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毕业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120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F毕业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F毕业教学设计.docx

《F毕业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毕业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F毕业教学设计.docx

F毕业教学设计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生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学院______

专业汉语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签名)2018年4月15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2018年4月20日

 

2018年4月10日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学情、校情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教的学生全都来自农村的家庭,他们求学愿望比较强。

他们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对字词的理解、言语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

再加上本单元课文内容浅显,学生都能从文本中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因此本单元侧重于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也有自己对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的思考,因此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丰富的感受。

(二)学校情况简介

我所在学校是一个乡镇初中,现有3个年级,七八年级各有两个班;九年级有三个班,在校生310人;教职工36人。

语文专任教师5人,全是师范院校中文专科以上学历,二级教师5人。

教学设备教先进,多媒体教室一间,校园文化丰富,对语文学习有促进作用。

二、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

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

因此,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己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能力目标

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点拨疑点。

(三)情感目标

学习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学习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俗话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不为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

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

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

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学习: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找出评论的语句,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班级内互动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文章思路,确定基本框架,激发学生兴趣。

预设探讨结果:

(1)三部分内容:

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

提示:

文章重点写了这三次与牧羊人的相见,可以以此作为基本的三部分内容。

(2)三部分内容:

“我”的想法——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我”的想法。

提示:

文章开篇结尾确实两次写到“我”的想法,但要拍摄纪录片,想法部分无法通过镜头表现,且这两部分在表达上明显与文章主体部分不同,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学习再确定。

(3)四部分内容:

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最后探望。

提示:

文章确实写到四部分与牧羊人的相见,但“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只是一带而过,并未详写,而其他三次相见都做了重点叙述,因此,这一部分可与最后一次相见合为一部分。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课后的表格。

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预设: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例:

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倒”“散”“分开”“数”“拣”“挑”,第8自然段“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泡了一下”,第9自然段“牧羊人让……爬……”,第10自然段“停……戳”……讲自己的经历(过去,不放羊),带“我”看橡树林,87岁,等等。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例:

“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地板……猎枪……炉子上……”“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还有这些例句:

①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②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③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④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⑤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⑦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⑧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⑨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除此以外,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给牧羊人定位。

提示:

学生可能只会泛泛地寻找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刻画和间接表现两个角度来思考。

四、布置作业:

1、课外观看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

2、完成校本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课后的第一和第二题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检查作业,听写词语。

2、理解结构.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

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

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

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3、问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

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

种的树有:

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二、结合文章说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牧羊人?

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预设: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

例:

“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

例: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

例: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提示:

学生可能从方方面面谈自己对一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应给予肯定,但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人物的典型特点、突出特点。

三、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问题导学: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

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

(1)文章的标题;

(2)文章结尾;(3)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

板书: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启示——耶稣降临人间,主要是要拯救世人,为世人赎罪。

课文宣扬基督教徒精神:

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

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

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

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四、完成课后第四题:

我身边好人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写一则读书心得。

六、教学板书设计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

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

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

充满活力的田野

层次内容牧羊人的活动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1913年)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无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牧羊人形象: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九、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

将这篇小说编入初中的课本,既有宝贵的文学价值,更有对学生人格上的陶冶滋养。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探寻幸福生活的真谛;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领悟主旨是我本节课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这篇小说是一篇外国音译文章。

探幸福之源,分析人物;悟幸福之道,领悟主旨,让学生探究幸福生活的真谛。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拉近学生距离的谈话法,将读、品、悟三字结合,在读中品,在品中悟,由悟而读。

学生在访奇迹之路的旅程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素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设计主要问题,领悟文本真旨。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点,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

二、朗读品析结合,放飞思维,分析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引领学生通过牧羊人的言行,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分析牧羊人创造奇迹的原因,是课堂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画出描写牧羊人言行的语句,用具体内容来说明牧羊人靠的是什么创造逆天奇迹的。

在圈点勾画中,在默读思考中,在交流碰撞中,学生对这位牧羊人的人认识也慢慢清晰起来。

茫茫荒漠中,牧羊人踽踽独行,手拿铁棍,戳一个坑、放上橡子、盖上泥土的动作定格在脑海;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地,他说“不知道”,毫不在意的回答萦绕在耳畔;凄风苦雨中,十万棵橡子只有两万颗发芽,剩下的一万颗橡子艰难成活的画面突现在眼前……在师生对话、交流中,一位坚持不懈、慷慨无私、认真仔细、心无旁骛的牧羊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慢慢清晰起来。

为了避免贴标签似的架空分析,我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紧扣文本,为人物的品质呈现提供依据,同时指导学生在朗读、品析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如将“三年来,……剩下的一万棵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这个句子重点分析、品读,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其中的数量词,牧羊人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形象便植根于学生的脑海。

三、自主合作交流,各抒己见,珍视独特体验。

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小说的主旨,应倡导学生多元化的解读。

如何设计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究主旨的火花,时时困扰着我。

苦苦思索后,我决定从探究牧羊人的幸福入手,先后抛出两个问题:

“牧羊人种树之初幸福吗?

”“牧羊人在种树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了吗?

”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牧羊人最初种树的目的。

对于种树过程中牧羊人的幸福体验,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有的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读出“思念是一种幸福”;有的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体会到“心无旁骛地做事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领悟到“满足也是一种幸福”;有的从“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体会到“身体健康也是幸福”。

这正是课堂上呈现的百花齐放、不曾预约的精彩。

但是,本节课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生课堂读书、圈点勾画的时间偏少,对文本缺少更细致深入的挖掘和思考;讨论时间偏少,流于形式,未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等。

今后我将在语文园地中不懈追求,不懈探索,力争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

 

附《植树的牧羊人》课文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

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

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

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

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

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

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

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

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

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

可是,他没有。

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

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他是在种橡树!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

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

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

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

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

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这一带乍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

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现在,他不再放羊。

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

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

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他一直在种树。

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

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

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那年,他已

87岁了。

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思考探究

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准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鹜,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

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他的文字、他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的数也数不完!

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积累拓展

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希望和幸福。

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