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441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课型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叙述的过程。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4、解题:

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

比喻什么?

“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

它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

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

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分段写段意、

说说听后的感受。

 

了解故事背景。

 

齐读课题。

 

存疑。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拼读字词。

 

朗读课文。

 

练习分段,并说明理由。

 

生字描红。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起因:

交通要道

发展:

偷袭卢沟桥

高潮:

全民抗日

结果:

拉开抗战序幕

教学反思: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课型

时间

教学目标

1、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挂图、音乐《大刀曲》。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

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

为什么这样比?

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

小结:

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3、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

“天津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连用三个“!

”?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

(2)引导学生质疑: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三、总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四、作业

1、造句:

逐步、万籁俱寂

2、书后2。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拼读。

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看地图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指名读评议,齐读。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交流。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深夜袭击

按时间顺序击退鬼子英勇

号召抗日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教学反思:

课题

6半截蜡烛

课型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叙述的层次,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揭题:

 1、板书课题:

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

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

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

厄运:

厄,困苦,灾难。

困苦的遭遇。

  厉声:

声音严厉

  从容:

不慌不忙

  摇曳:

摇荡

  镇定:

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划分段落,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分段,写段意。

齐读课题。

 

质疑,存疑。

 

朗读课文,思考疑问。

 

轻读课文。

组内朗读。

 

理清课文内容。

 

学习字词,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意思。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参与情报传递

敌人突然闯入

全家保护蜡烛

情报终被保住

教学反思:

课题

6半截蜡烛

课型

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

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新课。

  交代:

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

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

)、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

 2、交流。

  动作:

(急忙)取、(轻轻)吹。

    重点提示:

为什么要轻轻吹?

  语言:

关键读好哪个词?

(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

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

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

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

(三个德国军官。

)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

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

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

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

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

第二场戏的主角是——?

第三场戏的主角是——?

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交流杰克。

  动作:

(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

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

  语言:

关键读好哪个地方?

(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

 

4、交流杰奎琳。

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

娇声。

理解。

(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

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

 

5、小结。

6、挑选两组表演。

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

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书后2。

3、课外表演这个故事。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大家一起读句。

 

圈画重点词。

朗读。

 

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

 

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

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

圈画关键词句。

 

 

读句。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扮演杰奎琳角色,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感情朗读。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夫人:

吹灭

6半截蜡烛儿子:

搬走爱国

女儿:

睡觉

教学反思:

课题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课型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生词意思。

2、疏通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文中讲述的具体事例。

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方法

教具

课文录音朗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

 

3、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4、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

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引导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学习生词:

 

(1)出示:

惊恐残忍照料至仁至义

无辜和善抚养有始有终

  小勺拽着聂荣臻

(2)指名读

(3)理解词义

 残忍:

凶恶、狠毒

 无辜:

辜,罪。

没有罪的意思。

 照料:

照顾、料理

 惊恐:

惊慌、恐惧

 和善:

和蔼,温和善良。

 拽着:

拉着(看图做动作)

至仁至义:

至,最。

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

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抚养:

爱护并教养(扶养:

养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

  板书:

救出孤女

  关心孤女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三、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1、完成描红本

2、抄写词语。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齐读课题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齐读。

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自由交流。

 

初步体会内容。

 

讨论交流。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救出孤女

关心孤女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教学反思:

课题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课型

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检查:

二、讲读课文: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

 师板书:

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1、引导自学课文内容。

 

2、交流:

(1)聂将军给小女孩找奶喝,拿过洗干净的梨给美穗子吃,还给她喂饭,送两个小女孩回日军指挥部还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她们路上吃。

  A、从上述内容中可以感悟聂将军的慈爱、和善可亲,具有菩萨心肠,是“活菩萨”。

  B、生交流时相机指导朗读。

(2)第二自然段中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

  “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从转折的预期中体会虽然“敌人凶残”,但“孩子是无辜的”,是“受害者”的道理。

从“一定要”、“决不能”的坚定语气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人民和他们后代的真挚、深切的关爱。

 (3)聂将军给日本官兵的信: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A、从“决不以”、“本着”、“必当”等词语中体会聂将军对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友善、真诚,本着“国际主义精神”为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永久和平奋斗到底的决心。

  B、指导朗读

(4)孤女谢恩。

  A、这一内容充分说明聂将军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总结全文:

  课文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四、练习背诵:

 1、抓住表先后顺序的词和动作的词。

  如“…先抱起…然后…开饭…几天以后…”

 2、分层逐句练背。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词义: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2、写出近义词:

残忍( )照料( )惊恐( )

和善( )拽着( )抚养( )

 3、书后2

回味课文内容。

 

生交流

 

生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

(用括号标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交流,体会内容。

 

感情朗读。

 

体会:

杀害受害伤害

 

在读中进一步体会

 

理解书信内容,体会人物精神。

 

有感情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形象。

 

整体回味内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背诵。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2

课型

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本中列举的几种农具,知道它们的作用,明白诗句中的词语与什么农具有关。

2、熟读并背诵《夏日绝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描红《卢沟桥烽火》,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几种农具,知道它们的作用。

熟读《夏日绝句》。

2、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

教具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教学《语文与生活》。

(交流,教师指出正确答案)

你们知道这些农具都有什么作用吗?

 

二、学习《诵读与欣赏》。

明确学习要求。

 

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

现在你知道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吗?

 

三、教学第三题。

指导分析训练要求。

分析部分字的写法。

板演“序幕”、“战争”、“如火如荼”等词语。

巡视,个别指导。

反馈,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第一题诗句。

2、背诵并默写《夏日绝句》。

 

自由连线,认识各种农具。

(自由说,提出不同意见)

读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带点的词语都和什么农具有关系。

学生判断、交流。

学生自由读。

你都读懂了什么?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项羽吗?

齐声诵读。

 

朗读,回味内容。

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间架结构的匀称、合理。

尝试练写。

纠正练习。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2

现实生活

语文学习

历史生活

从生活中汲取知识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2

课型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方法

教具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四题

口语交际。

1、审题。

(2)、教师由“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引导学生关心时事。

(3)、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学会关注时事,了解时事,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2、指导。

3、指导审题。

 

4、反馈。

(1)、指名说出本次口语交际训练后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关注时事、了解时事的方法)

 

二、教学第五题:

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回国”的书写方法。

(2)指导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反馈、小结。

三、作业:

把口语交际内容写下来。

 

审题。

读题,弄清题意。

 

回忆:

最近有哪些热点话题?

(可以从近期报纸、电视和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话中寻找。

学生围绕各自关注的热点话题分组互相聊聊。

练习。

(1)、每组派代表说说关注的问题。

(2)、让学生互相补充、评议热点问题。

 

欣赏书法作品。

 

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练习。

(1)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2

什么话题

热点话题怎么成热点

(口语交际)具体内容是什么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