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101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docx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

  篇一:

外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外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牛军,山东大学外科学教授,山东大学腔镜微创研究所所长、肝胆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

山东省首位普通外科杰出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cancerLetter》、《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肿瘤》等国内外多家杂志的副主编、编委及评审。

被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0余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临危授命彰显本色

  牛军是山东省唯一参加过唐山和汶川大地震两次紧急救援的医疗队员。

32年前他是第一个进入唐山灾区的医疗急救队员,又是6年前第一时间赶赴斐济灾区的华人医生。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牛军被省领导任命为山东紧急救援第四队的队长。

在震后不到20个小时,就到达了震区。

他带领21名队员,在接下来的20个日日夜夜里,转战都江堰、绵阳、平武等地,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高效的救治,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天使之歌。

  大雨中救援队首先到达都江堰市,牛军顾不上休息,马上给队员们做出明确分工,确定救治方案,立即投入到紧急抢救中。

没有相应医疗设备,靠个人临床经验,就地取材,率先搭建起山东省卫生应急救援队的医疗救护帐篷,救治了百余名从废墟中挖出来的重伤员,最大限度的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仅用半天时间,就打响了山东医疗队的品牌。

“重伤员都转给山东医疗队”成为当地医务人员的共识。

当夜,牛军又带领救护车赶赴15公里外坍塌酒店的挖掘现场,冒着余震及楼房再次倒塌的危险,和武警战士一起进行挖掘,在第一时间抢救伤员。

  17日救援队翻越四座大山绕道青川奔赴平武。

急救车行进在狭窄的山路上,路旁就是万丈深渊,颤抖的大地,滚落的巨石,时时威胁着医疗队员的生命。

  日夜兼程14小时后到达重灾区平武县,才发现这里已是一座孤城。

由于各乡镇的重伤员都送至县医院,又不能转往绵阳和成都,县医院就成为该地区唯一的生命线。

当震区指挥部决定让牛军带领的第四队承担对县医院

  重伤员的抢救重任后,牛军暗下决心:

决不能再让已被成功救出的伤员就这么死去。

他迅速将医疗队队员分工、分组,呼吁大家就地取材,调动一切力量迅速投入到救治中去。

他带领着医务人员,依靠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医学功底,准确做出诊断,及时确定治疗方案,挽救了众多危重伤员的生命。

看到医疗队有条不紊的高效抢救,身心崩溃的县医院院长当即决定,医院由牛军带领的第四队接管,其他外省医疗队也听从牛军统一安排。

在灾区拼命工作的日夜里,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牛军。

凡是医疗队接诊的伤员,牛军都要亲自查看。

对危重伤员逐一制定缜密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

他时刻巡回在临时搭建的急诊室,病房和门诊,直到每位伤员病情稳定。

他总是起的最早,睡的最晚,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

连续超负荷的工作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嗓子嘶哑不停咳嗽,血压升高,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也犯了,但他依然带病工作,率领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极其危险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医疗任务。

共接诊救治伤员六千余人,成功救治重伤员200余人,创造了伤员零死亡记录的奇迹,受到当地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

震区后勤无法保障,看到队员们整日吃饼干、方便面,睡在潮湿、简陋的帐篷中,甚至一半身子还泡在帐篷外的雨水里,牛军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暗想:

多好的战友啊,为了灾区伤员,大家把命都豁出去了。

我是队长,无论如何也要把队友平安带回家。

他处处关心、爱护队员,妥善安排好工作、休息时间,指定专人兼管医疗队的生活。

队员们都感到在牛军的带领下心里踏实,整个医疗队团结一心,干起活来特别有劲。

  勤奋钻研成果丰硕

  踏入医学殿堂三十多年,牛军用自己的刻苦和勤奋,执著探索,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攻读硕士期间他独创的“纤胆镜碎石清洗器”,获得国家专利和国家发明金奖。

在山东省还没有医学博士点和博导的情况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破格授予他博士学位,成为山东省首位医学博士。

之后他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纤胆镜取石,T形管引流暨胆囊切除术”,被载入教科书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1993年作为英联邦皇家外科科学院优秀外科医师奖学金全球唯一考取者,牛军赴澳洲纽卡索大学玛特医院肿瘤外科和乳腺外科工作,凭借卓越才华和非凡手术技能,国外同行对这位中国医生刮目相看。

后通过多项考试被

  国际外科学院(美国),及澳大利亚外科学院授予“普外科专家”资格,颁发百余个国家认可的普外科专家资格证书和国际外科护照。

受雇于著名的悉尼大学艾菲王子医院和协和医院普外科期间,任上消化道外科专家兼职澳国家肝移植中心,并获纽卡索大学医学博士、博士后。

1995-96年他被推选为澳洲腹腔镜学会秘书长,并任纽卡索大学外科肿瘤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纽约科学院外科学部委员。

在澳期间发表scI论文7篇,获14项国际专利。

精湛医术无私奉献

  在国内外行医的30余年中,牛军始终以病人为中心,努力忘我地工作。

20XX年初应母校召唤回国,短短三年,牛军凭着精湛的医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成功完成了近千例疑难复杂手术。

他对病人服务周到、热情,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病人,患者及家属亲切地称赞他为“信得过的好医生”。

  作为国内腹腔镜手术的最早开拓者,牛军利用腹腔镜技术将手术范围由最初的胆囊和胆总管,扩展到肝脏、胰腺、脾脏以及胃肠道等腹腔内大部分脏器,尤其在腹腔肿瘤的标准切除术上,已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牛军主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系列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攻关计划的资助。

回国后发表scI论文6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两项。

他利用多年来在国外建立的广泛学术联系,数次组织、主持国际学术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普外科领域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双语教学教授,他负责为外国留学生授课,指导培养了几十名博士、硕士生。

  优秀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积淀。

有人曾这样问牛军,一辈子这样忙碌,顾不上享受生活,后不后悔?

他毫不犹豫地说:

只要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医生这个职业,再忙再累也高兴。

  篇二:

十佳医生先进事迹

  怀远县城关镇卫生院新城分院

  “十佳医生”先进事迹——常**

  常**,男,汉族,大学本科学历,内科主治医师,从事临床内科工作15年。

15年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精神,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立足本职,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思想上始终本着“患者无小事”的态度,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秉持着“用心看好病”的目标去努力,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神圣的医学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受到院领导、同事、患者及其家属的广泛赞同与认可,在群众中拥有良好的口碑,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儿时多病的父母经常上医院,作为患者家属的他深深体会到患者及其家人渴望健康的迫切愿望与心情,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好医生!

后来他如愿考上了医学院校并且发奋学习,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自己献给了心爱的医学事业,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工作中去,病房就是家,病人是亲人,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始终走自己的路,始终深爱自己的岗位。

在领导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也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与努力,临床业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更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内科是最繁忙的科室,危重病人多、病情发展快,身心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休息时间极少,更别说节假日,万家团圆时,常常是他陪着病人在医院度过一个又一个中秋、除夕!

  十几年来,很多事情让人难忘!

记得那是20XX年的夏天,一个30来岁的装修工不慎划伤头部,在我院外科清创缝合后给予输液“止血、抗感染”,在输液“止血合剂”时患者出现了迟发性过敏性休克,心慌、胸闷、恶心、呕吐后患者逐渐出现昏迷、呼吸停止、心律紊乱,当时首诊医师喊到了他去帮忙抢救。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他在判断病情后,立即给予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同时用纱布擦去患者口角的呕吐物后,垫上纱布立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

患者年迈的母亲跪在地上,患者3岁的儿子紧张的在一旁哭泣,患者的妻子也乱了阵脚。

患者母亲看到医生做人工呼吸,怕他嫌脏,主动说“我来吧”,他说“我来,做人工呼吸我在行”。

经过几分钟的抢救,患者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与心跳,神志也慢慢恢复。

看到病人抢救成功,患者的家人紧紧地握着他的手,却只说了两个字“谢谢”!

此时此刻,让人们深深地体会了“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意义!

  还有一件事就发生在今年6月份,新城区刘郢村患者鉏金侠,原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不全,多次住院,此次因“下肢静脉栓塞”住我院外科,那天中午,他在离上班时间还有十几分钟时间就到了医院,此时突然听到外科病房里急切的喊叫声,本来是外科病人,他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但是凭着医生的直觉他感觉到可能是病人出事了,他没多加思考立即跑到患者床前,此时,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他立即组织人员抢救,打通经脉通道,给予静脉使用“肾上腺素、可拉明”等药物,同时亲自为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

心电监护显示:

心室颤动,“120”赶到后,在分析了病情之后,给出的意见是就地抢救。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30分钟过去了,虽然已是满头大汗,虽然已是腰酸背痛,但是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心电监护还是室颤,他当时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

抢救!

抢救!

不放弃!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一个小时后患者终因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在抢救的过程中,患者的家属陆续赶到,有的家属还有微词,“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行了,一场医疗纠纷就要发生!

但当他们看到抢救的场景,都被他们执着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所感动,最后家属握着他的手说:

你们已经尽力了,谢谢!

  简单的一句话,让人感到温暖,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医疗纠纷频发,“医者仁术,医者仁心”简单的八个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实践,能让医者一生都会受用!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这是冰心老人沁人心脾的诗句,也是他做为医生的必生追求。

  怀远县城关镇卫生院新城分院

  20XX.12.23

  篇三:

十佳医先进事迹

  “十佳医生”先进事迹

  文刚,男,41岁,中共党员,本科,市一院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业务技术精益求精;工作作风认真踏实;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应用于临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成功完成了5例肝移植手术,填补了合肥市大器官器官移植的空白。

曾多次组织、参与“送医、送药”到革命老区和贫穷地区和义诊活动。

其所在科室先后获省、市重点医学学科。

  徐文安,男,49岁,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市二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合肥市政协委员,医院第一届和第二届科技拔尖人才。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患者好评。

他对业务精益求精,勇于探索。

曾参加两项全国性科研课题的研究,其本人主持的两项科研课题为合肥市重点科研课题。

其中一项已完成并通过省内外专家鉴定。

撰写近百篇医学科普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惠及群众。

  杨祖华,男,47岁,中共党员,本科,市三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安徽省骨科学会常委。

二十多年来,他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确诊患肾癌的时候仍坚持为患者做手术。

对患者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自觉抵制医疗过程中的“红包”及吃请等不正之风,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和院级先进个人。

2000年度被省卫生厅授予“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近年来先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五项。

  董毅,男,50岁,中共党员,本科,市精神病医院主任医师,市重点学科——临床精神病学科主要负责人,安徽医科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兼职教师。

从医二十余年,坚持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身于为病人服务的工作中,得到了病者及其家属的广泛好评,积极投身于抗击“非典”和“抢险救灾”活动。

精益求精,努力钻研,治学严谨,具有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在医学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发表译文近30篇,参编著作2部。

  张东升,男,38岁,本科,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1989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他十几年如一日,认真钻研技术,努力为病人服务。

1999年,志愿参加了“省首届青年卫生志愿者扶贫接力”活动,来到金寨县天堂寨镇卫生院,其间共为当地群众做手术40例,接诊病人2000多人,主动为贫困病人垫付医药费8000多元,还多次自费买药看望孤寡老人,并长期资助一个名叫李丽明的孩子上学。

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卫生志愿者”、“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多项荣誉。

  柳七零,女,34岁,中共党员,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医生。

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恪守职业道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每次治疗前,她都积极以患者沟通,使患者在透明的氛围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在她灵巧的手中,挽救了无数颗原本可能会拔除的患牙。

多年来,她以较高的医术解决了众多牙病患者的痛苦,以高尚的医德医风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叹。

  韩玉龙,男,38岁,中共党员,本科,肥东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主治医师。

15年来他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经常加班加点,团结带领全科同志,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

  使医院外科整体水平上了新台阶,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视患者为亲人,耐心细致,多查多问多解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为多名患者解除病痛,受到患者高度评价。

  张后伦,男,48岁,中共党员,本科,肥西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爱岗奉献,刻苦钻研业务,工作踏实肯干,带领全科同志,开展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和新疗法,热情为患者服务,使单一普外科在几年的时间里发展到以普外科为主体、胸外、脑外、泌外各专业组协同齐上的综合性外科,并获得多项县、市级科技项目奖,20XX年又成功申报为“合肥市重点扶持学科”。

  储肖林,男,45岁,中共党员,本科,中铁四局中心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工作作风严谨踏实,兢兢业业,以优良的专业技术,解除患者的病痛,取得了患者的信任。

在担任地处青藏高原海拔4750多米铁路工地医院分院长期间,克服家庭和高寒缺氧困难,圆满完成医疗救治工作。

为青藏铁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曾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杨大严,男,50岁,中共党员,合肥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精通心内科诊疗技术,熟练掌握导管技术,在心脏介入方面颇有建树。

20XX年毅然放弃高薪回到家乡合肥,一年半就做了近500例次心脏介入,有效率100%,无一例再发(:

外科医师十佳先进事迹),无一例并发症。

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加班加点,对贫困病人给予优惠和照顾,并经常参加基层医疗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