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1700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用2B铅笔将Ⅰ卷答案对应、准确地填涂在机读卡上;作答Ⅱ卷时,请务必保持书写清楚,且不得使用铅笔或彩色笔芯。

考试结束后,只交机读卡和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学者指出:

“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

这些“遗产”不包括(  )

A.王国统治权B.财富和爵位

C.指定继承人D.土地和人口

2.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3.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

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4.秦朝在中央设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秦朝的这种做法旨在(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避免皇帝决策失误

C.确保皇帝的决断权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中国历史十五讲》说: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

A.郡县制度         B.皇帝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述中国古代历史说:

“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

”又说:

“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杜会之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看,这一评述可以确认的是(  )

A.专制制度毫无进步可言             B.君主专制导致政治腐败

C.专制政治加速社会动荡             D.专制政体缺失调节机制

7.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

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

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论述“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D.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9.某同学在研究唐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与该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行中书省

10.下图所示为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

该朝代是(  )

A.秦        B.汉      C.宋         D.明

11.《资治通鉴》记载:

唐代凡军国大事,有6名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这被称为“五花判事”制。

该制度(  )

A.削弱了门下省的审议权           B.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C.完善了中央的监察制度                  D.使行政权集中于中书省

12.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

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

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13.明朝内阁虽处中枢,但官阶较低,因此,内阁大学士通常由六部尚书和曾任经筵讲官(皇帝的老师)的人来兼任。

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A.内阁大学士的地位提高B.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提高

C.皇帝与内阁的关系改善D.皇权受到内阁的限制

14.清初设立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严防亲王权臣乱政。

但是清代中期以后,亲王入值军机处成为常态。

如同治时期的恭亲王奕诉,宣统时期的庆亲王弈勖。

这反映了(  )

A.军机处权力失控                       B.君主专制加强

C.军机处取代内阁                       D.皇权逐渐削弱

15.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

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1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

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17.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18.与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时代特点不包括(  )

A.提出平均分配土地的主张          B.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任务

C.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19.中国近代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其中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扩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20.据《长青县志》记载:

“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

以上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

C.清

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

2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B.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

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内容是(  )

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23.1851年和1911年是我国传统干支纪年中的农历辛亥年,这两年中国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部分实现政治民主化目标B.都尝试推翻清政府,最后被其绞杀

C.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D.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24.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初,满、蒙、汉等许多民族代表和社会团体先后发出通电和呈文,表示共同努力“造五大族之幸福,建中华民国之新猷”。

这表明当时社会(  )

A.要求践行三民主义                 B.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C.认同新生民族国家                 D.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25.丁健在《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中说:

“民元孙中山让位,既不是革命党人的完全失败,也不是袁世凯的大获全胜,又不是帝国主义、立宪派的无利可图,而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帝国主义利在政局稳定,实现民主共和

B.袁世凯败在北洋军阀割据,未掌握实权

C.革命党人胜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

D.立宪派利在袁世凯复辟,实行君主立宪

26.“(它)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不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7.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认为“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项价值。

”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

A.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8.“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五四运动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

A.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D.爱国学生团体纷纷建立

29.1927年9月20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上,毛泽东在官兵面前发表讲话:

“秋收暴动我们是打了败仗,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不去打浏阳、长沙,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要换一个打法。

”为此,他(  )

A.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领导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

C.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D.主张国共合作建立联合政府

30.1930年李立三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中强调:

“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李立三路线产生的根源是(  )

A.受共产国际的影响B.对苏俄模式的迷信

C.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D.基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地位

31.右面是1926年~1929年中共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城市工人暴动的惨败

C.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D.反“围剿”斗争失利

32.1939年,国民政府一方面把西南地区原有的采矿场收归国营,另一方面将华北、华中等地一些矿场内迁的机械充实西南各矿场,扩大采掘能力。

这些措施(  )

A.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B.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反映

C.调整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运行           D.是基于长期抗战的战略调整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三道大题,共计52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3.(17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

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

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7分)

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夏禹家天下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

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形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

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

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自序)

(1)材料中所说的中国“四千年社会政治形态发展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治”各指什么制度?

(6分)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四千年社会两大转型”中,其中“从帝制转民治”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4分)

3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

依照这个理论,中国古代君王建立起以宗法制度为纽带的分封制度……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

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

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

“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

《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

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

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摘编自《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二荷兰政治思想家雨果·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家间的交往不应以强力作为基础,而应以各国都接受的国际法为基础,国际法的准则应该是正义和公理。

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战争与和平法》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的先例。

在欧洲确立了常驻代表机关制度。

……造就了一个“具有固定领土、中央行政组织和合法使用垄断武力的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

……18世纪,西方各国都建立起单独的外交机构。

1708年,英国通过了《外交优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执行公务时不得加以阻碍的条文。

1815年维也纳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外交人员等级的章程》,规定了大使、公使、代办三级外交代表制度。

——摘编自《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形成》

材料三中国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清末“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民国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成立,从形式上改变了国家外交机构,满足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抗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优化结构布局,……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体制和欧洲近代外交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外交体制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3分)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答题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17分,第34题10分,第35题25分,共52分)

33.(17分)依据材料请回答下列题目: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7分)

 

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所说的中国“四千年社会政治形态发展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治”各指什么制度?

(6分)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四千年社会两大转型”中,其中“从帝制转民治”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4分)

 

3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体制和欧洲近代外交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发生的主要变化。

(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外交体制的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3分)

 

 

市酒钢三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1—5CBBCD6—10BBCBC11—15BBABB

16—20DDADB21—25DCDCC26—32ADCACCD

1.【答案】C

2.【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实现最高权力转移的制度,而材料描述现象属奴隶社会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宗法制的原则主要适用于家族内部,而非不同家族之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封建社会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B

3.【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割据分裂时期,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逐渐崩溃,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

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只是对材料表面现象的概括,不能反映实质,故D项错误。

【答案】B

4.【解析】秦朝在中央设置三公,各司其职,并未提高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秦朝皇帝掌握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故B项错误;秦朝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便于皇帝大权独揽,故C项正确;秦朝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对地方进行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郡县制是秦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未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的特征是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与维护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代的地方制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是实行中央集权制,这有效地阻止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6.【解析】专制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等方面,在漫长的古代中国社会中都起到了相当的积极影响,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政体,由于“专制”的至高性和垄断性,导致政治的腐败一直是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常态,故B项正确;由于专制的存在,它经常是在相当的时间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而非“加速了社会的动荡”,故C项错误;专制政体中,也一度存在诸如门下省、谏院等调节机构,虽然它们的效果一般比较软弱无力且到明清时期基本都名存实亡或荡然无存了,但调节机制总还是有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7.【解析】材料中“对刘贺的不同评价”不一定就是文献史料作伪,故A项错误;孤证不立,多种史料的互证更能接近历史的真相,与材料中“考古专家”“据史书记载”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反映了该项历史研究个案的阶段性成果,会逐步接近真相,并非所有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故C项错误;历史记载可以互证,不一定“要经过考古”,故D项错误。

【答案】B

8.【解析】根据材料“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说明作者不认可科举考试的内容,因而作者不认为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取士之法,则确

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意在强调科举制用考试方法选官的进步性,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也非作者观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作者重在强调科举制用考试方法按考试成绩选官而非之前按门第选官,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之前士族地主的特权垄断,故C项正确;D选项内容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C

9.【解析】中书省起草诏令,与材料“大事则称扬德泽……小事则署而颁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封驳审议,与材料“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相符,故B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材料是对各种政令的审核,故C项错误;行中书省是元朝时期的地方机构,与题目唐代时间不符。

故D项错误。

【答案】B

10.【解析】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官职,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与材料不符,

故B项错误;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中书决策在前,门下审议在后,材料也没有涉及门下的信息,故A项错误;唐代中书负责决策,“五花判事”制度有利于群体性意见的充分表

达,有助于减少失误,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唐代中书省只负责决策这一个环节,审议和执行不在其职权范围,故D项错误。

【答案】B

12.【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故A项错误;宋朝科举制扩大取士人数,成为宋朝文官政治建立的重要前提,故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与文官政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