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4877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docx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二阶段总结

  主研人员唐文科陈秀琼陈利琼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在一定时期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

文章主要介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表现,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对策,以提高心理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空前频繁。

在人口大量流动的过程中,历史遗留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一系列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使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照顾。

因而他们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托付给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

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

  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父母的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以及缺少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性格孤僻,自卑等。

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易

  发觉,但影响深远。

  

(一)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留守儿童有种被遗弃之感,陷入深深自责中,极度自卑。

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自惭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二)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有些留守儿童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由此形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的作风,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三)消极模仿,盲目从众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加上亲友的溺爱和放任,等同的倾向性和相同的环境使这些学生容易通过密切交往而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群体。

在群体中,他们不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是比谁穿得好、吃得好,消极模仿大众传媒中的“孤独英雄”,从而形成心理的误区。

  (四)虚荣心理

  由于无法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为了弥补对孩子的爱,父母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以为这样便可能补偿对孩子的爱。

殊不知,孩子的虚荣心正是这样被培养起来的。

孩子

  无法体会父母的艰辛不易,也不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心安理得的坐享其成,他们在同学面前显阔,用虚荣心来掩盖自己孤独的心。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一)家庭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父母亲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基本缺失了对父母亲的心理归属和依恋,因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感觉的建立,保证了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

相反,早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

  

(二)学校因素

  农村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6]。

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

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现在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

  (三)社会因素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关注留守儿童,如责令当地的中小学校关照其教育问题,但多停留在形式上,实际解决其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关注较少。

  三、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及各种社会群体共同努力,从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

要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附近就业的机会,从而缩短农民工回家的周期。

同时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教学设施差的现状,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视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

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

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而且学校应定期与与父母交流沟通,了解其生活和思想状况,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方法。

  (三)家庭方面

  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在家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监护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

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四)社会群体方面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

如设立爱心电话;资助和扶持对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

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

组织各种会议、研讨,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并争取获得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犯罪现象呈不断递升趋势,少年犯罪团伙也日益突出,成为令人头痛的严重社会问题。

因而要极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每一个人为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成为构建和谐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

  扩展阅读《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

  201*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201*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

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7%。

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

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一切辅导活动的计划、实施、组织都要顾及全体留守儿童,协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同时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具体方法上对学

  生实行个别对待,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采用灵活的辅导策略。

  2、活动体验性原则

  心理辅导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

必须创设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游戏,通过活动、游戏使学生获得理念的感悟、情绪上的宣泄和技能上的掌握。

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展示其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智慧和体验的深度、想象和意志的力量、能力和性格的特征;他们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心理品质,使得自己的心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

教师要鼓励学生唱“主角”,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接受训练和启示。

  4、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学生首先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观点和独特的个性。

理解,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真正于学生取得心灵上的沟通。

  5、发展前瞻性原则

  从人本主义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看到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方面,看到学生自助互助的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和学生集体中的教育资源,同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但是也不能忽视矫治性和预防性工作。

  6、保密性原则

  对于学生不愿意公开或公开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如心理测验、师生个别谈心的内容都应该保密。

  六、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学生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观察、关注法。

通过观察、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内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4、经验总结法。

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5、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6、案例研究法。

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

  验证并反思。

  7、谈心法。

通过与留守儿童耐心的谈心,进行思想交流,以达到心灵沟通的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收集准备阶段(201*.10-201*.3)这一阶段也是课题的准备阶段,我们主要进行了,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

  第二阶段实践探讨阶段(201*.4-201*.4)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运行操作,修订计划,收集积累资料。

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201*.5-201*.7)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

结合实际,查验效果,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形成并掌握处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成果汇报展。

  第四阶段结题推广阶段(201*.9-201*.8)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课题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加大覆盖面。

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自查会,申请课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经验和成果

  

(一)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只有兄弟姐妹留守家中,无人看管,放任自流。

2、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甚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临时监护人管教不严,甚至无力管教。

  3、父母离异或因意外让孩子成为单亲或孤儿,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4、父母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不强,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

  

(二)探索出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地基本对策

  1、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

开学初,我们利用多数家长都在的机会,记录好他们的家庭背景,向家长了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父母姓名、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临时监护人姓名、与儿童关系、住址联系电话等。

同时认真填写《“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做到心中有数。

  2、成立“一帮一”和“手牵手”活动小组。

对班上的“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具体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制订学习帮助计划,明确帮助时间、内容、阶段性效果。

除此之外,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手牵手”活动。

各班要求学生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让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留守儿童”真诚的帮助,无论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让他们体会到不是兄妹胜似兄妹的同学情。

  3、树立典型榜样强化正面教育。

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自觉性强,自立能力突出,在道德品质和学业上出类拔萃。

我们发现了这些苗子后,就及时树为标兵,让留守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

大力宣传优秀留守学生榜样,激发他们的自信心,鼓励更多的留守学生向他们学习。

  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学校充分利用班会及课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

同时要求各班充分利用好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五节的班会课,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洗礼和灵魂的净化。

把各种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真正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解开心灵的“疙瘩”。

  5、让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家长”。

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进行言传身教,但是,作为人师的应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用爱心关怀“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这不是父爱和母爱却胜似父爱和母爱的师爱,并在师爱的阳光中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让老师把好每个“留守儿童”的脉,从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

比如我校的一些老师给生病的同学买药吃,并亲自送到家中交给父母或“临时监护人”;把在教育台上看到的《心理访谈》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把在网上查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问题学生”身上等等。

得到了学生的尊敬,家长的感激和社会的好评。

  6、与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互动。

我校教师借助家访和家长会的机会,指导“临时监护人”的科学教育方法,推广那些富有经验而又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

让他们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和整个社会负责。

  7、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通过开展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逐步形成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初见成效

  1、增强了留守儿童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他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感

  恩老师对自己的巨大付出,并且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

  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例如朱君怡同学刚转学到我校时成绩处于班上中下层,经过老师和同学一年多的教育和帮助,进步很大,现在成绩名列前茅。

  3、孩子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正在努力转变自己。

如甘得友同学原是连州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现寄居姑姑家,姑姑管教不严,造成孩子学习成绩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最后甚至发展到逃课去上网打游戏、偷东西等,经过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的悉心教育,耐心交谈让他明白到父母外出打工的用心良苦,以及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现转变了,不再逃课,不再偷东西。

学习成绩虽然进步不大,但是思想进步了。

  4、孩子的性格开朗了,能主动和老师、同学讨论学习、谈心。

例如郭海霞同学,因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变得十分内向,把心事都藏在心底,通过一年的相处,一起参与活动,一起学习,她变了,变得开朗了,能和同学聊天,能和老师说说心里话。

  (四)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幅提高,撰写的论文多篇获奖。

其中徐荫勋主任的论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浅析》、沈凤喜老师地论文《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别获201*年年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沈凤喜老师的论文《浅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刘国升老师的论文《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潘金英老师的论文《了解是桥梁,关爱是钥匙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分别获清新县201*年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潘金英老师的《倾注爱的甘露案例分析》和沈凤喜老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反思》分别获201*年中小学教学反思、设计、案例分析类论文评选二等奖和三等奖。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1、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介入很少,尤其是祖辈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高,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差较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2、教师的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都在外,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所以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

  4、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有些调皮的儿童抓住这个空挡,在校欺骗老师,在家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境地。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既是当今社会一个热门的永恒话题,又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难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解决好这一棘手难题,是摆在社会、学校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以上是我们对于课题研究的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

  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相信在多方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

  执笔沈凤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