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869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必备教案39

第四章五代、辽、宋、夏、金、元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

本单元包括五代十国(不作考试要求)、辽、北宋、西夏、南宋、金、蒙古汗国、元朝的历史,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

最主要的特征是: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政治特征:

北宋统一了中原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辽、夏、金先后同北宋、两宋对峙。

元朝统一全国,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经济特征(不作考试要求):

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到南宋时,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都超过了北方,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伴随着民族融合,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

民族特征:

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一度频繁,但均通过和议维持了和平局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外交特征(不作考试要求):

主动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和交流。

文化特征:

中国的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并开始运用于军事和生活领域。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运用及传播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宋词、宋话本、元曲等市民文学兴起,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新特点。

【考点清单】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2)中央集权的强化;(3)科举制的发展。

【解析】中央集权的强化,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科举制的发展,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应突出掌握其统一战略,明确北宋只是实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局部统一;对“中央集权的强化”应分类掌握其集权措施并辩证认识其集权影响;对“科举制的发展”应突出在中央集权强化背景下的新措施。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庆历新政(2008、2009年新增考点)与王安石变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庆历新政,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

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应分土地、农民、内冗、外肋四类掌握并分析其根源;对“庆历新政”应突出其中心措施,分析新政内容的现实意义;对“王安石变法”应分类掌握其内容,概括成效、败因和性质。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2)宋辽的和战;(3)西夏的建立;(4)宋夏的和战。

【解析】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应突出契丹与中原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蕃汉分治制度;对“宋辽的和战”应着重分析澶渊之盟的背景和影响;对“西夏的建立”应注意西夏仿唐宋王朝建立的相关制度;对“宋夏的和战”应明确宋夏双方的相互妥协。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1)金的建立;

(2)辽和北宋的灭亡;(3)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4)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解析】金的建立、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金的建立”应着重掌握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对“辽和北宋的灭亡”主要掌握辽的策略及“靖康之变”的原因;对“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要突出岳飞的抗金策略及岳飞的治军特色;对“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则要注意“绍兴和议”的内容及金的迁都。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兴起(2008、2009年新增考点);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2008、2009年新增考点);(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

【解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元朝的灭亡,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

对“蒙古的兴起”应突出蒙古政权的建立和对外征战;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应注意元朝的建立、定都和文天祥抗元的全面分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强调民族融合的表现及中央政府开始管辖西藏地区;对“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应突出中央机构设置和主要行省的分布;对“元朝的灭亡”应着重分析原因。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理学和史学(2008、2009年新增考点);(3)文学。

【解析】科学技术、理学、文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史学,是08、09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

对“科学技术”主要围绕三大发明和两位科学家展开;对“理学”要强调其思想来源和实质;对“史学”要突出司马光的贡献并纵向掌握以前的历史著作;对“文学”应分析宋词、宋话本和元曲繁荣的社会原因,突出掌握其主要代表人物。

【知识梳理】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1)政治:

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全国统一。

北宋从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科举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改革。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

1.北宋建立

时间(960年)人物(赵匡胤)都城(东京)方式(兵变)

2.局部统一

(1)战略: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原因:

南方军队弱但经济富裕;北方军队强但经济贫瘠。

先削平南方政权较容易并可积累国力,为消灭北汉打基础。

(2)北宋只完成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979年)

因为北方有辽(契丹)、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几个并立政权(西夏1038年才建立)。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

改变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措施:

(1)集中军权:

解权削权留虚名;禁军统领一分三;将帅枢密相牵制;实行更戍防专权;精壮士兵入禁军;禁军半数卫京师。

(2)集中行政权:

中央:

宰相职权一分三(类似隋唐)——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地方:

知州通判相牵制(通判管监察)

(3)集中财权、司法权:

转运(使)地方赋税;死刑中央复核(秋后问斩)。

3.评价:

(1)积极:

铲除割据基础,维护统一安定,有利经济发展。

(2)消极:

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祸根。

(积贫:

财政负担沉重;积弱:

军队战斗力弱)

(三)科举制的发展

1.表现:

(1)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

(2)殿试成为定制

(3)进士科最主要(4)实行糊名防弊(5)录取名额大增

2.作用:

(1)积极:

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道路(学而优则仕),扩大了北宋政权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消极:

科举制在宋代的进一步发展,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文化手段,必然出现官吏冗杂的局面。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危机的表现: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3)冗官、冗兵、冗费(分化事权、养兵防乱、岁币负担—破财免灾)。

(4)辽、西夏的威胁。

2.危机的后果:

这些危机是封建制度固有矛盾激化的结果,形成了北宋统治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庆历新政(试点)

1.开始:

宋仁宋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2.内容:

(1)整顿吏治(考核、限制、保举、精简);

(2)减负诚信(减徭役、肃政令)。

3.结果:

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阻挠而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展开)

1.开始: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内容:

(1)理财措施:

青苗、募役、农田水,方田均税、市易法。

(2)军事措施:

保甲法(兵农合一,似府兵制);将兵法(似募兵制)。

(3)教育措施:

①改革科举(专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为儒经,成绩优秀直受官)。

意义:

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或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

3.成效:

财政收入增加,农业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扭转积贫积弱。

4.败因:

(1)用人不当,危害百姓(转嫁负担);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主要)(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3)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如司马光)。

5.意义:

(1)性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作用:

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精神:

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民族: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由于封建生产关系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

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东北)

1.契丹兴起(鲜卑族的一支)

(1)原居地:

辽河上游。

(2)社会生活变化:

游牧渔猎——部分农耕。

原因:

汉族农民北迁,带去先进技术(种植、织布、建房)。

2.契丹政权建立

(1)条件:

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2)建立:

916年,阿保机,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

3.“蕃汉分治”制度

(1)内容:

辽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渤海人:

唐朝的粟末靺鞨人)。

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2)原因:

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

(3)实质:

这是一种民族分治(联系唐太宗时对东突厥)制度,但本质上是阶级统治。

(4)作用:

这是对农耕文明的肯定与保护,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

(1)目的:

北宋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

(2)经过:

两次征辽都失败。

(3)结果:

北宋由进攻转为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

2.澶渊之盟(1005年)

(1)背景:

宋真宗亲征鼓舞士气,辽方提出议和要求。

(2)内容:

宋给岁币辽撤兵,约为兄弟各守边。

(3)影响:

①有利:

对峙局面形成;基本维持和平;双方往来不断;促进民族融合。

②不利:

加剧财政困难,加重百姓负担。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西北)

1.西夏的建立(羌族的一支)

居住地(陕甘宁一带)生活(游牧)时间(1038年)人物(元昊)都城(兴庆)(银川)

2.西夏的制度

制度仿唐宋;文字仿汉字;民族分治(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

3.宋夏和战

(1)多年战争:

元昊请求讲和。

(2)宋夏和议(1044年)

①内容:

取消帝号对宋称臣;送夏岁币重开边贸(摆阔气图虚名,以钱物化干戈)。

②作用:

基本维持和平,民族融合加强。

归纳:

辽、夏政权相似之处

①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②都仿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

③都有自己的文字④都实行民族分治

⑤都与北宋先战后和⑥都从北宋得到经济实惠(“岁币”)

四.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

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北宋中后期逐渐强盛并统一女真各部。

2.女真抗辽初步胜利

性质:

正义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3.金朝建立

时间—1115年;人物—完颜阿骨打;都城—会宁(黑龙江阿城)。

4.猛安谋克制

(1)名称:

猛安意为百夫长;谋克意为千夫长。

(2)性质:

“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5.女真族的封建化

夺取土地,役使汉人耕种,谋克户成为地主,采有封建生产剥削方式,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二)辽和北宋灭亡

1.金与北宋联合灭辽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

2.金灭北宋1127年

(1)标志:

“靖康之变”(金军攻破开封,北宋徽宗和钦宗被俘)“靖康耻,犹未雪”。

(2)北宋灭亡原因:

客观原因:

金军的强大。

主观原因:

北宋统治集团腐朽不堪。

表现为:

①金、宋联合攻辽,策略失误(兔死狐悲);

②投降派葬送抗金成果;

③宋徽宗没有抵抗决心(慌忙传位,父子同被俘)。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时间—1127年人物—赵构都城:

应天府(河南商丘)—临安(浙江杭州)

2.北方义军抗金太行山八字军

南宋初期,王彦在太行山区创建的抗金武装。

因其将士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

后改编为南宋正规军,曾在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

3.岳飞抗金

(1)方针:

连结河朔(团结黄河以北的义军)。

(2)胜利:

“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成为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取得郾城大捷,乘胜进逼开封,金军准备撤退。

(3)岳飞遇害:

宋高宗和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对他们的统治不利,命令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罪名把他杀害。

(4)取胜原因:

①抗金正义,人民拥护(根本);②“岳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强;

③其他抗金将领的配合(如韩世忠);④北方义军的支持。

(5)评价岳飞

①抗金斗争维护了人民利益,应肯定;

②岳飞有“愚忠”思想(镇压钟相、杨幺起义;班师回朝),应否定;

③岳飞文武双全的个人素质和严明治军的带兵风格,应发扬。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

(1)内容:

划定疆界;称臣纳贡。

(对南宋来说是名利双亏)

(2)影响:

使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定下来。

(3)评价:

南宋付出沉重代价,获得相对和平局面。

2.金朝迁都

上京(会宁,黑龙江阿城)—燕京(北京),改名中都

归纳:

古代史上北京的名称演变

战国—蓟秦朝—渔阳隋朝—涿郡唐朝—范阳北宋—南京、幽州

金—燕京、中都元—大都明清—北平、北京

五.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兴起历史悠久,争战不休

2.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

(1)统一蒙古草原

(2)建立蒙古汗国“成吉思”意为强大或大海

(3)长期征伐取胜

①概况:

对外:

打到中亚、俄罗斯和印度河流域,建立四大汗国(见教材112页元朝疆域图)。

伊利汗国含今东南亚、南亚;察合台汗国含今新疆地区;钦察汗国含今中亚和俄罗斯欧洲部分;窝阔台汗国含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部分。

这四大汗国是武力征服的结果,缺乏共同的经济联系。

对内:

进攻西夏(压迫西夏)和金(反压迫;三年一“减丁”)。

②胜因(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征服相对先进地区的原因):

一是上述地区内部矛盾激化;二是蒙古汗国拥有强大的骑兵(大量快速反应部队);三是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元朝建立(“元”来自《易经》“乾元”,“元”等于“天”)

时间:

1271年人物:

忽必烈都城:

大都

2.统一过程

先灭西夏(1227)后吞金(1234),招降吐蕃(1246)征大理(1253),元朝最后灭南宋(1276)。

3.统一策略

攻金之前先灭夏,以免受夏牵制;联合南宋灭金(借刀杀人);灭南宋前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使南宋腹背受敌。

4.分析文天祥抗元

(1)落后性:

对抗统一潮流,最终悲剧收场。

(2)进步性:

元军残暴害民,符合人民利益。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前提:

元朝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了大一统局面。

2.概况:

(1)建立辽阔版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

(2)汉族和边疆各族双向迁移,加强民族融合;

(3)黄河流域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

(4)外来人口与中国人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5)开始对西藏(宣政院辖地)和台湾地区(澎湖巡检司)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1.中央机构

(1)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2)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3)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关(4)宣政院:

宗教西藏事务

2.地方—行省制度

(1)概况:

十二个行政区划(十大行省两直辖,两个行省较特殊)

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宣政院直辖—西藏

岭北行省—内蒙古及以北地区辽阳行省—东北地区

(2)影响:

①为我国明清以后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促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

(3)文化: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开始向国外传播,科技著作、天文、历法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适应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的哲学思想(理学)出现。

反映城市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兴起的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如宋词、元由和风俗画等。

六.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宋元文化地位:

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

宋元文化特点:

(1)科技特点:

科学技术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有重要作用。

(2)文学特点:

理学产生(思想)、词曲繁荣、世俗文学出现。

(3)民族文化特点:

民族相互交融,保留本族传统。

宋元文化繁荣原因:

继承发展并重;政治相对统一;经济持续发展,政策开明开放。

(一)科技

1.三大发明的发展(渐进过程;世界贡献)

从隋代雕版印刷到北宋毕升活字印刷;从战国司南到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新航路开辟的巨大贡献);从炼丹家发明火药到火药的运用外传(唐末用于军事、北宋专门机构、南宋管形火器、元代火药西传)。

2.建筑技术提高

一人(李诫)一书(《营造法式》)四建筑(寺、塔、桥、都)

3.北宋沈括:

《梦溪笔谈》“十二气历”

4.元朝郭守敬:

简仪、高表;全国测量(类似僧一行);《授时历》。

(二)哲学和史学:

理学和史学

1.理学:

(1)概念:

它是宋代的主要哲学思想,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2)代表人物:

南宋朱熹

(3)主张:

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存天理(封建道德和等级秩序),灭人欲(人民的权利)

(4)实质:

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史学:

(1)著作: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2)体例: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3)时间:

上起战国、下至五代。

(三)文学:

词、诗、话本和元曲

1.词

(1)五代:

南唐后主李煜

(2)两宋:

①繁荣原因:

封建经济发展,市民队伍扩大;两种矛盾尖锐,更能抒发感情。

②宋词代表:

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李(清照)

2.诗:

陆游—诗为主,词出色

3.话本:

宋代新兴的世俗文学(含评书、说弹)

4.元曲:

(1)概念:

它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元杂剧是综合舞台艺术,韵文散文结合。

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含小令和套曲。

(2)代表:

关汉卿《窦娥冤》。

(四)艺术: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略)

【要点透析】

1.北宋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

国家分裂,十国割据;武装夺取政权,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

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南宋的社会特点

(1)政治上,偏安于中国南部的半壁江山。

(2)民族关系上,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前期抗金,后期抗元。

(3)经济上,南方经济超过北方黄河流域经济。

(4)文化上,南宋时期文字多体现了反抗民族压迫的内容,带有爱国感情。

3.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

(1)背景与目的:

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内容:

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进行再分配。

它虽使封建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强,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失败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没有触动,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造成的。

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取得成功。

4.对两宋繁荣和危机并存现象的理解

(1)繁荣,指的是经济文化的繁荣。

主要表现在:

农民发展水平超过前代;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和造船业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商业方面,城市商品经济发达超过了前代,海外贸易发达;科技方面,四大发明有三项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或被广泛应用或传到外国,文学、史学和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危机,指的是政治军事方面出现了危机。

主要表现在:

北宋初加强了中央集权克服了唐后期和五代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增多,机构重叠行政效率极低;将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地方将领和政府没有机动性;重兵驻防在京师造成了边境防御力量的削弱和与少数民族战争每战必败,不得不议和,拿物资换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不利于国防军事事业。

5.北宋东京和唐都长安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

(1)北宋东京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代长安,人口增多,消费需求更强,这是北宋东京城市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

(2)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突破了商业活动区域限制,改变了都城的城市布局。

(3)北宋东京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唐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4)北宋东京出现了娱乐兼商业场所“瓦肆”。

(5)北宋东京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尤其是以汴河(原隋朝大运河通济渠段)为主的水运最为重要。

6.契丹“蕃汉分治”和当今一国两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根据境内或国内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国策;

(2)实施的结果都促进了境内或国家的经济发展。

不同点:

(1)具体对象不同:

“蕃汉分治”是在少数民族政权下进行的,是对境内不同民族实行的不同政策;一国两制是在独立的国家主权之下,对不同制度地区实行的国策。

(2)实施原因不同:

“蕃汉分治”因为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主要解决境内不同民族地区的管理问题;一国两制主要根据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不同等因素制定的国策。

(3)影响不同:

“蕃汉分治”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一国两制不仅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为世界其他地区解决类似争端提供了借鉴。

(4)性质不同:

“蕃汉分治”处于封建社会,带有封建性;一国两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7.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不同点:

(1)盛行的时代不同: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

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下,郡、县是中央政府的下属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下,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3)作用和影响不同: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

【真题再现】

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答案】C

【解析】联系课本知识,其余三项表述有误。

2.(20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

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