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510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ocx

发展战略后危机时代宝安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全球低碳经济产业演进趋势及对宝安的启示

徐腊平

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凸现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石化能源的有限性与需求持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关于资源与能源利用模式的讨论逐渐升温,世界各国政府正重新审视其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推进低碳经济体系的建立。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竞相出台了各种激励政策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围绕低碳技术与新能源技术已经展开新一轮面向未来的竞争。

在新的发展任务和国际新形势下,迫切要求宝安从国内外新的形势出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全球化视野处理和布局产业发展新格局。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应对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的现实需要,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

虽然低碳经济的概念在2006年才被引入国内,而现在它正迅速从高端概念演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节能、低碳建筑、以太阳能和风能为核心的新能源等领域都开始崭露头脚。

气候变化和次贷金融危机为宝安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宝安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一、全球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全球低碳经济的产业化现状与将来可能演进的路线及领域,低碳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新能源汽车、低碳建筑、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能等产业领域。

1、新能源汽车演进趋势

世界各国都已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是未来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了采取更为合理的交通规划和调度之外,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低碳燃料汽车(如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将是解决能源和气候两大危机的最佳途径。

当前,各界形成共识的是,新能源汽车可能成为“救赎”和“弯道超车”的共同出路。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基地,2009年10月份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量大关。

与欧美日成熟市场相比,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欧美日是饱和市场触底,80%是更新车,市场空间已经很小,而中国正好相反,80%是新生购买需求,中国汽车市场对新型车的消化能力更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市场空间。

如果汽油和柴油车仍占主导,没有革命性的节油环保技术出现,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对中国的能源和环境将带来巨大压力:

中国到2030年将需要进口62万亿桶石油解决汽车燃油问题,并因此产生占世界乘用车20%的二氧化碳排放。

由于提高燃油经济性空间有限,为解决高排放问题,转向使用低排放或无排放燃料/动力源,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纯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

新能源汽车产业关联度高,战略地位突出。

根据科技部的规划,到201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总产量比例要达到10%。

保守估计,届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至少突破100万辆,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至1000亿(按每辆5-10万元估算)。

根据汽车产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的上下游产业联动效应理论,100万辆新能源汽车将带动325亿元至650亿元的上游产值和1315亿元至2630亿元的下游产值。

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尚未成熟,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尚未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和产业先发优势。

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电池制造、整车技术、配套设施以及电动机四个技术领域。

从全球来看,目前除了电动机的自主研发技术进展较快外,其他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包括电动车充电的加油站在内的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就国内的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传动模块、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性被国际巨头垄断,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存在一定的“空心化”现象。

此外,电池技术尚待完善,成本仍然偏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安全问题、使用和维护,电池动力系统的后期处理等问题也没有高效的解决方案。

2、低碳建筑行业演进趋势

低碳建筑在我国发展空间巨大。

据统计,我国目前建筑面积越位400亿平米,每年新建建筑面积20亿平米,到2020年将达到700亿平米。

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到2010年,新建筑面积全面执行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实施节能65%标准。

这意味着节能建筑将主导未来的建筑市场。

低碳建筑已得到多个国家的重视与响应。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2月17日签署的经济刺激方案《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计划超过250亿美元资金将用于联邦建筑物、学校和住宅的能效项目。

绿色建筑成为美国新政府能源改革、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3月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在《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明确建议,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分配给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投资2100亿元。

在政策的引领和市场机会的诱导下,中国低碳建筑单体技术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在某些核心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

下表列出了得到广泛认同、在中国已有一定发展的多种低碳建筑技术,以及它们的市场机会和潜力。

表1 低碳建筑重点技术及其市场机会和潜力

类别

技术

市场机会

市场潜力预测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围护结构保温

要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围护结构要承担大约70%的节能任务。

发达国家的建筑保温材料中约有49%为PU材料,我国这一比例尚不足10%。

住建部正将PU作为传统建筑保温材料的替代产品进行推广。

到2020年需要保温材料约为300亿平米,其中外墙保温材料为240亿平米,大部分将来源于PU材料

遮阳

双层皮幕墙

一体化自然通风器和呼吸窗

HVAC

暖通空

调系统

能耗计量与调节

暖通空调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30%-50%。

我国北方地区约有1.5亿平方米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计量改造。

我国北方地区既有建筑计量改造的市场规模预计有2000亿-3000亿元。

热回收

建筑热电冷三联供系统(BCHP)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利用)

中国已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世界最大的生产国。

国家法律法规提倡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以太阳能和热泵为重点。

继2006年9月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制度之后,2009年3月建设部和财政部又出台了推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BIPV)的法规和经济补贴政策。

根据建设部统计数

据,到2008年10月底,各地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达10.3亿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面积近1亿万平方米。

预计到2015年,全国住宅用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将达到20%-30%。

太阳能建筑一体

化比照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中国市场至少是万亿级的规模。

热泵

照明系统

自然采光设计

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但消费市场尚不成熟,使用比例不足20%。

2008年初,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城乡居民购买节能灯给予财

政补贴。

2009年中央财政将加大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力度,初步确定推广规模为1亿只,比2008年扩大1倍。

LED技术对我国普通照明领域的节电作用可能将在几年后显现出来,到2015年灯管成本可降低80%62,到2020年,其节电潜力大,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可实现1000亿度的节电量。

照明控制系统

高效照明产品

建筑管理系统(BMS)

正确安装和运行良好的建筑管理系统可以减少20%的能耗,但其成本比较高。

建筑管理系统的减排潜力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可以通过行为改变等低成本方式实现相似的潜力。

但多数专家表示乐观,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筑不能没有中央控制系统——这是一个成本高但却必不可少的措施。

工业化住宅

中国的住宅产业的基础比较落后,还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

工业化住宅符合国家1999年发布《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的住

宅产业化、现代化政策。

工业化住宅的减排潜力巨大,但由于前期成本的高昂,目前的主要参与者只有万科地产,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但万科地产的行业领头羊地位将有助于推动工业化住宅的市场推广。

信息化

设计和

生命周

期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IM)

低碳建筑需要创新的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方法,信息模型能够即时地提供高质可靠的项目设计规模、进程和成本的动态信息,还可以支持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管理。

以信息模型为基础的可持续设计、施工和生命周期管理,是未来建筑领域的一大变革,将直接引领整个产业链朝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相关的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市场潜力很可观。

建筑生命周期管理(BLM)

3、新能源演进趋势

(1)太阳能光伏发电

2009年3月23日,中国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始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支持太阳能光电建筑的应用。

中国的“太阳能势力”崛起并不让人意外。

受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政府对太阳能发电给予巨额补贴的影响,全球太阳能电池近年来销量猛增。

“中国制造”是全球太阳能供应的霸主,占总供应量的40%(大陆30%,台湾10%),历史上最长时间的一轮经济增长造就了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暴利引发了国内大炼多晶硅的热潮,依靠“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许多中国企业掘到了“第一桶金”。

我国的光伏产业链已经完整,但产业链从头到尾上的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都不高,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上游:

晶硅电池上游的多晶硅提纯中的氢压缩机、还原炉等、多晶硅的铸锭炉、多线切片机的国产化进程刚刚开始;

——中游:

中游的电池片生产线上的丝网印刷机、PEVCD等设备仍然是以进口为主,组件生产中的一部分辅材和全自动生产线正开始部分国产化;

——系统集成:

在系统集成方面,当光伏并网发电达到一定份额后,就必须考虑由于光伏发电的随机性以及其电能质量对常规电网的干扰,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德国才刚刚开始,而我国电网公司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吸收风力发电的教训,提早开始组建太阳能发电研究中心,研究应对措施。

据众多机构及龙头企业的预测,未来3-5年,光伏发电的成本有望降低到1元/度,与传统的火电成本的差距将大大缩小,硅成本及光伏发电价格的进一步降低将会刺激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而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又将使得其成本进一步降低,使光伏产业走上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光伏发电快速实现市场化,将带动光伏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还将对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长期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在技术革新的促进下,价格障碍将逐步消除,光伏国内市场正风生水起,渐入佳境。

(2)风能发电

在各类新能源开发中,风能发电无疑是最为风光的一个。

2008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新增630万千瓦至1221万千瓦,第一次超越印度成为亚洲第一,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

我国对风电的政策支持在可再生能源各领域中可算是最全面的,包括宏观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各方面,不仅直接推动了风电行业的发展,还为其他新能源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在风能产业链中,风机零部件制造、风电机组制造及风电场的建设运营三大环节都有发展机会:

——风机零部件制造、发展核心部件:

在风机零部件环节,国家政策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

再加上国内的风机目前仍以低单机容量风机为主,相关零部件制造技术的突破相对比较容易。

因此,作为风机核心部件的轴承、叶片及齿轮箱因为具有相对高的技术壁垒,占整机造价比重大而受益最大。

——风电机组制造、提升大风机、守住中小风机:

现代风电机组正在日益向大容量发展。

大容量机组不仅发电量高,而且发电成本较低。

同样规模的风电场,如果应用大容量机组,能够利用更高处的风能资源,还可以减少机组台数,相应的运输、安装、电缆连接等成本也会降低。

国家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大容量机组的研发和生产。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技术上还有差距,但以金风、华仪和湘电股份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已积累起中小容量风电机组制造的经验,并长期以来在研发方面持续投入,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应有不错的表现。

由于道路、交通和建筑工具等条件不成熟,大型风电机组很难运送安装。

因此,中、小型风电机组仍将占领部分市场,对中国企业将非常有利。

——风电场建设,自身运营加转手销售:

中国近几年迅猛增长的风力发电装机数量,已经使得市场对风力发电项目开发的前期规划与咨询、风电场运行维护与保养、专业负责风电场建设与安装的专业公司的需求更加旺盛。

如2006年组建的新疆鑫风公司当年就有600万元业绩,到2008年已经签订的合同金额达到了1亿元86。

风机企业利用自建经营,享受国家提出的全额上网和财税补贴政策。

他们还可以根据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在合适的地点投建风电场项目,然后将其股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这已成为风机企业盈利的又一秘诀。

这样,一方面可为风机企业带来额外收入,另一方面还可带动其自身风机销售。

不少国外企业希望进入中国,经营风电场,但受相关政策限制,只能采取与内资企业合作方式进入。

这些企业成为中国机组制造企业进行风电场开发销售业务的潜在客户源,他们可以轻松实现盈利和退出。

(3)生物质能

在替代能源战略的大框架下,在世界兴起绿色淘金热的今天,生物燃料是个意外的惊喜,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绿色黄金”。

10年前为了解决陈化粮问题上马了燃料乙醇项目,然而乙醇正逐步演变为成熟的石油替代产品。

中国生物质液体燃料真正在中国快速发展始于2006年,短短三年时间中国已走过了生物质液体燃料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

粮食类作物生产—非粮能源作物—第二代生物质液体燃料。

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技术走向商业化也已成为国际共识。

虽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家纤维素乙醇制造厂的产量达到商业规模,但这并不影响很多大的能源公司竞相改进将纤维素转化为乙醇的技术。

因为即使短期内它无法商业化,但为了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必须进行技术储备。

二、宝安低碳经济产业培育与发展面临的背景

1、宝安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压力:

地缘优势所积累的产业先发优势与产业发展潜力边际效应递减相并存

改革开发三十余年以来,宝安凭藉毗陵港澳地区的地缘优势,在经济发展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率先形成市场先动优势,奠定了外向型经济的绝对优势。

正是抓住了历史性机遇,宝安当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等为代表的工业经济体。

追溯宝安经济发展的轨迹,其成功的核心就在于抓住了全球产业转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市场先机,并将这种优势持续了相当一段时期。

然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起初那种依靠关系、血缘等纽带发展三资企业的宝安,地缘优势所累积的产业先发优势效应正日益衰减。

此外,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自然演变,起初还是朝阳产业的一些行业,也日益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正逐步走向成熟甚至夕阳阶段。

因此,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工业经济体,宝安同时也面临产业发展潜力边际效应递减的市场困境。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

宝安要想继续在全国乃至世界区域经济竞跑中处在风口浪尖上,就必须不断地寻找新的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2、后危机时代下全球出路与新兴产业发展动向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经济经历了一个自我调整与政府有形之手干预的过程。

当前讨论危机是否过去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判断全球经济如何才能重新走上繁荣之路,并根据这一预判进行政策调整。

特别是,后危机时代全球出路何在?

对于这一问题的考察及演变的轨迹,其关键点在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产业经济发展的动向。

根据历史经验,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孕育出一批新兴潜力产业。

次贷危机对各种产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中也有一些产业影响不大,甚至受益。

对于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而言,要摆脱危机并重振经济活力,更需要创造新兴产业。

纵观奥巴马政府的施政政策,毫无疑问,新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充当了未来美国政府能否走出低谷并走向繁荣的核心。

因此,可以预期的是,在后危机时代下,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与角逐极可能出现在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产业。

从中长期来看,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产品、低碳产品、高技术产品等带来的制造业复兴值得关注。

3、全球能源格局演变规律与趋势

目前能源领域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世界能源体系正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化石以及其他多种能源并重”的局面,未来将真正转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

在现有的能源供求格局下,这种能源体系转变的趋势和方向已经非常明确,而主要的不确定性在于转变的速度。

能源产业种类繁复,投资庞大,产业链条很长,对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可以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真正的主导产业。

随着后根本哈根时代的来临,全球减排承诺的陆续出台,多元能源格局雏形已日渐清晰。

三、宝安低碳经济产业培育的优劣势条件分析

1、优势条件

宝安依托深圳特区,在低碳经济产业培育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条件:

(1)营商环境较为优越,政府亲商重商意识较强;

(2)政府服务到位、体制灵活,服务型政府初步建立;

(3)依托深圳发达的创投资本市场,能够快速实现低碳经济这类新兴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为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4)具有一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政府财政投入、支撑新兴产业发展能力较强、力度加大;

(5)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以降低企业运营的各种隐性成本和交易费用。

2、劣势条件

当然,作为一个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宝安在低碳经济产业培育方面也具有相对劣势,如资源瓶颈、原材料依赖外购等:

(1)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配套能力有待提升;

(2)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所急需的关键性、基础性原材料匮乏,高度依赖外购;

(3)人才结构以应用性人才为主,而基础性研究人才较为缺乏,特别是本土培育的人才数量较少,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本土科技性研究机构数量也不多;

(4)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日益凸现,随着深圳生活成本的不断攀升,深圳劳动力收入真实购买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内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则进一步抑制了内地劳动力向宝安这样劳工需求大区的流动;

(5)存量土地数量有限,制约了低碳经济增量产业发展空间,较难满足创新载体的大规模用地需求。

四、低碳经济产业演进的启示及宝安的对策

严格来讲,当前在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域,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市场先发优势,都还处在一个市场试错与培育扶持的阶段。

危机后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将重构全球及区域经济竞争格局,并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

这对宝安而言,又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宝安如果能够从战略高度重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发展,那么非常有可能的是,类似于宝安在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中所积累的比较优势一样,宝安将再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处于领跑地位。

根据未来低碳经济科技技术的演变规律,结合宝安区的产业比较优势,建议宝安区委区政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政策适调:

1、尽快成立低碳经济产业领导小组,制订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区委区政府尽快成立专门的低碳经济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依托深圳市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人员对宝安低碳经济产业进行专项研究,对低碳经济产业进一步细化,确定并明确低碳经济产业中宝安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子行业和发展领域,制订《宝安区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加快部署;依托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逐步出台低碳经济产业总部企业的优惠政策;尽快成立低碳经济产业招商引资领导班子,并从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低碳经济产业企业予以扶持;整合科技、财政相关扶持资金,成立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及专项扶持资金,多渠道、多形式扶持区内相关企业发展有关低碳经济产业的科研项目与产业化实体项目。

其次,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已有扶持低碳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研发、投资低碳经济产业项目,加快低碳经济产业项目核准、备案,为符合产业政策的环境友好型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二是将技术先进、规模大、带动性强的低碳经济项目纳入全区重点项目年度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支持;三对符合条件的低碳经济企业要及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深圳市总部企业,用好用足国家相关减免税政策及市政府总部企业奖励政策。

2、提升低碳经济产业创新驱动力

一是着力引进和培养低碳经济产业领军人才。

区内重点企业、科研机构要加大“引智”力度,加快培养本土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带头人,尤其要加大“原创型”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

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围绕低碳经济产业关键技术,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支撑平台。

三是加强合作。

加大与国内外低碳经济领域内的高技术企业及研发机构的融合互动,鼓励国内外研发机构来宝安区建立研发中心。

四是加强人才培训和低碳经济知识普及。

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低碳经济技术培训,组织编制低碳经济知识普及读本。

3、拓展低碳经济产品的市场运用

一是加大低碳经济产品宣传推广工作。

鼓励企业利用新闻发布会、功能推介会、广告、国内外展会等途径宣传低碳经济产品,增加社会接受度。

二是增加低碳经济产品营销力度,强化企业产品销售工作。

三是从财政、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多方面支持低碳经济产品的推广和运用。

四是建设一批低碳经济产品利用示范项目。

4、拓宽低碳经济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一是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对区重点培育发展的低碳经济产业项目,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

二是优先支持符合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多种金融产品,并给予政府贴息、资金奖励等多种形式的财政扶持。

三是利用深圳发达的私募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力量,政府主导搭建风投资本与宝安低碳经济产业项目对接平台,鼓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对低碳经济产业的投资。

(作者单位:

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