年间还曾经爆发过一场席卷五省,持续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

清王朝损失惨重,消耗的军费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从此,清王朝从所谓“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财政紧张的困境,迅速跌入没落的深渊。

有些学者认为,清朝末年的义和团组织其实也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

可见这个来自波斯的“魔教”对我们的古代历史影响颇为深远。

1.关于“明教”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结尾处描写了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

B.“明教”创建大明帝国,这并非金庸先生凭空虚构的,历史上,朱元璋立明朝也确实受“明教”的影响。

C.真实的明教,是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在其后1000多年间传入中国后改名而成的。

D.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因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在唐朝后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的摩尼教,其教徒在大西洋西岸,欧亚大陆地区,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有分布。

B.五代十国以后的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在一些作品中记载,宋江和岳飞都曾和与明教有关的起义力量交战过。

C.由于朱元璋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他将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己所有,并利用其消灭了蒙古统治者。

D.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数都是明教的教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对“明教”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一些武侠作品中得以接触,不过,在这些“肤浅”的文字里也可能真的得到一些历史的真相。

B.如果明教的教义不诱发教徒们叛乱,那么各朝的统治者不会耗费巨额的财政收入来剿灭他。

C.朱元璋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力量。

D.这个来自波斯人的摩尼教,即人们称之为“明教”抑或“魔教”的教派对我们的古代历史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共27分)

国宝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

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

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

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

“东西在哪里?

”“不急不急。

”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

“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

”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

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江南小城的梅花,曾给他带来多少灵感与熏陶。

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

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

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

王老板还是说:

“不急不急。

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

”“那都是人家瞎吹的。

”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

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

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

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语道:

“看来,老了还是回江南来定居,江南的山水养人。

“这是古今常理,落叶归根嘛,大师!

”王老板附和。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

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

吴承墨下意识地发出一声叹息:

“哦!

”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

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

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湖边的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

转到三楼露天阳台,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

“大师,您作首诗吧。

”此刻,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鹤正飞上飞下,盘旋起落。

吴承墨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

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

“好诗好诗!

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

”吴师母笑道。

“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

”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

“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

”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

吴承墨就像一个上手术台的主刀大夫,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俯身向展放在案上的墨宝。

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

八大山人画草寮,只是草草数笔,淡墨上漂一层赭石,极其传神,似乎住在草寮里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

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

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

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

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

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

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

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

吴师母道:

“你今天吃错药了?

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

”“我还是有点吃不准。

”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

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

“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

”吴师母道。

“看来,还得再看一遍。

”吴承墨小声说。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

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

里面传出一个声音:

“就你清高?

就你圣洁?

就你不食人间烟火?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

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

“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

”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

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

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第二天,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

“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

医生说他是因为太劳累,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

一个多月后,吴承墨才出了院。

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

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取材于徐锁荣同名作品)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梅城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的基调。

B.王老板安排吴承墨夫妇赏梅花听评弹,是为了用同乡的情谊打动他们。

C.吴承墨只要闻闻就能鉴定出画的真赝,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请他来鉴画。

D.小说中的王老板,精明圆滑,虽然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形象丰满。

5.小说中写吴承墨两次即兴吟诗,两首诗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6分)

6.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吴承墨的幻觉。

有人说画面里传出的声音是吴师母的声音,也有人说这是吴承墨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6分)

7.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

在前面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已多次暗示这幅画是假的,请找出其中三处,简要分析。

(6分)

8.小说以“国宝”为题,有何用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

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

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

还,进左谕德。

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

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

世奇言:

“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

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

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

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

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

“事不可为矣。

十七年三月,城陷。

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二王安在。

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

世奇曰:

“嗟乎,吾不死安之!

”其仆曰:

“如太夫人何?

”世奇曰:

“正恐辱太夫人耳。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

“有是哉!

”二妾并自经。

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

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世奇曰:

“勉哉元升。

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

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

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丧。

世奇辞曰:

“苏饥,留此可用振。

”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不赴都。

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避去,世奇经纪其丧。

其好义如此。

赠礼部右侍郎,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刪改)

[注]①息壤:

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n):

罚金。

9.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

C.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主管官员称为礼部尚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

他被皇上派遣到各地巡视,拒绝各位藩王的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

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御贼寇的策略;当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

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D.马世奇品行高尚,讲求大义。

他严格要求自己,喜欢推举奖励后辈;周延儒被赐死,亲近的人大多回避,他不顾与周延需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5分)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5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①

纳兰性德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②,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注)①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婚后三年卢氏不幸亡故,后来词人写下了这首词,②风月:

本指清风明月。

后代指男女情爱。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两句表明情人相伴才算得上是人生美景,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美好爱情的向往。

B.上片后三句是对前两句的具体阐释,说明爱情可使“寻常”“等闲”的生活称心如意。

C.下片的“青鸟”,与李商隐“青鸟殷勤为探看”的“青鸟”皆指传递相思之情的信使。

D.本词一反诗词先写景后抒情的常式,议论开篇,语言简淡清新,饱含词人浓郁的情感。

14.请简要赏析“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三句。

(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苦无依,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对自己的过去做了反思,对将来也进行了安排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是但丁的名言。

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种类似境界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小题3分)

你说你很迷茫,找不到办法,不敢,只能坐以待毙,甘心平庸。

我说,别找借口,无非是懒罢了。

哪里有那么多的迷茫?

你其实该自问一句:

(),不能站在一个高点,哪里有什么好方向给你选择?

如果你懒得去做事,那不是你不忙,而是你压根就不想忙。

明明是“懒得做”,嘴上却说“不喜欢”,不过就是你的借口。

所有的迷茫,都是因为懒——懒得努力,懒得上进,所以,考试不行,工作不好,各种差劲和不如意,却还在推诿,找个别的理由,然后,多可悲!

别人发奋图强,你在偷懒。

你假装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迷茫,然后就地偷懒,而且认为别人的努力是,甚至天真地以为自己得了便宜。

却不知道,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有人说:

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的确,但是下一句呢?

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

一切都是因果,你不努力,大概率事件就是,你最后得到的是最差的结果。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B.其实在努力前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

C.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D.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为什么总是这么迷茫,迷茫的原因是什么?

B.我真的努力了吗?

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

C.自己是不是太懒了?

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理,

D.万丈高楼不都是平地而起吗?

我们的初衷是靠努力去征服,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草率行事得过且过心安理得作茧自缚

B.轻举妄动虚应故事理所当然作茧自缚

C.草率行事虚应故事理所当然自讨苦吃

D.轻举妄动得过且过心安理得自讨苦吃

19.下面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请假条,在语言表达上有五处不得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

请假条

王老师:

昨晚我受凉感冒,贵体欠安。

作为您的高徒,我本不应该耽误学业,但病情严重,急需到医院诊治。

故向您请假一些时间,务必批准,不胜感激。

学生:

小明

×年×月

20.下面是某网站用户登录程序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6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不久前,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位,后来借坐邻座。

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青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

老人挽扶着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拒绝了老人的请求。

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

老人女儿说:

“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

”结果遭到美女反击:

“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对此,有人认为没理由让,又不是坐公交车,应坚持自己的权利,不该被道德绑架;也有人认为可以适当“挤一挤”,助人为乐,但需明确这不是义务。

你怎么看?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答案

1.C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

考核概念的题目命题点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

A项,原文是“暗示”并非用语言“描写”出来;B项,“确实”错误,原文有表猜测的“恐怕”二字;D项,原文是在“唐朝时”并非以后都禁止。

故选C。

2.C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C项,原文只是说“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并没谈到“消灭”。

再者,因果关系,也不是很有根据。

故选C。

2.C.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C项,原文只是说“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并没谈到“消灭”。

再者,因果关系,也不是很有根据。

故选C。

3.B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B项,“那么各朝的统治者不会耗费巨额的财政收入来剿灭他”错误,原文只提及“清朝嘉庆年间还曾经爆发过一场席卷五省,持续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

清王朝损失惨重,消耗的军费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

没有“各朝”的说法。

故选B。

4.D

A.“温馨的基调”有误;B.“为了用同乡的情谊打动他们”不准确;C.“只要闻闻就能鉴定出画的真赝”“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请他来鉴画”有误。

5.第一首诗描写了梅花孤傲高洁的形象,暗示了吴承墨清高自许的心理。

第二首诗写别墅小区的美景令人沉醉,暗示了吴承墨对住在别墅的奢华生活心生羡慕向往之情。

.解答该题,应当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考虑,第一首诗的“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写出的是梅花孤傲高洁的形象,以花喻人。

第二首诗“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

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是写别墅小区的美景,暗示了吴承墨对住在别墅的奢华生活心生羡慕向往之情,意思对即可。

6.略

本题可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进行分析,从三种说法中选出一种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7.王老板赠送别墅给吴承墨,表明他本来就知道这幅画是赝品,想贿赂吴承墨得到是真品的鉴定。

吴承墨发现画上印泥颜色淡,画面没有冰片和麝香气息,与八大山人真迹不符,暗示是赝品。

吴承墨在鉴定书上签字盖章时手发抖,不愿落墨盖章,表明他心知是赝品,内心犹豫挣扎。

本题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和描写内容考虑,如根据“王老板赠送别墅给吴承墨”“吴承墨发现画上印泥颜色淡,画面没有冰片和麝香气息,与八大山人真迹不符”“吴承墨在鉴定书上签字盖章时手发抖,不愿落墨盖章”等情节分析,意思对即可。

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8.“国宝”意为国家级的宝物,指极有价值的事物。

题目点明小说以“国宝”为线索。

贯穿全文的“国宝”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一是指鉴定大师吴承墨;但事实上,画是赝品,吴承墨为个人私利违背了职业操守,两者都不配称为“国宝”,用“国宝”作为题目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解答该题,首先要解释“国宝”的含义,然后从它作为线索的角度分析,根据文中“您是国宝级的大师”“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等信息分析“国宝”的表面含义,也应当根据小说的主题分析出“国宝”具有讽刺意味。

意思对即可。

如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C

试题分析: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

将要上吊自杀,二妾盛装来到面前。

马世奇惊讶地说:

“你们因为我要死,将要辞别我离去吗?

”(二妾)回答说:

“听说主人要尽节,我们二人来跟着一起死。

”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

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

首先要理解“自经”的含义,是“上吊自杀”的意思;注意主语标志:

二妾、世奇、我二人,据此可排除A.B两项;对话标志:

曰、对曰;根据语意,“将辞我去耶”的省略主语是“二妾”,所以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

10.B

试题分析:

B项,“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理解错误。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11.D

试题分析:

D项,“他不顾与周有嫌隙”理解错误,原文是“世奇同郡远嫌”,意思是“马世奇因是同乡避嫌”,“嫌”是“避嫌”的意思。

12.①只有命令总督巡抚镇将严格约束队伍,使士兵不虐待百姓,百姓不为士兵所苦,那么叛乱就可以消除。

②在此之前,兵部主事成德将要赴死,写信给马世奇,以慷慨从容两条大义相约。

【文言文译文】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马世奇小时候聪敏异常,酷爱学习,有文学方面的名声。

考中崇祯四年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任编修。

崇祯十一年,皇上派遣文学侍从之臣分别晓谕各位藩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