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249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欣赏交响乐.docx

如何欣赏交响乐

如何欣赏交响乐

(一)

 

与你一起进入古典音乐大门

已故梁荣超先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先后担任过广东电视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其编辑的音乐节目涉及古今中外,内容深入浅出,解说通俗易懂,深受听众和乐迷的尊重和喜爱。

《老梁谈音乐》是1986年4月梁先生撰稿及主持、历时7年9个月的长寿节目,后来梁先生将有关资料整理成册在刊物上连载刊出。

应网友的要求,本网站设立《老梁谈音乐》栏目,发表梁先生的几十篇论文,以飨读者。

自从1978年广东电台恢复播放外国古典音乐之后,受到听众们的欢迎,但同时又引起一些问题。

有些年青的朋友写信来说:

“我很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它们的旋律很动听,内容丰富多样,但一碰到大型的乐曲,例如交响乐、协奏曲之类,有时就会感到茫然,一大堆乐器奏出很多音乐,怎样去理出一个头绪来呢?

”我想: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很自然的,因为一个刚刚接触到这类乐曲的人,必然会碰到这些问题,正如对一种未了解的事物,你要去掌握它、熟悉它,自然要经过一个理解的过程,世间很多事情很少一蹴而就的。

为了提供一些欣赏古典音乐的方法,我就制定一个时间表,打算用分门区别、循序渐进的方法和电台的听众一起探讨。

这里面有些是我在长期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里,总结出来的一点点经验,有些则是参考了一些音乐欣赏的著作而归纳出来的方法,供他们参考。

有一部分资质特别的听众不一定循着这个方法进行,因为各人情况不同,有些人可以直接登堂入室、进入音乐的自由王国,但这种爱好音乐者毕竟少一些,对于一般的听众,我这个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过这个“怎样欣赏交响音乐”的题目相当大,包括的内容也很多,所以我准备分成12个单元来谈它,这12个单元是:

1.感性式的音乐欣赏,2.理性式的音乐欣赏和管弦乐队概念,3.欣赏初阶--舞曲和进行曲等,4.变奏曲在交响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5.回旋曲和赋格曲在交响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6.交响音乐的灵魂--奏鸣曲式,7.管弦乐序曲,8.管弦乐组曲,9.协奏曲,10.交响曲,11.标题音乐和交响诗,12.交响音乐的个人风格与流派。

一、感性式的音乐欣赏

首先,要说明一下“交响音乐”的定义,是泛指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例如交响乐、协奏曲、管弦乐曲,管弦乐序曲和组曲,以及交响诗等等。

这里的“交响音乐”和“交响乐”(交响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响乐只是交响音乐里的一个品种,两者不能等同起来的。

这一类乐曲演奏起来,由于乐器很多,乐曲结构有繁有简,篇幅即乐曲的长度,小的两三分钟,大的长达八九十分钟,欣赏它们无疑要比欣赏独唱歌曲和器乐独奏曲要难一些。

不过这也是相对而言,因为有些器乐独奏曲也可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欣赏的。

我曾经接过一些电台听众朋友的来信,他们问到我以前是怎样开始欣赏古典音乐的。

起初我先是对唱歌发生兴趣,那时中外古今的歌曲都唱,亦可以说欣赏歌曲是最基本的阶段,越唱兴趣越浓厚,后来觉得不过瘾了,就向器乐曲方面踏了第一步。

那时是40年代,我已经对管弦乐演奏的音乐发生兴趣了,但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家里连一架收音机也没有,更不用说现在那些电唱机、收录机、音响组合和激光唱片等等现代音响器材了。

另一方面,那时笔者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也没有什么系统的音乐理论基础,只要找得到有关音乐的书、报纸、杂志,就一口气把它们读完,能理解多少算多少。

那时笔者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家里经济状况较为富裕,有台电子管的收音机,同时我们又尽力打听到电台在什么时候有古典音乐播放,于是常常聚集起两三个知心朋友,在收音机旁边按时收听音乐。

我国有句成语:

“囫囵吞枣”,不管懂不懂,都一律照听,这种欣赏的方式,可以称为“感性式的音乐欣赏”,也就是这个单元要探讨的问题。

所谓“感性式的音乐欣赏”就是不论你有没有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只要你喜欢,凭着兴趣和感情,硬是钻进去就成了。

那个时候我和同学们最喜欢听的古典音乐,除了管弦乐小品之外大概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英雄交响乐》和《田园交响乐》,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乐》和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等等这些到现在仍然是热门的曲目。

为什么呢,首先这些乐曲的旋律都非常动听,容易接受。

第二是那时的电台播放这一类交响乐的次数也比较频繁,所谓一回生,两回熟,听音乐有时也会像交朋友一样,你和他接触得多了,你就更多地了解他。

这样,在那些美妙的音乐中浸淫的时间长了,久而久之,从生疏到熟悉,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品茶一样,慢慢地就品出味来了。

以后,单听这几个交响乐是不够的,随着电台曲目的转换,你会接触到更多和未听过的乐曲,你熟悉的音乐也会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

单从体会和理论上来讲是不够的,需要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下。

先举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乐》为例,如果你尚在“感性式的”的阶段,这部交响乐的曲式结构、主题的呈现和发展、乐器的应用等细节都可暂时不理,那是要进入“理性式的”阶段才要注意的问题,但起码你要对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无疑对它的理解会有所帮助。

《未完成交响乐》是舒伯特在1822年写成的,当时他25岁,本来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但乐曲的内容却相当阴暗,不时吐露出苦闷傍徨的情绪。

俗话说:

“言为心声”,其实作曲家写的音乐大部分也是“心声”,不过它没有语言和文学那么具体,可以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音乐虽然比较抽象,但在感情表达方面,有时会比语言文学还要丰富深刻。

有些初入门的朋友会问:

“为什么叫它‘未完成’呢?

”事实是这样的:

当时奥地利格拉茨城的爱乐协会授予舒伯特名誉会员的称号,为了报答协会的盛情,舒伯特就以这部交响乐赠送给协会。

但不知什么原因,这部交响乐的手稿以后就不知下落了。

一直到了1865年,即舒伯特逝世后37年,奥地利一位指挥家为了举办维也纳古典音乐作品的演奏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舒伯特一个兄弟的抽屉里,从一堆乱纸中发现了这部交响乐的手稿,这才得以在听众面前首次演出这部作品,当时是维也纳音乐界的一件大事,从此人们对舒伯特的交响乐创作才华有了新的认识。

这部交响乐和一般的交响乐有所不同,它只有两个乐章,不像通常的交响乐有三至四个乐章。

在舒伯特遗留下来的草稿里,还有一段小步舞曲,虽然只有几个小节,但很多音乐学者经过考证之后,都肯定这本来就是第三乐章的开始部分,但为什么不把它续写完呢?

有人说舒伯特来不及完成它,但在这部交响乐之后6年,舒伯特又写了一部篇幅很长的《C大调第九交响乐(伟大)》,显然这不是“来不及”的原因。

比较多而合理的意见是:

舒伯特觉得在这部交响乐里已经把心里的话说完了,没有必要再加添什么,否则就是多余的话了,因此就成了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多少年来人们也已经习惯了只听这两个乐章,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感觉,于是就以这个带有“缺陷美”的方式流传下来。

如果你是古典音乐的初哥,而手上又有这部分交响乐的唱片,你不妨听它一两遍,先不去顾及它的曲式结构,所用的和声手法,调性转换的安排,以及管弦乐配器手法等等问题,因为这些都属于“理性式音乐欣赏”的范围,现在你只要从感情方面投入去就可以了。

听完了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乐》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呢?

据我的经验来说,我觉得从音乐中体验到一种忧郁的沉思、诗意的气氛,内心的彷徨,已经达到了凄楚的程度,这也是舒伯特要在音乐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当然音乐当中也有明朗和较为舒展的部分,例如以大提琴大奏出的主题就会使人感到安抚。

第二乐章则充满了温馨和如梦如烟的情思,但从整部交响乐来说,总的情调是悲剧性的。

说起悲剧,在文学艺术方面它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缠绵悱恻,《奥赛罗》的强劲沉雄,都使人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家》、《春》、《秋》写的也是一个悲剧,它反映了一个没落的时代,一个没落家庭的悲剧,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很典型的,但这个悲剧过后,会迎来一个新生的社会,这些著作都能够产生一种感人的力量。

音乐也是如此,舒伯特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生活上穷愁潦倒,柴可夫斯基的“世纪末”的敏感,拉赫玛尼诺夫为即将逝去的旧俄时代唱着挽歌,他们的音乐也一样会产生强烈的悲剧感,很容易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笔者有一个体会,听了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之后,如果不听它的第二乐章,心理上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因为也像其他艺术一样,需要有对比,乐器音色的对比,和弦色彩的对比,从整部作品来看,要有乐章之间的对比,这样才能得出平衡与统一。

《未完成交响乐》的第二乐章也一样充满诗意,虽然还有那么一点忧郁的色彩,但已经没有什么矛盾和冲突,情调也明朗一些,好像孤独的心丢弃了绝望的痛苦,在感情世界里面去寻求慰藉。

还有对生活的热爱,渴望生活中的欢乐和美,渴求从折磨人的苦难和悲伤中求得解脱。

从对比的角度出发来说明“感性式的音乐欣赏”的另一方面,我建议朋友们去领略贝多芬一部充满斗志、英雄式的音乐诗篇,他最著名的《C小调第五交响乐》,又叫做《命运交响乐》。

许多年来不管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剧本里,常常出现描写这段音乐,即“命运敲门的声音”这个主题的文字,在电影和电视里也常常出现《命运交响乐》的音乐片断来烘托剧情,以取得一种富于寓意的特殊效果,可见这部音乐作品已经深入人心。

当然,有些应用得好的会增加剧情和画面的感人力量,但也有的运用得很牵强,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而且这里用,那里也用,用得太多太频繁了,就显得“滥”了,就会失去动人的魅力。

不过,在纯粹欣赏这部交响乐时又当别论。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听这部音乐,精神上就会受到鼓舞,这种情况,在你欣赏别的作曲家的作品是很少碰到的。

而且一部交响乐作品,很像一部文学巨著,当你在青少年时欣赏它,自有一番初步的感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加深,对人生的看法也比较成熟,当你再次欣赏这部交响乐或者文学巨著时,你会有更多更深刻的感受,这些音乐和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很久、很广泛,它的道理就在这里。

你多欣赏一遍,有时会发现一些东西是你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所谓博大精深,就是真正的文学艺术能够有持久的生命力的奥秘。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作于1808年,其实早在三年前他就已经开始酝酿这部伟大的作品了。

虽然在这几年里贝多芬还写了好些作品,例如《第四交响乐》、《热情奏鸣曲》等,但他始终没有中断过这部交响乐的构思,一个所谓的“命运”的主题一直在他的脑子里翻来翻去。

命运,它真的主宰千百万人的生活吗?

无数的悲剧和幸福是由“命运”所操纵着的吗?

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使贝多芬对所谓的“命运”产生了怀疑,能不能用人的意志力去克服它呢?

能不能用不懈的斗争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也即是所谓“命运”呢?

这就是贝多芬在这一部充满哲理性的音乐作品中要探讨的问题。

在音乐里,他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道路可能是坎坷不平,崎岖曲折的,要通过战斗才能摆脱“命运”的左右。

打开这部交响乐的大门的钥匙是下面那个特定的主题:

-。

贝多芬曾经说过:

“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

”他还说过: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这两句话是我们去欣赏这部交响乐最好的启示。

当这个“命运”主题出现之后,就以各种不同的变化和形象在音乐里出现:

有时是威严的,有时使人感到生活的艰难险阻,有时候是欢乐的,但又表现了倔强的情绪,甚至透露出悲哀,真是千变万化,呈现了复杂的众生相。

在这些诸多的变形中,如果你留心地聆听,还是可以辨别出这个主题的本来面目,而且随着音乐的进行,你可以把自己的感情也投进去,和音乐融化在一起。

当你第一次听这部交响乐时,不可能百分之一百地了解这些音乐。

我在前面说过,欣赏一部内容复杂的交响乐作品,会像结交朋友一样,不可能凭一面之交就能够比较透彻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表现,何况他的内心世界,这也许是一辈子的事。

但不要紧,只要你有兴趣,你在以后的岁月里可以多番欣赏它,以后还要欣赏贝多芬其他的作品,还要欣赏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这可能也是一辈子的事。

上一期在阐述了感性式的音乐欣赏之后,自然就要转到理性式的音乐欣赏这一部分。

所谓感性式就是说当你在欣赏交响音乐时,可以不管乐曲的结构,什么反复、模进、两段体、三段体、主题的对比、变奏曲、回旋曲、奏鸣曲等等的概念,只要你在音乐的洪流中寻找感情上的共鸣,捉摸作曲家心灵的轨迹,追随他在音乐里吐露的心声,灵魂的剖白,与他一起体味着欢乐和哀伤。

然后,随着你欣赏的的次数与日俱增,你会慢慢地加了体会,从音乐中品尝到比欢乐和哀伤以外更加多样、更加复杂、更加深刻的感情,所谓七情六欲尽在其中,而这些感情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也就是俗话所说“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如果你达到这样的地步,就证明你已经是初步入门了。

但这还不是最终的阶段,如果你对这个觉得不够满足,要求得到更多一些,那就要再进一步,欣赏交响音乐的结构美、色彩美等等。

最后还可以更深一些欣赏每个作曲家的创作方法、表现的风格,还有演奏方面的,包括独奏、乐队和指挥的特点,再就是唱片中的录音效果,版本比较、指挥、乐队、独奏者在不同的时期所录的不同版本的比较,如果你达到这样的阶段,那就是进入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一般来说,对交响乐的欣赏,大都是从感性式欣赏逐渐转到理性式欣赏的,但有时可以是两者同时进行的。

理性式的欣赏也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音乐专业人士,或者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要同时弄清楚乐曲的结构,研究乐曲应用的和声手法、创作手法和配器手法等,对他们的要求是高得多的。

但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如果你要像前一种人那样去钻研,那也未尝不可,如果你对交响音乐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即曲式结构、乐队音色等懂得越多,那么你在欣赏这些音乐时就会得益越多。

就拿曲式结构来说吧,,一部交响音乐绝不会由长长短短、互不关联的音乐片断凑合而成,它本身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结构,这些结构就是所谓“曲式”。

曲式有多种多样,对称的、不对称的,都是乐曲构成的因素,阐述这些因素要多花一点篇幅,这个留待以后再一一论述,现在先谈交响音乐的色彩美。

因为交响音乐是用一个大型或者较小的管弦乐队来演奏的,它有很多种乐器,先辨别一下这些乐器的音色,对欣赏将会大有好处。

所谓音的色彩,就是同一个音高,用一种乐器奏出来,得到的色彩是和另一种乐器奏出来的同一个音是不同的,就拿人声来说吧,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声也是一件乐器,不同的人也有各种不同的音色,例如在合唱队里,有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四个声部,虽然大家都唱同一个音,如果分声部来唱,你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

当你听帕瓦罗蒂的唱片时,你大概不会以为是多明戈或卡雷拉斯在唱,虽然同是男高音,但他们各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内行的音乐爱好者一听就能分出来。

就拿我们日常说话来说吧,有些人尖声细气,有的共鸣很大,粗壮得像牛叫,你熟悉的人在隔壁房间讲话,你虽然不见其人,但你也可以凭声音辨别出是某人在讲话,每人有每人的音色,就是不同的色彩。

一支管弦乐队的色彩就更加丰富了,它们品种繁多,就像一盒水彩或油画的颜色一样,如果拿它们互相搭配混合,还可以调配出很多的变化色。

在管弦乐队里,一件乐器独奏时和一组同样的乐器合奏时,音色也是完全不同的。

举个例子来说吧,一把小提琴独奏,和一组小提琴合奏同一个音,效果都不一样,如果一组小提琴用分奏的方式,也即是分为两个声部来演奏,效果更不一样,它会增强了厚度。

你不妨拿里姆斯基-柯萨柯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听一下,其中代表舍赫拉查达的独奏小提琴声部和整个乐队或光是小提琴合奏声部是不一样的。

一个管弦乐队的形成和编制,是有它自己的历史的,这个问题因为不在这次探讨的范围内,所以暂时不去谈它,留待以后适当的时机再去阐述。

大体来说,管弦乐队可以分为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包括一些色彩性乐器,以及弦乐器四大组成部分,而每个部分又由几种不同的乐器组成。

现在按照管弦乐总谱的排列次序,由上至下加以简单的介绍。

在管弦乐队里,最尖声细声的是短笛,它属于长笛的旁系乐器,在一般的乐队里,不一定有这个声部,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或者在大型的交响乐队里,即所谓三管制、四管制的乐队里才有它的位置。

这种乐器音调很高,有时还会显得稍微有点刺耳,就算在整个乐队用强力度演奏时,也因为它特有的穿透力而能够清楚地听到它的声音。

而它的同类乐器长笛则比较明亮甜美,性格也温柔一些,在吹奏快速的乐句时轻巧灵活,吹奏缓慢的乐句时又显得抒情优雅。

如果你想单独认识一下短笛和长笛的音色,最好去听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在《管弦乐队指南》,又叫《为青年而作的浦赛尔主题变奏与赋格曲》里面一段,这段音乐用两支长笛和一支短笛吹出活泼轻快的曲调,非常容易辩认。

其他的例子可以听普罗柯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中的长笛演奏部分,它代表小鸟的角色,实在最适合了。

比才的著名歌剧《卡门》第三幕前奏曲也是由长笛主奏,竖琴伴奏的。

当然你更可以找一些长笛协奏曲来欣赏,自然更加清楚长笛的面貌及特性了。

有的读者朋友可能会问,在音乐会上看到的长笛大都是闪闪发光,看得出是用金属造成的,为什么把它归入木管乐器那一组呢?

原来最早的长笛是用坚实的木头做的,后来才改用金属来造,吹出来的声音比较稳定,音色也好,所以都改成用贵重的金属造了。

双簧管的历史很久远,可以上溯到古埃及时期,就有了双簧管的前身,后来到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有一种叫肖姆管的乐器,是用两片簧片发音的,后来经过许多次的改革,到了18世纪后期,才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双簧管。

它的音色宽阔,有很丰富的表现力,在吹奏活泼愉快的曲调时,声音很甜美,在吹奏悠慢的曲调时,既可以表现出强烈的抒情味道,又可以表达出忧郁的情调,很多作曲家常用它表现田园牧歌的场面。

最著名的例子可以听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乐》里面的第二乐章,在这个片段里,双簧管当了主角,它吹出的旋律使人觉得好像在黄昏时的沉思冥想,还带有一点儿怅惘的味道。

像长笛有个小兄弟一样,双簧管也有一个同族兄弟,它叫英国管,也是用一对簧片来发音的。

为什么叫“英国管”呢?

笔者查过很多音乐辞典,都说不出一个道理来,有的干脆写着“不详”的字样,所以我也没有办法作出准确的解释,从它的外文字面上来看,Coranglais(法、德、意)和English

horn(英)是“英国的圆号”或“英国号”的意思,但它的外形又不是一个圆饼那样,也不像普通的号角,所以它的名称就使人觉得费解。

英国管的音色介乎双簧管和单簧管之间,它的音色特点是善于吹奏忧郁抒情的曲调。

著名的例子可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第二乐章广板里的片段,它是由英国管主奏的,但四个小节之后单簧管加了进来,不久大管也加了进来,但你仍然可以清楚地听到英国管的旋律。

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勒明盖宁》四首传奇曲中的第三首《图翁内拉的天鹅》(又译《黄泉的天鹅》),在带弱音器的小提琴和弦衬托之中,英国管如泣如诉地吹出了悲伤的曲调,使人感受到冥府里阴暗的气氛。

按着通常的管弦乐总谱的排列次序,双簧管下面就是单簧管了。

顾名思义,单簧管是用一片簧片发音的,这种乐器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因为它有比较宽阔的音域,可以分为三个明显的音区:

高音区明亮灵活,中音区温暖丰润,低音区浑厚,但音色较为沉郁暗淡,这个只是相对而言,在不同的作曲家的笔下,它的面目是可以千变万化的。

加上在演奏单簧管时,快速的乐句常常善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给人一种流利酣畅的感受。

在演奏缓慢的段落时,又显得抒情含蓄,表情丰沛。

如果你要认识它的尊容,最好去听莫扎特、韦伯的单簧管协奏和勃拉姆斯的单簧管奏鸣曲以及单簧管与弦乐的三重奏、五重奏,保证你会听得心动神驰。

还有莫扎特的单簧管与弦乐的五重奏,也是这种乐器乐曲中的极品,不过,这些室内乐曲已脱离了交响音乐的范围,但作为认识这件乐曲的性能和表现力的一种手段,不妨去涉猎一下。

像很多现代乐器一样,单簧管也是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演变过程的。

它开始时是欧洲一种民间乐器,一直到18世纪下半叶才暂时定型,莫扎特和一些作曲家最早认识到这种乐器的真正价值,也最早把单簧管采用在管弦乐队里面去,并用它写协奏曲和室内乐。

如果你留心一下莫扎特以前的乐队合奏曲,是很少有单簧管这个声部的,甚至在莫扎特早期的交响乐和协奏曲里也没有用这件乐器。

由于有了这种乐器,现在通常应用的乐队编制,即双管制就有了两支单簧管,使到木管乐器组的音色更加丰富多样。

单簧管也有两种乐器,一种是高音单簧管,又叫小单簧管,在普通的乐队里很少应用,在三管制或四管制的大型乐队中会用上,但它在军乐队里却占有重要的位置,等于普通管弦乐里的小提琴声部。

另一种同族乐器是低音单簧管,这件乐器通常在三管或四管制的乐队里才会有,而且都是作为低音部分的色彩性乐器来用,很少作为独奏声部。

著名的例子是柴可夫斯基的《曼弗莱德交响乐》的开始部分,这里用一支低音单簧管和三支大管一起吹出曼弗莱德悲哀和孤独的主题,那个效果真够低沉和忧郁,也富于悲剧性。

在木管乐器组里,大管常常担任本组的低音部分。

《曼弗莱德交响乐》开始时那段音乐用了三支大管来奏,但又加入了一支低音单簧管,这已经不是大管原来的音色,是一种复合音色,像调水彩画和油画的颜料一样,已经加入别的色彩。

要听到单纯的大管音色,最好去听《彼得与狼》中老爷爷的主题部分,它就是用大管来表现了老爷爷那种温和慈祥,行动缓慢又爱唠叨的性格。

要不然你可以找到莫扎特的《降B大调大管协奏曲》来听一下,就更充分认识大管的庐山真面目了。

大管这个乐器,别看它的音域可以吹得很低,似乎笨手笨脚的,但这种双簧发音的乐器一样可以吹出快速活泼的乐句,吹奏悠长缓慢,深沉稳重的乐句时也不比其他木管乐器差,因此大管也是一种既可以作低音部分,也可以担任独奏声部的乐器。

至于它的同族乐器低音大管可以吹出一组低八度的音,比大管更深沉,但用来独奏的机会就比较少。

在管弦乐总谱上,木管乐器的下面是铜管乐器。

顾名思义,铜管乐器主要是用铜的各种合金做成的,都用吹奏的方法来发音。

排在铜管乐器组最上面的是圆号,又叫法国号。

如果你去参加音乐会,舞台上常常有两个或者四个演奏者抱着那圆饼似的又闪闪发光的那种乐器,那就是圆号了。

圆号的前身在古老的欧洲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乐器,放牧牛羊和打猎都少不了它,就连大小城镇每当有马拉邮车到达前都会吹起邮车号角,这也是一种圆圈形的号角。

在管弦乐队里的圆号也有很长的历史,到了18世纪,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圆号从自然发音的号角改成现在的机械发音的圆号,可以吹出半音音阶,它的表现力才大大丰富起来,很多作曲家都为它写过大量乐曲。

在现在的交响音乐舞台上,古典时期和古典时期以前的乐曲大都只用两支圆号,因为那时的乐队编制都很小,两支圆号就足够,已经可以和整个乐队的音量取得平衡。

到了浪漫乐派时期,为了加强乐队的表现能力,乐队编制增加了人数,圆号部分就相应地增加到四支,这样才可以和扩大了的乐队其他各声部保持相对的平衡,不至于在强力度的全奏里被遮盖了。

到了19世纪末,有的作曲家例如德国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在他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里,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在好几部交响乐里,以及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在《第三交响乐》里都用了八支圆号。

因为他们的交响乐都用四管编制,即木管乐器每一种都用四支,音响加起来比较强,再加上弦乐组的人数也大大增加,那么,没有八支圆号就没有办法和这个庞大的乐队其他乐器相抗衡。

圆号在乐队里的地位也相当重要,既可以作独奏乐器用,也可以用两支至四支甚至八支圆号吹出均衡而音色统一的乐句,效果都是十分迷人的,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响乐》里的第二乐章里,是圆号独奏的,它那独特的音色是那么高雅,那么抒情,那么温暖,好像朦胧的黄昏,有时散发着惨白的光晕,显出一种凝神沉思而略带伤感的情调。

圆号还善于表现高昂的感情,或者是狞猎时那种踌躇满志的神态,也就是所谓号角音调。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英雄)》第三乐章的中间部分,由三支圆号来演奏,效果也十分动人。

至今于莫扎特那四首著名的圆号协奏曲更是必听的曲目。

在圆号的下面,排在管弦乐总谱上的是小号。

小号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据说有两千几年的历史,即在公元前已有小号存在。

如果你留心一下描写耶苏降生的绘画,就会发现在天使们的脚下常常堆放着一些乐器,其中就有小号在内。

小号在17世纪时被采纳到乐队里去,最早使用小号的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弟。

到了巴洛克时期,在泰里曼、巴赫和亨德尔的乐队作品里,小号占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到了18世纪8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