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20789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欣赏现代诗.docx

如何欣赏现代诗

如何欣赏现代诗

如何欣赏诗,古人说:

诗无达诂。

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下面要详细介绍这个问题。

关于运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诗人如何运用语言、意象等来表达特殊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赏析者要运用已有知识解读新的问题,要善于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填补诗歌中省略的跳跃的要素,让其变成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场景、主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诗人之众,佳作之多,浩如烟海。

在古代,诗歌不但孕育了民族精神和情感,而且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和语言;在近代,诗歌更是一把灼人的火炬,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创造了文学的辉煌。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培根说: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

”阅读诗歌不但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一、现代诗歌(时间、源流、与旧诗关系、特点等)

诗歌的分类标准很多,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照写作时间,可以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同一首诗,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归入不同的类。

我们所谓的“现代诗歌”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创作的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等可称作旧体诗。

自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大批的文学家通过诗歌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虽然其中也有部分运用旧体创作诗歌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但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的一种新体诗,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儿,以新的思想内容激励人们,教育人们。

郭沫若在1920年写的著名长诗《凤凰涅槃》,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和旧体诗相比,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

有的新诗讲究格律,然而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行有一定的节拍,一个诗节分五个诗段,每个诗段有大致相同的诗行。

而有的新诗则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没有固定的节律,也不押韵,作者完全以自己的情绪自由支配诗行、诗段,按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一切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简短而自由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

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新诗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自由地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自由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

它们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阅读新诗要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举例:

新诗与旧诗的关系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

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

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回顾旧诗的辉煌与衰退,以《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诗等为例

1、乐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乐府·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3、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七古·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轼《明月几时有》由梁志宏作曲,邓丽君1983年首唱并将歌名改为《但愿人长久》。

邓丽君1995年5月去世后,王菲为了纪念邓丽君在同年7月发行了菲靡靡之音,其中将《但愿人长久》换成了《明月几时有》。

《涛声依旧》词曲:

陈小奇 演唱:

毛宁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留恋的钟声)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歌曲:

在水一方歌手:

邓丽君词:

琼瑶曲:

林家庆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明确

(一)、什么是现代诗歌?

提示:

时间、内容、形式

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诗词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新诗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有拜伦的十四行诗,有雪莱、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新诗,有惠特曼反映现实的诗。

中国的新诗,挣脱了旧格律的束缚,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它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

(二)、现代新诗的发端与古诗的关系

 1、为何新诗会取代古诗?

(1)中国古典诗歌光辉顶峰的唐诗已经完成了情感的形式化和经典化过程,它以种种格律模式和定型意象几乎穷尽了人们各种情感表达的可能,因而继唐之后的宋诗只能走上一条以文为诗追求拗峭怪僻的道路。

自宋以后,历代诗人的才情似乎也就只能消耗在复古的循环圈里了。

(2)晚清诗界。

黄遵宪虽然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但其“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仍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因而面对这一发展到烂熟的诗歌传统及其巨大的历史压力,“五四”新诗只能首先从诗体解放上寻求突破。

2、如何理解胡适的新诗理论?

《文学改良刍议》(文章八事),《谈新诗》“诗体解放”、“作诗如作文”一是打破旧诗词曲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

用白话的语词与语法代替文言的语词与语法。

小结:

虽然仅仅以白话入诗并不能构成真正的诗,但这却是走向创造现代汉语新诗的第一步,因为正是这种白话入诗所造成的“诗体的大解放”,才使诗歌开始走出宗唐摹宋的怪圈,超越黄遵宪在古文系统内的“伸缩离合”,从根本上冲出了古典诗歌格律和意型的樊篱,而开始从鲜活的现代汉语中汲取诗情和语料。

(三)、现代诗的历史脉络

(1)新诗的尝试:

第一批白话诗人——胡适《尝试集》(《关不住了》)、刘半农《相隔一层纸》和《教我如何不想他》(民间民歌)、周作人《小河》(明白恬淡的口语、个性解放)、沈尹默《三弦》、《月夜》(“我”的出现)等。

第一个新诗刊物:

1922年叶绍钧、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的《诗》月刊。

第一本白话诗集:

《尝试集》——“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康林语)。

 

(2)现代诗史:

冯至、朱湘的诗、冰心、宗白华哲理小诗。

湖畔诗汪静之(婚姻自由)。

郭沫若《女神》(激情狂飙和飞腾的艺术想象)。

象征诗派诗歌(李金发)、“纯诗”的倡导。

闻一多、徐志摩新月诗派的诗歌(“三美”诗论)。

左翼诗歌潮流。

戴望舒、卞之琳现代派诗歌。

七月诗派(艾青)、九叶派(穆旦)。

(3)当代诗史:

颂歌,艾青等“归来的歌”,曾卓牛汉的诗,天安门诗抄。

食指、朦胧诗、北岛、顾城、舒婷),后朦胧诗(海子、韩东、于坚),口语诗,叙事诗,王家新、余光中。

(四)、现代诗歌的特征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语序倒置。

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

如杜运燮《秋》:

“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这里的“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了”的倒置。

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

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这里的“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

明乎此,在解读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握诗歌的内容。

同样,台湾诗人纪弦的《你的名字》中第一节“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两句,将“每夜每夜”置于“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之后,强调了“轻轻地呼唤”之意。

第二,成分省略。

日常表达中,句子的成分不能随意地省略,必备的成分必须交代清楚。

而在诗歌中,为了使表达更凝练,更简约,使诗句更硬朗、更坚实,往往省略一些成分,让读者去体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

如,舒婷的《神女峰》(第二节):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这里,诗人将“神女峰”这一陈述对象省略。

其意为,诗人对神女峰“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美丽的梦”(神话传说),却留给了神女“美丽的忧伤”,进行了历史反思:

“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诗人揭掉了“神”的面纱,将“神”还原为大写的“人”!

和诗的结尾“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相呼应,凸现了呼唤人性复归的主题。

再如,唐祈《老妓女》:

“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生命在生活前匍伏,残酷的买卖,/竟分成两种饥渴的世界。

”“无端的笑,无端的痛哭”分别省略了“嫖客”和“妓女”,二者对比,寓意自明。

第三,词性转变。

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

如闻一多《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句中的“坚贞”本是形容词,在这里转变成了名词。

余光中的《碧潭》写道: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

句中的“玻璃”“舴艋”本为名词,在这里,余先生用作动词,其用语新奇,意蕴丰厚。

第四、节奏与韵律

⑴什么叫压韵:

诗词歌赋某些句子(多为偶数句,有时第一句也算)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种语言艺术现象就是压韵。

如: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⑵新诗的节奏

 [甲]现代格律诗的节奏,依据句式和句意来确定。

例如:

①北国/风光            两拍——22式

②望/长城/内外         三拍——122式

③欲与/天公/试/比高    四拍——2212式

④ 携来/百侣/曾游      三拍——222式

⑤生命/诚/可贵         三拍——212式

⑥ 若为/自由/故        三拍——221式

[乙]新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

这里所谓语法规律主要指单句的主谓宾成分。

——或停顿在主谓之间,或停顿在谓宾之间,或定、状与中心词之间……总之,其灵活性较大,句子的节奏、语气停顿的位置,一切均由句式和句意来确定。

例如:

①父亲的/身影                两拍——32式

  像个/问号                  两拍——22式

  多少年/一直/把             三拍——321式

  什么/寻找

紧弯的/腰身       

弓成了/小桥

瞅着/儿女/走向……         三拍——222式

②悄悄的/我走了             三拍——33式

  正如我/悄悄地/来           四拍——2131式

我/挥一挥衣袖                  三拍——15式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拍——322式

(五)、现代诗欣赏中的特殊性

(1)阅读。

优秀诗家的作品,阅读大于他的写作,思考大于他的表达。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阅读决定着他的写作。

写作的前提,或者说背景,大体可分为阅读和经历,而阅读必然大于经历,因为经历有限,而阅读无限。

不要担心“读不懂”,因为诗歌文本在语言、结构、诗意呈现方式等方面较之其它文学样式的特殊性,阅读现代诗歌,就不能像阅读古典诗词那样,“仅仅从诗歌的效果上去阅读它,批评它,阐释它”,必须随着“诗歌的思维过程”的推进而进入。

更不能苛求一字一句的解读,要从语言、结构、诗意呈现方式等整体上去把握。

确切点说是“体会”——它是读者在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忘我的浸入,是不带意思预设和解释企图的浸没,“体会”即浸没、交融、重合。

理想的诗歌阅读,必须具备一定的诗歌知识,了解掌握诗歌发生、发展的历史以及诗歌内在的全部秘密。

讨论:

诗歌能雅俗共赏吗?

(2)记忆。

常读一些诗人的访谈。

问:

“最近几年的中国诗歌,您对哪一首(或哪几首)印象最深?

”对现代诗歌应当采取的是有意记忆,也就是强化记忆。

当下诗歌区别于古典诗词和二、三年代的诗歌而不易让人记忆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诗歌外在韵律的缺乏,一个是“叙事性”这一诗歌策略的大量涌入。

王小妮《爱情》等不可能像“故人西辞黄鹤楼”一样容易记忆,但谁又能说它们不优秀呢?

记住一句话:

“我注重的是让读者入场,在场,而不是记住。

(3)优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和戴望舒(《雨巷》),但有两种倾向仍须警惕:

一是把所谓的优美和诗意当作诗歌的唯一标准,认为诗歌就应当美,就应当有诗意。

要求新诗也要像古诗词一样压韵和平仄。

有的则刻意选择一些优美的词句去营造所谓优美的意境,所谓“诗中有画”。

殊不知,诗歌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用来优美的。

“应该要求一首诗的是准确、生动、有力,对事物内在隐秘的揭示。

”(孙文波《我的诗歌观》)二是那种满诗是星星、月亮、花朵、孤独、忧愁等不食人间烟火的词语充斥期间的优美。

也要有粗糙、粗俗之美。

(4)抒情。

诗歌自然要抒情。

当下诗歌的“冷”抒情,简朴的抒情。

抒情在当下的确遇到了难处:

一是抒情从来不是诗歌的目的(叙事也不是),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或称诗歌的手段、策略。

条条大路通罗马。

无论你采取哪种诗歌手段,你的目的都是要到达诗歌的罗马。

二是实际上好多叙事性很强的诗歌,其骨子里仍是在抒情,这种抒情因抒情主体的冷静、客观、克制的态度而显得隐忍不那么张扬罢了。

(4)叙事。

叙事与抒情不对立,不是对抒情的反动,从来不是。

它和抒情一样,都是诗歌的一种方式、手段、策略,而不是目的。

“我想抒情,但生活强迫我叙事。

“(张执浩《岁末诗章》)单向度的主观抒情,显然已不足以承载这个现实。

由单纯的抽象的灵魂的东西向形象的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方面扩张。

小结:

如何控制?

如何使叙事避免平面化?

如何让叙事性诗歌不至于给读者的印象更像散文?

这一方面是技术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一个诗写者认知事物的能力。

一句话,也就是驾驭诗歌能力的问题。

(5)声音。

诗歌的声音,关乎诗歌的语言和诗歌的内在节奏,也关乎诗写者认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内心的修为。

一个成熟的写作者,几乎总是让情感处于“零度”状态,客观、冷静地描摹眼前的物象。

而越是冷静的东西,往往越准确、越有力,越能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

“诗是诗人沉静中回忆起来的一种情感。

”“诗到语言为止”是韩东的诗学主张,《甲乙》。

总的要求:

少修饰的干净,质朴的,直接的,富有生命力的。

这里强调的是词语的选择。

二、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比如我们阅读《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他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

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后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为此,回国后他一再吟诗著文缅怀康桥。

1922年初别康桥时就高唱: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1925年重游康桥时,又作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在阅读《死水》时,如果我们了解了闻一多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曾于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却令他极为失望,面对着路边的一汪死水,吟成了《死水》一诗,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

如果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并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我们就可以轻易地从“三美”的角度来欣赏《死水》。

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读者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

“哲学家用三段论,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

”(《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

只有把握了诗的形象,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的形象则必须是通过咀嚼诗的语言来把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

前人作诗,十分讲求炼字、炼句、炼意,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微雨燕子斜”的“斜”字。

现代诗作者,也同样高度重视诗歌的语言,并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塑造诗歌形象。

比如穆旦的《赞美》,在第三节中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刻划出勤劳善良、有着巨大忍耐力却最终也“放下了古代的锄头”的“农夫”形象,显得真切深刻。

而臧克家的《老马》,动词运用精彩传神,“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扣”、“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刻划出受到深重压迫的老马形象。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

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意“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

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一个天涯游子孤独哀伤的情感。

阅读诗歌,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

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在《再别康桥》中,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融情于景成了该诗非常显著的特点。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

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如画的美景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理想”的追忆和想象,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

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

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以三个“悄悄的”与开头回环对应,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诗歌的思想、情感,通常都是借助意境来表达。

要能准确地理解并鉴赏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

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