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共4页)24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36648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共4页)2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共4页)2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共4页)2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共4页)2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共4页)2400字.docx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共4页)2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共4页)24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共4页)2400字.docx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3篇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范文1:

  合肥市,古称庐州,又名庐阳,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辖东市、西市、中市、郊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

市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既多现代建筑,又有名胜古迹,是一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

  淝水蜿蜒而过,遗落阵阵醉人的笑声。

环城公园如碧玉珠链;逍遥古津、包河秀色、瑶海公园等如翠珠散落其间;蜀山春晓、包公墓园、教弩梵钟、吴王遗踪,徜徉其间,吊古论今,让人留恋忘返。

  合肥素有&;绿色城市&;、&;花园城市&;的美名,其环城公园便修建在合肥古城墙的基础之上,沿着起伏的岗丘地形,加之原有的绿林带及护城河,精筑而成。

环城公园总长约达9公里,分为六个景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茂林修竹,夏河朝露的银河景区;湖峦相映、水碧枫赤的西山景区;林木葱茏、芳草常青的环北景区。

这样的环城公园无城墙之隔阂,面水而立,一派迷人旖旎的江南风光。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范文2:

  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江淮之间、巢湖之滨。

市域总面积XXXX年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79万,其中市区人口130多万,是全省旅游中心城市。

  合肥历史悠久,自秦置县,至今已有XXXX年多年的历史。

由于北接中原,南近江南,历为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

尤其是三国时期魏吴在合肥长达32年之久的交兵,为合肥留下了逍遥津、教驽台、三国新城等众多的三国遗迹。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众多的名人。

影响较大的有包公、李鸿章、段祺瑞和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

  合肥市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冬寒夏热,春秋温和。

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带气候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综观而论,合肥市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既适宜于麦类、油菜、午季豆料等喜凉作物的生长,又有利于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对经营十分有利。

气候对发展我市农、林、牧、渔都是有利的。

当然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冷暖气团交锋较为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变化大,常有旱、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出现,对农业生产又带来不利的影响。

  近年合肥大兴工业,江淮汽车、合力叉车、安凯客车、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日化、佳通轮胎、合肥海尔等都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族品牌,并取得全国瞩目的成绩,XXXX年合肥达到XXXX年亿元,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

  合肥环境优美,满城绿色。

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的环城公园;松涛阵阵,祥鸟云集的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波光潋滟,浩森无垠的八百里巢湖;以及包公文化旅游区、徽园、西郊风景区,置身其间,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XXXX年,合肥被授予全国首批&;园林城市&;称号,XXXX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合肥市域指合肥市行政辖区,包括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市区,总面积XXXX年平方公里。

  合肥市城镇按地位、作用和职能分为4个等级,即中心城市合肥,次中心城市上派镇、店埠镇和水家湖镇,18个中心镇和86个一般乡镇。

  合肥一日游全陪导游词范文3:

  合肥,安徽省省会,古称&;庐州&;、&;庐阳&;。

合肥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襟江拥湖,沿海腹地、内地前沿、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曾为扬州、合州、南豫州、庐州、德胜军、淮南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

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皖江城市经济带核心城市,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

合肥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和四座重大科学装置,是仅次于北京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时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中日韩围棋三国赛的永久举办地。

  合肥之名称的由来就不能不说到淝水。

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华里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后分二支,一支东下经城南绕到东关,称为南淝河;一支向北,与鸡鸣山龙井的水汇合后,又分二支:

一支折向东流,穿城而过,称为金斗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经寿县,注入淮河,称为东淝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即发生在此。

晋&;谢玄在此地以少胜多大败符坚。

按《尔雅》释义:

&;归异出同&;曰肥,这是肥水得名的依据。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意思是合肥作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水运的节点,是南北皮革、鲍鱼、木材的转运站。

在当时大运河未开通,邗沟经常淤塞的情况下,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运输节点的位置使得合肥成为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十八个商业都会之一。

  史记里记载当时的大都会,东南地区只有寿春(安徽寿县)、吴(苏州)、番禺(广州)和合肥。

当时为汉置九江郡隶属县。

合肥之名见于史书为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辖合肥等县。

可见合肥得名还应早于此。

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废合肥侯国,恢复合肥县。

三国时期,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

吴王孙权曾多次想夺取合肥但未成功,但为合肥留下了不少千古故事和地名,如张辽威震逍遥津,曹操练兵的教弩台,数兵的斛兵塘,孙权逃跑时跃马飞过的飞骑桥等等,只是可惜的是名称仍在,但岁月已磨去了它们的原貌。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为南豫州南&;汝阴郡的郡治之地。

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之地。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之地。

从此,合肥县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