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8821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知识.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识记)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总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狭义)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1、心理的种系发展:

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比较心理学,又称动物心理学2、心理的种族发展:

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

3、心理的个体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识记)

(1)心理发展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总是按照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方向进展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出生到幼儿期、青春发育期是两个加速期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儿童期以增长为主、老年期以衰退为主,中年期持平

(5)心理发展进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发展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1、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提出:

(1)了解儿童

(2)尊重儿童(3)强调教育应该顺应儿童天性

2、儿童心理学诞生的研究基础

(1)福禄贝尔的“恩物”——智力玩具

(2)达尔文:

《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识记)

时间:

19世纪后半期

创始人:

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

标志:

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著作

——《儿童心理》。

这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经典著作。

三、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儿童心理学得到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先驱人物:

霍尔——问卷法比内——智力测验华生——行为主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20世纪后半期,毕生发展的观点逐渐被广大心理学家接受。

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发

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标志: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常见的研究方式:

1、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2、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3、个案研究与组群研究

4、血缘关系研究5、跨文化研究

一、横断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式)

二、纵向研究(追踪研究)

定义:

在较长的时间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优点:

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

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

便于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

样本少而且在追踪中容易流失

因为时间长可能出现新变量

同一测量方法容易出现重复效应

成本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三、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交叉设计

(1)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断研究;

(2)按一定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成为纵向研究

二者优缺点的取长补短

第四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1、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2、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

(1)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2)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显现过程

(3)环境作用只能促进与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1)英国的高尔顿——人的能力得自遗传

(2)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3)詹森——人的智商80%来自遗传(最近说法)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

环境决定论

(1)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2)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与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

给我12个健全的形体良好的婴儿,和一个由我自己指定的抚养他们的环境,我从这些婴儿中随机抽取任何一个,保证能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商人和领袖人物,甚至训练成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倾向、能力、禀性如何以及他的祖先属于什么民族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2、二因素论

(1)主张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2)将二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3)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程度

代表人物:

(1)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外界的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复合的结果

(2)美国的吴伟士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相互作用论

论点

(1)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

(2)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2)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4)心理发展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1)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

(2)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涉及的四个概念:

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主体按照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

平衡——主体的发展趋向,趋向于与环境的平衡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

成熟——是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

经验——有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平衡——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4、心理发展阶段说(识记)

(一)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观点

1、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2、每个阶段具有独特的典型的特征

3、各个阶段发展顺序是固定的

(二)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7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经验

(2)主要手段: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

(3)获得客体永久性(9-12月)(4)思维水平:

感知动作思维

2、前运算阶段(2-6、7岁)

(1)主要特征:

具有符号功能,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表示他们的经历,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具体表现:

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

自我中心——所有人与自己都有一样感受

思维不可逆——知道A>B,不知道B

未掌握守恒——事物的形态改变,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也改变

(2)思维水平:

表象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1)获得守恒概念

(2)思维具有可逆性

(3)可进行逻辑运算,但需要借助具体事物(4)思维水平:

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1)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逻辑运算解决抽象问题

(2)思维水平:

抽象逻辑思维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

道德认知:

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研究方法:

对偶故事研究对象:

4—12岁儿童

儿童的道德认知的三阶段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没有判断能力,直接授受行为结果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道德实在论

(1)依据他人的价值标准

(2)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行为动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后)

——道德相对论,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1、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要点

(1)承认性本能、生物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2)现代人的心理变态是由于人的本性需要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3)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

(4)社会环境决定任何心理危机能否得以解决

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识记、理解、应用)

依据:

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

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划分成八阶段

发展阶段发展任务人格品质

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希望

(0-2岁)克服怀疑感

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意志

(2-4岁)克服羞耻感

体现着意志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坚持的能力和自主的能力

发展阶段发展任务人格品质

幼儿期获得主动感,目标

(4-7岁)克服内疚感

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掌握新任务的主动性。

童年期获得勤奋感,能力

(7-12岁)克服自卑感

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创造力发展和掌握技能。

发展阶段发展任务人格品质

青少年期形成角色同一性,诚实

(12-18岁)防角色混乱

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自我同感能力的发展。

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爱

(18-25岁)避免孤独感

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爱人和被爱。

发展阶段发展任务人格品质

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关心

(25-50岁)避免停滞感

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亲人。

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智慧贤明

(50岁后)避免失望感

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论:

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2、观察学习:

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的心理机能分成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工具有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2、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教育教学是“人为的发展”

(3)学习的最佳期限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即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时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识记)

理论要点

(1)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2)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其发展顺序

研究方法:

以用“海因兹偷药”等道德两难故事研究人的道德发展

划分依据:

根据被试回答问题时的推理,将人的道德判断发展过程分成3种水平6个阶段

道德发展3种水平与6个阶段

第二节婴儿期(0-3岁)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的心理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头尾原则:

从上到下,从头到脚近远原则:

从中心向外周大小原则:

由粗向细,由大到小

3、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1)手的抓握动作(5-6个月出现):

发展重点——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视动协调)

手的抓握动作对心理发展意义:

⏹主动探索和认知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注意:

会由于营养、健康等因素提前或退后

2、独立行走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理解)

1、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

(2)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3)婴儿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最重要时期

说明:

1、人们对新生儿、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并非是传统观点认为的“白板”,他们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

2、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促进了新生儿、婴儿能力的发现。

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是揭示儿童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2、感知觉的研究方法(识记)

(1)习惯化范式—也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2)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理解)

研究指标:

注视时间研究方式:

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不同的刺激物

研究结果:

(1)婴儿早期就能察觉刺激源

(2)婴儿早期能区别不同的刺激物

(3)婴儿早期对不同图形有特殊偏爱

——特殊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婴儿视觉的刺激偏爱(理解、应用)通过范兹(RobertFantz)的刺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二、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人获得周围环境信息最主要的途径

(1)视觉集中(理想的视焦点距眼睛约26cm)

(2)视觉追踪运动(3)颜色视觉

(4)对光的察觉(5)视敏度

3、听觉的发展

听觉是婴儿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认识和适

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1)听觉辨别能力(高音多引起惊跳反应,有三种反应——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2)语音感知能力(对母亲的声音特别偏爱)(3)音乐感知能力(4)视听协调能力

4、味、嗅、肤觉的发展

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嗅觉的发展:

婴儿在出生24小时就有嗅觉功能,偏爱母体气味肤觉发展:

触觉敏感性和分化发展迅速,刚出生的婴儿就有温觉,而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关键,但是痛觉比较迟钝

7、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3个月的婴儿已具有简单形状分辨能力

(2)深度知觉:

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测试(3)方位知觉:

先上下(3岁),后前后(4岁),再左右(5岁)

二、记忆的发展

要点: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识记)0-3个月:

新生儿经反复训练的眨眼条件反射能保持10天、2-3月记忆能保持1个月3-6个月:

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

6-12个月:

婴儿出现“认生”现象、模仿能力增强、寻找物体能力增强12个月后:

符号表象的出现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产生,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初步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理解)

思维发展水平:

感知运动阶段(皮亚杰理论)思维发展典型特征:

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

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直观性和行动性

⏹间接性和概括性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

⏹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四、言语的发展—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

强调环境决定作用

代表人物:

斯金纳、班都拉、布鲁纳

两种学说:

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

化等概念解释言语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通过模仿成人获得言语,后又

有“选择性模仿”概念,强调模仿作用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

理论要点:

A、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B、儿童言语发展取决于成熟

代表人物: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因结构——普遍语法,这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普通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他认为转换的机制就是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的过程的理论就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代表人物:

皮亚杰

理论要点:

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

语言源于认知,认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言语是在环境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

(二)婴儿的言语发展

(1)语音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

语音感知——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

婴儿的发音顺序:

简单的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3岁左右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词汇的发展

1岁-1.5岁词汇量约50个左右3岁有1000左右

(3)句法的发展

1.5岁-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语法的关键时期

3岁左右基本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1-1.5岁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

1.5岁-2岁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3岁基本上能使用完整句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它包含:

情绪的发展、气质、社会性依恋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能力,出生后就有。

基本情绪——笑、哭、恐惧

(一)笑的发展

自发性微笑(0-5周):

这是反射性的笑,而不是社会性的。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月):

对人的语音和面孔报以微笑,属于社会性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后):

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哭的发展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且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

婴儿在学会语言之前,哭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

饥饿、瞌睡、身体不适、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生理反射性的哭——饥饿、瞌睡等被动的应答性的哭——对不适宜刺激的反应主动的操作性的哭——社会性的哭

(3)恐惧的发展

婴儿的恐惧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它会引起婴儿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

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

恐惧的类型:

本能恐惧(反射性反应)——大的声响、疼痛等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不愉快、痛苦经验)—被开水烫过

怕生——陌生人焦虑(6-8、12个月出现)

预测性恐惧——想像恐惧:

害怕黑暗

二、气质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理解)

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

多血质、胆汁质、

粘液质、抑郁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

近期最受重视的类型学说——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说(识记、理解)

代表人物:

托马斯、切斯

标准:

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和趋避性

类型:

(1)容易型(约40%)

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

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

最大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约10%)

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

困难型儿童易使亲子关系有疏远。

迟缓型(约15%)

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

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

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三、社会性依恋(识记)

(1)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的依恋三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陌生区分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3)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三类型)(识记)

安全型:

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占65-70%)

回避型:

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感情联结;(占20%)

反抗型:

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

型依恋。

(占10-15%)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四、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概念——个体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2)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3)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两大阶段

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主体我的发展——9-12月初步出现主体我,12-15个月能区分自我与他人客体我的发展(15-24月)——能将自己作为客体对象来认知,会用人称代词,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

第四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1、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2、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母婴依恋

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

反应性(积极应答)、情绪性(爱抚、说、笑、积极情感表达)、社会性刺激(社会性互动,以婴儿行为为准)3、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积极对待婴儿

容易型——任何教养方式

困难型——爱心、耐心、热心

迟缓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