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576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26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7页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7页
亲,该文档总共1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docx

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音乐全册教案

《阿细跳月1》

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彝族的歌舞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2.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背唱主题旋律,能够听辨乐曲中各种乐器的音色。

 

3.学习五拍子,掌握“跳月”基本节奏型,学习“跳月”基本舞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

 

2.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及其基本舞步。

 导入: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聆听音乐,说说下面音乐表现的是哪个民族?

并说出每首音乐的风格特点。

1.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委婉、柔美、抒情)

2.播放《青春舞曲》:

(欢快、活跃、热情) 

3.对两首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行对比。

 

4.播放《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这是一首彝族歌曲。

是影片《阿诗玛》的插曲。

说到彝族,同学们,有关彝族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

(彝族知识、彝族节目(火把节)、彝族舞蹈(阿细跳月) “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因在月光下跳舞而得名。

) 

①、中国最著名的发射地西昌。

 

②、彝族人的民居叫土掌房,彝族姑娘喜欢戴一种鸡冠式绣花帽。

 

5.大家和老师一起来练习几条节奏。

接下来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彝族的舞蹈《阿细跳月》。

 新课教学 :

1.出现课题《阿细跳月》

2.完整欣赏《阿细跳月》 

3.听音乐片段,注意思考 :

①同一主题旋律运用了不同的乐器演奏,那你能听出都有哪些乐器吗?

(二胡、竹笛„„) 

②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主题部分。

 

4.聆听全曲,按顺序记录下乐器出现的顺序。

 

5.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

这么多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①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的年龄的人。

 ②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6.乐曲中为什么要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同一主题旋律,这些变化音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除此变化之外,你还注意到哪些变化?

(乐曲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至高潮)。

 7.欣赏彝族舞蹈《阿细跳月》  。

8.请学生根据《阿细跳月》的基本节奏和骨干音创作一首新的舞曲。

  

课堂总结:

音乐是人们认识民族文化的窗口,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走进彝族山寨,了解了不同的“跳月”形式,真心希望大家能喜欢“跳月”喜欢彝族音乐。

《阿细跳月2》

教学内容:

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记忆乐曲的旋律主题。

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学习彝族“跳月”的基本动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乐曲《快乐的罗梭》。

提问:

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

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曲?

这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欣赏的彝族舞曲《快乐的罗梭》。

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阿细跳月》。

2、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

3、介绍乐曲名称: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

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

“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4、视唱乐曲主题:

掌握5/4的节拍特点:

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

以加do、mi、sol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fa、xi两个音:

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1组成。

5、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

6、再听乐曲:

在521处拍手。

7、再听乐曲:

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

(14次)

8、分段欣赏:

①第一部分:

主题出现几次?

每一次有什么变化?

(高音笛、三弦、全奏等)

②第二部分:

主题出现几次?

音色有什么变化?

③第三部分:

主题出现几次?

速度有什么变化?

9、欣赏舞蹈《阿细跳月》

1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学生两排相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击掌两次。

11、在《阿细跳月》的乐曲声中,边舞边唱(拍手处:

嗨嗨)。

12、课外拓展:

收集典型少数民族的舞蹈资料,学习一种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生能安静聆听音乐,并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学生能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阿里里1》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阿里里》。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阿里里》。

2、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乐曲的不同节奏。

歌曲学习:

1、学习歌词

(1)你们去过云南吗?

(2)就象同学们说的,云南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

(3)你们听纳西族的小朋友来欢迎你们咯!

(4)听歌曲一遍。

(5)你们喜欢听吗?

(6)播放歌曲。

(7)你们再跟他们演唱一次吧!

(8)你们想学吗?

我们一起来唱!

2、学习旋律

(1)你听到歌中唱得最多的是那句词?

(2)(阿里里,撒小秧)。

(3)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4)我们一起来对唱(师生互动)。

(5)你们觉得哪句最容易唱。

(6)教师边用手划出旋律线边教唱旋律。

(7)学生随课件一起演唱。

3、学唱歌词。

(1)纳西族的小朋友还喜欢边唱边跳!

(2)老师示范声势。

(3)学生模仿。

(4)学生分句接唱。

(5)自由交换动作演唱。

(6)集体演唱。

全班分四组表现:

(1)每组选择两个学生当评委。

(2)四组按顺序演唱,评委为演唱最好的小组投票。

(3)评出得票最多的小组,小组成员每人颁发一朵小红花。

综合表现:

(1)完整的听一遍,全班小朋友拿上道具一起表演。

(2)自由评价。

(3)课堂小结。

《阿里里2》

课题

阿里里

1.学唱歌曲《阿里里》。

2.参与表现歌曲。

教具

录音机、电子琴、教学课件

1.知识目标:

能认真的学会演唱歌曲《阿里里》。

2.能力目标:

能愿意参与音乐活动,大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

3.情感目标:

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并能随音乐律动。

教学重点

能用优美欢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里里》。

教学

难点

能为歌曲《阿里里》设计打击节奏、身势伴奏与表演动作。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

方法及意图

组织

教学

唱师生问好歌

礼貌问候

1.欢迎同学们加入我们的“快乐旅行团”。

今天由老师当导游,带领小朋友们到云南去旅行。

2.图片将我们带到哪了?

图片中的人物都在干什么?

3.第一站:

云南纳西族。

1.欣赏图片。

2.仔细观察。

3.掌握民族。

观察法

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一、初听歌曲

1.纳西族小朋友唱得好不好听?

你听出了哪些歌词?

2.讲解歌词撒小秧的意思。

初步感知歌曲,了解衬词。

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二、再听歌曲

1.仔细听学上两句。

2.学会的唱给大家听听。

学一学,唱一唱

初步学歌曲

三、学唱歌曲

听老师弹琴,随琴学唱。

学唱

模唱法学唱

为歌曲进行身势伴奏

1.师示范,边唱边用身势伴奏。

2.引导学生说出哪强些,哪弱些,并自己尝试。

3.全班在教师钢琴伴奏下边唱边用身势伴奏。

体验强弱,用身势伴奏。

培养节奏设计能力。

情感

处理

1.引导学生说出情绪。

2.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1.各抒己见。

2.有感情的演唱。

教师引导、点拨。

参与

表现

1.分成两小队唱合。

2.全体起立用身势伴奏唱歌曲,告别纳西族小朋友。

1.分组。

2.边唱边律动。

从听觉出发整体感受音乐,参与活动,更深理解。

《阿西里西1》

【教学内容】

一、学唱《阿西里西》

二、学做彝族舞蹈的几个基本动作

三、拓展:

音乐游戏

【设计理念】

通过学唱歌曲《阿西里西》,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彝族民歌音乐的美,了解彝族风土人情,让学生学会彝族舞蹈的几个动作,并通过和学生一起做音乐游戏,让同学们在参与各种活动的基础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会歌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阿西里西》,并能自信地用快乐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

2、学会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根据歌曲内容进行歌表演并要求动作协调一致。

【教学重点】

1、感受彝族人民无忧无虑的欢快心情,并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阿西里西》。

2、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带有彝族音乐特色的歌曲曲调及歌词,是学生学唱歌曲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队形律动《开汽车》

2、师生问好歌

3、音乐常规训练——节奏律动《小朋友爱唱歌》

二、导入新课

1、从师生同跳壮族歌曲《板凳龙》引入《阿西里西》。

(设计意图:

我在这节课的一开始就安排了师生共同律动。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翩翩起舞,这不仅迎合了儿童“好动”的天性,更是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一个良好地心情。

调动起教与学的兴趣。

2、出示课题,介绍乐曲。

(设计意图: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应该了解其相关文化。

因此,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透过《阿西里西》这首歌曲,去初步了解彝族的文化风俗,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起学生学习《阿西里西》这首歌曲的兴趣。

三、教唱新歌

1、播放《阿西里西》,请学生注意聆听。

2、请学生说出听到哪些歌词,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歌词。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歌词,用彩色,漂亮的歌词卡来吸引孩子们的视觉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3、解释“阿西里西”及“丘都拉迪”、“嗡啊,啊呀”的意思。

4、请学生用手拍节奏,教师按照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5、让学生自己拍节奏试着朗读歌词,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不准的地方,如“丘都拉迪”等。

6、学生完整地边拍节奏边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朗读歌词和击掌打拍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渐渐熟悉歌曲,解决节奏的难点,为学唱歌曲打好基础,为音乐游戏的开展做准备。

7、采用跟唱法来分段学唱歌曲,对于重难点的地方,加强指导。

步骤:

教唱第一、二段-----完整跟唱-------接龙唱--------齐唱

(设计意图:

学唱歌曲时采用分句教唱、分段教唱、完整跟唱、接龙唱、生齐唱的方法来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四、歌表演《阿西里西》

1、讲解示范动作。

2、生学跳。

3、跟音乐跳。

4、边唱边跳(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随音乐舞蹈)。

(设计意图:

通过跟老师一起舞蹈,使学生有了直观的了解,在加深对彝族歌曲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民族文化,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参与到舞蹈表演中来。

五、拓展活动——用《阿西里西》的音乐来做游戏

1、让学生分组做游戏,要求他们边做游戏边演唱《阿西里西》。

2、让学生评价各组的表现。

(设计意图: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之一,在音乐课堂中运用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体验了彝族少年儿童的生活乐趣。

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听音乐的专注程度和动作与音乐的协调性。

【小结】

《阿西里西》这节课是一节唱歌课,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会唱一首歌而机械地反复练习,这样不仅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因此,在这课的设计中,应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感受音乐,让学生在“看”、“听”和“玩”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歌曲。

《阿西里西2》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彝族民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激起学生对我国西南地区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2、能够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

3、能联系日常生活编创情绪适合此曲情绪的歌词和肢体语言并进行展示。

学习重点:

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欢快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阿西里西》。

学习难点:

1、歌曲中间9——13小节处的强弱对比;

2、歌曲头四小节的附点与后缀尾声之间的统一与对比。

学习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其中在我国西南布有这样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彝族民歌——《阿西里西》。

学习新课:

1、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聆听歌曲;回答完问题以后可就歌曲中发现的疑问向老师提问。

歌曲的速度如何?

歌曲是什么样的乐段结构?

2、复听歌曲

3、师弹琴范唱,生在心里学唱歌曲。

4、师弹琴,学生轻唱歌词。

5、就歌曲中的两个难点部分进行讲解和修正。

6、跟钢琴用欢快的情绪演唱全曲。

针对老师下发的简单乐器,6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如何进行《阿西里西》的表演唱,(注:

可加入乐器或是肢体语言)。

各小组自选组长组织此活动,讨论结束后找两个小组进行表演唱,比比看那一小组的设计最有创意。

评价:

学生对自己组或其它组的设计、表演进行评价。

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总结:

总之,彝族是一个聪明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自己的良风美俗,发展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部份。

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多关注彝族乃至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音乐,让它们源远流长、世代传承!

 

《摘果子1》

教学目标:

1.按音乐节奏,手脚协调地做《摘果子》动作。

2.加深对秋天的认识,体验水果丰收的喜悦。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播放课件: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创设的活动)展示情景“丰收的果园”:

秋天了,水果都成熟了,我们一起去果园吧。

2.欣赏《摘果子》乐曲,熟悉旋律:

好听吗?

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你觉得怎么样?

3.欣赏第二遍音乐,学生随音乐自由做动作。

(再听音乐,自由做动作。

听音乐,站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想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

 

1.欣赏《摘果子》的音乐,交流欣赏后的感觉。

(乐曲)

2.边听音乐边自由做动作。

3.思考并用清晰的语言回答教师的提问。

通过创设“丰收的果园”的情境,帮助学生营造秋天的氛围,为更好地感受音乐性质降低难度。

同时为下一环节学做摘果子的动作做准备。

二、(教师播放歌曲的录音,)学习律动。

1.提问:

你们有没有摘过果子呀,那摘果子时你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请学生示范,老师与其他学生一起来模仿。

2.摘果子前,我们手里要先拿个小篮子,摘果子时,手腕要转动,这样果子就能被摘下来了,动作还要用力一点。

3.学生随音乐节奏练习摘水果的动作。

4.学习踵趾小跑步。

(1)教师示范:

要去摘果子了,心里很开心,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我们要跳着舞去摘果子!

看一看我的脚是怎么跳舞的?

(2)(教师)总结动作要领:

脚跟、脚尖、跑跑跑,指导学生边念边练习。

(3)学生齐声念“脚跟、脚尖、跑跑跑”,教师再次示范踵趾小跑的动作。

(4)学生随音乐(在座位旁边)练习踵趾小跑步,教师适时地给予语言提示。

1.个别学生示范做摘果子的动作,其他学生一起练习。

(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2.仔细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学习摘果子的动作。

 

3.学生随音乐练习摘果子的动作。

 

4.学习踵趾小跑步,初步掌握动作要领。

 

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编摘果子的动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怎样摘果子,并跟着音乐合拍地练习动作。

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踵趾小跑步,初步掌握动作要领,特别是控制跑的步数

(通过学练摘果子的动作帮助学生学习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律动活动。

四、完整(学习)律动(达到手脚协调)。

1.(学生欣赏教师)完整地表演韵律活动《摘果子》。

先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2.学生集体学习韵律活动《摘果子》。

好,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试试。

(请你们也来试试。

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动作记住。

 

1.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

 

2.学生集体(学习)练习律动《摘果子》。

 

在前两环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完整地表演律动《摘果子》,复习巩固摘果子和踵趾小跑步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通过教师的示范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动作,能在音乐伴奏下做动作。

五、集体表演律动,结束活动。

自己找一个好伙伴,在空的地方,一起来摘果子(吧)。

在音乐伴奏下愉快地进行律动表演。

通过表演律动,帮助学生体验律动活动的乐趣。

《摘果子2》

教学内容:

1.学习主干动作:

扩指、转腕、收指、半蹲、倾头等,并按节拍完成动作,引导学生手动眼随。

2.合作表演律动《摘果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歌唱基础上萌发律动表演的兴趣。

2.引导学生掌握主干动作:

扩指、转腕、收指、半蹲、倾头等,学会随歌曲的旋律、节奏、情绪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果实。

教学重点:

合作表演律动《摘果子》,边唱边跳。

教学难点:

表演时能按照音乐的节奏完成动作。

教学准备:

舞蹈音乐、果篮。

教学过程:

1.教师提问:

苹果丰收了,果园里小朋友们正在摘果子,他们是怎么摘的?

2.学习摘果子的动作。

(1)教师示范作摘果子的动作。

重点强调苹果很大,需用力摘,应将手腕转一下,表示摘果子。

(2)引导学生在座位上创编向不同方向摘果子。

3.学习舞蹈。

(1)学生完整听音乐一遍,教师用语言讲解:

小朋友背起篓子,来到果园里,双手摘果子,摘下就放到背篓里。

篓子装满了,他们心里非常高兴。

(2)教师完整示范律动“摘果子”。

(3)重点学习踵趾步:

①启发学生迁移踵趾步地经验:

小朋友们是怎样到果园的?

和以前学过的哪个步子像?

②教师示范踵趾步:

重点练习趾步,脚尖向后点地,同时两膝直起。

③集体练习:

要求姿态美。

脚跟向前点地,身体略向后倾:

脚尖向后点地,身体略向前倾。

4.启发学生创编不同的摘果子动作。

建议提问:

果园里,树上结满了苹果,上面的苹果摘完了,其它地方苹果怎么摘呢?

教师反馈学生动作并带领学生集体练习。

5.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表情表现愉快的心情。

教师提问:

苹果摘完了,心里怎么样?

用什么动作表现出来?

6.学生随音乐完整地练习一遍,教师注意在动作转换时提醒。

《丰收之歌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的感受秋天的收获与喜悦之情。

2、能够正确的理解歌曲的情感态度。

3、熟练地演唱表演音乐《丰收之歌》。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愿意与别人分享劳动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熟悉节奏型,可以熟练的打出节奏。

2、能够按节奏型熟练地朗诵歌词。

3、理解体会丰收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愿意与别人分享劳动的快乐。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电子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感受秋天的收获与喜悦之情。

2、指导学生学唱、表演《丰收之歌》,可以完整的理解歌曲的的风格和情绪。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愿意与别人分享劳动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四季、感受秋天、感受丰收喜悦。

1、导入。

今天老师听到学多在欢呼下雪了,那是因为冬天来了。

今天呀,老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光重新回到春天,开始温故浏览一年四季的美好画面。

2、欣赏四季图画。

师:

在欣赏之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关于颜色的游戏,大家连连看他们分别属于哪个季节吧?

(金黄色、五颜六色、雪白色、浓绿色)

生:

秋季,春季,冬季,夏季

(力求学生用颜色去充分的感受季节的变迁)

师:

同学们非常棒!

接下来让我们迫不及待的看看四季的景色吧。

(播放幻灯片)

3、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这个谜语关于一个季节中的某种植物,大家来猜猜吧。

(出示谜语)

生:

是玉米,是秋天的玉米!

师:

大家回答的非常好!

今天老师就要要带领大家到田野到村庄去看那金黄的玉米,去看那丰收的秋天。

(出示丰收图片)

4、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丰收之歌》中来吧。

二、新课学习

导语:

秋天的田野、果园是那么迷人,我们的农民伯伯唱着丰收之歌从远处走来了。

1、播放丰收之歌视频

师:

同学们初步聆听了《丰收之歌》大家能告诉老师,歌曲的情绪吗?

生:

欢快、热情

2、按节奏诵读歌词

三、学唱歌曲《丰收之歌》

1、师:

你觉得怎样唱才能表现人们喜获丰收的情绪?

2、再次播放视频:

学生再次听赏歌曲《丰收之歌》,进一步掌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思想升华:

知道果实是农民经过辛劳和汗水换来的,教育学生要珍惜劳动成果,对需要帮助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

3、教师弹唱,一句一句教授学生方法:

多次演唱,拍打节奏演唱,以小组为单位演唱。

(师生互动,面向全体,引导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在实践中感受的喜悦,发挥学生的表演才能)

四、课堂小结

师: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一个与人分享快乐、分享劳动成果的季节,课后就让我们唱给彼此听一听,分享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劳动”成果吧。

那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演唱着《丰收之歌》结束今天的课堂吧。

《丰收之歌2》

教学目标:

1、了解丹麦音乐的特点,正确把握歌曲《丰收之歌》的情绪,能运用恰当的声音、情感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

2、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创造力,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能尝试不同形式的创编。

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传统的欢庆方式,并在创造和表现中获得欢乐。

教学重点:

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教学难点:

歌曲创编活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唱法、欣赏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钢琴、DVD、音响、手鼓、铃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配乐短片,提问:

在音乐声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2、学生集体回答,教师小结:

在一段抒情流畅、委婉动人音乐的衬托下我们看到了金色的麦田、沉甸甸的谷穗、洁白的棉花、枝头累累的果实、渔歌晚唱的渔民和载满船舱的鱼儿,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3、教师:

我们现在正沐浴着明媚的春光,而农民们此时却在辛勤地耕耘。

他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了秋天才能享受丰收的欢乐。

今天,我们将感受到的丰收不仅仅是稻麦金黄、硕果垂枝、荷塘飘香,还有人们在喜庆丰收时的鼓乐欢歌。

(展示课题——丰收之歌)。

二、歌曲教学《丰收之歌》

1、聆听教师演唱,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思考歌曲段落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活泼、优美、生动的丹麦民歌,整首歌曲洋溢着欢乐的舞蹈节奏,表达了勤劳、智慧的丹麦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喜获丰收的欢乐之情。

3、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轻声唱谱,注意A段的重复乐句。

遇到困难或学生唱不准确的地方,重点练习,加以纠正。

4、第二遍在钢琴伴奏下用“啦”模唱歌曲旋律。

5、欣赏歌曲的演唱。

6、会唱后,体会A段和B段的情感,合理设计情绪和音色,完整地表现歌曲。

A段:

旋律起伏跌宕,应用热烈奔放的声音来表现;

B段:

旋律平稳抒情,应用平稳流畅的声音来表现。

7、完整地、声情并茂地演唱,要求:

吐字清晰、气息流畅、感情投入、音色优美。

三、歌曲创编

(一)创编演唱形式

1、提问:

可加入哪些演唱形式?

2、教师与录音合唱,提问分别用了哪些演唱形式?

3、讨论并设定:

A段:

齐唱、轮唱(第二段歌词)

B段:

合唱(加入伴唱啦啦啦,形成简单的复调)

A段:

齐唱

4、先播放音乐原唱,教师伴唱示范,给学生以总体印象;

5、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