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306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7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docx

议论文阅读初中语文中考冲刺串讲13完

第十三讲议论文阅读

  【考查要点】

  在整体上,考查的重点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如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对全文论证结构的梳理、划分,对全文论证方法的辨识、理解,对全文论据类型的认识、分析,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如语言特色、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看法或感想等等。

  在局部或细节上,概括文段的大意,分析文段的思想内容,分析文段的层次结构,快速辨识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理解文段的论证方法或表达手法,提取与概括文中的论点,品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味、理解关键词语与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等等。

  【知识疏理】

  1.论点、论据、论证、驳论方面的知识。

2.全文中心论点的判断。

3.全文结构与议论的层次性分析,用提纲概括全文每层次论述的大意。

4.全文分论点的表现形式与层次性,编写段落提纲。

5.全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段的中心句的理解,段意的概括。

6.论证的要点和层次。

7.全文中论证方法的使用。

8.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

9.驳论点的写法与驳论据的写法。

10.句子的哲理含义的理解,长句的理解,段中的句序。

11.句式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2.设问和反问的作用。

13.句中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试题特点】

  题型以填写简答题为主,少有选择题。

填写简答题的出题角度比较丰富,填写、概括、答问、解释、阐述、自由表达等为主要出题角度。

大多数选文都设计有开放式、迁移式的考题。

  【解题导引】

  例1.(2004·徐州)

  理性的阅读

  世间许多事情都是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才会上升到一定的层次,读书也不例外。

对于读书,人们说得最多的话题不外乎多读、勤读。

多读、勤读固然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读书倘若能够“深”入书中,即使读的书数量不是很多,也能尝到读书的滋味,瓴悟到更多的道理。

这就需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引起自己阅读兴趣又有阅读价值的书。

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

一位学者把读书的艺术概括为不读的艺术,理由是:

“书为无限,生命有限;以有限应无限,只能采用此策。

”所谓“不读”,实际上就是要有选择地阅读,多读经典著作,少读甚至不读流行作品,更不用说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

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标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

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境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同是一本书,有的人读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时间久了,脑海中只剩下一片空白;而有的人读后,不仅能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能背诵出精彩的语句,更能谈出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

读书的这种差异,就在于读书者是用眼读还是用心去读。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心”阅读,正在于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记得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

串门总要有进有出,读书也如此。

认真地读一本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

读书不仅应该能够读进去,重要的是能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这样的阅读会使人从欣赏水平到修养都得到提高。

不读“死”书,意为不去读那些毫无生气的书;不死读书,还在于不可尽信书,而要有主见。

理性的阅读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

  (选自《青年科学》2004年第1期,略有改动)

  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围绕主要观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它们分别阐述了什么?

  ①

  ②

  ③

  3.文中说“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串门”,“串门总要有进有出”。

这里的“进”和“出”分别指什么?

  “进”是指:

  “出”是指:

  4.就本文提出的读书经验,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

赞同与否都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第1题的考查目的是概括、提取全文的主要观点,这就要求考生总览全文,进行感受与提炼,这是设题的第一个层次。

第2题的考查目的是分析、概括全文论述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对选文进行比较细致的阅读,对选文内容进行概括,这是设题的第二个层次。

第3题的考查目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对文中词句的含义进行品味,这关涉到精段的阅读理解,这就要求考生对文中最后一段进行更加细致的品读,这是设题的第三个层次。

第4题的考查目的是让考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谈论,这是有机的恰到好处的迁移而不是硬贴上去的问题,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

这是设题的第四个层次。

  (参考答案:

1.阅读要克服随意性,多一些理性。

(要理性的阅读)(理性的阅读会引导人们在知识的台阶上攀得更高)2.要有选择地阅读、读书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的思考 (要用心去读书)、读书要读进去,跳出来。

3.“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环境之中;情感随着书中情节的变化而起伏,思想沿着作者的思路向前发展”、“跳出书外,静观默想,分析对比,理清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4.略)

  解答议论文阅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阅读文章或段落时先要有“自测”的意识。

这种意义和阅读糅和在一起,在阅读之中瞬间的辨识和判断。

其基本内容有:

1.文或段是立论还是驳论。

2.全文或全段的大意是什么。

3.论点及其出现的位置。

4.中心句与支撑句的关系表现在哪里。

5.文章或段落的论证方式是以事例为主还是以事理为主,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6.有没有比喻论证的方法,有没有正反论证的方法,有没有引用,有没有设例。

7.结构层次是总分、总分总,还是分总或者并列。

8.文中的语言表现出什么特色。

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文段,有两好处:

一是有目的地读文,能够读得深刻些;二是进行了思考,心中有了一些底,答题的过程就会顺畅一些。

  第二,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步骤。

1.要了解题型。

题型用于议论文阅读,主要有简答题、填写题、选择题。

表示题型的主要标志是题干,我们要通过阅读题干知道题型的类型,以便正确使用答题的方法。

2.要认真审读答题要求,特别是简答填写题的答题要求。

3.对自由表达的题目要进行周密的思考,写出的答案要注意有清晰的层次,使别人容易看出答题的要点。

  【常见失误】

  议论文常见的答题误区有:

对文或段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准确,对文或段的一些表达手法的理解如语言特色、比喻论证、正反论证等不能进行简明准确的阐释,不能准确地对文句进行品析,解释不清词句的含义,不了解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难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看法或感想,讲不出答题的理由等等。

  【考点精练】

  

(一)(2004·北京)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

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

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学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

好吧,我问你:

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成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

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

太愿意啦!

我再问你:

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

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

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

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

那么,你不愿意了?

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

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

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

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

②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

③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④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⑤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⑥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

⑦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⑧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⑨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

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1.第3段中“彻头彻尾”指的是什么?

  答:

  2.文章第2、3段针对的人进行议论,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的观点;第4段针对生活中自以为成了自己的人进行分析,阐明了

  的道理。

  3.第4段中,作者把生活中的某一种人比作“事务的一架机器”,这种人的具体表现是

  。

(用原文回答)

  4.对第5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要成为你自己,首先要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宝贵。

  B.作者借卢梭的话证明第⑤句所表述的观点。

  C.第⑨句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D.“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难题,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5.文章最后一句是“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其中,“这一标准”是什么?

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句话?

  答:

  

(二)(2004·上海)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⑴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⑵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

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⑶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

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

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

”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

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

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

玛格丽特大喜过望:

蒙娜丽莎微笑之迹终于解开了!

  ⑷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

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

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

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

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⑸为了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

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

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⑹至此,有人会说:

“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

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

科学家真是无事忙。

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

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日:

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⑺但也有人会说:

“”

  ⑻孰是孰非?

惟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相关链接:

  1.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

  

(1)

(2)

  2.细读第4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视网膜区域名称功能论断

  

  

  3.第6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焚琴煮鹤”是指拿琴当柴烧,在文中比喻。

  4.从玛格丽特揭秘过程中可以看出,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

填写出其中三点。

(1);

(2);(3)

  5.从文中推断,第7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6段相对。

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即第6段)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

  答:

  (三)(2004·重庆)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钱乘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舍纳中形成的。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

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

古代民族的兼容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

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

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

这样的心态,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

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

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到人的现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

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

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一一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

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

有谁能够相信:

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

又有谁能够相信:

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不懂历史,就不懂现在;看不懂历史,就看不懂现在。

我们如今已经有了开放的心态,懂得要张大眼睛来看别人;但不看别人的过去就等于不看别人的现在,看不懂别人的过去也就看不懂别人的现在。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

常有人问: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我的回答是:

历史给人以聪明。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

人常说:

吃一堑,长一智。

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人有可能成功。

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

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

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

听懂历史说话是一种巨大的才智,但是想听历史、懂历史,首先就必须学历史、读历史,在历史的知识中聆听历史的教诲。

  当然,要真正让每一个人懂得历史的重要性,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做到的。

我们要长期坚持历史教育,恢复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感,而这种历史感,正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但是对这种传统,我们需要做一点补充,这就是:

“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

”我们民族已经走向世界了,我们看过去,不仅看我们自己,也看全世界;而这就意味着:

我们展望未来,不仅展望自己,也展望全人类。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提倡学习历史。

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历史的?

  答:

  2.文中“环境的封闭”和“心态的封闭”各指什么?

  答:

“环境的封闭”是指:

  “心态的封闭”是指: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具有丰富的内涵,请你谈谈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

  4.作者为什么说“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请联系全文分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答:

  5.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高速发展的新型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开放的环境和心态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联系这篇文章,谈谈你现在会怎样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周围的人或事。

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

  

  (四)(2004·辽宁)

  ①曾经欣赏过台湾漫画家几米一幅题为《有效期限》的漫画,画的中心是一片浅绿的水,上部有一些叶片粗大、开满了紫花的藤儿,中间偏下是两块石头,大石头上坐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小石头上蹲着一只好奇的小青蛙,左下角一只小纸船正悄然无声地驶来。

旁边有诗云:

  一艘小纸船,

  悠悠地飘过来,

  吸饱水分,

  渐渐沉没。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都有有效期限。

  ②美好的事物永远是有有效期限的。

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独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

假若世界上的花朵没有有效期限,我们对花的那份期待就会大打折扣。

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③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

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

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灌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④珍惜梦想的“有效期限”。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却不为之付出真诚努力,梦想便会成为空想。

怀抱强国梦想的屈原,用血泪凝结成千古传诵的《离骚》;济世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鸿篇巨著《本草纲目》;视科学研究为生的居里夫人,历经十二年的努力,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梦想的“有效期限”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

  ⑤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

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

因此,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时间用在不间断的工作上……生命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

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脚步走得越远,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世界越小。

  ⑥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这是大自然不可移易的规律,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珍惜。

  (选自《黄河黄土黄种人》,作者游宇明,有改动)│

  1.结合上下文语境,仿照第②段画线语句,在下面写出一个句子。

  答: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3.选文第①段引用几米小诗的作用是什么?

  答:

  4.诗中的小纸船象征着什么?

  答:

  5.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6.根据你的积累,再写出两个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

  答:

  7.选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

  (五)(2004·河北)

  学会谅解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 的品质。

有人这样形容: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能;谅解是 ,能      。

这生动地道 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

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

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

圣人孔子曾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

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

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关于谅解他人分不开。

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

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

忘却,是谅解的良方。

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

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

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得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人谅解吧!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

  答:

                                                                              

  2.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