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014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docx

推荐精品会展行业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4月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和主要政策5

1、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制5

(1)行业主管部门5

(2)行业协会及自律组织5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6

二、会展行业概述6

1、会展行业简介7

2、会展行业产业链8

3、会展行业发展历程9

(1)国际会展业发展历程9

(2)国内会展业发展历程11

三、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现状14

1、我国会展业规模持续增长,会展经济产值不断扩大14

2、我国会展业呈现五大会展经济带格局15

3、场馆存量不断增加,新建场馆向中西部延伸17

四、细分行业发展状况18

1、汽车产业会展规模19

2、建筑材料行业会展规模20

3、光电博览会22

4、科技博览会23

五、行业发展方向24

1、行业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25

2、行业规模化和集中化程度加深25

3、行业更加细分化和专业化26

六、进入行业的主要壁垒27

1、品牌壁垒27

2、资源整合壁垒28

3、专业壁垒28

4、市场壁垒29

七、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化程度29

八、行业主要企业情况32

1、汉诺威米兰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32

2、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32

3、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有限公司32

4、青岛海名国际会展有限公司33

九、行业经营模式及盈利模式33

十、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35

十一、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36

1、有利因素36

(1)国家及各地区鼓励会展业发展36

(2)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会展业发展37

(3)国内展馆建设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37

(4)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会展业市场化发展39

(5)国际市场重视中国会展业,“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会展业走向世界40

2、不利因素41

(1)我国会展业管理体系尚不完善42

(2)我国会展企业品牌积累不足43

(3)我国会展企业资金实力不强44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和主要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制

(1)行业主管部门

我国会展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商务部,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下设业务四处,负责会展业的促进与管理等工作;同时文化部也对本行业进行一定的指导。

(2)行业协会及自律组织

目前我国尚没有全国性的会展业协会,2014年商务部与贸促会开始联合发起筹建中国会展业协会。

各省、市在国家和地区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下成立省、市级会展业协会。

如广东会议展览业协会于2001年9月28日成立,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于1989年成立,分别是所属省、市地区最具权威性的组织。

中国展览馆协会主要由展览主办机构、展览场馆、展览中心、展览工程公司、展览运输公司、展览媒体、高等院校、展览科研机构、以及与展览行业相关的且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自愿参加组成。

目前会员单位已近1,400家,分布在29个省、70多个城市,其中以区域性展览协会、各行业协会名义加入的团体所包含的各自上千家会员,会员单位业务范围涵盖了整个会展产业链。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为商务部下属学会,是由从事或热心会展经济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会展相关行业工作者和团体单位自愿组成的学术性、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会展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支持、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近年,我国会展业相关产业政策如下:

二、会展行业概述

1、会展行业简介

会展是指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集体性活动的统称,不仅包括各类展览会、博览会、会议活动,比如世博会、奥运会等实际上都属于广义的会展范畴。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能够促进供需对接、畅通流通渠道,对城市产业及周边经济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带动和放大效应,并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会展业具有“一带九”的联动优势,即会展业除本身产值外,利用其产业关联效应能带动交通、通讯、酒店、餐饮、旅游、零售、广告、印刷、装饰、物流货运等周边产业的发展。

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能优化行业的配置资源,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需要会展业服务业的支持。

会展紧扣经济发展趋势,展示经济发展成果,直接刺激贸易、旅游、宾馆、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发展,大型和专业性的展会项目往往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布、展示平台,推动商品与服务贸易、投资合作、高端论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随着全球会展业的不断发展,会展业对全球经济带动作用也愈发明显。

据商务部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编制的《中国会展业行业发展报告2014》,全球会展产业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总和的4%,并呈现出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展会面积规模化和会展产业集中度高等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会展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有效拉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旅游等众多服务业的增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会展业直接经济产值已经达到了4,190亿元,创造的间接经济产值也十分巨大。

在新时期,会展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

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2、会展行业产业链

会展行业上游主要是展馆等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下游是会展业所服务的国民经济各个行业。

其中,展馆建设是物质层,承载、满足并定义会展的硬件属性;会展组展则是会展行业的核心层,包括会展创意策划、招商组展、现场运营、数据统计;国民经济各细分行业是应用层,是会展企业服务的对象。

会展行业中,除组展企业承担招商招展、策划、统筹运营外,相关的会展主场服务机构、物流企业、展台搭建机构、广告策划企业也承担了协助会展组展商更好运营会展的职能和作用,也属于会展行业的范畴。

其中会展主场服务,即展览会现场管理与服务的外包和代理,是展会的组织者指定某一专业会展服务公司对展会现场使行管理、协调和服务的一种新型专业服务模式,它是在展会组织者与场馆、展商和观众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和“纽带”。

会展物流则是为参展商提供特殊的物流服务。

此外,会展周边产业涉及、交通、金融、商购、海关、媒体、旅游、餐饮、酒店等方方面面。

3、会展行业发展历程

(1)国际会展业发展历程

会展业在国外发展已有很长历史,1890年世界上第一个样品展览会在德国莱比锡举办。

随着社会演变和科技进步,会展业作为一种经济存在形式,其内容、功能和办展方式等各方面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欧洲会展经济整体实力较强,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

其中,德国是第一号的世界会展强国,其专业性、国际性的展览会数量多、规模大。

亚洲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仅次于欧美。

东亚的日本、中国及中国香港,西亚的阿联酋,东南亚的新加坡,凭借广阔的市场、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发达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服务业发展水平、

较高的国际开放度或地理区位优势,逐渐成为亚洲展览大国。

近年来,全球会展业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根据《进出口经理人》杂志每年对世界商展100大排行榜的统计,100大商展的最低进入门槛和平均面积均保持平稳增长。

近三年,世界100大商展的最低进入门槛从2011年的105万m2提升到2014的116万m2,增长了11万m2;100大世界商展的平均面积也从2011年是181万m2上升到2014年的195万m2。

德国政府对会展业的投资较高,对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区的展览场馆的建设投入巨资,并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

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是政府和展览业之间的桥梁,每年对世界各地的展会进行考察,并形成报告,为德国政府赞助本国企业出国参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德国会展业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国际性的展览会数量多、规模大、效益好、实力强,在国际性贸易展览会方面优势明显。

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2/3都在德国主办。

根据《德国会展业发展经验及借鉴》(全球化杂志出版,2014年第3期),德国每年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会约有130多个,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参展商来自国外。

在展览设施方面,德国也称得上是头号世界会展强国。

德国现拥有23个大型展览中心,其中超过10万m2的展览中心就有8个。

(2)国内会展业发展历程

①初步兴起阶段(19511980年)

1951年,中国首次参加“莱比锡春季博览会”,标志着新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开端。

1953年,中国贸促会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

自此开始,中国展会展业进入起步期。

这一时期,出国展和来华展都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511980年,中国贸促会共组织了400余个出国展,以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为目的;19531978年,我国共接待112个来华展,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

总的来说,起步期阶段的展览会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和组织水平不高,大部分还不具备现代贸易展览会的特征,把展览作为产业发展的意识尚未形成。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结束了没有大型展馆的历史,中国会展业进入了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20年。

②迅速发展阶段(19812000年)

从1980年200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展览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

1978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建国后我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

之后,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在亚洲乃至世界上知名的专业展览会,如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大连时装博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

此外,出国展也经历了重大变革,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贸促会于1986年组团参加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大大加强,在中国出国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

截至2000年,中国初步形成了自主办展、来华展、出国展并驾齐驱,政府或相关部门、协会/商会、国有展览公司、民营展览公司、合资展览公司等多主体办展的格局,会展业走向专业化、市场化。

③产业提升阶段(20012005年)

2001年,德国三大会展巨头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标志着国际会展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正式拉开。

到2005年,中国展览业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国际展览范围涵盖机械、电子、通信、石化、仪器、钟表首饰、服装、银行、建材等各行业;展会的主办单位形成了政府、各协(商)会、外贸公司、国营和民营展览公司、中外合资展览公司以及外资展览公司等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新格局;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一些境外展览公司作为协办、主办单位开始介入内地展会。

正是基于以上特征,该时期被称为中国展览业的“产业提升阶段”,主要特征是外资大量介入展览市场、品牌展会不断涌现、办展主体多样化。

④全面市场化、国际化阶段(2005年现在)

2005年1月,UFI、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国内外会展界引起巨大反响。

国家随即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我国会展业发展,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7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等。

2015年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展览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展览业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会展行业已经从由政府主导格局转向市场化。

组展主体上,会展行业已形成多元组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办展转变为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五大办展主体。

参展行业由传统行业逐渐向战略新兴行业转化。

制造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展览会数量增多,体现出初步转型升级的态势;会展城市逐渐由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东北、中西部会展经济带逐渐形成,会展经济呈现出全面开花局面。

国际化方面,我国的会展项目以及会展机构得到UFI、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FKM等协会的认证越来越多。

国际上著名的会展公司来华办展,一些国际性品牌的会展被移植到我国市场。

中外企业联合办展的模式屡见不鲜,中外合资会展企业也不断增多。

三、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现状

1、我国会展业规模持续增长,会展经济产值不断扩大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4年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2014年,我国举办各类展览数量从4290场上升到7495场,年复合增长率达727%;展览面积从4990万m2上升到9736万m2,年复合增长率达1111%,展览面积增长快于展览项目增长,单位项目规模扩大,展览效益向好。

随着会展业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的快速增长,相应会展经济产值也实现大幅增长。

根据商务部等机构的统计数据,2009年会展经济直接产值仅为1817亿元,到2014年增加到419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18%,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6361万亿元的068%,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万亿的14%。

2、我国会展业呈现五大会展经济带格局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开放和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贸易发达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我国,正是由于各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开放程度等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会展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东会展经济产业带”、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华南会展经济产业带”,以武汉、郑州、成都、昆明等城市为龙头的“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和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中心的“东北边贸会展经济产业带”。

这些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通过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次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1)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廊坊等城市为重点,其会展业发展早、规模大、数量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门类齐全,知名品牌展会集中,辐射广。

另外,在北京的会展业中,由原中央政府部门转化出来的全国性专业行业、协会成为办展主力是北京会展业的另一特点,使北京会展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十分突出。

2)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城市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带已经形成。

该产业带起点高、政府支持力度大、规划布局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受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影响大,发展潜力巨大。

3)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交会为助推器,以深圳、珠海、厦门东莞等会展城市群,形成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

4)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沈阳、长春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依托东北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及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形成了长春的汽博会、沈阳的制博会、大连的服装展等品牌展会。

5)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武汉、成都为中心,以重庆、西安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经济带,通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武汉的华中国际汽车展、武汉光博会、成都的西部国际博览会、绵阳的科博会、重庆的高交会、西安的东西部洽谈会等品牌展会。

3、场馆存量不断增加,新建场馆向中西部延伸

展览馆是决定展会规模主要因素,其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展会服务方式的质量和水平,会展业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业发展,加强展览馆基础设施建设。

自2002年起,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我国各大城市开始争先恐后地进行展馆建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而近年以来展馆的建设力度更是达到了高峰。

根据《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与《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省专业会展场馆从2011年统计到的153个,室内面积为50433万m2快速增长到2014年总计226个,室内面积96413万m2,其中专业展馆(室内可租用面积大于等于5000m2,且举办2个以上经贸类展览会的展览馆)128个。

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的面积已经超过号称“世界会展之国”的德国成为全球第一。

2014年全球十大顶级场馆中,中国占据两席,其中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居第二位,室内展览面积达400万m2,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馆位居第五位,室内展览面积达338万m2。

2014年全球及国内十大顶级场馆如下表所示:

截止到2014年底展览馆市内可租用面积10万m2以上城市一览表:

在场馆存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除北上广一线会展城市外,中部的重庆、武汉展馆建设也快速增长,分列全国第4、第5。

截至2014年底,在建展馆中四川、湖南、江西分别以2150、2020、20万m2的在建展馆面积排在国内的前三位,表明展馆建设正快速向中西部转移。

四、细分行业发展状况

展会项目主要有汽车展、家装建材展、光电博览会和科技博览会等。

其中,汽车展、汽车用品展、家装建材展属于消费展,这类展会分布广、受众面广,主办机构多为商业化会展企业,是我国会展业服务的重要细分行业。

光电子博览会和科技博览会属于贸易展,这类展会集中在经济、贸易需求度高,或在特定行业具有集中技术优势的地区,是企业对企业的专业展会,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或者会展企业主办。

1、汽车产业会展规模

根据贸促会统计数据,我国重工业展览会可细分为16个细分行业,主要有汽车产业、电子与自动化、工业设备维修车、电气电力等。

其中,汽车产业是我国10大重工业细分行业会展中位居第一,且无论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均远高于位居第二的电子与自动化行业。

2014年我国10大重工业细分行业会展规模如下表所示:

根据贸促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4年我国汽车产业会展在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整体保持增长趋势。

展览数量从2012年的136场增长到2014年的177场,年复合增长率为918%;展览面积从2012年的600万m2增长到2014年的938万m2,年复合增长率为1606%。

虽然2013年和2014年的展览数量持平,但单体展览面积继续增加。

2、建筑材料行业会展规模

根据贸促会统计数据,我国轻工业展览会可细分为26个细分行业,主要有食品饮料烟酒、眼镜珠宝钟表、建筑材料、婚丧用品等。

其中,建筑材料业在我国10大轻工业细分行业会展中,就展览面积而言位居第二,仅低于食品饮料烟酒行业;就展览数量而言位居第三。

2014年我国10大轻工业细分行业会展规模如下表所示:

根据贸促会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22014年我国建筑材料会展细分行业的展览数量从2012年的100场下降到2014年的90场,展览面积从2012年的328万m2增长到2014年的358万m2,年复合增长率仅为349%。

虽然20122014年我国建筑材料会展细分行业展览数量有所下降,但单体展览面积从323万m2/场增加到397万m2/场,说明建筑材料会展细分行业通过单场展览会的影响和规模在逐渐提升。

3、光电博览会

光电博览会是我国向国内外展示光电产业最新产品与技术的专业性和国际性的高端展会。

我国目前有四大光电博览会,分别为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和中国(北京)国际光电展览会(四大光博览会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其中:

1)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是我国创办最早、全球规模较大的光电专业展览,已成功举办十七届;2)慕尼黑上海光博会是由外商会展企业主办,是亚洲影响力较大的光电行业盛会;3)“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是国内中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光电子行业盛会,至今已成功举办12届,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4)中国(北京)国际光电展览会是我国北方知名的光电展会,每年在首都北京举行。

第十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是湖北首个转型为“政府引导、企业操办”的国际性展会。

根据官方网站显示,我国四大光电博览会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4、科技博览会

科技博览会是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传播前沿思想理念、发布产业政策信息、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标志性品牌活动,能有效推动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的战略合作。

我国有三大科技博览会,分别为:

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我国三大科技博览会具体情况见下表)。

其中:

1)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于1998年开始创办、是国内规模、影响力较大的大型国家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盛会,每年有近40个境外政府和专业代表团参加;2)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于2013年创办,创办时间最短,但其展会面积、参展人次、签约项目金额均已达到较大的规模,是国际性的科技博览盛会;3)中国(满洲里)北方国际科技博览会创办于2004年,已连续举办十二届,是目前中俄蒙毗邻地区举办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影响较广、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科技成果暨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会,有效促进了国内有关省市与俄罗斯、蒙古的技术交流合作。

五、行业发展方向

在未来,我国会展业发展将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行业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

2013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全国开展了政府主办展会活动的清理规范工作,政府部门主办展会数量减少、质量提升,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大,继上海工博会、沈阳制博会成功委托专业化会展企业经营后,武汉光博会和新疆亚欧博览会也采用了政企分开的运作模式,政府办展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我国出国展览稳步发展,UFI会员中,中国2014年会员达到86个,我国办展机构在国际会展业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国内会展市场进一步开放,如英国励展博览集团进军郑州,德国斯图加特展览公司在南京设立合资公司,英国ITE公司以数亿元的资金收购上海展会。

总之,随着我国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会展业朝着市场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中国会展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行业规模化和集中化程度加深

随着会展业中品牌性展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吸引着全球主要供应商和采购商参展,为满足全球客户的展览需求,单项展会的规模呈增大趋势。

同时,会展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兼并和重组,单个会展公司运营的展览项目越来越多,行业呈规模化、集中化的发展态势。

根据全球会展业的并购专家梅菲尔德媒体策划公司(MayfieldMediaStrategies)统计,中国已成为亚洲会展并购市场的主战场,2014年110月,全球会展并购案共56起,亚洲共有18起并购案,中国以8起居亚洲之首。

包括英国ITE公司收购了中国涂料展50%股权,英国塔苏斯集团收购50%的SIUF展会股权,UBM收购上海天盛展览有限公司大部分股权。

此外,国际展会巨头与国内企业合作办展的战略合作方式也日益增多。

在过去的十年,我国会展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标准体系、行业组织建设取得较大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