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4671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标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和农牧业发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读青藏地区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分析、对比和归纳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青藏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造成的后果,认识在西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树立人地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还是主要针对课标“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要求,主要落实有关青藏地区的问题。

是对四大地理单元知识学习的完善。

在设计思路上与前三章第一节相同,都是从自然环境入手,然后分析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特征及农牧业发展。

【教学难点】

读图分析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问题,分析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认真读图分析,从中提取知识。

✧探究活动设计

本节教学共设计了两大探究活动:

一是天路的修建:

探究青藏铁路的修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难题;二是对青藏地区种植业河谷农业的探究。

✧教学案例设计

本节教学以青藏铁路的修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难题为引导,以青藏地区的高寒作为主线。

分别围绕、指挥官等角色扮演,通过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天路》歌曲视频。

教师引领:

1、“天路”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把青藏铁路称为“天路”?

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学生回答:

天路有两层含义:

一是所处的位置是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一是修建非常困难,需要克服很多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

用视频导入,给学生创设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为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了直观感受。

 

天路

对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学习

 

天路

对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学习

 

(承转)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下,青藏铁路的修建需要克服哪些自然环境方面的难题?

一、合作探究: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多媒体展示:

1、青藏地区地形图

2、青藏铁路路线图

3、青藏铁路的景观图

4、青藏铁路施工图

探究问题:

青藏铁路的修建需要克服哪些自然环境方面的难题?

探究方法:

不同的小组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方面去研究。

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补充提问相关内容。

1、青藏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地形类型?

2、青藏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补充冻土的相关知识。

4、青藏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

地形:

青藏地区有众多高大山脉,如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等,青藏铁路需要穿越高大山脉,工程量巨大。

气候:

海拔高,气温低。

面临高寒缺氧问题。

会有暴风雪天气,给施工增加难度。

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

土壤:

该地为冻土,施工难度大。

水文:

河湖密布,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需要跨越很多河流。

植被:

植被为高山草甸,生态环境脆弱。

修建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植被的破坏。

生物:

该地有很多特有的生物,线路选择在生物迁徙路线上,要注意对生物生存环境的保护。

 

学生通过对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克服的自然环境困难,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

(承转)青藏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各地理要素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二、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问题引领:

1、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气候对其他要素又有什么影响?

 

知识总结:

教师展示各要素关系图并总结:

青藏地区有高而寒,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这种气候又对其他各要素产生了影响。

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

对于我们刚学习的西北地区,由远而旱,干旱的气候也造成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学生思考后回答:

高海拔使得该地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

2、学生回答:

高寒气候使得许多山峰终年积雪,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众多湖泊和河流,该地处在第一阶梯,进而成为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学生回答:

水源丰富,湿地面积广。

高寒的气候,冬寒夏凉,使得冻土广布。

 

学生通过思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升了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承转)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这种独特的高寒条件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样的?

多媒体展示:

青藏地区的服饰、交通和建筑。

问题:

1、青藏地区的服饰、交通和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

2、这些方面体现了青藏地区的什么自然环境特点?

 

1、学生根据图片中展示服饰、交通和建筑的特点,结合教材资料思考老师的问题。

 

利用直观的图片,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又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承转)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活动首先影响的就是农业?

多媒体展示:

草原图片和特有牲畜。

问题

1、该地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什么?

为什么?

2、该地主要的牲畜品种是什么?

(承转)这里是否完全不能发展种植业,如果要发展种植业,要克服什么困难?

多媒体展示:

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分布

问题:

1、发展种植业的不足和优势是什么?

2、主要的作物有哪些?

3、农作物高产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总结:

青藏地区由于高寒的特点,农业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有充足的热量。

被称为河谷农业。

1、学生回答:

该地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畜牧业。

因为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特点,气温较低,不适宜于发展种植业,分布着面积广大的高山草甸。

2、学生小组合作后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教师展示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寻找资料。

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结

青藏地区的高海拔,使得该地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而这种气候又影响到了它的植被、水文等各自然要素。

也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能在河谷地区发展。

学生说出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让学生回顾所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

初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4岁之间,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但也同时存在看问题简单片面,以直观和感性的东西为主,对问题的认识还多处于经验型的阶段。

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往往要从学生的具体经验出发,当学生缺乏有关感性认识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思维不断向高水平转化。

【教学方法选择】

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基础和地理素养,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知识的深化和整合是最主要的。

所以这节课,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感兴趣的青藏铁路的修建作为课题的引入。

通过合作探究,寻找资料,知识的迁移利用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

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让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既巩固了所学的基础内容,又锻炼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新的整合和知识的更新。

效果分析

对于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再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以对于本节课,我主要以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

为学生设计了探究学习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在第一个关于青藏铁路的修建的探究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展示青藏铁路的基本资料,修建过程中的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要求学生根据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探究为什么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

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既完成了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学习,也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效果还是可以的。

对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的特点的比较,我主要是通过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种植业的差距,通过种植业布局的不同,种植业优势和不足的比较,来深刻认识西北地区的干旱和青藏地区的高寒。

学生对于这两者的比较,都能给出合理、正确的解释,效果良好。

当然,对于学习过程和知识生成的效果,还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

探究问题的设置,不是很明确,学生开始有些不明白老师的意图,因此回答的答案不是很准确。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设置的环节要凸显逻辑性,体现层层递进。

在这一点上,还需要不断改进。

对于知识生成,教材中很多知识内容都是很完整的,如何将这些完整的知识进行整合提升,而不是纯粹教教材,也是需要不断研究。

学生普遍感觉教材上的内容很简单,但不会去挖掘里面深层次的含义,而老师就要以教材作为学习材料,将知识进行整合,深化、提升。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还是主要针对课标“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要求,主要落实有关青藏地区的问题。

是对四大地理单元知识学习的完善。

在设计思路上与前三章第一节相同,都是从自然环境入手,然后分析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设计了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为“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地形入手,介绍了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

青藏高原因高而寒,气候独特,雪山冰川广布,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和人们生活、生产的特色。

从知识的逻辑内在关系来看,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色展开,以“高寒”为中心,分别讲述产生原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既加深了学生自然环境对生活和生产影响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意识。

由于本节课内容是同学们不熟悉的区域,所以需要多借助于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同学展示。

此外,本节课的设置与前三章内容类似,都是同样的逻辑关系,可以借助同学们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学相关内容。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事物中,与青藏铁路沿线看到的景观特征不相符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纵横

B.藏民欢歌,青稞片片

C.许多铁路高架,列车供氧

D.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略图,回答2、3题。

2.四大地理区域中,7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3.关于该区域7月份平均气温最低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高,气温低

B.纬度高,气温低

C.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气温低

D.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气温低

2、综合题

4、读青藏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重要江河的源地________,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其中河流C是________。

(2)D所在的牧区主要是________牧场,该牧区主要的优良畜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种畜种名称)

(3)河谷农业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该农业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和____。

5、同学们计划暑假从西宁乘火车到拉萨旅行,请帮助他们完成旅游攻略。

信息准备: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地高天寒,雪山连绵,牛羊成群,青稞飘香。

下图示意铁路沿线景点分布。

物品准备:

羽绒服、登山鞋、氧气袋、药品、照相机。

(1)西宁是________省的省会城市,西宁到拉萨之间的铁路线是________铁路。

(2)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__级阶梯,由于海拔________,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

(3)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烈,为此他们还需准备的物品有________等。

(写一种)

(4)在铁路沿线可以游览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泊________湖,参观拉萨著名的藏传佛教建筑________,品尝高原特有农作物________酿造的美酒。

(5)为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在旅行途中应该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青藏地区而言,要了解青藏地区的范围,能够在地图上正确识别,知道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能够用具体的事例来描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认识。

针对课标要求,我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以青藏铁路的修建作为探究性的问题,认识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在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能够很快的找出青藏地区的各地理要素的特点。

不足的地方是学生仅仅找出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却不能分析出这样的环境要素对铁路修建带来的影响。

主要是学生缺乏真实的体会,不理解老师的真实意图。

对于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2、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一标准。

我主要是通过展示青藏地区的衣食住行的图片,通过对当地的人们的生活的特点,分析是受到了什么自然条件的影响。

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学生还是比较容易解决。

3、对于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

主要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分布图,让学生分析青藏地区为什么适宜发展畜牧业。

发展种植业的不足与优势是什么。

发展种植业的区域如何选址。

对于畜牧业的问题。

学生能够较好的解决,对于种植业的问题,需要学生探究来完成。

总体来讲,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所预设的教学目标。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为学生准备的材料不够多,学生的探究欲望不强。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增加材料的广度和深度。

多添加一些能够有探究意义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标分析

【课程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标解读】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这一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地图上识别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在常见的地形图上能够分辨各自的范围,在其他类型的图上也应该能够判读出它们的大体位置。

所以要给学生足够丰富的地图,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它们的分界线正确辨识。

通过一些填图练习和局部图的辨认、各区域内的典型特征如山脉、河流等进行判断。

这一目标相对学生来讲还是比较容易达成。

(2)“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需要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环境,并明确各环境要素间存在的内在关系。

尤其是明确各地理单元的最显著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说出形成原因。

这个标准对于学生的知识整合、比较能力要求比较高。

所以仅仅是记住是不够的,必须要求学生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对于青藏地区而言,“高寒”的显著特征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学生必须要明确。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区域学习的最终要求,通过对不同区域生产和生活的特点,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学生已经比较熟悉。

各要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要使学生明白,不同的要素是如何影响的,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表现。

对于本节课来讲,主要是围绕青藏地区的“高寒”来展开,高寒影响下,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以“河谷农业”为主。

原因是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有较高的热量。

对生活的影响表现为多方面,衣食住行等等。

【课标实施】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学生已经了解过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等相关知识,对于区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对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学习,完全可以放给学生。

指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关于气候、地形、水文等状况,来分析青藏地区各要素的特点及存在的相互关系。

2、丰富材料、创设场景。

青藏地区的学习困难在于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只能靠视频或图片资料获取感性的认识。

所以,这部分的学习要多给学生展示青藏地区的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材料,增加学生对该地的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3.在探究中增强感悟。

利用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

对于本节课,设置了青藏铁路的修建困难原因的探究。

加深了学生对青藏地区高寒特点的认识。

也可以借此引导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受自然条件影响的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