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351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学年七年级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

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据考古发现,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古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通过考古,在我国云南省的元谋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碳屑、小块烧骨。

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到二十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古猿不属于人类。

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在远古的农耕时代,我国北方原始居民日常吃的主食最有可能是(  )

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他们广泛种植粟等农作物,懂得饲养一些牲畜,使他们基本的温饱问题能够得到保障。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

冀人版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社会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成为奴隶制王朝的开端。

秦朝时我国第一个封建制王朝。

故选A项。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4.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发展经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葵丘之盟后,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故选A项。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5.战国时期,各国均推行变法,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国变法内容的是()

①重视教育②奖励耕织和战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⑤注重道德教育和感化⑥保护贵族的特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内容的识记,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建立县制。

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6.诸子百家中,持有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庄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孟子的思想。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他看到春秋争霸战争的残酷,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轻徭薄赋,与民“同乐”。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这是今天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来源。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7.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其在中央设立的是机构是(  )

①太尉 ②丞相 ③御史大夫 ④郡守 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秦朝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定;地方推行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

故选B。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8.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刘邦起义

C.修建阿房宫D.秦朝的暴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而陈胜、吴广起义,以及项羽、刘邦起义是由于秦朝暴政而发生的,修建阿房宫只是秦朝暴政的一个表现。

故答案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9.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文帝时期B.汉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汉元帝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大一统的认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在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文化方面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行太学等。

西汉实现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因此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0.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其中与冶炼有关的发明是(  )

A.耧车B.水排C.提花机D.二牛抬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东汉时期发明的“水排”作用在于提高冶铁质量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11.“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这段文字是对下列哪一事件的评价(  )

A.汉武帝的大一统B.文景之治

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这是西汉元帝在位时,昭君和亲。

王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边境人民过了60多年安定生活,汉匈之间的贸易交往频繁。

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2.右图人物曾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  )

A.华佗B.张仲景

C.蔡伦D.张衡

【答案】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3.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此部史学著作是(  )

A.《史记》B.《汉书》C.《论语》D.《后汉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该书记事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言行的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14.古时,人们普遍相信,地震是上天对人的惩罚,是不祥之兆。

但是在东汉时期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却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对地震进行测定。

这位科学家是(  )

A.张衡B.华佗C.张仲景D.班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由青铜铸成,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器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仪体外部周围铸着八条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

龙头和内部信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衔有一粒小铜珠。

地上对准龙嘴处,蹲着八个铜蟾蜍,昂着头,张着嘴。

当某处发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张嘴吐出铜珠,落到铜蟾蜍嘴里,发出“当啷”声响,人们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地震。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5.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发掘于陕西黄土高原,轰动世界的雕塑群像是(  )

A.三星堆青铜文明  B.龙门石窟  C.云冈石窟  D.秦始皇陵兵马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地点“陕西”和“雕塑群像”,可知指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年春,在秦始皇陵坟丘东侧1.5公里处,当地农民打井,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

后经国家有组织的发掘,终于发现了使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16.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形成。

在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它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它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刘备死后,托孤给诸葛亮,由诸葛亮治理蜀国,经过几年的能力,使得四川地区和西南地区得到了很大的治理;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7.三国时期,吴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台湾,台湾在当时被称为(  )

A.流求 B.琉球 C.夷洲  D.台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在当时称为夷洲。

隋唐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元朝时台湾被称为琉球。

因此选C。

此题考查基础知识。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雨量充沛,气候较热 B.土地肥沃C.人民勤劳  D.大量北方人迁到江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识记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因此本题选D。

考点:

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19.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

A.著写了《齐民要术》  B.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C.发明了一些农具  D.创造了“割圆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

考点:

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20.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缀术》  B.《水经注》  C.《兰亭序》  D.《齐民要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这是关于农业方面的著作。

《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著,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故选D项。

考点:

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非选择题(30分)

21.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时代。

她的建立,一方面结束了东周诸侯争霸的局面,另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深远。

(10分)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王指的是?

(1分)为巩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在经济文化领域推行的措施是?

(3分)

(2)汉武帝雄才大略,为彻底解决“汉初分封的诸侯国”问题,他接受了谁的建议,推行了哪一措施?

(2分)

(3)秦始皇和汉武帝均注重加强对老百姓思想的控制,为此,他们分别采纳了谁的建议,推行了什么措施?

(4分)

【答案】

(1)嬴政;(1分)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3分)

(2)主父偃;颁行“推恩令”(2分)

(3)李斯、焚书坑儒;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相关内容,材料主要是盛赞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统一中国的业绩,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秦王”指的是统一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始皇嬴政。

他在经济文化领域推行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等。

(2)问,为彻底解决“汉初分封的诸侯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上书的《推恩令》,据历史记载,主父偃上书的《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后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第(3)问,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从思想文化上统一民众,不让其他各种不利于统治的思想存在,秦始皇的就通过李斯的焚书坑儒来净化思想,达到统一思想文化的目的,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

此外还崇尚法治。

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2.看图回答问题。

(7分)

(1)此图是古代东西方交通路线图,这条路线因其贩运的商品而被后人形象的称之为什么?

(1分)这条路线的东方起点是?

(1分)

(2)西汉时期,为这条路线的贯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

(1分)

(3)在他之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

之后,为保护来往的商旅,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西汉政府于何时设立了哪一政府机构?

(2分)

(4)该机构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2分)

【答案】

(1)丝绸之路;长安

(2)张骞

(3)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

(4)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汉代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它的起点是长安城。

(2)张骞,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

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无花果,鸵鸟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格局所学,公元前138年,为击退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劫掠,汉朝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

标志着历史上称为西域的新疆地区已成为我们伟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1、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历史上称为西域的新疆地区已成为我们伟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从此投入祖国的怀抱。

同时因在当地推行屯垦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3.材料分析题。

(13分)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材料一的“商君”指的是何人?

(1分)支持商君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1分)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2)材料二中“北俗之语”具体指的是北方哪个少数民族的语言?

(1分)促使该民族废止“北俗之语”的重要人物是谁?

(1分)

(3)该民族除了“北俗之语”的改变外,还有哪些法令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6分)

(4)以上这些措施的推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1分)

【答案】

(1)商鞅;秦孝公;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1+2分)

(2)鲜卑;北魏孝文帝(1+1拓跋宏或元宏);

(3)(一点一分,6分)

1、迁都洛阳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4)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高考一轮复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