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790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古代埃及

1.自然环境:

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兴衰史:

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文明:

经济上:

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

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

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

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

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

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

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自然环境:

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兴衰史:

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文明:

经济上:

灌溉农业;

政治上:

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

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

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

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苏美尔文明:

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腓尼基文明:

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影响:

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双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古代印度

自然环境:

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

兴衰史:

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种姓制度:

地位

等级

等级名称

代表的社会阶层

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

婆罗门

祭司和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和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被统治阶级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剥削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

注:

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影响: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佛教:

⑴时间:

公元前6世纪⑵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⑶教义:

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拜托苦。

⑷发展:

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⑸传播:

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

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

称南传佛教。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

(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与社会

形成: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亡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夏朝:

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⑵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⑶最后一任国王:

桀。

商朝:

⑴青铜铸造业发达:

青铜器种类多,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⑵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

(特点: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意义:

我国有可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

西周:

⑴分封制:

(内容+影响:

P12)⑵礼乐制度:

(目的+要求P12)

注:

商和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西周分封制哪些人受封?

(国王亲属、功臣等)

分到什么东西?

(土地等)

有什么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

有什么影响?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王控制区域)

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

(宗法制)

西周的礼乐制度用来干什么的?

(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孔子为什么推崇礼乐制度?

(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影响?

(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等级制度,是周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

⑴背景: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⑵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齐恒公称霸:

⑴原因:

①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②后又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③.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⑵时间:

公元前7世纪中期,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3..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晋国——韩、赵、魏三个国家

战国七雄:

秦、楚、齐、燕、赵、魏、韩:

了解相对地理位置P14;

4.社会发展: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牛耕,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形成,社会结构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5.变法运动:

魏国:

李悝变法楚国:

吴起变法秦国:

商鞅变法(最大影响)

6.商鞅变法:

①背景: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打出富国强兵的旗号,掀起变法运动。

②时间人物:

公元前39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③内容+影响:

内容:

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奖励军工,理由军工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4.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影响:

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是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④性质:

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⑴.深得秦孝公的重用;⑵.符合历史潮流;⑶.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⑷.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商鞅“南门立木”在今天的意义:

南门立木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强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对于我们学生的启示:

要做诚实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到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令出必行,取信于民。

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

⑴.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⑵.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

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具体学派与主张等:

学派

代表人物

国别

时代

主要主张

儒家

孔子(创始)

鲁国

春秋

①“仁”即“仁爱”“克己复礼”;②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著有《论语》

孟子

楚国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创始)

邹国

春秋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 ;著有《道德经》

墨家

墨子(创始)

鲁国

战国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韩国

战国

“法治”

兵家

孙子

齐国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齐国

战国

“事备而后动”

3.百家争鸣出现的作用(意义):

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利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4.古代思想在现在的表现: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启发式教育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5.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

孔子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符合教育平等的思想;各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心智特点,只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符合”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此孔子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教育是值得借鉴的

6.联系当时(战国)的社会形式,想一想,为什么法家会受到重视?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劳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严刑酷法等思想适应于当时社会形式的需要,自然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7.“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正确做法:

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助互相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8.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兵书:

《孙子兵法》

百家: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希腊和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沿岸,西方文明正式在这里诞生的)

西方文明的摇篮

1、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爱琴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历时800年,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

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重要代表

2.城邦时代:

①时间:

公元前8世纪—6世纪②城邦特点:

小国寡民③终结: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的城邦时代随之终结。

经济特点

政治特点

差异原因

雅典

以对外贸和商业为主,工商业发达

实行民主制度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城邦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的,雅典是沿海城邦,适合发展海上贸易,而斯巴达是内陆城邦,相对闭塞。

斯巴达

以农业为主

实行军事独裁

4.雅典:

⑴民主制度的发展阶段:

①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②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⑵民主制度的特点:

①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②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

⑶维护民主制度的有力措施:

陶片放逐法;

⑷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评价:

积极方面:

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方面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消极方面:

另一方面,要单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5.斯巴达:

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6.亚力山大帝国:

⑴前身:

马其顿王国⑵发展:

公元前4世纪,征服希腊,后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力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⑶影响:

亚力山大帝国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罗马帝国的兴衰

地理位置:

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罗马是尚武民族)

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在意大利半岛建立②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③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

④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数次争霸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⑤公元前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起义。

⑥公元前1世纪,人口迅速增长,罗马社会的危机日益加重⑦公元前27年,屋大维表面上自称共和国“元首”,但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⑧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

⑨公元1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一代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

遭受残酷压迫的犹太人多次发动起义,而屡屡挫败,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耶稣上。

⑩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爆发全面的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日耳曼人屡屡向罗马帝国发动进攻。

11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12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

2.罗马共和制度:

P21

3.公元前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它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4.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

原因+过程P22

5.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6.基督教:

时间:

公元1世纪;创始人:

传说中的“救世主”耶稣;背景:

P23-24

我国与罗马的贸易往来:

我国在东汉时期,称罗马帝国为大秦。

东汉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内地的铁器、铜器、漆器经过新疆地区西运,辗转至罗马。

罗马和中国的交易品的种类包括矿物,动物,珠宝,玻璃,织物和香料等。

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罗马文明

领域

表现

希腊文化

哲学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科学

阿基米德:

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

文学

荷马《荷马史诗》,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

戏剧

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

阿里斯多芬

体育

起源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拉松骞跑

美术

雕塑家米隆《掷铁饼者》

罗马文化

法律

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影响P25

文字

拉丁语成为境内官方语言。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

建筑

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

 

综合探究一

1.认识早期文明的区域:

P27

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么?

(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

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古国

文明发源地

产生文明时间

国家统一时间

统一者

古埃及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3100年

美尼斯

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3500年

公元前18世纪

汉谟拉比

古代印度

印度河.恒河

公元前2500年

公元前3世纪

阿育王

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070年

这些地区为什么可以孕育人类早期的文明呢?

因为这些地域都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2.比较早期文明古国的异同?

文字

生产能力、大型工程

城市

国家机构和制度

文化

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

狮身人面像,金字塔

圣斐斯

法老、军队、刑法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解剖学,分科治病

古代西亚

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

空中花园

乌鲁克,乌尔

《汉莫拉比法典》

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编制太阴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古代印度

象形文字

摩亨佐·达罗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中国

(夏商周)

甲骨文

青铜器

都江堰

镐京

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百家争鸣

西方

(古罗马、希腊)

字母文字

(拉丁字母)

万神殿,高架引水渠,古罗马竞技场,帕特农神庙

雅典,罗马

奴隶制,城邦民主制、《十二铜表法》

科学、哲学、戏剧

 

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1、中世纪:

指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

2、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800年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

查理进行了土地分封,这样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

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分封特点是:

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

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三国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日耳曼人另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于9世纪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特点是:

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

(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这句话意思是说:

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说明西欧封建社会虽然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制约关系。

4、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

“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的表现:

政治上,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教皇国产生,逐渐凌驾于各国之上;经济上,控制大量封建地产,经营庄园,还要求收取“什一税”;思想上,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

5、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

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6、基督教的演变:

(1)产生的历史条件:

1世纪,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残暴统治。

犹太人多次起义但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耶稣来拯救自己脱离苦难。

(2)变化:

由贫苦民众的宗教逐渐演变成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成为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政治原因:

随着罗马帝国加强对内压迫、对外侵略,阶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便于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开始对基督教采用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

后来,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教会与各国君主建立起合作关系,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且垄断文化教育。

7、11世纪,巴黎和伦敦不仅成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繁荣,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8、封建庄园和新兴城市比较:

(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庄园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9、城市中的手工业者按照行业组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叫行会。

城市中,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建立伊斯兰教,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

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

此后,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军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从8世纪开始,巴格达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

10世纪后,帝国逐渐衰落。

2、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伊斯兰教的创立以一神教代替了多神教,适应了走向统一的需要。

伊斯兰教使众多信徒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可以说,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

3、中古阿拉伯学者有哪些重要文化成就?

这些文化有何特点?

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

成就:

①翻译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地。

②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如:

吸收印度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造,传播到欧洲(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著作;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那的《医典》等。

③创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清真寺)。

④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如《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等。

特点:

先进性(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国范围内东西方不同文化)。

作用:

阿拉伯人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搭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文化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1、1世纪,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2、大化改新(P40-41)

(1)历史背景:

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大化改新的过程:

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政变,一举铲除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

随后,孝德天皇继位,建年号为“大化”。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法律上,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

(4)大化改新重要意义:

(1)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2)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具有善于学习、坚忍服从等特点。

探究二

1、世界三大宗教

创立时间

创始人

宗教经典

原创地

现在分布区域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大藏经》

古印度

亚洲地区

基督教

1世纪

耶稣

《圣经》

巴勒斯坦

欧美地区

伊斯兰教

7世纪(610)

穆罕默德

《古兰经》

阿拉伯

亚非地区

三大宗教相同点:

①都是由于当时战乱造成人民的痛苦、在大众需要精神寄托时产生的;②教义中都含有一神论、要甘于忍受痛苦、宗教仪式等内容;③对社会影响都极大,都与政治有紧密相连,发展到后都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2、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画等都属于宗教文化景观。

3、佛教建筑叫寺庙(类似皇宫建筑表现地位),基督教建筑叫教堂(高耸入云显示上帝的高高在上的威严),伊斯兰教建筑叫清真寺(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1、秦灭六国的过程:

时间: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领导者:

秦王嬴政,定都:

咸阳

灭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中国(即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