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41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论述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的含义: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

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研究它的学科领域:

比较心理学亦称动物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

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研究它的学科领域:

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

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本部分所谈的发展心理学均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展)并遵循取确定的先后顺序。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

(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四)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发展就是增长和衰退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

(五)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两者统一的过程。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示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3.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4.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依不同的标准:

横断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纵向研究因果研究组群研究

血缘关系研究——分析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跨文化比较研究——考查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横断研究

是在较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建的心理变化。

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

优点有:

①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

②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

③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缺点有:

①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②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时间的因果关系;

③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纵向研究

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优点:

①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

②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

③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时间之间的因果关系。

缺点:

①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样本;

②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

③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

④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横断与纵向的交叉研究,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

是取长补短。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事实上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的问题。

(一)单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

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霍尔。

环境决定论:

认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

(二)二因素论

是为克服单因素论而提出的各种调和的观点。

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如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美国的吴伟士等。

(三)相互作用论

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是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一大进展,现今它的影响最大。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最有影响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主体的动作。

其以认知结构的性质为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岁、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2——14岁、15岁)

艾里克森的人格特征发展理论

年龄段

社会转变期的

心理冲突

相应获得的品质

积极的

消极的

婴儿期(0-1.5岁)

信任感、怀疑感、

(舒适、安全)

希望、信任

恐惧、不信任

儿童早期(学步期)(1.5-3岁)

自主感-羞怯感

意志(自制力)、坚持、自主的能力

自我怀疑、羞怯感

学前期(3-5岁)

主动感、内疚感

自配和价值感创造力、勤奋、掌握技能

无价值感

学龄期(6-12岁)

勤奋感、自卑感

创造力、勤奋、掌握技能

无能、自卑感

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角色混乱

忠诚、自信、自我同感能力发展

不确定感、防止同一性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感、孤独感

爱和友谊

泛爱(杂乱)、孤立感

成年期(25-65岁)

创造力、自我专注

关心他人和创新

自私自利

成年晚期(65岁以上)

完美感、绝望感

智慧

绝望和无意义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

①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

②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

③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三元交互决定论:

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2.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

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4个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

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

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

这个时期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都非常迅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2)近远原则:

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大小原则:

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一)手的抓握动作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二)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主动移动躯体,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婴儿感知觉发展的特性: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二)视觉的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

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

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

视觉技能:

1.视觉集中;2.视觉追踪;3.颜色视觉;4.对光的察觉;5.视敏度。

(三)听觉的发展

听觉是婴儿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认识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1.听觉辨别能力;2.语音感知;3.音乐感知;4.视听协调能力。

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即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1.味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嗅觉的发展

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

人的嗅觉改善延续至成年,到老年又衰退。

人的嗅觉敏感性个别差异很大。

3.肤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

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

1.形状知觉——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

2.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

出生到3个月婴儿的记忆:

具有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

3-6个月婴儿的记忆:

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

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

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

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即婴儿思维依靠动作进行,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只能反映动作所触及到的事物。

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

语言在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强化说;社会学习说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语音感知:

语音感知是对语音的辨别,这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他的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

发音:

准备阶段——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

真正发音是从掌握第一批词开始的

2.词汇的发展

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

3.句法的发展

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二)哭的发展

啼哭的5种原因:

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三)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怕生:

4.预测性恐惧:

二、气质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二)托马斯、切斯(Thomas&Chess1974,1982)的气质类型说

 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1.容易型;2.困难型;3.迟缓型。

在儿童中,容易型约占40%,困难型约占10%,迟缓型约占巧%,其余35%属于混合型。

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关系。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J.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二)婴儿的依恋类型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占65—70%)

  2.回避型依恋(占20%)

  3.反抗型依恋(占10—15%)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哈特(S.Harter)概括诸多研究结果,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

(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

(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

第四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婴儿期作为人生的最初阶段,如果抚养不当,就会带来各种心理问题。

一、保证婴儿充分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仍属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

(二)精神分析论:

(三)练习论:

(四)重演论:

(五)娱乐论:

(六)认知论: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儿童游戏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表现在儿童游戏特点的发展和游戏的社会性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2.平行游戏;3.联合游戏;4.合作游戏: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五)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言语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的交流工具,它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加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

(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加;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3.词类的扩展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第四,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自语发展;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独白语与连贯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记忆的发展

短时记忆:

以记忆容量(记忆广度)来说明

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

长时记忆:

以三种发展趋势来说明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1)记忆策略的发展;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三)记忆策略形成

三、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3.具有符号功能;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各种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个体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性别是一个重要方面。

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性别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

第四单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

注意以下方面: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二、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三、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培养其独立性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特点:

(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

(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2.组织:

(1)归类:

(2)系列化:

(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2.记忆监控

二、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其基本特征在于: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这种过渡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1)直观形象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2.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

(2)思维具有可逆性:

(3)补偿关系认知: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

(2)序列化

第三单元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二)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2)不受欢迎的儿童:

(3)受忽视的儿童:

(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3.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五、欺负与被欺负

第四单元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一、学会学习

学习是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家长和老师应做好儿童人学的心理准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的准备。

二、培养良好的品行

人的品行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养成的行为习惯。

品行培养要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区别对待。

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

第五节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15、16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

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

第一单元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一、生理发育高峰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1.身高:

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

2.体重:

体重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3.头面部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